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隆冬,皇帝李世民在太極殿宴請秦王府十八學士。秦王府十八學士是皇帝李世民最早的幕僚班底。包括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虞世南、孔穎達、許敬宗、薛收、姚思廉、蘇世長、褚亮、陸德明、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顏相時、薛元敬、蓋文達、蘇勖。一時間太極殿,熱鬧非凡,歌舞昇平,歡聲笑語。現場的歡樂氣氛,讓皇帝想起了李治,於是命人請李治過來。

李治進入太極殿後,就對着眾人一一行禮。禮畢,李治就準備回到座位坐下。突然,放蕩不羈、酒意正酣的褚亮對李治說:“既然你是晚輩,來晚了,就需要展示一下才華方能坐下。就請晉王殿下以這太極殿中的任意一物為題,作首詩吧。”眾人也興緻勃勃的看着李治,都想看一下這位晉王的才學如何?

李治緩緩地走到一束梅花前,說道: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好詩!“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梅花嚴寒中盛開,只為向世人展示春天即將到來,當萬花盛開時,它卻隱藏了起來。可以看出來晉王殿下不怕困難,不計較名利,勇於奉獻。整首詩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應情應景,真的是好詩!晉王殿下請上座吧。”褚亮佩服的說。

眾人也覺得褚亮分析的很有道理。李治也引起了在場很多人的注意,房玄齡和已經致仕的杜如晦對李治說:“請殿下以我二人為題,作一首詩如何?”

李治沉思后,說道: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

興王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商朝開國宰相伊尹和周朝開國宰相呂尚(姜子牙)兩位老人,曾經是農夫和漁翁,經歷了所有窮困而發達。如果不是湯王、文王發現並重用,可能他們一輩子都將老去,才華無所施展。湯武二帝雖然是偶遇賢臣,使得如雲生龍、風隨虎一般,談笑中建起了王業。可是直到千載之後的今天,伊、呂兩人的功勞又有誰敢與其爭比!

房玄齡和杜如晦聽到李治在詩中把他們比作了伊尹和呂尚,功勞,即使千載后也無人可比。這讓兩人開心不已。

國子監祭酒、儒家名士、曲阜孔家傳人孔穎達向李治問道:“讀聖賢書,為了什麼?”

李治回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意思為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義”,只有完全做到了義,才能成仁。讀聖賢的書,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做到仁至義盡,做一位仁義、有氣節的大丈夫,做一個從生前到身後,都沒有愧疚的人。

孔穎達很滿意李治的回答,又問道:“讀聖賢書,有什麼意義呢?”

李治回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好!晉王殿下今日準確的闡述了讀書的意義。讓人暢快淋漓,當浮一大白。”孔穎達邊說邊將酒杯里的酒一飲而盡。

李治的到來,讓現場的氣氛,頓時達到了一個**。眾人喝酒喝得很盡興,很開心。而此時李治則接著說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罷,眾人更是誇讚李治有大才、有志向、有氣節,很有趣。

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眾人也都盡興而歸,紛紛向皇帝告辭。杜如晦、孔穎達等人離開時,都拉着皇帝的手說:“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還能和陛下在一起,這麼開心。值了!真是值了!紛紛誇讚李治有才華,皇帝教子有方。”

皇帝李世民也很開心,也覺得李治很有才華,很有志向、很有趣。

甘露殿,李治被皇帝李世民召進了書房,皇帝問道:“近日,太原留守高士廉上奏摺,提議重新編寫《氏族志》,希望我隴右李氏取代清河崔氏,成為《氏族志》首位,你怎麼看?

李治說:“兒臣希望父皇不必修改。我乃隴右李氏,不管走到哪裏,提起這句話,兒臣都會感到驕傲。有些人自詡為漢室血統,血統高貴,可天下周知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血統卻一點兒也不高貴。英雄不問出處,出門何必處處提父祖。”

太宗笑道:“我兒對我隴右李氏有自豪感,自立,有擔當。你師從趙恭存、許敬宗,學習多年,不知你有什麼為政體會嗎?”

李治回答道:“父皇的重用人才、輕徭薄賦、打壓豪族、整肅吏治、討伐不臣,兒臣深以為然,而且甚為佩服,但兒臣還想做好另一件事。。。”說著他端起茶杯,說道:“假如這個茶杯是這個社會,是所有百姓,我希望我能托住它,給它一個保障,讓所有的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病了,有人看、年齡大了,有人照顧。”

太宗很感興趣的說:“給所有人一個保障。那你對待豪族呢?”李治說:“如果他們能為我所用,我會依然讓他們得享榮華富貴,並且比現在過的更好,如果他們膽敢威脅皇權、危害百姓,我會毫不留情的除掉他們。畢竟政權穩定,才是百姓安居的前提。”

李世民又問道:“如果讓你主政一方,你會如何做?”

李治回答道:“一手拿筆,做好宣傳,讓賢才為我所用,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讓百姓擁護我;一手拿刀,對危害百姓的蛀蟲、危害邊疆的外族,毫不留情。”

李世民贊道:“好!見解獨特,卻句句切中要害。那你對對外戰爭怎麼看?”

李治鄭重的回答道:“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不喜歡戰爭,畢竟戰爭就意味着死人,但是如果有外人膽敢屢屢挑釁,我會用重兵打服它,打怕他,不打則已,打則打出十餘年甚至是幾十年,數百年的和平。”

李世民大笑道:“不惹事,但是不怕事,這才像我李氏子弟。你退下吧。”

李治平靜的說道:“兒臣告退,兒臣希望父皇能把今天的談話當做秘密,不然兒臣會很麻煩。”

李世民調笑道:“知道麻煩,你還說?”“侍父以孝,伴君以忠!”說完李治轉身離開。

李治走後,長孫無忌慢慢的從屏風後面走出,“輔機,你怎麼看?”長孫無忌緩緩的答道:“晉王殿下,願為百姓提供保障,是為仁;明知道可能會對自己不利,卻對陛下毫不隱瞞,是為孝;提議不改《氏族志》,有擔當,是為勇;請陛下保密,善於保護自我,是為智;更難得的是“不惹事,但不怕事”“一手筆、一手刀”可謂剛柔並濟,有禮有節。臣以為,晉王殿下可大用。"李世民笑道:“其實我早就已經開始用他了,只是你們都不知道罷了。他遙授并州都督,長史是你,護軍都督卻是李績啊。李靖年齡大了,畢竟六十多了,以後軍中就是李績領軍啊,房玄齡、魏徵、蕭禹年齡也大了,岑文本、馬周資歷尚淺,以後朝中還得靠你呀。”長孫無忌連忙道:“陛下聖明,陛下深謀遠慮,臣不及萬一。臣雖愚鈍,然臣得陛下厚望,必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長安,鄭仁基府邸,鄭仁基拿着一張紙對各位族長說道:“都看看吧,剛得到的消息,咱們精心安排到李世民身邊的一位內侍傳過來的,被發現了,杖斃。”

紙張在眾族長手中傳過,崔氏族長說道:“長孫無忌評價還算中肯,晉王殿下品行、才學均算上佳,不知該如何拉攏?”

鄭仁基緩緩地說:“現在看來,皇帝是早有準備啊,咱們這時候再讓支持魏王的中書侍郎岑文本岑大人、御史大夫蕭禹蕭大人再支持晉王,看來是晚了,聽說晉王已成年,滿15歲,卻未婚娶,雖然咱們看不起他隴右李氏,可是讓旁支嫁過去也沒什麼?王族長,當初,你王家扶持王世充,得罪陛下最狠,受的打壓也最重,不如你王家出一女嫁過去,如何?”

王氏族長思索片刻,說:“好吧!不過我得需要時間準備。”

皇宮,長孫無忌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養在深宮的晉王,會屢屢提到百姓,並知道他們需要保障?(他怎麼知道,李治重生前,沒車、沒房、沒女朋友、擔心養老、害怕生病,沒有未來的心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李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之李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