被推動的文明

被推動的文明

前一篇文字激情足夠,卻是極不正規,這是經過修改後,稍稍正規一些的文字,放上來。

※※※※※※※※※※※※※※※

——看唐前期開放型的民族政策在唐帝國建立及發展中的作用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3級碩士研究生官君策

摘要:唐帝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集大成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至今,國人稱漢族為“漢人”,海外國人則無論民族統統以“唐人”自稱,可見,唐帝國對各民族人民影響之深。但是,在唐帝國的建立過程以及初唐時期,唐的統治機構內,自上而下,也容納了無數的其他民族官吏,這些人與諸多漢族官員一道,為大唐帝國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正是唐統治者以放開的胸懷,形成了唐初開放型的民族政策,才使得初唐即成為屹立在世界東方的龐大帝國,也使得中華文明的發展得以加速前進。

關鍵字:唐帝國,民族,開放型

隋末,各地興起的農民起義和王朝內部邊帥的起兵叛亂,使得隋朝處於岌岌可危的境況。北部邊地的軍帥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竇建德等都曾依違突厥,藉以壯大自己的勢力【1】。時在太原防禦突厥的李淵,亦起兵反隋,也轉而向突厥求兵援助【2】。李淵勢力坐大之後,他的目標是代隋而立,並統一全國。這就與突厥的利益產生了衝撞,於是,突厥由支持李淵轉而與他對抗,唐、突厥的關係逆轉直下。貞觀四年(AD630),唐太宗派李責力、李靖等合眾10餘萬,趁突厥內部矛盾激化、風雪降災之機,將東突厥滅亡。隨後,唐軍又征服了代突厥而起的薛延陀勢力,漠北鐵勒系統的各支系力量紛紛投附於唐。據《資治通鑒》卷193唐太宗貞觀四年三月條記載:“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太宗)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后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將中原王朝的天子稱號——皇帝與游牧政權的最高首領稱號——可汗集中於一人身上,前無古例。這反映了唐朝勢力在北部大漠地區的雄強,其勢頭超越了前此任何朝代。

唐帝國鼎盛時期,若將各個藩屬、羈縻州包括在內,在疆域上,東至大海,西到中亞烏滸河流域,北方囊括蒙古高原直至西伯利亞平原,南方越過秦嶺,在今天中南半島諸國中具有極深的影響力。這個大帝國中,包括回鶻、渤海、南詔這樣經過唐朝皇帝冊封的屬國,也有吐蕃、新羅這樣的唐朝藩國,更有如波斯、昭武九姓國、闐國這樣自願納地成為唐朝府州。唐帝國也冊封這些小國的統治者為帝國的官吏,將這些國家納入自己版圖,成為不改他們傳統習慣的羈縻府州,總數多達800多個。

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它的建立自然離不開夷漢各民族的共同努力,這一點,可以從唐前期統治階層的民族構成看到部分表露。

首先,在唐帝國統治集團中心就存在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圈。

作為皇族的李氏集團,就是一個攙雜着少數民族血脈的家族。李氏為隴西大貴族,在北周、隋時期都受到重用,如李淵的父親就李虎在北周建立之初就是得勢權貴,甚至還在宇文泰恢復鮮卑舊姓的“運動”中分到一個鮮卑姓氏——大野氏【3】,成為北周親信貴族,當然,這個姓氏單**還沒有什麼,與李虎的名字一連讀就出笑話了。這個似乎適合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名字也不能說明李氏的祖先就是鮮卑族或者非漢族,但是,李虎的妻子獨孤氏、李淵的妻子竇氏、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都是胡族出身,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如此一來,入主中原的李氏家族自然對看待少數民族的眼光就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

不僅如此,在李唐起兵之初的謀臣、武將圈子裏,也多是胡族出身:

長孫順德,李世民之妻長孫氏的族叔,就是北魏宗親,與元、竇、宇文氏並為第一等的代北貴姓;劉文靜,祖上匈奴族;阿史那大奈,突厥族;劉宏基,匈奴族;竇抗,匈奴族;宇文士及,匈奴族;黨仁弘,出身西羌;長孫無忌,長孫順德族侄;丘行恭,鮮卑人;劉政會,匈奴族;高士廉,鮮卑族;尉遲敬德,羌人;屈突通,奚人……如此不一而足。

在這些之中,以竇抗最為典型。竇抗是李淵妻竇氏從兄,“與高祖少相押”【4】,顯系至親,且為故舊。竇抗的族出,為匈奴費也頭人【5】;有意思的是,宇文士及也是“匈奴破野(費也)頭”出身。在唐人眼中,竇、宇文二氏自北魏以降,一直被視為代北貴姓的最高等級。竇氏自拓拔魏迄李唐有4女被冊為皇后,至少有6人拜相,7人當主,數百人任中央或地方文武大員。而竇抗的直系祖先“累世仕魏,皆至大官”;宇文士及的家族,亦同樣是世代攢纓。其父述,隋文帝時,超拜上柱國,摧右衛大將軍,權傾一時【6】。

唐帝國初期,有着眾多的少數民族謀臣、武將,僅僅聞名於凌煙閣的就有長孫無忌(鮮卑族)、尉遲敬德(羌人)、高士廉(鮮卑人)、劉弘基(匈奴族)、屈突通(奚人)、長孫順德(鮮卑族)、劉政會(匈奴族)等七人之多,幾乎佔去凌煙閣功臣中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統治集團,在歷代中原王朝中都是不多見的。也顯示出,在唐建立之初以及平定中原的過程中,少數族就已經開始為李氏皇族所接受,甚至所信任,成為這個新生王朝的重要支柱。就算說,沒有少數族的出謀劃策,就沒有唐帝國的出現,也應不為過。

其次,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國擴張時期,史書上也留下許多其他民族武將的名字。而這些名留青史的少數族名字,也正是這個時期唐帝國民族政策的現實反映。

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剛剛完成的時期,作為皇族的楊、李二氏都是數代與胡姓通婚,如獨孤氏、竇氏、長孫氏雖然都已成為漢姓,但他們原來均屬胡姓,在這種條件下,大多數統治者(個別者除外,像隋煬帝)心目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就大為淡薄了,‘嚴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嚴重,這就為減少民族隔閡、增加少數民族的向心力創造了氣氛。唐朝番臣、番將殷庭,《新唐書》特置《諸夷蕃將》類傳,就是證明。唐太宗所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唐初名將李靖曾講:“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7】這充分體現了唐人的民族觀。這種開明的民族意識又自然地導致了開明的民族政策,確實是時代的產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再結合唐前期的現實背景,我們也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唐朝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並進一步剪平各地割據勢力的基礎上,唐朝的政治意圖擴展到征服全國之時,他們就與突厥人的戰略發生了衝突。後者的意圖是趁隋末大亂,分割中原各地勢力並使之互相爭鬥,自己則從中控制,如同早期對待北周和北齊那樣。唐朝的戰略打破了突厥人的幻想,雙方由同盟者轉變成為對手。自從唐朝建立以後,突厥就對中原展開持續進攻。唐高祖當政的9年,中央政權的主要任務就是削平各地的武裝勢力,而這些勢力恰恰受突厥人的支持。太宗即位的當月,突厥頡利可汗就率領10萬大軍向唐進攻,這對唐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逐一剪平各地割據勢力之後,唐朝便將其中心任務轉向對付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唐朝趁東突厥內部矛盾激化、暴風雪災害頻仍之機,派大軍並聯合回紇、薛延陀等勢力,將東突厥征服。這是唐朝建國以來對外戰爭取得的空前勝利。隨後,唐朝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勢力,在東北和西域兩地展開攻勢。公元640年,唐軍消滅高昌國,在此地建立西州,由唐人直接控制。唐朝以此為契機,進而又征服了西突厥勢力。而在東北,唐太宗也數次調派大軍東征高麗,直至高宗即位后,唐終於將高麗制服,從而完成了自隋文帝以來中央王朝對東北區域的戰略目標。

唐朝的南方,同樣分佈着眾多的民族勢力。但在那個時期,南方邊遠地區尚處於發展的滯緩階段,族屬分化不十分明顯。唐朝立國后,南方大部分地區隨着蕭銑的投附而歸順政府,嶺南地區亦以其頭人冼氏附唐而得以順利地解決。與北方比較而言,唐朝在南部幾乎沒有動用大規模的武力。唐朝軍隊的調動和徵用,幾乎都在北方。事情很清楚:北方,特別是西北,分佈着幾支成熟的民族勢力,它們的存在比唐朝還要早許多,北方政權的成熟和完善,使其發展與中原王朝不相上下。唐朝征服北方和西北勢力,構成了前期的重要內容,他們的民族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上文太宗華夷一家的所指,主要集中在北方民族。太宗在征服東突厥之後,就如何安置突厥降戶的問題,朝臣雖存在着激烈的爭論,但最終將他們安置在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南)至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南)之間的長城地帶,其上層人戶則被安置在都城長安等城市之內。唐朝之選擇長城沿線安置突厥降戶,一方面考慮到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的保持,另一方面則更利於中央對他們的控制。為安撫外來的降戶,唐朝勢必要作出妥善的安排,這樣才有利於維護政權和國家的穩定。於是,各個不同民族勢力之間差別的泯滅和彼此之間的求同存異,就成為王朝追尋的目標。處於這種情勢下的民族觀**,自然是華夷一家或彼此不分了。

當然,唐朝統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愛華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開明則的確堪稱歷代之冠。天寶之前,唐朝不斷出兵征服四境各族,對於這些被征服者,唐朝大多採取安撫政策。如唐太宗征遼東,擄得高麗百姓一萬四千口,本當分賞將士,“上愍其父子夫婦離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錢布贖為民。歡呼之聲,三日不息。”【8】

此外,唐朝對於少數族族人才也大膽地予以重用。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李謹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還成了附馬。開元、天寶之際、少數族族將帥甚至成了唐軍主力。安祿山、哥舒翰還晉陞為王爵。這類現象在其他王朝是絕對見不到的,更非蒙元的以族分等,清的雖尚滿漢一體實則行滿漢大防政策所不能比擬。

在唐帝國前期,不單是突厥、匈奴、鮮卑、西域、高麗、吐蕃等這些民族人才為帝國所用,連日本大食的人才也可以在帝國的政府做官,這些人才使用政策之開放性、開明性都是其他王朝所不能比擬,似乎現今的中國也沒有外國人在政府做官的現象。

也正是這樣開放型的民族政策,開放性的人才策略,將當時東亞以及中亞地區的人才,源源不斷的引進到唐帝國的龐大統治機構中來。更使得諸多漢族官僚能夠平等的與其他民族人才競爭,在統治機構中產生出一種良性競爭機制。人以才舉,只要有才華,就不會被埋沒,人才的選拔、官員的晉陞,不看出身,不論財富,更不以民族、種族的差異而貶低人才。這樣一種風氣,直到天寶年以後,安史之亂,才逐漸為“華夷之辨”的論調所代替。也結束了唐帝國的百年盛世。

但是,開放性的民族政策,使得唐帝國前期能夠在其遼闊的疆域裏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在短短百年的時間裏塑造出一個疆土廣闊、民族眾多,世界上最富足、強盛的大帝國,與後來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對峙於東西方。也只有唐帝國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一種只論能力,毫無民族歧視的人才政策,才能夠創造出中國古代史尚最為輝煌、壯麗的盛世帝國。而盛唐開放性的民族政策,恰恰成為華夏文明前進的推動力。

在我們回首敬仰那偉大帝國的時候,請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

阿史那社爾將軍,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妻衡陽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太宗時封畢國公。

執失思力將軍,突厥酋長。妻九江公主,拜駙馬都尉,太宗時封安國公。

契苾何力將軍,鐵勒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之孫。高宗朝受封涼國公。

黑齒常之將軍,百濟西部人。高宗朝封燕國公。

泉男生將軍,字元德,高句麗蓋蘇文子。高宗朝受封卞國公。

李多祚將軍,其先祖靺鞨酋長,號“黃頭都督”。中宗朝受封遼陽郡王,食實戶八百。

論弓仁將軍,吐蕃族。玄宗朝受贈撥川郡王。

哥舒翰將軍,其先蓋突騎施酋長哥舒部之裔。玄宗朝受封西平郡王。

高仙芝將軍,高句麗人。玄宗朝受封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四鎮節度使。

尉遲勝將軍,本闐國國王。安祿山反,勝使弟曜攝國事,身率兵五千赴難。肅宗時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都郡王,實封百戶。

尚可孤將軍,東部鮮卑宇文氏別支。德宗時封馮翊郡王,食實戶二百。【9】

……

【參考數目】:

【1】《舊唐書》(卷55)薛舉傳,劉武周傳_李軌傳。((卷56)梁師都傳。(卷54)竇建德傳。

【2】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新唐書》(卷1)高祖本紀

【4】《新唐書》(卷108)竇抗

【5】石見清裕《唐王朝的建立與匈奴費也頭》摘譯載《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

【6】《周書》卷30《竇熾傳》;《隋書》卷39《竇榮定傳》

【7】《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8】《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9】《新唐書》(卷123)諸夷蕃將列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岔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岔路
上一章下一章

被推動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