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貴族你知道多少?

關於貴族你知道多少?

貴族階級稱謂之道

很久很久以前,本人曾經在偉大的吉川伯伯的幫助下寫過一篇名為《武家稱謂之道》的介紹日本中古時代武士階級姓名結構以及稱謂禮儀的文章,還頗為成功。本人一直想為它做個姊妹篇,來介紹一下歐洲中世紀貴族階級的姓名結構和稱謂禮儀,可惜一直沒有能抽出時間,只好任那一堆資料在一邊閑置。如今本人總算有了些空,可卻渾身犯懶……,計劃趕不上變化啊……,總之,原定的詳細介紹就演變成了現在的簡介。

歐洲無疑也是個重視禮儀和典章的國家,某種程度上而言,其禮儀的繁雜性甚至勝過中國,這一點,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中餐是用來吃的,日本料理是用來看的,西餐是用來折磨人的)。而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禮儀,更是比如今的簡化版本要繁雜的多,但就軍事禮儀這一項而言,目前流行的脫帽禮、舉手禮就脫胎於騎士將頭盔脫下或抬起頭盔上的面具這兩個動作。那麼,加飾在人的名字——這一區別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代號上的禮儀可以說更是豐富多彩了。另外,關於名字的禮儀在各類禮儀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畢竟互相交換姓名,昭示姓名的場合太多了。在介紹這五花八門的敬稱之前,我先來簡單的描述一下一個標準的西歐貴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種程度的遺憾,我這裏很少能找到一個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帶一個存在於歷史小說《帝國騎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個人在奇幻社區“生命”所使用的仿歐洲姓名。

氏姓一氏姓二氏姓三姓稱號家姓階級個人名

馬里葉路德維克儒勒德居梅內士爵喬治

布斯曼聚貝爾/馮施維尼茨萊因伯爵伯恩斯

克洛維拜倫/馮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無疑,歐洲人的姓名在長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譯成羅馬文字母的話,或許日本人會勝,但如果翻譯成漢字的話,歐洲人沒理由輸!(真無聊的作者啊……)。

另外,請各位注意一下,這才是一個歐洲人姓名的正式寫法,

克洛維·拜倫·馮·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將個人名寫在前面的寫法是簡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寫姓名的成分。

一氏姓:

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類似,歐洲人在上古時代的時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個另一個短音節字符為自己的標示,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隨着部落人口的逐漸繁衍和社會生產力的逐漸發展,部落本身開始以家庭為獨立生活的單位,逐漸分化,細化。這時候,為了生活的需要(區別獵物,區別私有財產等),又誕生了一個家庭代號。那麼,原來的“姓”就演變成了“氏姓”,而新的代號就是“家姓”。當這個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脹發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時候,預定要走的家庭則就再取一個“家姓”,原來的“家姓”演變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國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紀的時候,從日爾曼部落或者高盧部落中傳下的氏姓大多因為文字不夠發達的原因逐漸丟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個氏姓。我們今天看到的貴族氏姓大多是在法蘭克王國時代及其以後的中世紀,由於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漸衍生出來的。

在那時候,國家法律中,關於貴族家產繼承的條文規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國和英國採取的是保留長子(或由原本貴族封號持有者指定的親屬)完全繼承領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勛則另立家族(此時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且另取一個家姓),沒什麼功勛沒什麼能力的話,則被其他貴族招去入贅,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着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因此,也有些人乾脆抗拒結婚,一輩子待在已經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領地內,幫家族主人管理領地或者乾脆遊手好閒的活着。在德意志,雖然也制度本身也類似,但也更注重貴族家主人選的質量問題。例如,噹噹代維騰堡伯爵駕鶴西歸的時候,皇室就要出面觀察一番,如果在非獨立的直系男親屬中有資質才學優秀的人,那麼皇室就直接將領地轉封給他,如果沒有,那麼皇室將檢查這個家系的庶族子弟(沒有能繼承家業,但又沒有成為新的獨立貴族的家中親屬的後代),然後讓他採取入贅或者是認養父的方式進入維騰堡伯爵的家系,繼承家業(這時候也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繼承家族的家姓);當然,還沒有合適的話,皇室將觀察關聯家族子弟(如爺爺輩分出去獨立了的萊因伯爵某某某的後代),如果還是沒有,那麼就隨便讓一個人繼承家業,成為家主,接着嫁給他一個皇女,將其領地併入皇室直轄領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這是某種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諸侯擁有更高的素質之一,但其為皇室帶來的凝聚力,卻另外為教會和大貴族對這一制度的反對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貴族階層如騎士階級的優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條頓騎士團可以算是中世紀歐陸第一強兵。

除了獨立或繼承別家家業的時候,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未婚婦女在嫁人的時候,要將娘家的家姓轉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銀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楊結婚以後,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話,則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為新夫家的家姓。這個傳統現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稱謂方面,歷史上以氏姓稱呼某個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時也是非常失禮的。歷史文獻中也很少有稱呼別人氏姓的記載。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經都沒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遺迹”,偶爾看見一個還保有氏姓的人,也不會在稱呼他的氏姓了。

二家姓

家姓的具體來歷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就不再累贅敘述了。家姓在稱謂上往往配合姓稱號和敬辭使用,中下級貴族則也會配合階級使用。這一點,古代和近現代是類似的,具體格式在後面逐一介紹敬辭的時候會詳細介紹。

三姓稱號

姓稱號是表示一個人是否是貴族,並從屬於誰的重要標誌。例如,法國貴族的姓稱號是“德(De)”,這個稱號只有法蘭西國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維農之囚的時候,教皇被法國所挾持,因此意大利地區的直屬於教皇國的貴族也將姓稱號改為“德”,其中甚至包括與法蘭西國王同級別的那不勒斯國王,畢竟,名義上,所有的歐洲貴族都從屬於教皇);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的姓稱號為“馮(Von)”,也是只有從屬於皇帝陛下的貴族及其封臣才有權使用,平民或臣從於其他王的貴族就沒有這個標示了啦。尼德蘭地區在中世紀時乃屬於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法利斯蘭侯爵領地,但法利斯蘭侯爵領畢竟邊境貴族,是素有離心力的,法利斯蘭侯爵在領內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這個姓稱號,即類似帝國,但又有區別。這也算是德意志皇權薄弱的體現。

真正厲害的姓稱號群落誕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岡浩史的小說《星界之紋章》中,龐大的宇宙帝國“亞布的人類帝國”貴族的姓氏稱號有六種,如下:

1“芮”是皇族的專屬姓稱號。

2貴族的姓稱號分為三種:

(1)和皇族有親屬關係的貴族,姓稱號為“波斯”。

(2)開國貴族,姓稱號為“亞羅恩”。

(3)帝國創建後方創氏的新興貴族,姓稱號為“蘇努”。

3而平民的姓稱號分為兩種:

(1)帝國創立時,在帝國初始領土帝國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威普”。

(2)在被帝國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波魯傑”。

如何,很詳細吧,只有如此的詳細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稱謂的問題上來,歷史上還真是完全沒有單獨使用姓稱號稱呼別人的,且不考慮到是否有禮貌的問題,恐怕連稱呼別人的根本目的,將人從人群中區分出來這一點都做不到。姓稱號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階級

貴族階級可以說是歐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階級名的不同將影響你的權力、財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歐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傳統的歐洲貴族階級大致分為九層,他們從高到低分別是:“皇帝(Caesar,

emperor,imperator,kair,theKingofKings)”、“王(王Rex,king,monarch,

roi)”、“公爵(duke)”、“侯爵(marche,margrave,marquis)”、“伯爵(Graf,te,conte,

count,earl)”、“子爵(vite,viscount)”、“男爵(baron,baronage,

baronial)”、“勛爵(Lord,

lord)”、“騎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於其間的具體區別,就不在這篇文章里敘述了,以後會有專文來介紹。

這九層級別,其中上六位的領地規模都是在“郡(arrondisment)”級別或以上的(廢話,王和皇帝怎麼也不能只有一個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為郡行政長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稱。例如拉丁皇帝、法蘭西國王、薩克森公爵、薩岡侯爵、萊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顯然,這法蘭西、薩克森一類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書面記錄上,上六位貴族的家姓和貴族階級名稱之間是有一個雙橫線以表示區別的,不過國內的文獻大多將雙橫線改回點。再加上下三位貴族的階級名稱前不加領地地名,所以經常會有人將二者混淆,把某些貴族的領地地名當成是他的家姓,這實在很失敗……

另外,不僅僅是這些,“皇子(princeimperial)”、“王子(infante,prince,princeofthe

blood)”、“皇女(princessimperial)”、“王女(infanta,princess,princessofthe

blood)”、“親王(mirza,prince)”、“皇后(empress,kairin,queen)”、“王后(begum,gay,

queen,queenconsort,queenliness)”、“公爵夫人(duchess,

duches)”等類似表示貴族家主的兒子女兒或者夫人的詞語,也是貴族階級名稱,上面說過的不願意入贅的公子們就和他們侄子侄女什麼的一起享有這些稱號。

當然,世俗貴族之外,還有教廷“貴族”(他們與公爵們類似,從教皇那裏,從國王那裏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幾個階級:“教皇(Vicarof

Christ,VicarofJesusChrist,pontifex,pontiff,pope,sovereign

pontiff)”、“樞機主教(cardinal,redhat)”、“大主教(Metropolitan,archbishop,

catholicos,provincial)”、“神甫(Catholicfather,priest,

Sacerdotes)”、“執事(beadle,deacon,deaconate,deaconry,deaconship,the

staff)”,以上均為天主教的階級稱謂,並且,主教、大主教的前類似上六位世俗貴族,要加上主教區和大主教區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並非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為卜尼法斯。

貴族階級名稱在稱謂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將其他銜位(如軍銜)和貴族階級名稱搭配使用。而且,貴族階級名稱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這四個級別還可以稱呼對方的領地地名。到底,還是因為貴族階級名稱很重要,必須要用各種方式讓別人知道啊!

五個人名

這個……,就不用再細化說明了吧,是區分個人的標準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一個人使用承古的個人名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數字也叫出來,如,你面對的是英王喬治五世,稱呼他的時候可以稱呼為“喬治王”,而不是“喬治五世王”,數字是後人用來區分的,他們自己可不承認這些數字。關於個人名的使用方式很豐富,下面會介紹。

接着,我們介紹一下上述的歐洲人姓名各成分與敬辭的搭配。西歐禮儀中常用的敬辭主要有三種,就是“陛下”、“殿下”、“閣下”,全部為套用翻譯。

先來介紹一下“陛下”的使用。別看在中文裏,陛下只不過是一個詞而已,但在西歐各國的語言中……,比如英語中,大致如此:HerMajesty,His

Majesty,HisorHerMajesty,YourMajesty,holiness,majesty,their

Majesties,哈哈……,還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語境,包括各種人稱。“陛下”在使用的時候,一般加在貴族階級名稱的後面,例如“法蘭西國王陛下”,或者“國王陛下”等,也可以單獨使用。不過,切記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國王陛下”、“蘭開斯特國王陛下”,就是失禮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貴族階級名稱連用的話,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將貴族階級名稱放在前面的稱呼法也有,並且這才是標準,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於書面場合,前面介紹的方法卻是書口兩用的。總之,“陛下”只可以用來稱呼皇帝或國王本人,且不可帶名稱呼。

“殿下”在英語中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Monigneur,RoyalHighness,

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類似,其使用對象一般為皇族成員中,沒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地,沒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員,那些可愛的王子、公主、親王、內親王們(儘管親王中有個王字,但和一般國王有着本質的不同,看外語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員也可能還有別的銜位,例如,在政府中擔任公職或者在軍隊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現代,比如英國王子查爾斯(個人名)曾是英國空軍上校,那麼,那時候稱呼他查爾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兩個連用的話,就必須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們參軍的不是很多…………,

“閣下”在英語中則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Excellency,HisWorship,RightHonourable,Your

Worship,excellence,excellency,gaon,mightiness,transparency,your

lordship。如何,很豐富吧,“閣下“是適用於除帝、王兩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級別貴族男性的敬辭。“閣下”一般單獨用,或者和家姓、貴族階級名稱二者連用,例如“閣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稱場合)”、“伯爵閣下”、“萊因伯爵閣下(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波薩多夫斯基-魏納爾伯爵閣下(家姓+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諸如此類,但切記不可以直接用。稱呼中帶有對方家姓的時候,也可以加上姓稱號,這一般用於正式場合,如果是貴族老頭子們一起出去打門球的話,介紹球友的時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對方另有銜位的話,銜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羅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稱呼,下面再介紹一下其他的稱呼方式。當你和對方關係非常好的時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個人名,甚至是他個人名的昵稱。例如,你和托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稱呼他為“托馬斯”或者“湯姆”。如果對方是你封臣,你還可以稱呼他的領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國國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諾森伯蘭伯爵·卡爾斯,你可以稱呼他為“諾森伯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界王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異界王女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貴族你知道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