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壯士”被刪引起的論戰

“五壯士”被刪引起的論戰

背景介紹(別說我不務正業,《閃箭》也有更新,但良心驅使我非寫本文不可,朋友你也最好一讀)

-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被正式刪除。

據上海市教材編寫組主編徐根榮介紹,當初選擇這篇文章是出於與時代接軌的考慮。徐根榮告訴記者,在當時,教材中革命英雄主義佔主要成分,“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在20世紀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共鳴。而且那個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從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對這些戰爭題材的故事有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師還親身經歷過,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動情,學生聽得也動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同樣,把《狼牙山五壯士》從新課本中刪除也是現代社會的需要。”徐根榮告訴記者,現在社會以多元化為主,學生們需要更多更新鮮以及種類豐富的知識,過去單一以革命戰爭題材為主的文章結構就與學生們的思想脫節。

-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編小學教材也刪除了該文。

記者昨日採訪了湖南教育出版社,該社編輯室一位姓羅的編輯明確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新教改的小學教材只出到2年級,但送到國家教育部審核的5年級教材,已經沒有收錄《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了。他告訴記者,新時期的英雄很多,比如袁隆平、任長霞等人的英雄已收錄到新課本中。新的時期革命英雄主義仍然需要,只是這種需要應該轉化形式。在和平時期,新英雄用新的方式付出與奉獻,這些方式很貼近生活,與孩子們的環境接近,這對孩子們理解什麼是英雄主義,怎麼做到英雄主義有很大幫助。

-除了上海、湖南的新教材,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新課本也刪除了《狼牙山五壯士》的內容。

語文教材專家對此的解釋是,當初選擇這篇文章是出於與時代接軌考慮;同樣,把《狼牙山五壯士》從新課本中刪除也是現代社會的需要。針對近日部分媒體報道‘小學語文教材刪除課文《狼牙山五壯士》’一事,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今天澄清了這個謠言。目前,《狼牙山五壯士》仍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負責人表示,出版社只是將該課文由小學五年級新課本調整到四年級的自讀課本中去了,並強調不是刪除只是調整。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這位負責人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2001年頒佈后,該文被選入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配套使用的《同步閱讀》四年級下冊中,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材的廣大實驗區使用。這位負責人說,目前,國家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的革命傳統篇目有數量上的要求,沒有規定具體篇目。因此,審查通過的教材中都有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只是不同版本選擇的篇目不同。這位負責人表示,在中小學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更應該加強。

-------------------------------------------

分析(為何“狼牙山五壯士”題材適合做訪談欄目)

第一:辯論雙方在概念上存在不小的差距:

從以上材料看來,刪除“狼牙山五壯士”的地區主要有上海、湖南,和人民出版社的教材。刪除原因主要因為該主題與時代“脫節”。但是,在新的形勢下,似乎各地教材編寫組主編依然強調“英雄主義教育”,而人民出版社則強調“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他們認為新時期的英雄可以取代過去的英雄,因而做出了這種“調整”的選擇。這種論點與與目前大部分反對聲浪之間有概念的差別,許多人認為“狼牙山五壯士”之所以不能刪,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民族的氣節,是“民族英雄”,而這是大部分新時期英雄所替代不了的,也不是籠統的“革命英雄”,他們是“抗日的英雄”,這一點是教材編委一直迴避和無法解釋的問題。

第二: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雖然人民教育出版社聲稱並非“刪除”而只是“調整”,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調整”上避而不談的問題是:“讀本”不等同於“課本”。當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天龍八部》和《卧虎藏龍》兩篇武俠小說節選內容進入高二語文讀本一事首次公開接受媒體採訪時,人教社辦公室主任王志剛說,課本應指正式教材,即教科書。對於有媒體報道中所說的“高中語文課本”實際上並不是課本,而是與人教社編寫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配套的課外讀物。王志剛說:“既是課外讀物,就不會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也不會納入考試範圍。”同樣是“讀本”,在這次“狼牙山五壯士”事件中,人教社卻聰明地避而不談,明顯是在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有蒙蔽廣大反應者的嫌疑。換句話說,《狼牙山五壯士》現在享受的正是金庸小說的待遇。

第三:問題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普遍的反應,電視媒體不能夠不聞不問。

這是一個值得媒體介入與關注的社會問題。媒體的作用就是傳送與溝通,反映社會上不同的聲音。雖然現在互聯網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電視媒體單向溝通的功能,但是作為重量級媒體的報道,更具有傳播效力。特別是,目前正方(教材編寫組與人教社)擁有特定的教材改編權利,有權利作出教材改編行為,而反方(反對刪除“五壯士”的社會人士)沒有任何相應的權利,無論他們如何抗議,都無法改變正方的決定。這在社會結構上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反方可以稱為決策上的“弱勢群體”,而新聞媒介則是弱勢群體發揮影響的重要通道。他們雖然沒有權力直接改變教材編寫組的決定,但是他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被傳播,從而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即使最終改變不了“五壯士”被刪的命運,至少有一個溝通對話的機會。

第四,問題對中國的未來一代有深遠的影響。

小學時接受什麼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是一篇教育學生非常好的題材。對現在的孩子,那段歷史是一段空白,通過學習可以對孩子起到一個很好的教育作用。”長沙市芙蓉區蓉園小學五年級(3)班的肖利軍老師這樣告訴記者。作為語文老師,她上學期還教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課後孩子們積極收集有關五壯士的材料。不久前,當聽說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病重,孩子們紛紛拿着報紙告訴她,這位爺爺的事迹我們在課本中學到過,可見孩子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劉翔等為國爭光的人才是英雄,為了新中國浴血奮鬥的革命先烈是不是英雄?英雄應不應該有古今中外之分?這些都是少年兒童們自己無法選擇,而我們作為成年人卻無法迴避的問題。如今,刪除“五壯士”這一草率的決定對於我們祖國的未來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教材改編組和人教社有沒有剝奪全中國所有家庭的孩子接受民族英雄主義教育的絕對權力?甚至不允許為孩子未來擔心的家長進行質疑?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個在美國實驗室的中國留學生在網上留言說:為一個在異國他鄉生活多年的中國人,我想我知道祖國多年來對我的教育給予我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特別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精神。我,恐怕做不了英雄,沒有那個素質,但是,我可以保證我自己不做狗熊,更不做漢奸。我幸運的在童年接受了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的教育,知道我們民族有那麼多的英雄。今後的孩子們,還有我這樣幸運嗎?我們實驗室來了一個台灣女孩,她是一個小**分子,我給她講了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狼牙山五壯士。她的眼睛,瞪的好大。後來,我本着平等的原則,對她說,這些人都是共軍的英雄,我問你幾個人,看看你是否知道。我說了張自忠,高志航,佟靈閣,趙登禹等等很多國民革命軍的抗日英雄。令我遺憾的是這個小姑娘一個人也不知道。我很悲哀的看着她說,“如果說共軍的英雄你不知道,那還情有可原,但是**英雄,你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了民族獨立和尊嚴,在關鍵時刻我們是需要拋頭顱撒熱血的。”我就是想說――中國不能沒有英雄主義。我為什麼敢於讓她隨便詢問實驗室的中國人關於中國的“抗日英雄”?因為我自信,我相信每個中國人,未必有“作英雄”的勇氣,但是,我知道每個中國人心裏面都有英雄,都有血性。可惜,我已經是個三十齣頭的人,我的實驗室的中國同事,也大多是我這個年紀或者更大一點。十年以後,當讀着“武俠小說”課本長大的孩子們來到我們實驗室求學,我還能有這個自信嗎?我還敢讓一個**分子去向這些不知道“五壯士”為何物的中國下一代詢問中國的英雄嗎?我恐怕不敢了。

第五,問題在引起社會爭論的同時,也折射了社會轉型期間的激烈文化衝突。

除了上述官方觀點外,民間也有不少支持“五壯士”被刪的論點。正反雙方觀點的對立,從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很有訪談探討價值,茲分列如下。

1)官方觀點:“五壯士”與時代脫節。

徐根榮告訴記者,現在社會以多元化為主,學生們需要更多更新鮮以及種類豐富的知識,過去單一以革命戰爭題材為主的文章結構就與學生們的思想脫節。

反對方:a)英雄雖然產生於不同年代,為了真理而不懈奮鬥甚至犧牲生命的內核卻不會發生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岳飛、文天祥、林則徐這類更古老的英雄,其壯舉今天依然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原因。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浴血奮鬥的英雄故事,與今天劉翔等為國爭光的英雄故事,其內涵可謂一脈相承。英雄不應該有古代現代之分。

b)值此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們不加思考,也沒有什麼更為充足的理由,就做出了這麼一個讓人為之心痛的舉動,到底是誰給了你們這麼大的權力?在刪除之前,想到過那些個曾經遭受過日本侵略者蹂躪的人的感受嗎?想到過全中國人的感受嗎?

2)官方觀點:“五壯士”在新時代引不起共鳴。

官方觀點:“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在20世紀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共鳴。而且那個時候,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從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對這些戰爭題材的故事有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師還親身經歷過,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動情,學生聽得也動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現在則不同了。

反對方:a)這個觀點,及其可笑。師生沒有共鳴?責任在老師不在學生。如果說,老師就對於“英雄”沒有共鳴,你讓孩子們如何取得共鳴呢?孩子都是無瑕的白紙,你要讓他們變成什麼色彩那就是什麼色彩。如果說教師本身就是不務正業,沒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那麼,你能指望你的學生當中出現矢志報國的弟子嗎?連堂堂教科書主編,都能夠自我閹割掉民族氣節,那麼基層的老師還能有什麼“血性”呢?如果現在這些讀武俠小說課本的孩子們有朝一日成為了教師,那麼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能是個什麼樣子?我不敢想像了。

b)芙蓉區蓉園小學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譚瑩老師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寫作角度看《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寫的非常精彩,文章很有氣勢,文章渲染的氛圍、情緒非常濃。”譚瑩老師認為,不應該把《狼牙山五壯士》從教材中刪除,有保留《狼牙山五壯士》的必要。“教材選擇是多元化和多類型的,有壯烈的美,也有震撼人心的感動,《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就是如此。”

3)官方觀點:新時期英雄更貼近生活。

像楊利偉、劉翔、姚明這樣的新時代楷模,他們的事迹都有電視直播,全世界幾十億人都能看到,所以他們的事迹是真實可信的,是值得無數青少年學習的。

反對方:a)說句實話,劉翔我很佩服,但把他寫進課本我堅決反對,劉翔與姚明等運動員主要是身體的先天優勢與後天的訓練,並不符合真正“英雄”的定義。更不能替代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

b)什麼是英雄?徐主編用幾個生活中的個體,來替代五壯士,這是我不能認可的。無論是劉翔,桑蘭,還是楊立偉,都不可能具備五壯士的英雄氣概。什麼叫做“英雄”什麼叫做“勇敢”?我個人的理解只有“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人,才算是英雄。五壯士正是這樣的人。在他們上山的時候,作為熟悉地形的戰士,他們就知道自己走上了“絕路”,他們面臨的只有“被俘”或者“死亡”。他們有沒有活路?他們有。但是,為了掩護上級機關,主力部隊,還有根據地轉移的老百姓,他們選擇了犧牲自己。這是真正的英雄。這是歷史證明的英雄。無論劉翔,桑蘭,還是楊立偉,誰面臨這樣的“生死抉擇”了嗎?誰也沒有。劉翔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他在全世界面前,證實了我們這個“人種”同樣具備不亞於其他人種的優秀的體育素質;楊立偉,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我不懷疑他面對敵人的時候同樣能夠爆發大無畏的崇高品格,之不過穿梭機不是狼牙山的“死地”,默默無聞的工程技術人員是不會把優秀的戰士送上絕路的;至於桑蘭,怎麼說呢?我只能說是意外事故的悲劇犧牲品。“身殘志堅”值得稱道,但是,她也只是個人的英雄,不是民族的英雄。這些被徐主編提出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很優秀的地方,但是恕我直言,這些人不算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些人不能替代五壯士。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壯士是不能被替代的,更不能被刪除的。

c)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初二的幾名女生表示,自己還非常清楚地記得小學這篇課文的內容,如果這篇課文被刪了,“實在太可惜了”。同學們坦誠地說,如果是劉翔和五壯士擺在一起,那一定會更加喜歡看劉翔的,但是這不代表歷史題材的課文就應該消失。連孩子們都這樣認為,五壯士是五壯士、劉翔是劉翔,時代不同,英雄人物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很好反思的一個問題。

d)上海、湖南教育局的主持人應該自責!現在,作為地方主管,起碼的"教"書"育"人原則已沒有了,而是極力地迎合著一些追星族的空虛心靈,如近期的:政治不記分(美其名叫“減負增效”,而使社會主義政治邊緣化),投票選“愛國主義歌曲”(對投票很感興趣啊!只要投票,就“民主”了嗎?當今,美國在世界各地培植反對派,鼓動投票,民主嗎!?太平嗎!?再則,如今這些孩子在“德”“智”“體”上,如果已成熟到可以用投票方式決定國家民族的前途、自己的命運了,那還要你這個學校“教”“育”嗎!),到刪革命英雄主義課文(美其名叫“現代社會的需要”,當今的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是大主編說的那些嗎?非也!!!)……,等等。你們也是追星族啊!你們如此追星,是想”育”什麼樣的人啊!應該有個交代吧!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是我們國家迫切需要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台灣地區歌手周杰倫的一首《蝸牛》被收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這是記者在昨天召開的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會議上獲得的信息。同時被收入的還有《真心英雄》、《中國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樂教研員王月萍是此次選取曲目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由政府部門出面向學生推薦歌曲這還是第一次,向中學生推薦的100首歌曲主要還是學生喜歡唱的。至於何以會選擇周杰倫的《蝸牛》,“關鍵是這首歌的歌詞挺好的。”王月萍說,由於感覺這首歌的思想內容十分上進,唱起來朗朗上口。

《蝸牛》歌詞(節選)

“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

尋找到底哪裏有藍天

隨着輕輕的風輕輕的飄

你靜得像都不敢歇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陽光靜靜看着它的臉”

這是愛國主義歌曲嗎?

4)網友觀點:“五壯士”事迹不可信。

網友觀點: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迹有誰看見了?日本人看見了,但是誰能拿出日本人寫的事迹材料來?他們的事迹就只有幾十年來,一直被選在教科書上那個版本。但是,這個版本真實嗎?按照這個版本的說法:狼牙山五壯士奉命阻擊大批日軍,掩護機關和群眾轉移。他們一直堅守在陣地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打死了幾十名敵人。後來,彈藥打光了,他們就用石頭砸,石頭砸光了,他們就寧死不做俘虜,縱身跳下了懸崖。三人犧牲,兩人被救。這樣的故事可信嗎?五個人就能把大批日軍阻擊住,還打死幾十個,而且,到最後,他們五個人一個也沒被打死,這簡直就像荷里活電影裏的蘭博!愛國主義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老一套的東西已經不管用了,強行使用只會成為笑柄,只會起到越來越相反的效果。

反對方:a)這是信仰!有一些虛構有什麼關係?這是信仰,你這種缺乏信仰的只相信眼睛看到的真實,跟不會抽象思維的動物有什麼區別?人的精神與情感,遠遠超過“真實”帶來的震撼!美國人還不是信奉虛構的天堂,皈依基督?美國人以絕食反對軍艦取名“聖體”被褻瀆,中國人以什麼方式抗議“五壯士”被刪?

b)五壯士要是知道今天的ZF是這個樣子,我想他們是決不會選擇跳崖的,投敵算了,他們可能會更加後悔參軍鬧革命,圖啥呀!

c)只覺得,透心的涼!一個民族是否有希望,關鍵看民族的精神!一個代表民族不屈服的精神的事迹,卻被人這樣置疑?試問,這和現在日本人置疑,南京大屠殺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道理!

5)網友觀點:語文教材不應該用在政治教育上。

網友觀點:我看了一些有關的爭論文章,大多在什麼“愛國主義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上做文章。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篇文章是被刪除出語文教材,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教材。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都被當作思想教育的工具,這是語文教育的誤區。讓語文還原為語文,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堅決支持把《狼牙山五壯士》一類的政治教育文章驅趕出語文教材。我當然不反對愛國主義教育,但這不是語文課的任務。

反對方:a)這不是“政治教育”,這是“民族精神”的繼承。如果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把這一抗日戰爭題材的內容刪除,我們的後代只能從枯燥的歷史中知道有抗日這麼一回事,更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了。《最後一課》這篇法國都德撰寫的愛國作品還保留在初一的語文教材中,而我們自己的民族英雄故事卻要被刪除了。“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悲哀的民族;然而一個有英雄卻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可憐的民族”。在筆者看來,這刪除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刪除掉的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

b)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語文課本、歷史課本都可以成為載體,讓孩子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生活。中國教育,一向是講究“教書育人”的。育人,是目的;教書,是手段。從古代開始,中國人就講究“教化”。所謂“教”就是教育;所謂“化”就是通過教育改變被教育的對象。教而不化,就喪失了教育的目的。怎麼化?用什麼來化?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難道說,用“和孩子們生活脫節”這樣的託詞就可以恣意閹割我們民族的最可寶貴的英雄主義精神嗎?恰恰相反,不但不能閹割,而是要想辦法把英雄精神傳成下去。因為教育恰恰是要用優秀的東西來“化”人的。英雄主義就是最優秀的東西之一。就算是語文講究“美”,那麼,五壯士的英雄主義精神難道不“美”嗎?紅妝少女,玉笏牙板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是美;難道關西大漢,銅缽鐵板的“大江東去”就不是美嗎?不要忘了,沒有關西大漢舍死戍邊,紅妝少女恐怕只能是被侵略者蹂躪的犧牲品了。美,需要付出代價,有時候甚至是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和平很美吧?沒有人用生命保衛和平,我們就只能是亡國奴。如果說有人認為敵人刺刀下的“和平”更美,那麼,我就無話可說了。

c)什麼叫做“語文”。中國文章,應該講究“義理”“考據”“辭章”的――我的語文老師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三個關鍵因素,“義理”排在第一位。文字,永遠僅僅是表現形式,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文字,也是人類思想和文明的載體,喪失了內容的載體,就沒有存在意義了。抱歉,我是一個“文以載道”的支持者。我認為,文章,必須要有精神內涵。否則,就不成為文章。至於說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的內涵是否被讀者接受,那就看這個文章的表現形式是否能夠深入人心了。換言之,文字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讓讀者接受你的“觀點”。教科書,更是這樣。美好的文字,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僅僅是表現形式的美,喪失了文章的“精氣神”,那麼,這樣的文章,就根本沒有意義了。

d)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怎麼可以拋棄英雄主義?難道說,這個世界真的就沒有戰爭,我們的民族真的就沒有危機了嗎?不是的,恰恰相反,中華民族在我所能預見的未來,還是我們的國歌所唱的“最危險的時候”。人在海外,才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危機”:四周列強林立,祖國還沒有統一,我們有什麼理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以上是我對“五壯士”被刪正反觀點的總結,其中有部分是我本人的觀點,大多數則是集合網上各位的觀點,作了非常小的修飾,去掉了一些雙方論戰時過於偏激的詞語。

---------------------------------------------

總結:個人觀點:

我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善後的看法:

“五壯士”被刪這件事情本來應該在第一時間迅速解決的。可惜,市場經濟搞了這麼多年,中國企業已經基本接受營銷觀念,但中國非營利機構(包括政府、醫院等)對於營銷觀念認識十分缺乏。不能說專家的意見就沒有道理。畢竟,歷史總是在前進,那種烽火連天、血雨腥風的歲月對今天的孩子而言,已經遙遠得如同傳說了。讓孩子們從這樣的故事中去學習語言文字,確實會出現理解上的困難。但是,無論他們有什麼樣的道理自圓其說,他們面對重大的公關問題卻只想避而不談,或者以“調整說”代替“刪除說”,是解釋?是闢謠?還是開脫?面對沸騰的外部反應,他們沒有想到可能產生對於教育部門極大的不信任的後遺症,是其本身形象的巨大損失。教育部也應該出面干預,因為國內眾多人的反對之聲,絕對不利於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有違教育改革、教材改革的初衷。將“五壯士”加回到正式課本之中,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的教育部門為何想不開,為何要與社會公眾進行對決呢?一個非常不明智的決策。

舉兩個例子,在營銷國度的美國,人們如何妥善地處理公關危機,挽回企業或者政府形象:

第一個例子:為什麼美國人不接受“新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就是傳統美國精神的象徵。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可口可樂公司為了扭轉產品佔有率不斷下滑的局面,決定推出新口味可樂,因此在1982年實施了“堪薩斯工程”。“新可樂”上市初期,市場反應非常好。1.5億人在“新可樂”問世的當天品嘗了它,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新產品會在面世當天擁有這麼多買主。

然而好景不長,風雲突變。有的顧客稱可口可樂是美國的象徵,是美國人的老朋友,可如今卻突然被拋棄了。還有的顧客威脅說將改喝茶水,永不再買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在西雅圖,一群忠誠於傳統可口可樂的人們組成了“美國老可樂飲者”組織,準備在全國範圍內發動抵制“新可樂”的運動。許多人開始尋找已停產的傳統可口可樂,“老可樂”的價格一漲再漲。到6月中旬,“新可樂”的銷售量遠低於可口可樂公司的預期值,不少瓶裝商強烈要求改回銷售傳統可口可樂。

在經歷美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后,7月11日,可口可樂公司決定恢復傳統配方的生產,可口可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還站在可口可樂標誌下向公眾道歉,並宣佈立即恢復傳統配方的可口可樂的生產。消息傳來,美國上下一片沸騰。所有傳媒都以頭條新聞報道了“老可樂”歸來的喜訊。華爾街也為可口可樂公司的決定歡欣鼓舞,“老可樂”的回歸使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攀升到12年來的最高點。

第二個例子:絕食抗議者通過記者聯繫總統,成功更改軍艦褻瀆“聖體”的命名。

在里根上任伊始的時候,有一次,記者尼古拉斯-馮-霍夫曼求當時的眾議院議長奧尼爾幫忙,去阻止一個叫米奇-施奈德的傢伙自殺。這個人是一個政治活躍分子,後來因為呼籲改善無家可歸者的條件而名聲大噪,不過,當時他從事的事業還沒有那麼大:五角大樓打算把一艘核動力攻擊艦命名為“聖體”號,他認為這是褻瀆而進行了絕食抗議,此時已經到了第n天。

奧尼爾打電話給里根的助手米歇爾-迪弗,請他調查一下“聖體”號事件。並告訴他,無論他能做點什麼,眾議長都會欣賞的。迪弗直接去找了里根,事情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里根推翻了國防部長溫伯格的意見,親自把軍艦原來有爭議的名字改為“聖體之城”。軍艦的名字世俗化了,米奇-施奈德也結束了抗議,重新開始吃飯。總統避免了一個公共關係上的難題,同時也為一位未來的英雄人物、華盛頓解決無家可歸者問題的推動者,多爭取了幾年壽命。

綜上所述,對民意決不能掉以輕心,非營利機構包括教育、醫院等組織也存在公共關係問題,必須及時、妥善、正面地解決公共危機。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閃箭,原《我是箭,我是閃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閃箭,原《我是箭,我是閃電
上一章下一章

“五壯士”被刪引起的論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