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詭計
第5章詭計
吳三桂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后,本意想讓李自成有點忌諱之心,多增加點籌碼,如果李自成識趣,有一統天下的胸懷,就該禮敬於他(不過歸還家產和愛妾,至多再補償點官爵和銀子而已)。
此時只要李自成能夠誠心誠意的招降,表現出一點開國之君的大度,吳三桂未必不會回心轉意,畢竟現在吳三桂面臨的形式非常險惡。
北京城裏出現的情況,讓吳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關寧將士,以及京畿、山海關地區的不少士紳、百姓,都開始對大順政權產生了敵意。李自成這時候若能讓吳三桂感覺到一些希望,那事情還是可以商量的。
李自成也意識到對吳三桂還是要以招撫為主,於是他開始修正自己的錯誤,釋放了吳襄並派出使者帶着吳襄的第二封書信以及四萬白銀到山海關去撫慰吳三桂。
但是這個時候李自成還是因為短視,繼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李自成讓部將白廣恩率領約兩萬人的部隊增援唐通,以遏制吳三桂。
對於這種招撫敵將,要麼就不要派一兵一卒以安吳三桂之心,要麼就派大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來迫使吳三桂就範,就算吳三桂不就範也可以用絕對優勢的兵力快速消滅吳三桂。
李自成派了兩萬軍隊,既威脅不了吳三桂,更把吳三桂的最後一點對李自成的信心摧毀。
此時吳三桂就顯示出比李自成高明得多的政治家水準,他首先不拿白不拿地拿了李自成的銀子,然後為了洗刷自己曾經準備投降李自成的事實,吳三桂在唐通和另外兩個大順朝文武官員的面舉行了一場非常具有水準的“演出”,吳三桂破口大罵自己的父親助逆,聲稱自己忠孝不能兩全,堅決和他父親劃清界線,要與李自成決一死戰。
改變中國歷史的山海關戰役即將拉開戰幕。
李自成招撫不成,那就開打吧。
李自成這個時候是有自信的,現在他有大軍十幾萬,剛剛一路打進北京,士氣正旺,追贓助餉之後後勤補給也很有優勢。吳三桂總共只有4萬,就地防禦,後勤補給基本屬於坐吃山空。
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時,李自成和權將軍劉宗敏率兵十萬向山海關進發,順便把吳三桂的老子也帶上了。
李自成也沒太把吳三桂放在眼裏,一路上慢慢悠悠。
吳三桂這邊在幹嘛呢?
李自成十萬大軍加上唐通的,可不是鬧着玩的,該演的戲都演完了,但是實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這時候吳三桂的動作要比李自成快得多,在李自成還在做一舉殲滅吳三桂的大夢的時候,吳三桂已經開始了他的準備工作了,他做了四個事情。
事實證明這四個事對於山海關之戰的走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做好防禦:把防禦線向西推進到山海關前的石河西和永平一帶,後世軍事家把這種戰術稱之為以空間換時間。
2、麻痹對手:提出更具體的投降條件,譬如要面見明太子朱慈烺等等,表示出自己想談判的誠意,繼續去和李自成進行談判,麻痹麻痹李自成,遲滯大順軍的進攻步伐。300年後李雲龍也是這麼忽悠楚雲飛的。
3、搞輿論:派人去北京及周邊地區煽動北京降臣為崇禎服喪,並散佈自己為了替崇禎復仇,已經與滿清聯合要與大順軍決戰的謠言,試探各個階層包括李自成在內的反應。謠言散佈出去后,得到的反饋是令吳三桂滿意的。李自成集團壓根就沒有任何反應,而北京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對聯合滿清也沒表現出什麼太大的異議,但對給崇禎復仇的口號卻表現出了相當的支持,並在京城裏掀起了一股反大順政權的暗潮。不少地方貼出了有“明朝氣數未盡,人思效忠”等語的大字報。
4、借兵: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偵察活動后,獲得的信息是大部分人對向他滿清借兵的流言並不怎麼反感,支持為崇禎復仇,吳三桂於是決心向滿清借兵,四月九號吳三桂派人給多爾袞送信。
多爾袞,時任滿清的攝政王,相當於大清朝的總理,還兼任軍委主席,這個人是一個猛人,如果吳三桂不是遇到他,甚
可惜面對一個猛人,吳三桂的那點小九九那是沒有用的。
拜各種秘史所賜,大家對多爾袞估計比我清楚的多,在這個大戰之前,我們先看看正史上多爾袞同志的簡歷:
多爾袞,男,1612出生,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1626年死的時候,讓年僅14歲的多爾袞掌握正白旗。所謂八旗,每300人為1牛錄,5牛錄為1甲喇,5甲喇為1固山,固山就是一旗設一個旗主,一個旗最少就是7500人。
多爾袞少年時多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功勛1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滿語“聰明機警”)之號。
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參加了幾乎所有的重大戰事,逐漸成為著名的軍事統帥。在攻打大凌河城一戰中,他親自衝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進攻錦州城,他又一馬當先,沖在前面。
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炮,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
多爾袞發揚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堅決走在戰鬥的最前線。
他是通過多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中身先士卒奠定他在驍勇善戰的滿清貴族中的地位的。
而且這還不是他可怕的地方,他最可怕的在於他的戰略眼光:
他提出過一條對明“殘毀”戰略,這個戰略讓大明朝痛苦不堪。
事情是這樣子的,1633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他們征明及察哈爾、朝鮮,應該以何者為先?多爾袞就力主以征明為先。他從動搖明統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出發,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秋收的時候深入明境,圍困燕京圍城打援,消耗大明朝的國力。
多爾袞的建議,得到皇太極採納。因山海關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於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比如多次在大明朝要把農民軍給幹掉的時候,給大明朝捅刀子。
有一次直接繞到了北京,結果還導致袁崇煥最後給崇禎給幹掉了。
後世乾隆對多爾袞的評價“成一統之業,厥功最着”,意思就是滿族自己評價他在建國的過程中功勞最大。吳三桂遇到的就是這麼個對手。
相比李自成集團的麻木,多爾袞則很快把大順軍作為他們日後強勁的對手,因此多爾袞四月初九日“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合計十一萬人左右開始南下。
多爾袞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大順軍進逼北京,也不知道北京被攻陷崇禎身亡的消息,還準備與大順軍聯合攻打北京撈點好處,或者先於大順軍包圍北京。四月十一日,清軍越過遼河,隨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佔北京,崇禎身亡。
面對這個情況,作為一個主帥,多爾袞開始猶豫起來,畢竟滿清就這麼點家當,如果搞砸了就徹底over了。
但是洪承疇對農民軍非常了解,在他看來,農民軍聲勢很大,但是那時候真刀真槍干過,戰鬥力肯定是不如滿洲騎兵的。所以著名漢奸洪承疇極力主張馬上入關,與大順軍決戰。
多爾袞採納了這個建議,決定取道內蒙,走喜峰口、牆子嶺一帶入關攻打北京,要說明的是,這是清軍入侵中原的老路。
四月十五日,吳三桂的信使在翁后遇到多爾袞大軍,傳達了吳三桂借兵的意圖。
不過這個時候吳三桂立場是相當鮮明的
他在信中稱滿清為“北朝”,自稱“我國”,官職是明朝的“遼東總兵”,並聲明是“求助”:先敘敘交情,打仗也是一種交情,打了幾十年好歹也是有感情的。以兩國之間的談判為起點,擺明姿態是借兵,然後用列土封疆(信上原文是裂土以酬)的誘惑作為交換條件。然後要求清軍從中協、西協入關,也就是當時多爾袞正在行進中的內蒙——喜峰口、牆子嶺路線,而不是從山海關入關。
這樣一來,多爾袞會從西北方向進逼山海關之大順軍和北京城發起進攻,吳三桂則從東北方向開始進攻,大順軍和北京城將遭受他們的前後夾擊。
吳三桂心裏是有小九九的,歷年來因為山海關掌握在明軍手中,清軍是無法建立一條安全通暢的後勤補給線的,所以經常腹背受敵,最後不得不因人力物力消耗過大被迫撤退。因此在擊敗大順軍、收復北京以後,清軍已經是長途奔襲外加大戰後的強弩之末,只要山海關掌握在自己手裏,清軍基本不可能馬上在關內長期立足的。
歷史上的借兵是先例的,比如安史之亂唐朝就借了回紇兵,事後大不了讓他們搶一頓,給他們點錢。兩權相害取其輕。
至於所謂的“裂土以酬”,最多就是把崇禎皇帝已經放棄的遼東讓給滿清而已,實際上這是一句空話。
吳三桂還是很有心眼的,不過多爾袞更是老狐狸。
作為一個老狐狸,多爾袞本來可能還不太清楚局勢,有了吳三桂的信和信使,多爾袞立馬就看清了局面並作出了決斷。
他直接打碎了吳三桂的美夢,當即回信表示借兵不成問題,但條件是要吳三桂降清。並立刻派人山海關探聽情況,同時索要吳三桂答覆。
對吳三桂來說,多爾袞最致命的決斷是隨後他下令大軍轉向,直撲山海關,如此不但不中吳三桂計策,反而以大軍直逼山海關背面,一來脅迫吳三桂不得不降,二來等於拿刀頂着吳三桂的後背,讓他衝上去先和李自成殺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從容收拾殘局。
吳三桂一邊準備決戰,一邊繼續以假談判拖延李自成的行動,為了讓李自成確信談判是真的,他又派出了山海關當地生員六個人去,這六人在三河附近碰到了正在前來的大順軍主力,於是向李自成轉達了吳三桂的談判條件。
多爾袞的信使也到了山海關,這個時候,吳三桂做了對他來說最正確的選擇,但是世間的事不是因為正確就不會受到埋怨,更多的情況是正由於正確,才顯得格外殘忍。
吳三桂在面對多爾袞的明確態度的時候,他意識到他的計劃已經不行了,他充分表現出他會做生意的商人本性,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投降多爾袞。
他在第二封信上催促多爾袞快速行軍的時候,這個舉動將意味着國門被徹底打開。
四月十九日,吳三桂開始做戰前政治動員,明確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堅定勝利一定會站在“正義”的一方(忽悠,繼續忽悠)。四月二十日又在校場歃血同盟激勵士氣,準備和大順軍進行最後的決戰。這就是記載中所謂的“南郊誓師”。
多爾袞第二封信上知道大順軍已經逼近山海關,這個時候他也很着急,萬一山海關為大順軍佔領,那麼對他來說,就白跑一趟了。
於是清軍開始繼續急行軍,甚至連飯都不吃,餓着肚子趕路。
四月二十一日晚,滿清八旗軍到達山海關外。至此,山海關的丟失已經不可避免,吳三桂,千古之罪人!
李自成那邊,政治上已經犯了無數錯誤,開始犯軍事上的錯誤。
他在該相信吳三桂的時候不相信,不該相信的時候亂相信。他相信吳三桂的談判,大順軍主力於四月十三日從北京出發后,十五日到密雲,四月十七日才抵達永平,期間走了四天,在永平,李自成前鋒就已經遭遇到了吳三桂的第一道防線,但這條防線基本是鄉勇,輕鬆搞定。
因為沒有見到吳三桂軍隊的主力,又加上吳三桂派來的六個當地士紳一再聲稱吳三桂“願一見東宮而降”,所以李自成同學對前鋒來報告鄉勇攔路的情況竟然毫無警惕性,繼續優哉游哉地一路前進,從永平到山海關,大順軍又足足走了四天。
就是說,大順軍從北京到山海關,280公里路,走了整整8天。。。。。
這哪裏是部隊準備去作戰,簡直是一路觀光遊覽。
直到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十餘萬大軍才齊集山海關前十五里的七星寨,比多爾袞的軍隊僅僅早到了一天。
事後證明,李自成的行軍速度,是致命的。
本文由小說“”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