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勸阻
“吃罷飯讓你來富哥也去幫忙……”
段家媳婦一開始也擔心萬一那谷堆村的人聽說了南嶺這兒的地不旱,都跟着一窩蜂過來可咋辦?不過轉念一想,南嶺這兒聽着是比外頭稍好點,可也好的有限,李梅和李栓柱那是早年在這兒坐過才知道地方,那旁人,怕是連路都不認得,再者拋家舍業的到這兒來開荒地?聽着就不算話。
只要不是一窩蜂亂糟糟的人來,段家媳婦就不怕,倒是她一家三口孤零零地住在這兒,平時兩口子吵了架,真是連個勸架的都沒有,更不用說婚喪嫁娶大傢伙聚在一起的熱鬧了。
因此段家媳婦就很樂意招待這些遠道而來的乾親。
麵條說話間就做好了,面是白面摻着豆面和玉米面,鹵是雞蛋炒青菜,聞起來香噴噴的,李茹他們大的小的,雖然在路上也有乾糧吃,哪有正經熱飯來得香,更何況還有雞蛋!
去年天旱,家家戶戶沒餘糧,村裡各家人養的雞就殺了一半,今年又旱,餘下的雞就又殺了一大半,如今整個谷堆村的雞加起來都沒有三五隻,小蘭綿花和小佔三個少說有一年都沒聞過雞蛋香味了,這會一見麵條碗上堆得冒尖的雞蛋,眼睛都閃閃發亮,只不過當著長輩的面兒,都沒敢露出一臉饞相來。
等一人分到手一大碗后,三個小的都悶頭大口大口的吃,連頭都不捨得抬,那個風捲殘雲的架勢,看得李茹都有些心酸。
這樣的飯要是放在現代,那都是最便宜的,這麼大的少男少女,哪家不是大魚大肉都吃得膩了,李茹十來歲的時候,家裏條件都好了,什麼好吃的沒吃過?有一段時間還營養過剩體重超標了呢!可放在這會兒,也就是好幾年不見面的遠客,主家又熱情才能這麼招待。
有白面有雞蛋的,當真是待客的客飯。
段家便宜乾哥嫂這般招待,李茹心裏都有些過意不去了。
瞅着吃飯間,段來富和臘花陪着說話的工夫,李茹想了想,這才開口。
“來富哥,臘花嫂,這眼看着旱了快兩年,俺村的地都不打糧,家家戶戶都沒有餘糧,都是吃糠菜……”
段來富和臘花互相對了一眼,都有點納悶。
咦?這乾妹是想來借糧?
李栓柱也愣愣地,不知道他姐好好的怎麼說開這個。
“咱住在山裏的人家還能挖個野菜,打個野物,填個嘴,那外頭的人,日子可不更難過。”
段來富小心地點了點頭,“啊?啊,是呢。”
“聽老人們說,到這時候,這世道就不太平,好些人就專門干犯王法的事……哥嫂你們這段時間可要操心些啊,能不出去就不要出,等天好了,外頭太平了,咱再往外頭去也不遲。”
栓柱這才明白他二姐的意思,也跟着點頭,“對,對,是呢,這會外頭不太平。”
吃了人家這頓待客的飯,也該提醒老段家一聲,別這兩口子在山裏頭獨門獨戶的甚不知道,就傻乎乎地去了外村,讓人搶了可怎麼著?
段來富和臘花一聽不是要借糧的,心裏先鬆了口氣,可緊接着又提了口氣。
“啊?這可怎麼呢,春上你來富哥回老村那邊,託人給蠶女說親,說好了,等到了端午,就領着蠶女都回去相看呢……這可,咱去?不去?”
臘花兩條稀疏的眉毛都愁得皺起來。
他們兩口子原來是有一兒一女的,在河東老村那邊活不下人,就來投奔老叔,老叔老兩口都過了世,留下的房子地都是他們的,在這南嶺上過日子倒也清靜,可就是太清靜了,遇到災啊病啊都沒門沒路的,他家的大兒就是害了肚疼,疼了一夜準備第二天背到山外找郎中看看,結果第二天才背到半路就沒了氣……那真是跟天塌下來一樣!可沒了兒哭是哭,日子還得過,轉眼閨女也十七歲了,該尋婆家了,又做了難,這不是就想着嫁回河東老村那頭么……
李茹的目光落在地上,想了想又勸,“好女不愁嫁,十七歲也不算大,這會正是年成不好,就相中了也沒法辦喜事,閨女在家還能吃頓飽飯,去了婆家誰知道是啥光景呢?”
俗話說,寧拆廟不毀親,她勸着段家兩口不要出山去給閨女相親,當然是有原因的。
她可是記得當初姥姥說起南嶺這個危險又神秘的地方的時候,說那會這南嶺上就只有太姥姥一家人。
小李茹就問,“原來南嶺上沒有人住啊?”
“有,有一戶來着,那家人跟你太姥姥還沾點親呢。”
“那那家人哪去了?”
“不知道,摸約是搬走了,要不就是碰上了土匪……後來也沒聽說過。”
沒見着這家人的時候,李茹感受還不深,等坐在他家的堂屋裏,端着飯碗跟這家人說話談天,因為預知了不好的結果,心裏的不忍和難受就慢慢地放大了。
這亂世荒年,河東人好多都逃到了河西,太姥姥人都從谷堆村避到了南嶺,這段家人能搬到什麼地方去?
而南嶺這種原始深山,連谷堆村的人,都只有少少的幾個知道進去的,土匪們大多都是外來的,哪裏就能摸到了南嶺?要是摸到了南嶺,太姥姥是怎麼帶着孩兒們活下來的?再說故事裏也沒說過太姥姥曾經碰見土匪啊?
若是段家人出門走親戚遇到了不幸……因此段家人才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么?
段來富和臘花都猶豫着拿不定主意,李茹給李栓柱使了個眼色,李栓柱哈哈一笑。
“咱蠶女這麼俊的閨女,在哪還尋不下個婆家?要不等我回了村,在俺村上給蠶女看一個好岔兒?等下回來就跟你們好好說說。”
段家兩口子又相互看看,段來富也笑了,“那當然好了,蠶女尋婆這事可就托給你這當舅舅的了……”
看這意思,估摸着短時間是不會出山了,李茹心裏也鬆口氣,希望這對山裡夫婦能平安渡過這個大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