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運糧
春天得草原不好看,東一塊西一塊,有的白,那是殘雪,有的綠,那是剛冒頭嫩芽,然後這中間,有一塊長條形,褐色得班塊,那是道路,大約二十輛得馬車在蜿蜒得道路上前進。
這二十輛四**馬車,馬喘着粗氣拉着車,踏在褐色得道路上,這是特別鋪設出來的道路。看得出來,馬車挺沉得,不過這些馬還負擔的了,道路狀況也還不錯,事前都被稍微平整過,用巨大的滾路石把路輾平。
再看看這些馬,馬蹄如碗口,骨架粗大,身高力壯,賣相挺不錯的,不過沒人騎這種馬,除了一些鄉下人。
不是這種馬差,中看不中用,而是這種馬是挽馬,騎乘的人少。李忱登基后,就開始設法育馬。收復隴西后,大唐隴西牧馬監恢復,更是大力培育各種馬匹。
不光是需要快馬,這種挽馬也在培育之列。李忱請了天方的育馬專家,來大唐指導。天方人愛馬是有名的,他們發展出一套系統得育馬技術,值得大唐學習。
同樣的阿拉伯馬世界聞名,在那種身驕肉貴的純血馬出現之前,這種馬是速度之王。不過,對純血馬李忱很疑惑,為何叫純血?翻譯問題嗎,明明是雜種,好像是英國人用阿拉伯馬和另外某種馬混血,培養出來得,就是個雜種,為何還叫純血?
那不重要了,反正後來培育出這種,有耐力,能負重,雖然速度不快得重挽馬,就被大力推廣了,目前大唐最多的馬,就是這種馬,廣泛被應用在馬路上。
有軌馬車道,又稱馬路,專門給馬跑得,後來火車出現,這種重挽馬也沒被淘汰,很多商隊都喜歡。李忱改進了大唐四輪馬車以及馬拉車的技術,讓兩匹挽馬可以輕鬆拉起一噸半得貨物,也因為速度慢,沒人喜歡騎。
除了一些鄉下莊園主,不挑剔,這種馬可好用了,堪稱莊園好幫手。雖然吃得多,可能做的事情也多。速度慢了點,不過騎起來也挺神氣得。
不過,這隻隊伍顯然不是商隊,每輛馬車都有兩個士兵,步行跟着馬車,他們神情肅穆,槍在肩,刀在腰,沒有披甲,不過,甲胄就放在馬車上,要是有什麼突發事件,馬上可以披掛上。
突然,遠方傳來連續幾聲槍響,士兵們沒有緊張得看向聲響來源,而是看向馬,大部分馬的耳朵動了動,繼續拉車。只有少部份神情不安,士兵急忙安撫他們。
這些蠻子,不死心阿。,一個士兵說道,可不是嗎,送功勞來的。騎軍得弟兄怎麼沒放兩各過來,也給我們過過癮。去,放兩個?前天五隊碰到那兩隻漏網之魚,讓他們被責備了,他們怎麼敢放幾個過來。
容色肅穆得士兵,心情一派輕鬆,這種情況已經很常見了,那些草原蠻子,還想用老套,襲擾糧道,沒有用得。
車子走了半天,士兵把乾糧拿出來,就着涼水草草用了頓午飯,還順便餵了馬,再走沒多久,遠遠就可以就看到了一個營地,其實這營地離他們出發地只有半天路。
每隔半天路,就有一個營地,囤積糧草,源源不斷得有糧草從後方運輸到前線,到了前線再由馬車隊,不斷得往前運輸。
其實,到了營地再喂馬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士兵都愛惜馬,自己吃午飯,也不會忘了喂馬。
你說,我如果退役了,去當馬車夫怎麼樣。自己弄輛馬車,幫人送貨。我覺得這樣也挺有意思得。你真奇怪,這樣都有意思。
也不是啦,主要是覺得這有商機阿,現在有火輪車了,城與城之間運輸又快又多,可是到了地頭總要分發阿,我自己弄輛大馬車幫人運貨,有賺頭。不說別的,單單我們士兵得託運,就可以有些利潤。
這馬車可是很貴得。不說馬了,連一輛四**車,也都不便宜。,嘮叨士兵說了半天,他的夥伴才這樣回應,給他潑冷水,可以用租得阿。
李忱得驛站改革,除了郵遞之外,也開啟了全世界最早得貨運。除了寄信,也可以寄各種包裹。首先受惠的就是士兵,他們可以從駐地寄家書和土特產j回家去。
驛站改制后,除了保留大唐原先那部份驛站的僱工,還出現了外包,就是後世那種靠行模式。
後世得貨運,很多都採用讓人自車輛,依每天得業務量計價。這樣的好處很多,可以快速擴張,不會為了買車,佔用太多資金。還有駕駛會愛惜車輛,假如發生經濟危機,業務量縮減,還不用負擔裁員得費用,也不必擔心卡車折舊。
李忱把這種模式提出,讓人自備馬匹,四**車可以租驛站得,或是自備。雖然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因為讓人靠行,目前民間也沒這麼多四**車可以靠行,大部分都還是租得。甚至,連馬都沒多少。
李忱卻不這麼認為,把這種模式提出來,除了提供一種後世的商業方式,讓人參考外,還有就是管理起來會比較容易。很簡單,不是自己的車、馬,就不會珍惜。
馬可以貸款買,車可用租得。我們退役士兵都有田地可以分配,跟銀行貸款買匹馬,再容易不過了。還有阿,在後勤部們,我也學了不少,像這路面阿,草原泥濘,我們用木屑,和稻草鋪路,就可以讓馬車不會陷下去。還有這馬車的差速器,我也知道原理,有什麼問題,自己修一修也可以,馬也會照顧了,我怎麼想都覺得這有賺頭。
差速器,這是四輪馬車能夠轉向得原理。中國幾千年來,始終弄不出四輪馬車,就是因為弄不出這個小東西。
馬車轉向,外輪要比內輪轉速快,不然轉不過來。可是中國人幾千年就是沒人研究出這個差速器。
雖然說很多人找出很多理由和原因,說明中國為什麼沒有四輪馬車,有土壤問題啦,有種種原因。也有人說,中國也有四輪,甚只更多輪的車,像宋代有六輪太平車。
可是那種都不實用。李忱看過圖片,一看就知道,那種車根本不能轉向,不能轉向車,怎麼用?
怎麼知道不能轉向?那還用說,那種六輪太平車,車輪和車廂間貼的那麼近,要怎麼轉?你連轉向空間都不留,顯然是不能轉。
說來說去,中國人就是無法解決轉向問題。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建國五十年代出,鄉下還用着傳統的牛車。三到四頭牛,拉着一輛車,轉向問題,全靠牛用蠻力去扯。
四輪車,轉向問題就在差速器上。加了差速器,問題解決了,可造價也貴了不少,因為結構複雜很多。不過,這問題也隨着大唐工業化的腳步,開始降低。
說話間,遠處得營地到了。十幾輛馬車進了營地,數十騎也呼嘯回來,他們是大唐輕騎兵。他們隸屬一個卿騎兵團,負責保護這一段得糧道。
他們威風得衝進營門,一個後勤部士兵,羨慕的看着他們,威風阿,可惜自己進了後勤部,每天就是運糧。
兄弟們,今天收穫幾何。,有人大聲打着招呼,被問到的輕騎兵嘆氣,這些蠻子,根本不敢靠近,放個幾槍,放倒兩個,其他人都跑光了。
懦夫。,騎兵揮舞着手上,造型奇特的火槍吼道怎麼不敢過來,來一場騎兵對決。
他吼他的,換來得只有哈哈大笑,笑那些蠻子,也有笑他得。李忱把他的遠程火力打擊理念,灌輸到大唐軍隊中,能夠遠程消滅敵人,就不會把人放近,即便騎兵速度快,騎兵手上得短槍,因為槍管被作短,射程大減,他們除非狠得下心,帽着減員超過六成靠近,才有可能換來一個近身肉搏得機會。
可是,六成,要是草原民族能承受六成得死亡,早就橫掃全世界了。哪只軍隊可以承受六成得死活,還奮戰不退?也許有,但決不是這些游牧民族。
不過,這個騎兵喊得也不是空口白話。大唐在注重遠程火力,也沒放鬆肉搏訓練。無論是重騎,輕騎,炮兵和火槍兵,都要經過嚴格得近戰訓練,這各年代,大唐得對手都還是冷兵器,包不準哪天就會發生肉搏戰。
那怕是到了現代,軍隊中都沒有放鬆刺刀得訓練,所以李忱更不會放鬆了。要是誰真的以為,大唐軍隊近身後,就不堪一擊,那絕對會讓他們大吃一驚。
同樣得天空底下,大唐的火輪車,不斷飛馳着,往前線運輸士兵。太原府火車站,如今戒備森嚴,軍事管制,所有閑雜人等都不得靠近。不過,也沒多少人會靠近,也沒多少人會奇怪。
因為這個火車站,甚至整條鐵路線,自通車后,就還沒載運過什麼乘客和貨物,剛建成,就被徵用來運輸士兵和軍事物資了。可以說,這條雙線鐵路字建成日起,就沒載運過什麼普通客貨,能接觸得都是士兵了。
好像建雙線有些浪費了。,一輛外觀普通的火車緩緩靠了站。在靠站前,先是一輛同樣普通的火輪車靠站,上面下來了很多士兵。
這些士兵和裝束和大唐一般士兵差不多,不過就是頭上有白羽,然後軍官是紅羽。
他們下了火車后,迅速在月台整隊,然後在火車站佈防。又佈置了一條防線,把本來就借被森嚴得火車站,打造得更加固若金湯。
然後,就是第二輛普通的火車到站。還是一群頭上有紅白羽得士兵,先下車,不過他們數量不如前一輛那麼多,這回也沒有大量佈防,只是以車輛為中心,佈置了防線,然後,李忱下來了。他下車以後,第一個感嘆是,當初這條京雲鐵路,好像不需要修雙線得。
京幽鐵路,從長安出來,過了風陵度,北向轉道太原府。李忱為了這場戰爭需要,加上他秉持着要做就要作到最好的習慣,把原先的單線鐵路,改成雙線,這樣載運量就會大增。可以雙向通車,不需要避道。可是,這樣好像沒必要了,目前來說,好像單線就可以運載得很好。
李忱會出現在這裏,是因為他御駕親征,出征草原。大唐此次出兵二十萬,以數年前聯軍侵入大唐,沒有歸還大唐被俘百姓以及頻繁襲擾大唐草原商隊,造成大唐子民生命及財產受到威脅為由,發兵二十萬,要一舉蕩平北方草原。
為此,他已經準備很久了,好幾年前就開始囤積糧草。本來前些年就可以進攻了,可惜北方發生旱災,又出了一檔盜賣糧草,讓他一方面整頓吏治,一方面又重新囤積糧草,為此又耽誤了點時間。
直到這次,他感覺時不待我,力排眾議,在他康復后,第一個朝會退朝後,招集宰相議事,宣佈了親徵得事宜。他決定親自挂帥,遠征北方。
為了避免宰相阻撓,他還耍了點花樣。雖然他的堅持,大半能夠通過,不過心裏確實有些不爽,乾脆藉機發做了。
會御駕親征,因為他有一種迫切感,感覺時日無多了,要為大唐站好最後一班崗。本來他還不是太急得。
他的身體一直以來都不錯,也沒有傻得像前幾任那樣自己服毒,服些仙丹什麼,總以為他可以活很多年,他會長壽的。可是落水之後,他病得暈頭轉向,讓他意識到,場病讓他感覺,他不年輕了。
既然不年輕,他能活多久,真的很難說。以大唐皇帝得壽命來說,他算高壽了。登基前他就年紀偏大,至今也作了十多年,五十歲的人了。莫說古代了,連現代到了他這年紀,也不是沒有說走就走得。所以,他要趁着自己還沒死,腦筋還不算糊塗時,把這最後一件事情辦好。
而會玩那些花招,一方面不想跟宰相浪費唇舌,一方面是他不太爽,因為在他昏迷期間,有太子監國了。這讓他不太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