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原留守 主政晉陽
李治辭別滿臉興奮的李氏族長和臉色陰沉的李孝恭,留下了兩套拳法——太極拳和軍體拳,帶着談判得來的人員和物品浩浩蕩蕩的回到了晉王府邸。先將黃金、糧食、布匹等物品入庫,再將斥候、騎士、步兵交給薛仁貴練習立正稍息、左右轉法、隊列隊形,五十名管家練習交通指揮,一百名賬房統計府庫,一千名木匠製作桌椅板凳,一千名印刷匠學習活字印刷術,一千名老農交流耕作經驗,五百名私塾先生教一千名少年讀書人讀書,一千名郎中、一千名工匠、一千名石匠待命,然後又命薛仁貴將一百斥候撒到晉陽,對晉陽進行調查,畢竟一位偉人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二天大早,李治就前往府衙會見晉陽官員,只強調一點兒,希望晉陽官員好好配合,其他李治並未多說,畢竟李治的身份,除了并州都督外,還是親王。晉陽官員也明白,配合好,有好處;配合不好,得罪并州都督還沒什麼,得罪親王,代價就太大了。於是,紛紛表示,願意全力支持晉王。
隨後,李治就前往太原留守府,拜訪太原留守高士廉。
高士廉——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親舅舅,高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心腹,善識人。
“拜見晉王殿下。”高士廉躬身行禮。
李治連忙攙扶,開門見山的說道:“我此次來晉陽,還望高大人多多幫襯。”
高士廉說道:“晉陽郊外的事,我已聽說。殿下,志向、氣魄、才學、武學均是上佳,此次主政晉陽,陛下、各豪族對殿下都給予厚望。下臣也自當全力扶持。”
李治說:“治初到晉陽,年輕識淺,不知高大人何以教我?”
高士廉說道:“我其他均平庸,惟識人一途,略有所長,謹聞殿下如何用人,看我能否獻言?”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顧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馬之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高士廉聽后沉默良久,躬身行禮說:“殿下大才,臣無已教。”
辭別高士廉,回到晉王府,李治翻閱斥候調查,發現晉陽出現了一位“神仙”,他居住於晉陽崇善寺,每日免費為窮苦百姓看病,醫術高超,被譽為“活神仙。”李治當即決定前去拜訪,當那位“活神仙”告訴他,自己名叫孫思邈時。李治感覺到自己又被天上掉下來的金元寶砸中了,於是李治表明自己的身份、理想,當他說道,希望天下所有百姓有病,有人醫時,孫思邈被感動了。知己啊,他也是這樣希望的。於是,“藥王”孫思邈,被李治撿到了。帶到晉王府,負責管理一千名郎中。
數日準備后,李治召集府衙眾官員,頒佈政令:
1.允許人才自薦;
2.召開科舉同時,進行武舉;
3.設立行人路,一律依右行駛。(之前是不分左右的,想怎麼走就怎麼走,隨着人口的增多,晉陽城經常擁堵)
4.設立交通管理員,由五十名已經訓練有素的管家擔任。(管家裝束為頭戴帕頭,袖系紅繩,手持小紅旗,前胸、後背皆掛布片,上寫“交通管理員”)
5.晉陽城中禁止縱馬,如有急事,擊鼓相報。(城門口設立大鼓,聲音可以傳遍全城,效仿軍中,不同鼓點代表不同意思)
6.設立“義倉”(儲備糧草,當有大災時,可以開倉救濟百姓。)
7.修路修橋,方便百姓。
8.王府出資,村村立碑,碑刻《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保證每個願意學習的人,都能有書讀。
9.發展農業,維修水利,一千名老農,逐村教授農耕經驗。
10.發展養殖業,給百姓發放豬、雞、鴨等,教授養殖經驗。
11.王府出資,由孫思邈帶領一千郎中,逐村進行“義診。”
12.王府出資,免費給百姓發放桌椅板凳,為百姓修繕房屋。
13.設立養老院、孤兒院,為孤寡老人、孤兒提供一個家,並在孤兒適齡時,教他們讀書
14.通過活字印刷術,大量印刷《百家姓》、《千字詩》、《三字經》等科普讀物,免費發放給百姓。(當然這也是李治剛剛“創作”的)
數日後,李治又視察軍營,並現場烹飪了“紅燒肉、”“殺豬菜”等豬肉美食,與士兵們一起進餐,並頒佈了四條政令:
1.“軍婚",必須有士兵同意方能離婚,不能戰場上拼死拼活,戰場下又寒了士兵的心。
2.定期由官府,士紳組織慰問軍隊,增加軍民感情。
3.軍隊副手由部分精明強幹、受過李治愛國主義教育的私塾先生擔任,教士兵讀書,識字,解決士兵生活上的問題。
4.設立“醫務兵”,由身體強壯、和李治學習過戰場急救的郎中擔任,照顧士兵身體。
數月後,李治的政令得到了有效的貫徹。
晉陽城內,交通井然有序;許多村裡都修了通往晉陽城的大路,過河有橋,方便了許多;孩子們人手一本,在讀《百家姓》、《千字詩》、《三字經》,有些讀書人在村裏的石碑下,讀着加了標點符號的《四書五經》,很多疑難問題,瞬間得到解決。
老百姓家裏糧食長勢喜人,雞鴨豬越養越肥,每天還有雞蛋吃,李治承諾,等到過年,他會讓王府中的廚師,逐村教百姓做紅燒肉、殺豬菜等;很多老百姓的病,被“活神仙”孫思邈帶領的郎中治好。
孤寡老人、孤兒都得到了安置,吃的飽,穿得暖。傍晚,老百姓一起搬着晉王府免費發放的板凳,坐在村口的大樹下嘮嗑,感覺生活很美好。
而李治在一次視察農家后,就發明了漏勺、瓢、案板等廚房用品,並教會晉王府廚師做煎餅、油餅、油條、炒菜等,又通過王府廚師交給百姓。百姓廚房日益豐富,飯食也更加可口。
李治的政績得到了皇帝和諸位大臣的肯定,《百家姓》、《千字詩》、《三字經》等被列為入學童子必讀書籍;行人路、交通管理員、設立“義倉”、村村立碑,刻寫有標點符號的《四書五經》、養老院、孤兒院等創意,更是被朝廷借鑒,全國推行;軍婚、定期慰問軍隊、軍隊裏設立私塾先生、醫務兵,更是受到了軍方的強力支持,也在全國推行。桌椅板凳等傢具,漏勺、瓢、案板等廚房用品,煎餅、油餅、油條、炒菜等,也通過晉陽,逐漸傳遍全國。
李治的名字也第一次,由深宮逐步走向了朝堂,走向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