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陽公主的歷史疑問

關於高陽公主的歷史疑問

【生平考證】1.排行不明

高陽公主約貞觀三年前後出生,《新唐書》根據資料認為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表明唐太宗有早夭公主諸位沒有列出,新唐書的公主列傳中排名也存在很大爭議,因此高陽公主是否為第十七女待考,《全唐文》玄宗卷有一份《封高陽公主制》“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二十女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啟沁園,俾承寵於中闈,復增榮於列賦。仍食實封一千戶。”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是資料誤放還是玄宗有哪位公主改冊為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因《新唐書》公主列傳記載和《大唐西域記》執筆人高僧辨機過從甚密敗露和參與永徽四年皇室謀反案被賜死而成為唐太宗諸位公主最有名的一位,但是這兩樁疑案歷經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細節至今仍引發不斷爭議,從而為高陽公主的真實面貌籠罩上層層迷霧。

2.生母不明

高陽公主的生母不可考,但是多數人根據高陽公主的境遇認為庶出可能性最大。太宗諸女中涉及謀反案的幾位公主下場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有城陽公主(長孫皇後生)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子)參與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案被誅,巴陵公主(母不明)駙馬都尉柴令武(平陽昭公主子)和高陽公主(母不明)駙馬都尉房遺愛(房玄齡子)參與永徽四年謀反案被誅,新城公主(又衡山公主,長孫皇後生)駙馬都尉長孫詮顯慶四年因長孫無忌案流放巂州。在這四位公主中,兩位嫡出公主城陽公主和新城公主都因駙馬都尉獲罪而改嫁他人死後亦陪葬昭陵,而相同性質獲罪的巴陵和高陽公主在高宗朝卻連同駙馬都尉一起賜死不得陪葬昭陵,等於從政治地位上被徹底清洗出皇室,直到顯慶年間才分別得以追贈北景、合浦公主。

高陽公主生母究竟何人,就無史料佐證。長孫皇后和韋貴妃可能小,長孫皇後分別在貞觀二年和貞觀三年左右先後生皇子李治和城陽公主。而韋貴妃確鑿資料表明只和太宗生有紀王李慎和臨川公主。唐太宗高級嬪妃中可能性應該較大。唐太宗有二十一位在世公主,高陽公主能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待也有可能是經常得見天顏承歡膝下所致,同時也可能與唐太宗脾氣相投分不開。正史記載高陽公主有寵於太宗,深得太宗喜愛。於是約在貞觀十五年前後高陽公主十二歲左右時候由太宗許配下嫁於當時的開國名相房玄齡第二子房遺愛,算是太宗女中冊封和出嫁較早的公主之一。已知冊封較早的是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貞觀二年冊封,食邑三千,時公主約五歲),而韋貴妃所出的臨川公主李孟姜到貞觀十五年十八歲時才冊封公主出嫁。

3.駙馬家世

清河房氏出身山東高門,房玄齡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房玄齡又以“房謀杜斷”成為唐太宗建國治國的左膀右臂,能嫁入房家足見太宗對高陽公主相當的重視。高陽公主深得太宗器重正史亦有佐證,高陽公主的駙馬房遺愛以主寵“故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也就是說在已經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當中,房遺愛以高陽公主得寵的緣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駙馬都尉要優惠,禮秩指禮儀等第和爵祿品級。房遺愛官至太府卿後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從三品“掌財貨、廩藏、貿易,總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凡四方貢賦、百官俸秩,謹其出納。賦物任土所出,定精粗之差,祭祀幣帛皆供焉”是太宗朝駙馬都尉中少有的財物實權肥缺。同時高陽公主的婆母範陽盧氏也性格剛烈非常有名,在《新唐書》列女傳中記載了盧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隋唐嘉話》趣事“千古風流一壇醋”的名號(真實性待考)。盧氏在房家家譜中也有記載,可有佐證。想來高陽公主嫁入房家遇到這樣一個性格鮮明的婆婆想要為所欲為也當有所顧忌。房玄齡見諸史料有三子一女:長子房遺直為嗣,妻杜氏未見有載,次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第三子房遺則娶荊王李元景之女,女為韓王李元嘉(宇文昭儀出)王妃,傳說名曰奉珠。但是根據近期發掘的房氏墓誌發現房玄齡可能還有一子名房遺義妻吳氏,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唐故朝議郎行東海郡緣事參軍房府君吳夫人墓志銘並序),還有一女嫁給當時萊州刺史兼萊州港造船使鄭仁愷。(唐故密亳二州刺史贈安州都督鄭公碑)。房家子女可謂個個攀龍附鳳,地位顯赫,故而家庭關係錯綜複雜易生事端。加之房玄齡在貞觀朝局中舉足輕重,儘管房玄齡如履薄冰但仍無法避免政敵的攻擊,為房家後來的傾覆埋下了伏筆。

4.辯機迷案

高陽公主和高僧辨機的疑案成為高陽公主遭受世人詬病的最大罪名。但是在較早成書的《舊唐書》根本沒有提及此事,而是由百年之後宋朝編纂的國史《新唐書》歐陽修等史學家權威提出,於是從宋朝仁宗以後高陽公主和辨機的不倫之戀成為鐵板釘釘的正史,也是高陽公主化為Y盪史料形象的開始。目前因為沒有更為詳實的史料佐證,所以儘管後來研究者對此事提出種種考證質疑,但仍不足以推翻《新唐書》為高陽公主的定位。

高陽公主和辨機到底有沒有關係?《新唐書》為我們描述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言之鑿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會御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餘。”,從史料看我們大致梳理一個過程,起因是房遺愛和房遺直爭嗣,直接導致高陽公主在太宗面前失寵。在這個時候御史又發現高陽公主和高僧辨機私情得到物證寶枕。唐太宗才知道高陽公主與和尚Y亂,於是震怒下旨賜死辯機,殺奴婢十餘。等到了《資治通鑒》中故事更加完善豐滿“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主益怨望,太宗崩,無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遺愛與遺直更相訟,遺愛坐出為房州刺史,遺直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數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祥。”賜死又改為腰斬,高陽公主的罪名除了Y亂還有擅行巫蠱之術窺伺天象等。

整個史料描述精彩紛呈,跌宕起伏堪稱一部小型小說。然而後代研究者發現,此史料前後矛盾,迷霧重重。目前研究者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以下觀點均為研究者論文提出,僅此轉述)

第一,高陽公主和辨機相遇相戀地點與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比如高陽公主和辨機在浮屠廬主之封地相遇。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研究者認為唐代高僧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進出寺廟都有登記,無緣無故離寺不歸還能不被立刻發現不符合常理。即使辨機是玄奘的高徒是大德也不可能無視寺廟管理制度隨便出入而無人關注。

第二,高陽公主的年齡和辨機相遇時差異較大,高陽公主十幾歲而辨機很可能已經三十幾歲了。加之房家關係錯綜複雜,高陽公主的惡行如果肆無忌憚,那麼作為姐妹的韓王妃,作為婆婆的盧氏,作為弟弟的房遺則等都不會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將實情上報太宗知曉。(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第三,《新唐書》中記載的高陽公主在太宗面前因為此事失寵與《舊唐書》中記載矛盾較大。《舊唐書》記載在房玄齡病重的時候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當時已經貞觀二十二年五六月,而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五月駕崩。可見至少在唐太宗駕崩前,唐太宗對高陽公主還是比較正常的,公主沒有任何失寵的跡象。當時房玄齡後期一直是在宮中治病,因此作為兒媳婦的高陽公主跟隨進宮從而見到唐太宗的機會較大,如果高陽公主已經因此事失寵,那麼太宗是不太可能這樣語重心長和她心平氣和的對話而被起居郎記載。此事在永徽三年立的房玄齡墓碑上作為榮耀雕刻示人,可見至少在房玄齡死後近四年內高陽公主“醜行”暴露可能性較小,否則高陽公主如何順利晉封長公主並刻上碑文呢。

第四,作為宋朝太宗時期李昉撰寫的《太平御覽》中史料也未提及高陽公主和辨機事,不知《新唐書》看到何種史料將此事編入史書。“又曰:房玄齡之子遺愛,尚高陽公主。玄齡病,上表諫征遼。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又曰: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初,主有寵於太宗,遺愛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水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因為《新唐書》成書於宋仁宗時期,又因所增列傳多取材於本人的章奏或後人的追述,碑誌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故而這段史料來源較為可疑。

第五,整段史料邏輯前後矛盾,語焉不詳,更類野史筆記小說。例如:“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如果這段史料可信的話,那麼應當是在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逝世后發生,那時候唐太宗也身患重病。在短短一年之內唐太宗還能:“主怏怏。會御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餘。”,那麼看來唐太宗最後一年的經歷還是很豐富的,不僅要安排後事還要處理高陽公主的風月案。諸如此類邏輯混亂在《新唐書》中比比皆是,不得不令人生疑。而房遺愛在後期的官職已經坐到太府卿,掌金帛財帑的官職會無緣無故去窺伺房遺直的房產舉動令人生疑。

第六,對高僧辨機研究較深的學者們認為,辨機一直受到佛學家的尊敬,只是其死因撲朔迷離,不太可能和高陽公主有不倫之戀。又《瑜伽師地論後序》云: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攝決擇分》,凡三十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臣許敬宗,奉詔監閱……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這是許敬宗為《瑜伽師地論》寫的後序,是呈給唐太宗看的。其文字肯定要考慮到太宗現在和以後的想法。如果辯機真與高陽公主有染,另外再加個寶枕的話,許敬宗絕對會知道,就不會在這個給太宗看的序文里詳細提到辯機法師。也不會那麼肯定的說,譯場的僧團清凈。就自然會找一些圓滑的詞語,相信這個對許敬宗來講不是難事。(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4.謀反疑團

此後,隨着唐太宗駕崩,新皇帝李治登基。高陽公主同時與房家失去了唐太宗的庇護,永徽四年因為房遺愛參與荊王李元景謀反案發而遭到滅頂之災。對於這次皇室謀反案歷來眾說紛紜,結論各不相同。有人認為是宗室勢力與長孫無忌元老勢力較量后失利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宗室勢力想推舉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也有人認為是房遺愛參與魏王黨謀反遭到誅殺等等。總之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數眾多,皇室勛貴荊王李元景、高陽公主夫婦、巴陵公主夫婦等均被賜死,房玄齡家族幾乎被清洗殆盡。吳王李恪被冤殺其四子,仁、瑋、琨、璄併流嶺表,一時成為永徽年間的大案載入史冊。高陽公主夫婦諸子流放嶺南。根據其他資料顯示高陽公主夫婦共有四子,家族覆滅后二代孫房沼,監察御史;三代孫房絳,四代孫房晦、房勛,五代孫房凝(字玄儉,晦子,郢州刺史,著有《支謨墓誌》)、克讓(凝子,光州剌史);六代房鄴(鄴,字正封,作有《少華山佑順侯碑頌》)、房復,各人事迹留存較少。

房遺則無後。長子房遺直,受二弟的牽連貶為銅陵尉之後,舉家遷往任上,遂在銅陵傳嗣。房遺直身後四世之內,子孫皆已失考,據傳世代均有在九華山入寺為僧者。五世孫名叫房階,中唐時期做過大理司直;房階的兒子名叫房魯,字詠歸。房魯有個兒子名叫房重,字慕,曾任武功尉。房重有個兒子名叫房諤,曾任大理寺評事。房諤有四子,乃是房從約、房從繹、房從絢、房從綰。房遺直一支至今有后,均以銅陵為祖業,是為房玄齡之嫡脈薪傳。

也有人懷疑,房遺直唯一保留性命十分可疑,而且高陽公主夫婦案發也與他密切相關。如果不是高陽公主誣告他非禮,高宗則不會派遣長孫無忌去查案,也不會發現高陽公主夫婦謀反罪狀。怎奈目前無史料佐證,只在《龍城錄》中《房玄齡為相無嗣》云:房玄齡來買卜成都,日者笑而掩象曰:“公知名當世,為時賢相,奈無嗣相紹何。”公怒。時遺直已三歲在側,日者顧指曰:“此兒此兒,絕房氏者此也。”公大悵而還,后皆信然也。此文說,相士給房玄齡說,房遺直會使房家絕後,房玄齡不信,但後來的人都認為這個相士說的是對的。這應該是民間傳說,通過此傳說,我們可以肯定一點:房遺直是讓整個房家絕後的人。再聯繫上永徽年間房遺愛謀反一事,遺愛和高陽公主被誅殺;房玄齡的兒子都被配流嶺表;唯獨遺直因為繼承父親爵位而被留了下來,只被廢為庶人。因繼承父位,就被留一條活命,又房家遭此劫難,起於高陽公主誣遺直非禮於她。加上《龍城錄》的說法,可以肯定房遺直有很大問題。雖然不知究竟是何問題,但可以肯定,這是高陽公主與房遺直爭奪爵位的真正原因。從這些可以看出,高陽公主的死與房遺直脫不了關係。(論文《辯機死因初探》)

諸多謎團圍繞高陽公主,可見高陽公主一生身處政治鬥爭漩渦,雖然有唐太宗的寵愛和庇護但仍在後來擺脫不了被害的命運。至於她是否真的像後代史料所說參與了與丈夫的政治謀反並和和尚道士私通布星次行巫術則不得而知了。我們只有取其信者擇之,而繼續在研究中撥開籠罩在她身上的重重迷霧了。究竟她是聰慧明理的太宗愛女還是Y亂驕橫的公主,諸位看官自有見地,豈非一言以蔽之?!

-----------------------------------史書上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十六》:

……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為韓王妃,男遺愛尚高陽公主,實顯貴之極,頻表辭位,優詔不許。……即日授其子遺愛右衛中郎將,遺則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見其通顯。……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次子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騎常侍。初,主有寵於太宗,故遺愛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主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永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諸子配流嶺表。遺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為庶人。停玄齡配享。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

冬十月戊戌,幸同安大長公主第,又幸高陽長公主第,即日還宮。……二月乙酉,遺愛、萬徹、令武等並伏誅;元景、恪、巴陵高陽公主並賜死。

《舊唐書·列傳第十五》:

敬宗奏言無忌謀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親戚中頻有惡事。高陽公主與朕同氣,往年遂與房遺愛謀反,今阿舅復作噁心。近親如此,使我慚見萬姓。”

《新唐書列傳第八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主,帝所愛,故禮異它婿。主負所愛而驕。房遺直以嫡當拜銀青光祿大夫,讓弟遺愛,帝不許。玄齡卒,主導遺愛異貲,既而反譖之,遺直自言,帝痛讓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會御史劾盜,得浮屠辯機金寶神枕,自言主所賜。初,浮屠廬主之封地,會主與遺愛獵,見而悅之,具帳其廬,與之亂,更以二女子從遺愛,私餉億計。至是,浮屠殊死,殺奴婢十餘。主益望,帝崩無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禍福,惠弘能視鬼,道士李晃高醫,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陳玄運伺宮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與遺愛謀反,賜死。顯慶時追贈。

《新唐書.列傳二十一房杜》:

……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衛中郎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次子遺愛,誕率無學,有武力。尚高陽公主,為右衛將軍。公主,帝所愛,故禮與它婿絕。主驕蹇,疾遺直任嫡,遺直懼,讓爵,帝不許。主稍失愛,意怏怏。與浮屠辯機亂,帝怒,斬浮屠,殺奴婢數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時,出遺直汴州刺史,遺愛房州刺史。主又誣遺直罪,帝敕長孫無忌鞫治,乃得主與遺愛反狀,遺愛伏誅,主賜死。遺直以先勛免,貶銅陵尉。詔停配享。

《新唐書本紀三.高宗》:

四年二月甲申,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高陽巴陵公主謀反,伏誅;殺荊王元景、吳王恪。

《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九卷》: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散騎常侍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公主驕恣甚,房玄齡薨,公主教遺愛與兄遺直異財,既而反譖遺直。遺直自言,太宗深責讓主,由是寵衰;主怏怏不悅。會御史劾盜,得浮屠辯機寶枕,雲主所賜。主與辯機私通,餉遺億計,更以二女子侍遺愛。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主益怨望,太宗崩,無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遺愛與遺直更相訟,遺愛坐出為房州刺史,遺直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數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陳玄運伺宮省祥。

先是,駙馬都尉薛萬徹坐事除名,徙寧州刺史,入朝,與遺愛款昵,對遺愛有怨望語,且曰:“今雖病足,坐置京師,鼠輩猶不敢動。”因與遺愛謀,“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為主。”元景女適遺愛弟遺則,由是與遺愛往來。元景嘗自言,夢手把日月。駙馬都尉柴令武,紹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衛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師求醫,因與遺愛謀議相結。高陽公主謀黜遺直,奪其封爵,使人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遺直亦言遺愛及主罪,云:“罪盈惡稔,恐纍臣私門。”上令長孫無忌鞫之,更獲遺愛及主反狀。

司空、安州都督吳王恪母,隋煬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為類己,欲立為太子,無忌固爭而止,由是與無忌相惡,恪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無忌深忌之,欲因事誅恪以絕眾望。遺愛知之,因言與恪同謀,冀如紇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丑、公元653年)

春,二月,甲申,詔遺愛、萬徹、令武皆斬,元景、恪、高陽、巴陵公主並賜自盡。上泣謂侍臣曰:“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書崔敦禮以為不可,乃殺之。萬徹臨刑大言曰:“薛萬徹大健兒,留為國家效死力,豈不佳,乃坐房遺愛殺之乎!”吳王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滅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驍衛大將軍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並坐與房遺愛交通,流嶺表。節與遺愛親善,及遺愛下獄,節頗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協,故皆得罪。戊子,廢恪母弟蜀王為庶人,置巴州;房遺直貶春州銅陵尉,萬徹弟萬備流交州。罷房玄齡配饗。

《太平御覽.公主下》:

(《唐書》)又曰:房玄齡之子遺愛,尚高陽公主。玄齡病,上表諫征遼。太宗見表,謂玄齡子婦高陽公主曰:“此人危忄如此,尚能憂我國家。”

又曰: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初,主有寵於太宗,遺愛既驕恣,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水徽中,誣告遺直無禮於己。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遺愛伏誅,公主賜自盡。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中文網,手機訪問請上,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歸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歸唐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高陽公主的歷史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