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7#

37.37#

我是晉.江.文.學.城的作者驚夢時,如果你看到這裏,說明你看的是防.盜.章.節,以.下.防.盜.內.容.與.正.文.無.關。明天下午7點30之前會進行替換。因為晉.江.文.學.城的V章規則是修改後的字數必須多於修改前,所以替換后的字數會比現在多,等於你用3000字的點數看到3500的文,多出來的字數等於白送的,這是正.版.讀.者才有的福.利。

另外,由於晉.江.的.網.審.制.度比較坑爹,所以有時會遇到無法修改的情況,屆時我會在微.博上進行說明,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驚夢時從來不報社】。

作者碼字不易,而且我身體不好,長期坐在電腦前會對我的脊椎造成很大負擔,忍受病痛堅持寫作,對我來說非常辛苦,我想要這種付出能夠得到相對應的酬勞。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感謝每一位支.持.正.版.的.讀.者,謝謝你們對我仁慈的耐心。

《伍爾夫傳》——我愛這蒼白的百合花(2016-05-16)

弗吉尼婭·伍爾芙是我最喜歡的兩位英國作家之一,另一位是王爾德。這兩位也是我有動力為之努力學英語,以求有朝一日看懂他們的原文書的作家——當然,由於我的拖延症,這個目標遙遙無期。

對他們的愛大約是出自對唯美主義的偏愛。我是個對文筆異常挑剔的讀者。而他們在文筆上的精緻對我來說近乎無可挑剔——除了偶爾會因為太過精緻而顯得冗長。

弗吉尼婭曾說前人的某些句子就像是是斧子從水晶上劈削下來的一樣。我認為,她的作品就是用最精細的工具小心切割打磨好的水晶。如此精緻,如此考究。美得令人驚嘆。

弗吉尼婭·伍爾芙,以意識流而出名,許多讀者聽到意識流三個字就頭大如斗,望之卻步。然而閱讀意識流小說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艱難,至少,伍爾芙比喬伊斯要平易近人得多。看意識流的小說時,只要拋棄思考,不要揣摩,忘記情節,不帶期待,跟着作者的目光與思緒,讓意識隨之自在流淌就夠了。如果將小說比作食物,意識流這道特別菜肴所需要的也是一種特別的新吃法。

言歸正傳,回到這本伍爾夫傳上來吧。這是弗吉尼婭的外甥昆亭貝爾為她所作的傳記,不可避免的,帶有謹慎的色彩。在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地方——弗吉尼婭·伍爾芙的感情八卦——這方面保持了作為小輩禮節性的剋制。對我這種八卦愛好者來說,真是一種令人遺憾的剋制。

如果不是伍爾芙的愛好者,我是很不推薦這本傳記的,就可讀性而言,它的後半部分因為作者這種太過克制的敘述顯得有些平淡,有些段落幾乎可以說是索然無味了。

不過這種情況在所難免。畢竟在弗吉尼婭婚後,為了保護她的神經與精神,所有人都在竭盡所能的讓她處在一個安穩的、平靜的、沒有波折的環境中。即使是戰爭時期,他們也儘力規避了刺激**件。在這樣一種環境裏,人生自然無法呈現讀者所喜聞樂見的那種波瀾壯闊。

弗吉尼婭·伍爾芙是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同時帶有抑鬱與躁狂的特質,她是個極度神經質的人,這種神經質在成全了她的創作的同時,也令她的抗壓能力異常糟糕。傳記中記載了她的數次精神崩潰,都與壓力和神經緊張有關。

看這本書時,我不時想起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我看的人物傳記不多,而梵高與伍爾芙有些相同的特質,比如雙相情感障礙,比如瘋狂成就了他們的藝術,但瘋狂最終也毀滅了他們的人生,比如他們都有一個無條件愛着、為他們付出的男人,文森特有提奧,弗吉尼婭有倫納德,又比如他們的結局都是自殺。我很難不將兩人相比較,更何況他們又都是那樣的熱愛生活。

是的,與一般的誤解不同,弗吉尼婭·伍爾芙是個熱愛生活的女人,她喜愛社交,喜歡朋友,和友人們維持着良好的友誼與交際,她用那雙深邃的眼睛觀察着生活,用那極度敏感的神經捕捉着生命里的時時刻刻,並用手中的筆加以描摹。看了這本傳記后,我發覺,儘管她幾度試圖自殺,然而她依然對生命有着難以名狀的熱愛。她的眼睛注視着的是生,而非死。

而弗吉尼婭之死最大的悲劇性大抵就在這裏。

對於梵高之死,我是有所遺憾,甚至略帶怨尤的,因為也許只要他再等一等,他的時代就來了,金錢、榮譽、讚美……這些對他來說是良藥的東西,他或就能擁有了。也許只要他再堅持一下,一切就都會有轉機吧。

然而弗吉尼婭·伍爾芙的死,卻帶有一種更深的,近乎宿命般無可奈何的悲劇性。

她有愛她的姐姐,她有愛她的丈夫,她有愛她的諸多女作家,她還有那些誠摯而溫和的友人。他們為她做了他們能做的一切,尤其是她的丈夫,倫納德,即使是以21世紀的女人對丈夫的標準來看,他做的都太好了,超過了普世價值對一個丈夫的一切要求,正如弗吉尼婭在遺書中所說的那樣,他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曾給她的愛。弗吉尼婭是被愛的,她在愛上並不匱乏——這點與梵高完全不同——而她的悲劇性就在於此。

愛無法拯救她。

她的後半生是活在他人的善意中的,儘管倫納德的管束有時候讓她覺得有些痛苦,但就結果而言,倫納德是對的,弗吉尼婭最終也總會承認這一點。

至於成就,伍爾芙和梵高不同,她死去的時候,她已經達到了同時代英國女作家能達到的最高峰了,她已經功成名就,衣食無憂,不必為錢財發愁。她有名望也有財產更有人脈,她是富足的。儘管隨着時代變遷,隨着她所處的那個階級退出歷史舞台,她也不可避免的“過時了”,然而她的作品依然是好的。

圍繞在弗吉尼婭周圍的人做到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可她還是死了。這就是最大的悲哀。

弗吉尼婭最終輸給了病魔,在認定病情無法好轉、而瘋癲的陰影又一次迫近她的時候,她終於選擇了最後的也是僅剩的療法——死亡療法。

有人問過我,人為什麼不能自殺。

我能想到的回答只有那句被說爛了的台詞——因為有人會傷心。

倫納德忍受了弗吉尼婭精神崩潰時那種幾乎能把人逼瘋的發作——事實上昆汀說他們對於倫納德竟沒有瘋掉感到非常驚訝——他想要的是她好好活下去,他想要的不是她的死。

然而弗吉尼婭最終選擇自殺,又未嘗不是想用一死來給他解脫。

這真是對倫納德過去一切努力與犧牲最大的背叛了。

可弗吉尼婭已經別無他法。崩潰與瘋癲已經是近在眼前的事了,那是必然的結果,而這一次她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挺下去,在自己還能決定自己的時候,她選擇了最後的方法,這是不應該被指責的。誰能指責一場漫長搏鬥最後筋疲力盡的放棄呢?弗吉尼婭也已經竭盡所能了。

沒有可指責的對象,大約就是這種宿命般的悲劇最大的悲哀所在吧。

她輸給了病魔,這就是故事的結局。愛最終還是無法拯救弗吉尼婭·伍爾芙。

——儘管沒有人能比他們更相愛。

回到伍爾芙的創作上吧。卡夫卡說她是用一隻手抵擋住病魔的侵襲,一隻手飛快的在紙上寫下作品。他說的沒錯。但有一點他沒提,伍爾芙的作品本身就是她壓力的來源。

沒有一種認真的創作是不痛苦的。伍爾芙的小說就是這樣。她寫的很痛苦。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如此熟悉的形象,為創作而輾轉,不時懷疑自己,推出作品時就像把孩子推到車水馬龍里一樣憂心忡忡,每次都會被不好的評價傷害到的伍爾芙。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到自殺,就是在她第一部小說出版時,擔憂和壓力壓垮了她。之後這樣的情況還出現過許多次,以至於倫納德在看她最後一部作品時,因為害怕(並篤信)她一定會因為他的否定而自殺,他給出了違心的好評。

這個猶疑而膽怯的形象令我覺得親近。親近而熟悉。或者該說,弗吉尼婭的偉大,正因為她的膽怯。這個為創作飽受折磨的女人,卻從未放棄過創作,一直為此拚命——這種痛苦中的剛毅,令人肅然起敬。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的弗吉尼婭·伍爾芙。她並不完美,她不是完人,然而正因為如此,她才顯得格外偉大而動人。我愛這老山羊,這朵英格蘭的百合。

最後以弗吉尼婭的一句話結束,並以此自警。

——“永遠別佯稱你沒得到的東西是不值得擁有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綜]我愛的男人都有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綜]我愛的男人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