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澎湖海戰1

第36章 澎湖海戰1

第36章澎湖海戰1

在戰前動員中,為了鼓舞士氣、消除將士的畏敵心理,施琅提出了“三勝之道”。據《榕村語錄》記載,施琅對眾將士說:“我朝廷新平三藩之福氣,一也;吾以天下之財賦,彼以區區之一隅,二也;以我之眾百倍於彼,三也。”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施琅得出必勝之道,不是單純從軍事角度,而是從清朝平定“三藩”之亂以後全國大局已定的有利政治形勢、國家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及軍事力量等三方面進行分析的。

施琅對於當時台灣海峽兩岸客觀形勢的透徹分析,連大學士李光地也給了很高的評價:“人論本朝之將,以趙良棟、施琅並稱。今觀之,趙雖御下亦有恩威,臨事亦有機智,若論能攬天下大事,刻期成功,未必如琅”。

李光地都深感佩服的理論,對於眾位將士來說,更是聽得如痴如醉,彷彿台灣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樣。

而且為了進一步激勵全軍將士不畏強敵、勇敢向前,施琅還讓自己的家人和族人三十餘人隨船出征,其中就有施琅的四個兒子。這些人都具有豐富的海戰經驗,可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統率無私,手下的人自然都個個奮勇。

經多年研究的氣象專家施琅已完全掌握了海峽地區的氣象情況,夏季台灣地區高溫多雨,能見度較好,特別是在偏南風向下,風速和緩順暢,十分利於舟師渡海。乘南風風輕浪平之利,五、六月間是進兵的好時機。在進兵的路線上,施琅也考慮周詳,決定從銅山出發,穿過台灣海峽,襲擊澎湖列島的劉國軒側背,可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

澎湖西距福建廈門港八十海里,東距台南安平港五十四海里,在歷史上一直是連結大陸與台灣本島的橋樑。四周海域波濤洶湧而內海平靜如湖,故又名彭湖、平湖、西瀛等。早在南宋時期,澎湖就有漢人居住,澎湖的開發早台灣四百多年。那裏百分之八十的島民以捕魚為生,環島海濱帆檣林立,入夜後萬點漁火流動,甚為壯觀。碧海藍天,沙灘綿延,空氣清新,再加上有複雜變化的海岸地形,是個容易攻取的地方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軍24000人,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居船65艘)。施琅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澎湖的劉國軒主力。

而台灣方面,面對清軍即將到來的進攻,劉國軒也積極做好迎戰的準備。劉國軒從台灣本島把所有的主力都調到了澎湖,另外還把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為軍艦(大小炮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等各式戰船約200艘)。

而劉國軒確實是一員出色的將領,劉國軒根據自己長期的作戰經驗,組織了青壯年敢死隊,抽調民兵為預備役。劉國軒把自己所有的部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戎旗一鎮吳潛鎮守澎湖風櫃尾,果毅中鎮楊德鎮守澎湖雞籠嶼,后提督張顯鎮守澎湖牛心灣,游兵鎮陳明鎮守澎湖四角山,果毅后鎮吳祿鎮守澎湖內塹,壁宿鎮楊章鎮守澎湖外塹,右虎衛領兵江高鎮守澎湖東嶼。

劉國軒在澎湖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在娘媽宮、風櫃尾、雞籠山、四角山、內外塹、西嶼頭、牛心灣等地方,添築了炮城十四座;在有利於登陸的地段,還挖建了二十多里的高牆和壕溝,安設銃炮,進一步加強防禦。

出征之前,深諳人性的施琅拿出了硬通貨:銀子。

要知道,這個戰爭是統一戰爭,大家之所以跟着你混,一是為了建功立業,而是為了發財。大家也知道,建功立業得靠領導臉色,而這個銀子那可是實實在在的。

政府要辦大事,總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

施琅派人拿出一個覆蓋紅綢的大盤走上點將台,伸手一掀,裏面全是白花花的銀子,銀子上面雕刻着作戰的官職,施琅決定用這些銀子刺激刺激大家,提高他們的士氣。

拿着銀子,施琅進行的部署。施琅首先拿起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先鋒銀錠,巡遍諸將說大喊道:“征繳澎湖,有敢為先鋒者,上台領取。”

話音未落,只見諸將中衝出一個血氣方剛的彪形大漢,他大喊道:“我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藍里。

有了藍里做榜樣,施琅很快部署完了全部陣型。

然後,施琅就把各個將領的姓名寫在了船艦風篷上,這樣做有個很明顯的好處,誰前進誰撤退,一目了然,誰都別想矇混過關。誓師完畢之後,清軍舟師各就各位,正式出發。

南風越來越強,清軍的戰船輕鬆行駛在洋麵上,艦隊按照旗艦的號令不斷變換着隊形。此時六十三歲的施琅站在旗艦的船樓上,深邃的目光彷彿穿越幾十年的時空,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裏面包含着仇恨、智勇和使命,以及他生命的全部意義。此役之於施琅是一場只有一種結果選擇的戰鬥。

與此同時,海上巡邏的鄭軍哨船也發現了清軍的海軍部隊,急忙回報劉國軒。當天晚上,施琅傳令船隻泊於澎湖南大門的八罩島,並遣官員乘小哨船到尚無鄭軍據守的將軍澳、南大嶼等島安撫百姓。

此時的劉國軒雖然在澎湖駐兵設防,但對施琅六月進攻澎湖的說法卻十分懷疑,劉國軒曾對部下說:“六月風波不測,施琅是慣熟海務者,豈敢故犯突然興師乎?不過是虛張聲勢”。

連海戰老手劉國軒都不相信施琅會在颱風季節進攻,施琅確實真正掌握了戰爭這門藝術,做得到了出其不意掩其不備。

等到接到哨船的報告,劉國軒這才大吃一驚,這才匆匆忙忙做出反應。他立即下令陸軍做好防守工作,同時讓鎮守獅嶼頭、風櫃尾、雞籠山、四角山、內塹、外塹、東峙、牛心灣等各個重要位置的將領,將炮移到海岸,防止清軍登陸。

此外,劉國軒還讓全部海軍部隊率領各個艦隊,排列在娘媽宮前和內塹、外塹、東峙、西峙等海面,準備迎戰。

從上面的部署可以看出,劉國軒對於施琅的到來毫無準備,倉促應戰,他採取了謹慎防守的策略。

實際是,我們分析這次戰爭的形勢,這次施琅可以說是各方面都佔有優勢,天時(劉國軒根本沒有準備)、地利(已經佔據了澎湖列島的部分島嶼)、人和(士氣高漲,內部團結)。只要施琅自己不犯錯誤,戰爭的結果是比較明顯的,劉國軒勝利的希望比較小。

事實上,施琅憋了十幾年,勤修內功,他現在犯錯的概率是不存在的。

對劉國軒來說,劉國軒最好的選擇是能乘清軍遠航疲憊,又立足未穩、兵心未定之機主動出擊。這樣子劉國軒的勝利概率估計能有所提升。

這個建議,在台灣內部也不是沒有人提出,台灣的宣毅左鎮邱輝就曾經向劉國軒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可惜劉國軒打仗雖然很厲害,可惜此人從來就是個保守派。他自恃防守嚴密,而且他樂觀地認為海面風暴將起,清軍到時候會不戰自潰。所以劉國軒因而拒絕了這個建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劉國軒還是當年的劉國軒,施琅已經不是當年的施琅了。雖然劉國軒沒有退步,可以架不住清軍在施琅的操練下,早就已經不是當年的旱鴨子了。

施琅率領大規模的清軍海軍浩浩蕩蕩到達澎湖外圍,駐守貓嶼、花嶼等澳上的鄭軍部隊,看到這種情況,我想他們如果不是傻子,他們只能有一個選擇:撤退。

雖然中國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古話,但是能做到的確實很少。而這些人顯然是屬於那群做不到的人。所以他們立刻決定撤往澎湖本島,同時向劉國軒報告清軍戰船泊於八罩島,且船隻眾多,聲勢浩大,恐懼之情溢於言表。

而施琅那邊,正是士氣高漲,雙方的對比很明顯。

本文由小說“”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興衰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清興衰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章 澎湖海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