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曲計(四)
這一次,袁紹的反應並沒在楚夢的意料之外。小理楚夢早就料到,既然袁紹前一次能不顧自己的威脅,繼續猛攻公孫瓚,那麼這一次,若沒有實際威脅的話,袁紹定然還是不會改變他的策略,他不是一個會懼怕天下人指責的普通人。
所以楚夢立刻做出了實質性的舉動,令徐晃棄守安定,率五千大軍猛撲文丑所在深縣,吸引袁紹注意;同時暗中與趙雲一同親率三千白馬義從奔襲渤海郡。
楚夢並非不信任趙雲之能,只是這是白馬義從歸降以來第一次出戰,楚夢覺得有必要親自挂帥。
徐晃攻勢之猛,出乎袁紹一方的意料,但田豐等人卻也從其兵力上猜出徐晃是傾力而來,雖然心中有些奇怪徐晃為何竟會不留兵力駐守安定,卻仍順勢做出戰術變動建議袁紹放棄原先支援深縣的計劃,而是一面令深縣、下博的兵馬全力抵抗,一面令大將韓猛率五千兵馬直取安定。
面對徐晃的猛攻,深縣的文丑所部風雨飄搖,儘管有着下博兵馬的接應,仍是在堅守了數日之後不得不率兵退守下博、合兵一處。
但同時,無人留守的安定也被韓猛不費吹灰之力所取,安定一失,徐晃的後路卻是被斷了,成了一支進入敵境的孤軍。
在得知徐晃果真不曾分兵留守安定之後,袁紹麾下眾謀士卻是大奇。安定一失,徐晃不但成了孤軍,而且其後勤補給之路亦遭截斷,而其出戰深縣之時,又不曾帶的大量糧草,也就是說,徐晃雖下深縣,卻已陷入孤立無援、糧草將盡的境地。他們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展露出名將之姿的徐晃,為何竟會犯下此等低級錯誤。
倒是袁紹麾下一眾武將不管這麼多,見徐晃犯下錯誤自陷絕境,無不大喜過望,紛紛要求袁紹增兵下博、包圍深縣,一舉將其殲滅。
眾謀士雖猜不透徐晃為何會如此犯錯,卻也一時想不出理由反對,袁紹遂盡起餘下之兵,圍攻深縣。
徐晃以五千兵馬死守深縣,袁紹雖兵力佔優,卻也一時無法攻下。但徐晃既被包圍,覆亡卻是遲早之事,除非,楚夢能自常山發兵相救。但一來,楚夢一方,本已無多少剩餘兵馬,二來,安定的五千大軍牢牢擋在相救的必經之路上,楚夢即便盡起兵馬相救,只怕也一時拿不下安定,就更不用說去救徐晃了。
正是因為如此,儘管戰事膠着,袁紹一方卻是極為樂觀,只有田豐、沮授兩人,心中隱隱感到一線不安。
徐晃進攻深縣,毫無疑問一定是受楚夢所令,但這個一直表現極為出色的徐晃背後之人,竟會當真犯下此等低級錯誤么?田豐、沮授兩人都有些不能相信,卻又無人能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來。
就在這個時候,公孫瓚與麹義之間發生了令人極為意外的轉變,使的兩人再無暇去顧及徐晃之事。
易州,南環易水,易水常年不斷,河水湍流,所以又稱拒馬河。易州城池雖比不上高陽,但由於這條拒馬河的存在,變得比高陽更加易守難攻。
照常理而言,公孫瓚此刻兵力並不弱於麹義,有拒馬河這樣一道天然的屏障,選擇臨河禦敵方是最佳策略。臨河而御,可攻可守,麹義若冒險渡河而攻,必然要冒被半渡而擊的極大風險。
但公孫瓚卻沒有這麼做,反而讓麹義過河攻城。似乎是因前兩次的大敗而寒了膽,再沒有勇氣出城拒敵。
麹義面對龜縮於易州城內的敵軍,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指揮大軍過河猛攻易州。
但因為楚夢的一紙檄文,公孫瓚方的士氣已然從連續兩次大敗所導致的極度低落中有所恢復,仗着並不少於敵方的兵馬,死守易州,一時之間,麹義根本不曾取得任何戰果。
當徐晃出兵深縣的消息傳來之時,苦攻無果的麹義終於在心中暗暗萌生了退意。
此刻的麹義大軍,可說是已然深入幽州腹地,後勤補給的戰線,已是拉的很長。如此深入敵境之戰,貴在速戰速決,麹義原本以為經歷兩次大敗的公孫瓚,已然喪了膽、沒有多強的抵抗意念,故而才越過高陽,直迫易州,在他想來,公孫瓚不會抵抗多久,便必然北逃北平老巢,可誰曾想,楚夢的一紙檄文,卻重新燃起了公孫瓚一方的士氣,公孫瓚竟然死守易州不退!
而更令麹義擔憂的,卻是徐晃。曾在爭奪冀州之時同徐晃數次交手的麹義自然明白,徐晃絕對不是一個草包,所以其看似魯莽的出兵深縣的背後,絕對有着不可告人的陰謀。
在得知袁紹傾盡所余兵力圍攻深縣之時,麹義心頭靈光一現,幾乎是想破口大罵袁紹的愚蠢!麹義以名將所具的敏銳嗅覺,察覺出了徐晃使的必然是誘敵之計!袁紹傾力圍攻深縣,必然使得本就漫長而難防守的麹義大軍補給路線更易被襲,只要徐晃派出一支兵馬,就能輕易掐斷大軍的補給之路!而深入幽州腹地的大軍,一旦斷了補給,後果如何,不難想像。
想到此處,麹義一面在攻城的同時,立刻開始悄然佈置退兵,一面立刻派大隊斥候南下,打探動靜。
很快,便有斥候回報,在南面幽、冀之界,似有兵馬活動。
得到消息的麹義,幾乎立時驚出一身冷汗。若他不曾察覺此點,仍同公孫瓚苦戰,一旦糧草耗盡,而徐晃一方卻趁機斷了他的補給,那麼彈盡糧絕卻又深陷敵境的大軍,斷然擋不住敵人的前後夾攻!
趁糧草未盡,立刻撤軍!先滅徐晃,安定後方之後,再整軍北上,一舉拿下易州。
心念一定,麹義立刻下令撤軍。但因為兩次大勝而早已視公孫瓚為徒有虛名之輩的麹義,在此時再次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
公孫瓚的名將聲名,並不是平白得來的。與胡人的大大小小近百次戰役,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公孫瓚雖然此前犯下數次大錯,但這一次,卻沒有犯錯。
麹義絲毫不曾想到,公孫瓚不守拒馬河,而退守易州,並非當真是因兩次大敗而膽寒,實是另有深意。
....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