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相關
在民俗學上,神話是指關於人類和世界變遷的神聖故事。在廣義上,“神話”可以指任何古老傳說,是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用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神話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通過推理和想像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但是由於這時的認識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經常籠罩着一層神秘的色彩。
快速導航目
錄1概述2基本定義3神話傳說4區別傳說5我國傳說6仙的解說7神仙8天仙9神10仙11鬼仙12人仙13地仙14古代神獸15影響後世大事記光影集錦圖冊集錦花絮視頻1概述神話是人們藉助於幻想企圖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許多民族的原始社會的歷史,都是從神話故事開頭的。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神話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為武器。從神話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不論是世界文明發生最早地區的原始社會民族,還是當今世界上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都大同小異。
2基本定義在學術上,學者所說的神話,必須具有幾個條件:
1.敘述人類原始時代或人類演化初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
2.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傳承者自己也知道是虛構的故事被稱為“寓言”。
3.必須是遠古族群的人們集體創造並且流傳下來,如果是個人創造,並且沒有透過傳承而且群眾的成員對其創造的參與,這故事再怎麼神奇均不屬於神話。
和神話相近的概念有傳說和民間故事。這三個詞指不同類型的傳統故事。不同於神話,民間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傳承民間故事的人也不把它們當成真實、神聖的。傳說則一般被當做是真實的,但是傳說一般發生在更近的事件段內,傳說中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幾乎一樣。傳說的主角一般是人類,神話的主角一般是超自然角色。
定義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這三個概念,只是為了把傳統故事歸類。在許多文化中,神話和傳說之間不一定有明確界限。有些文化中只把傳統故事分為兩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甚至神話和民間故事也不能完全區分開,一個民族認為是虛構的故事(民間故事),可能被另一個民族當成史實(神話)。事實上,當一個神話失去其宗教地位后,它更像是民間故事,例如以前歐洲的巨人、仙女和人類英雄帶有神性,在基督教傳播開后全被當成民間故事。
3神話傳說神話的故事是由古今生物:如神、鬼、人、仙、妖、精、神仙、魔鬼、上帝、天使、龍、鳳動植物從而編造出
來的故事。其中有真實、虛構(是由幻想或夢見各種生物形狀和內容出來的)。被人(不知情的人)稱為迷信。也而被人(知情的人)把它變為宗教和信仰。
它包括神話與傳說兩個部分。一個偏重於指關於人神起源萬物初始的來歷,一個偏重於口頭流傳的關於世界來源及英雄故事的說法。
人是有差異的,物是有變化的,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變為仙。凡人,前身,世俗之人,不疑神疑鬼,不迷戀名利,不信神仙,多不“知道”和,不“行道”,自然成不了神仙,見不到神仙。
民間流行最廣的是八仙過海,白蛇娘子,七仙女等都與人變為仙的故事。
4區別傳說1.神話的產生要比傳說早;
2.神話是傳說的故事原型,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3.神話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異色彩,而傳說則內含着人間的行為原則。
5我國傳說如果按照地域系統劃分,我國神話大體可分為4大系統,即由西王母、盤古、女媧以及他們所代表的西方崑崙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及中原神話。
談到神話,肯定就要先談談主神,北歐有奧丁,希臘有宙斯,印度有梵天,但中國的神話呢?
說來挺慚愧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不知道咱們神話的主神,也就是那個天帝是誰。不要說本人太無知了,原因是這個天帝的人選,歷來的爭議實在太多了,有人說是黃帝、有人說是伏羲、有人說是帝俊,後來佛教說是帝釋天,道教又說是玉皇大帝、如此這般,這篇文章一開就碰到瓶頸了,中國神話成分太複雜了,複雜到連這個主神是誰都有太大的爭議了。
中國那麼大,這個神話體系的源頭就必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中原地區的周文化,另一個是江淮地區的楚文化。在中原各國的神話中,一般奉的主神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神,也就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帝,也就是黃帝和他的四個接班人子孫,尤其是戰國黃老之學不斷填充黃帝的神話后,黃帝更是成為中原華夏族神話中的主神。傳說黃帝騎龍升天後,住在昆崙山,後來他的子孫們一個個相繼進了昆崙山成了神,這就是黃帝的傳說。
南方的楚文化就有點叛逆,他們跟中原文化本來就是有太大差異了,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神話體系,在屈原的楚辭中都可以找的着。楚地奉的最高神叫東皇太一,也就是伏羲,伏羲也是苗族地區的始祖神。
說起伏羲,雖然比不過他那個妹子的女媧有名,但演八卦的事迹還是很轟動的,後來人家看那八卦的圖案越來越玄乎,就把他推到華夏人文之祖的地位了。在以後就是大一統秦漢時期了。
漢順帝以後,官方正式定下三皇五帝的人選,將其放在太廟祭祀,漢朝官方定的三皇五帝人選是——
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五帝: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黃帝從五帝之首,升格到了三皇的隊伍里,而伏羲則成為了三皇五帝之首,成為了第一始祖神。
而在漢武帝尊東皇太一以後,伏羲就已經是昊天上帝了,同樣的,他的妹子兼老婆女媧氏也成為了跟天帝相對的地神——後土神祇
而到了魏晉以後,道教又說這個最高神不是伏羲啦,而是一個歷千萬劫數而出世的玉皇大帝,全名玄穹高上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大天尊,後來事迹越加越多,一會又說變成真武大帝,一會又說顯聖降諸佛陀,越來越離奇了。。。
但是剔除了這些仙佛道家等的宗教傳說的影響,剔除了玄幻歷史化對神話的侵襲,我們仍可以看出中國古神話的大致脈絡與線索。《崑崙之歌》這部長篇神話史詩性著作就對中國神話作了大量專門性的工作,將其脈絡結構整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諸神與人類的誕生。主要敘述盤古、共工與地母昊英創造諸神與世界,女媧造人。
二、諸神的戰爭。主要敘述盤古化生萬物,炎帝朱襄與水神共工兩派神祇的大戰,炎帝朱襄取得勝利成為統治世界的天帝。
三、炎黃之戰。主要敘述精衛填海,炎帝與海神的衝突,炎帝朱襄與黃帝軒轅爭奪天帝之位的戰爭,最後黃帝軒轅成為新世界的統治者。
四、諸神與人類的幸福時代。主要敘述諸神與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如: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棄、摯、堯、舜、后羿等人間英雄的誕生。
五、蚩黃之戰。主要敘述蚩尤與黃帝軒轅之間的戰爭,黃帝最終通過戰爭鞏固了自己的天帝之位以及蚩尤後代的故事。
以上主要是描寫以神祇的事情為主,以下則過渡到是以描寫人間的英雄為主。
六、英雄時代。它主要敘述人間英雄堯、舜、后羿、棄、摯等的故事。它分為兩部分,一主要敘述堯、舜事迹,其次主要敘述后羿除害與射日等。
七、人類的墮落。主要敘述人類種種惡行,這才引起了神祇們的憤怒,欲要消滅大地上的人類。
八、人類的災難。主要敘述共工洪水、鯀盜息壤、葫蘆兄妹、十二生肖等故事。
九、人類的拯救。主要敘述英雄大禹治理水患使洪水消隱人民重新得以安居的事迹。
十、絕地天通。主要敘述有大禹葬會稽,啟與伯益的爭權,因為啟的屠殺而使天帝憤怒,絕地天通。從此,人神分隔,崑崙移位,人類開始了在蒙昧與昏暗中獨自摸索的時代。
6仙的解說《鍾呂傳道集》論‘仙有五等‘
鍾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離於鬼,人仙不離於人,地仙不離於地,神仙不離於神,天仙不離於天。”
7神仙道教最早經典《太平經》中的神仙體系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之不足也。”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將仙人分為三等:“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夭仙;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天隱於》又將仙人分作五類;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稱神仙。《太真科》中又分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靈他、至仙。
何謂神話?是單指神佛、英雄們的故事嗎?在學術上,學者們所謂的神話,神話故事照(14張)是指敘述人類原始時期,也就是人類演化的初期所發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而學者們就是根據這個定義以區別神話與傳說、神話與民間故事之間的不同。
8天仙道教經典稱:天仙者,功成於三乘之中,跡超乎三乘之外,不為法拘,不為道泥,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或效職為仙官,天官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為仙官升遷不已,歷任於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總之,所謂天仙不離於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着,由於神仙厭居三島,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同參,經萬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乃為仙乘中之無上上乘。
9神神是自然的,所先天性,遠在五仙的仙品之上。
一類是高高在上,由道化成的具有人格的至上神,這類神一般是以被崇拜的對象,天界和仙人管理者的面目出現的。他們是道教的重要經典降世(即經典的出世)的講說、傳授者,也是經典權威程度的保障者。此類神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十方飛仙神人、三清等等。他們是真正的天地主宰者。在重存思的上清派處,他們也是存想的對象。
另一類為體內神,這類神“鎮守在人體各部位關節,開生門,塞死戶,調氣生津,固精安神。”,有名號、形象、服色、居處、職司、僚屬等等,主要是作為內視存思、念頌的對象,以達到還神去病,甚至長生成仙的目的。如“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鍔峰字羅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心神丹元字守靈,肺神皓華字虛成,肝神龍煙字含明,翳郁導煙主濁清,腎神玄冥字育嬰,脾神長在字魂停,膽神龍耀字威明,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雲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第三類則是道教從古代宗教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中繼承下來的、民間信仰的俗神。這類神靈通常被認為是能在自己所執掌的方面予**福。比如說日神、月神、星辰之神、山神、河神、風神、雷神、戶神、灶神等等,通常是道俗共祭。
10仙仙是由有體內神修鍊而成的,所後天性
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而在民間人們幾乎把所有的歷史文化名人都好心的視為仙人下凡或飛升而去,不願看到他們像凡人一樣最終也會成為一堆腐骨。舉個例子說,都江堰現時,人們為紀念李冰父子所修的廟宇也成了道教勝地,好些道士道姑在忙碌地組織人們的祭拜活動。道教仙系的複雜性、混亂性由此可見一斑。
仙能被分為五類,是著名的天、地、神、人、鬼(次序是按照境界來劃分的)。
11鬼仙呂曰:“所謂鬼仙者,何也?”
鍾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迴,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
呂曰:“是此鬼仙,行何術、用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12人仙呂曰:“所謂人仙者,何也。”
鍾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呂曰:“是此人仙,何術、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於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著採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於須臾,厭於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13地仙呂曰:“所謂地仙者,何也?”
鍾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
呂曰:“地仙如何下手?”
鍾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於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覆,燒成丹藥,永鎮壓下田,鍊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仙術秘庫》中稱地仙為:地仙着,為仙乘中之中乘,有神仙之才,無神仙之分,不悟大道,止於小乘或中乘之法,不克就正,不可見功,惟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所謂不離於地者,此也,古今來修仙得道者,以此類為最多數,其修道之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識其龍虎,次配其坎離,辯水源之清濁,分氣候之早晚,於是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七,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子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覆,燒成丹藥,永鎮下田,鍊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得游閑之神仙,故稱之曰地仙。
14古代神獸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饕餮
九尾狐
鳳凰
麒麟
白澤
獬豸
檮杌
貔貅
龍的九子: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國古代神話散見於各種書籍,其中現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經》。像《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經》。另外,女媧補天的故事見於《淮南子》、《列子》,女媧造人則出自漢代《風俗通義》,《盤古開天闢地》來源於《述異記》的記載。另外,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話故事。
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文學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與後代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它為後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不僅如此,神話還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關係,是研究人類早期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正標誌着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些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初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他們對這些“神話”不斷地進行不自覺的闡釋和發揮,一代傳一代,他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什麼是神話?馬克思做過很精彩的闡釋:“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着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因此,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它往往藉助想像和幻想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15影響後世一、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的主題,事實上成為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神話富於情感、富於形象、富於想像的特徵,也極大地影響着後世文學的發展。
二、豐富多彩的神話作品,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詞、莊子散文、李白詩歌等;明清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漢族之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在中華文化史上同樣有重要的地位。
靠口頭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特別多。因為有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有的民族在1949年以前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初期,去古不遠,他們的神話傳說主要靠記憶講述。除了以散文故事的形式流傳,另外還有大量神話保存在史詩里,用韻文的形式流傳。因此,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一般不像漢文古籍中那麼零散,而相當完整系統。他們的神系系譜跟歷史現實存在着某種對應關係。又由於他們的古神話傳說仍以活形態在民間流傳,保持了原始的面貌,較之漢文古籍上的神話更為古樸,包含更多的原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更可靠的原始文化史價值。比如洪水遺民再生人類的傳說是世界性的,眾所周知的是《舊約聖經》的諾亞方舟,即如少數民族這一母題的作品非常多,且篇幅長,故事曲折,並與葫蘆崇拜、兄妹婚、人類來源、氏族(原始民族〉起源相結合,包涵豐富的歷史內容,各有民族特色。如對人類來源就有不同的解釋,至少有十幾個民族都說人是從葫蘆里出來的,也有說是人**配而來,有說是動物或植物變來的,有說是從石洞中走出來的。我國少數民族口頭流傳的神話,種類繁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間生活的風情習俗,方方面面,無不曲折地反映在神話傳說里,說明他們還保持了人類童年的天真,充滿了浪漫的情趣,生活很富於幻想的色彩。
彝族,過去是奉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多神崇拜,該族的巫師叫畢摩,因為他們在保存和傳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面曾發揮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該族的神話傳說中,提到遠古時天地有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因天上有六個月亮,七個太陽,天官派畢摩下凡,用馬桑枝與鐵莖草掃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風暴肆虐,也是畢摩下凡拯救了人間。第三次洪水泛濫,天官派了三個畢摩攜帶經書下凡。他們各騎黃牛一頭,經書便拴在牛角上。經過汪洋大水時,經書被浸濕了。經書放在青樹葉上曬,被沾破了一半,所以彝文經書不全了。另有一說是被老鷹抓破了一半。因此,經書便被視為“天書”。這裏所說的“天書”,便是彝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彝經。其中最著名的彝經典籍《西南彝志“,原名的意譯是”影形及清濁二氣“。全書共37萬餘彝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區發現,是目前所見到記載彝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書。該書開篇便是創世神話。
納西族的東已經為國際文化人所矚目。據粗略統計,東巴經中的神抵多達事2400多種,其中大神有220多個,善神60多個,惡神60多個,一般神90多個,女神20多個,勝利神120多個。此外,還有雷神、山神、護法手摩卡神半人、神化的巫師東巴等等。有神便有神的故事。可見東已經中保存神話之豐富。納西族有學者說,東巴文學的主體是神話。東巴神話與東巴祭禮互相依存。虛幻的色彩,想像的魅力,信仰的忠誠,迷茫的氛圍,構成了一個人神相依、人神相通了人神難分、神為人形的神秘世界。後人正是通過這個五色絢麗的神界,窺視那逝去久遠的古代社會。
居住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鄂溫克族,自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善於獰獵、馴鹿,仍有熊圖騰崇拜的殘餘。他們獵到熊以後,有一系列的崇拜儀式和禁忌,先將熊的頭和骨、五臟等用樺樹條或乾草包好,掛在樹上,進行風葬,然後向其敬煙、叩拜、做哀哭狀,意思是對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圖騰的寬恕。
為什麼鄂溫克人會把熊視為祖先呢,他們的神話傳說是這樣解釋的:有一個獵人進山打獵的時候,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迫獵人與她成婚。獵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裏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一隻小熊。後來獵人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追趕就把小熊當場撕成兩半,一半拋向獵人,一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拋給獵人的就是後來的鄂溫克人。這當然很荒誕,哪有熊會變人的,這便是他們遠古祖先圖騰觀念的反映。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一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因此這兩個民族流傳着完全相同的關於熊祖先的神話,鄂倫春還有一系列複雜的獵熊祭熊的儀式,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復。風葬時,還要唱一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內容,其中隱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鄂溫克與鄂倫春的熊祖先神話,屬於比較單純的動物圖騰神話,沒有與後世的其它傳說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數民族此類神話更不鮮見。怒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蛇與蜂交配所生,藏族說猴子與岩妖交配才有了人類。彝族崇拜的動物有虎、鹿、猴、水牛、綿羊、岩羊、豬子、熊、鼠、鷹、自雞、綠斑鳩鳥等等。西雙版納的勤納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還保留着完整的圖騰制度,形式相當原始。克木人對所信奉的圖騰動物,不捕不吃,連摸一摸都認為是不敬。
小麻雀氏族的圖騰神話說:有一男子守旱谷地。穀子成熟了,各種鳥都飛來吃。他一天到晚,邊敲竹筒邊大聲喊叫驅逐雀鳥。一天中午,天氣悶熱,他就用刀來削黃瓜吃。正用刀口往嘴裏送黃瓜時,突然一群小米雀來吃穀子,他慌忙大聲吼叫着趕雀,刀子將嘴劃開,人死了。從此,小米雀就成了這戶子孫的姓氏。
此外,有因老虎吃了兒子而自稱虎氏族,因妻子吃雞以後得病死而自稱雞氏族……克木人企圖以這種親緣關係,去祈求圖騰不再危害人並保護人。這種神話傳說圖騰制度衰退以後,很長時間還不會消失,對於後世的科學認識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傣族的潑水節神話傳說,既與宗教信仰有關,也與傣族人民居位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有關,人們選擇當地旱季與網季交替的季節歡度節日,意味人們要進入耕耘的農忙時節。同時,民間也流傳着幾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古老的傳說保存在一部長篇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中。該史詩的整理本漢譯文約13000行左右。
史詩保存了傣族古老的龐大的神繫世界。其中曆法神捧麻遠冉狂傲無禮,天王瑪哈捧使其閉目睡倒10萬年。想不到此神的七個女兒與第三層天神帕雅英相勾結。七個女兒為了帕雅英的主后,使用七個姐妹的頭髮所作的弓,割下了父親的頭顱,闖下了大禍。神們為了救活捧麻遠冉,只好到森林裏砍下了大象的頭為他安上,此神從此便成為象首之神。
七個女兒因犯了殺神父之罪,被趕下天層,她們輪流抱着神首贖罪。七女輪流抱,一人抱頭,其餘六人不斷潑水,免成火災。要一直潑到神頭不再噴火,七女的罪才算贖清。這是傣族著名的關於潑水節的早期內容。隨着小乘佛教由印度傳入傣族地區,潑水節傳說的內容便有了改變,將這一天說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節“。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裏洗了一次澡,精神爽快,身體感覺甚佳,才得徹底覺悟而成佛。佛徒為效法佛祖,也希望經過洗浴后成佛,故佛寺中這天要舉行浴佛的盛典,並相互潑水。其實這是晚出的。現代人過潑水節,多是相互嬉戲,相互祝福,已沒有多少宗教色彩。自從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地位。在生產、經濟和生活,以至宗教領域裏,男性都取而代之,唯有一件事,是男性永遠也取代不了的,即生育後代。然而繁衍後代關係到一個族的生存興衰,偉大而神聖,。男性為了爭得這最後一塊地盤,認為男子跟女子一樣,不需要異性,同樣能生育子女,因此中外神話都有男人生孩子的傳說,還產生了相應的風俗。13至14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這樣寫過他在雲南地區的見聞:“這地方的人,流行一種奇異的習慣。孕婦一經分娩,就馬上起床,把嬰兒洗乾淨包好后,交給他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一擔負起護理嬰兒的責任,共須看護40天。孩子一生下后,一會兒,這一家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則照常料理家務,送飲食到床頭給丈夫吃,並在身旁邊哺乳。”這正是男子企圖爭奪生育權的心理在風俗上的表現。由此可見,兩性之間曾經有過爭奪生育權的鬥爭。
這種有趣的社會現象在中國神話傳說里有生動的反映。高山族是這樣解釋人類誕生的:一塊巨石裂開,從中走出一個男子。海波奔涌,海濤奔向竹林,一根大竹突然裂開,從叫l跳出了一位男子。這兩個興趣相投,形影不離,在睡夢中彼此的膝頭相互摩擦了一下,一人右膝生出了一個男孩,另一人的左膝生下了一個女孩。這一男一女,便是雅美人的祖先。牙美人,分佈於台灣島東南70公里的蘭嶼島上擊1977年統計,人口約2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