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品中的天樞的來源

關於作品中的天樞的來源

天樞柱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中,“武則天”應該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字,宋慶齡曾稱為“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崇儒尚佛,不拆黃老,武財時期,在各地廣建宮殿、寺廟、佛塔。作為“封建文化的豪華版”的天樞,堪稱我國歷史文物藝術的寶貴遺產,《洛陽伽藍記》所云“樞為樞紐,以喻政權”,天樞象徵了高度發達的武周政權。

公元594年《武周延載元年》,文武百官及四夷屬國為感念“大唐中興”和“四海臣服”彰顯“文治武功”的天後威儀,在洛陽端門外修建“天樞”;含“通天、地、神及社稷”之意。“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第二年,天樞建成,高一百五尺(摺合31.08米),直徑十二尺,八面,各寬五尺,下部為鐵山,周長一百七十尺;用銅鑄蟠龍、麒麟、縈繞鐵山;鐵山起柱,柱上面放置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在它的上面又放龍人,四龍直立,頭頂火球,龍接祥雲,升騰無限。“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武則天自書榜文:“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經有關專家考證認為,天樞的主體建築包括大基座、城闕台座、須彌山及神獸、歷史進程、佛教文化、升騰超世、雲盤承露、四龍騰空和火球升級等九個部分。

⒈大基座:大基座是整個天樞主體造型的組合與陪襯,在大基座與小基座的周圍,有隋唐風格的大型浮雕,置以數尊鑄銅或鑄鐵的華表、飛馬、朱雀、石馬、石人、翼獸。

⒉城闕台座:隋唐城闕的形式和特點是中間部分為磚石,踏跺裝飾部分為石雕和燒制精美的修定寺磚雕,其中有禮姿與舞姿的菩薩造像,還有呈高浮雕狀的蓮花寶座形式。

⒊須彌山神獸部分:基礎為鑄鐵,可由淺浮雕和立體浮雕構成的須彌座。浮雕內容均為蟠龍紋。在須彌台座上有水紋,海水縈繞鐵山,在海浪之上有神獸、蟠龍、海龍、麒麟、怪獸的立體鑄銅雕刻。

⒋佛教文化:在須彌山上方即天樞柱底有浮雕紋上升,升騰的雲氣紋、藻井紋和花蓋紋的飛、奔、轉的動勢,把整個天樞帶動得飛盪向上。其上為八面八尊力士圓雕像,力士扛負蓮台,背承蓮座。

⒌在蓮台須彌座之上為四尊天王像與四門。天王形成護門狀,立姿雄偉挺拔,造型注重氣度;四門八扇,門扇上均配有口釘、鋪首和雕飾門環及飾件。

⒍台座上為八面八幅浮雕禮佛圖,其上部為浮雕壁畫,內容為變經故事和所涉及現實社會生活的精彩場面。

⒎升騰超世:其上為藻井紋和火焰紋的浮雕造型部分,它們形成套疊、流動、升騰不息的動勢,而浮雕增加其空間感和運動感。

⒏雲盤承露:浮雲上端是蓮花須彌座承台,此承台上置一經幢,幢內四面置四座佛龕,龕內置神像,幢為縷空雕作。在幢上為承露雲盤,全為縷空雕作。盤上滿布祥雲,祥雲之上有神鳥獸,其中四隻金翅鳥各執一方。金翅鳥為佛教之神。

⒐四龍騰空:四龍直立,頭頂火球,龍接祥雲,共擎球體。氣勢磅薄,升騰無限。行龍縷空浮雕,鬚眉俱現,鱗片為數百隻小龍浮雕,繁而不亂,精妙絕倫。

萬國天樞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使然。作為一項祖國燦爛文明的優秀成果,萬國天樞是唐朝興盛的標誌之一,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后的功德。武后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公元594年《武周延載元年》,文武百官及四夷屬國為感念“大唐中興”和“四海臣服”彰顯“文治武功”的天後威儀,在洛陽端門外修建“天樞”;含“通天、地、神及社稷”之意。“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第二年,天樞建成,高一百五尺(摺合31.08米),直徑十二尺,八面,各寬五尺,下部為鐵山,周長一百七十尺;用銅鑄蟠龍、麒麟、縈繞鐵山;鐵山起柱,柱上面放置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在它的上面又放龍人,四龍直立,頭頂火球,龍接祥雲,升騰無限。“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武則天自書榜文:“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九轉鼎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九轉鼎徒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作品中的天樞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