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 大結局15】
“投降吧,聽將軍的。”將領們商量了一小會之後,達成了一致。
英軍總指揮克里斯拉蒙特派人去和華軍談,很快就得到了答覆,同意。
華軍開出的投降條件很簡單,也從來不變,只要證明手上沒有沾染華軍的血,都會被釋放,沾了血,判刑,之後釋放,不殺俘虜,不虐待俘虜,就憑這一政策,華軍基本上沒有遇到過頑抗的敵人。
華皇得知英軍總指揮克里斯拉蒙特所率領的西線英法土聯軍投降之後,大為高興,讓大軍向伊茲密爾方向集結。
王大山很奇怪,本來以為陛下會下令攻擊伊斯坦布爾,或者是埃斯基謝希爾和安卡拉其中一處呢。
不過,陛下既然下令了,他們都會照辦。
“陛下,是不是先修整一下,再準備下一階段的攻擊?”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問道。
華皇微微一笑,“你們啊,都是一個思維,為什麼打仗除了攻擊,就是防禦,沒有第三條路走嗎?”
“第三條路?那要麼就是不打了唄。”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嫣然一笑。
華皇笑眯眯道:“對,我們不打,他們更加害怕,這時候,就應該發揮統計局他們的長處了!我們的兵力少,而且大勝之後,正需要穩固周邊的局勢,還有整個非洲,多少事情等着我們?我們急什麼?倒是英國人,法國人和土耳其人,他們現在才應該着急。”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點頭稱是。
華軍清理戰場,集結轉移,到達伊茲密爾,同華皇會合,清算戰利品和俘虜人數,太豐盛了,俘虜總共六萬多,大部分是土耳其當地人,還有七千多英軍,繳獲的物資更是不計其數,聯軍從伊斯坦布爾出來,本來就是做好了同華軍打大仗的準備的,帶的物資很富足,這下,一下子就將華軍彈藥不足,沒有火炮,更沒有炮彈的問題,全盤解決了。
伊茲密爾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的愛琴海邊,是重要的工業、商業、外貿、海運中心之一,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勝地和軍事要塞。
自古該城便是愛琴海沿岸農業區的中心。
伊茲密爾還保留着眾多的名勝古迹,古鐘樓,15世紀的希薩爾清真寺,以及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阿耳忒彌神廟遺迹等等。
舉世聞名的有埃菲斯希臘古城遺址、聖母瑪利亞最後的隱居地等。
華皇的臨時官邸就設在海濱的行宮,這裏是土耳其王室度假的地方。
青山碧水映襯着棕櫚樹下寬闊的海濱大道,愛琴海泛起微瀾,拍打着長長的海堤,鳳尾、銀箭等魚類頻頻躍出水面,一群群海鷗飛掠於浪花之間,水天相接,景色美不勝收。
控制了伊茲密爾和阿達納,等於華軍已經控制了整個土耳其南部地區,統計局加緊活動,聯絡組織,土耳其華粹黨活躍起來了,各地的民眾被喚起,要求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收歸國有,期盼華國能夠向對待其他地方的民眾一樣對待他們,能讓他們有天有地,解決溫飽。
華皇也下令暫時停止進攻,積極防禦,組織各地的城市政府,警備司令部和建設兵團,並且加緊建設道路。
為什麼是各地的城市政府?因為華軍所過之處,所被納入的被保護國,華國都沒有像是殖民者一樣對當地進行野蠻掠奪,除了廢除他們原有的政治體系之外,就是將各地的衙門弄起來,科舉制度弄起來。
華國早就廢除了科舉,統一了新學,但是華國之外的地區,全部照搬明清那一套,尤其是清廷對漢人的統治,華皇認為極具借鑒意義,滿人才多少?百萬人控制幾億人,國土疆域之大,不是平安了幾百年?
老百姓要的就是安居樂業,至於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衝突,那都是各地衙門(當地貴族牽頭)同民眾之間的矛盾,華國各地的督撫衙門只是幫助協調矛盾而已,並不介入,倒成了各地希望華國政府人員加大在當地的執政人數的比例。
華國在各地主要要的是城市的控制權,廣袤的農村,隨便當地人自行去搞,幫他們將封建社會頂峰的一套制度弄起來,就這麼簡單。
這個過程,顯示的華皇的愛民,華皇的氣度,顯示的是華國要帶領亞非各國民眾過上溫飽生活的美好藍圖,錯綜複雜的民族糾紛,也在強大的華國協調下,大為緩和,有紛爭,就劃分好各自宗教信仰的區域就是了,互不干涉,沒什麼好吵的,矛盾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有一個強有力的老大,下面沒法吵起來,而且這個老大還不介入當地的歷史矛盾,一碗水端平,就更加吵不起來,正常人還是盼着過上溫飽生活,就滿足了的。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沒有想到華皇能不打,這種局面下,任何一個人肯定都是大舉進攻嘛,更沒有想到,在華國一句要控制整個亞洲和非洲之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居然真的做到了?
這裏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統計局的功勞,華國的本體和華國外部的發展,還有華皇對待各地民眾的姿態,都是統計局不停的散佈到這些落後地區去的。
讓這些地方的人,原本腦中就有一個概念,華國的好,和列強殖民者的‘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而且,華國從來沒有說過要統治這些地方的人。
善於利用宣傳機器,正確的使用政策,帶給當地人民更多的利益和安定的生活,這些都是華軍和華國的法寶。
華軍一面修整,等到嘉芙蓮又送了五個師到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時候,整個戰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非洲,整個亞洲,包括中南半島,各地都懸挂上了華國的黑紅兩色五角星旗。
現在只差馬六甲海峽對岸和伊斯坦布爾這一小塊亞洲地區沒有懸挂華國國旗了。
華國分佈在各地的建設兵團和警備司令部,人員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各地民眾中親向華國的人。
這個速度,再次震驚全世界。
一直在觀望的各國,原本以為華國這種極速的擴張會導致全線崩盤,卻沒有想到,這麼錯綜複雜的地域關係和民族關係,宗教矛盾,被華皇一道聖旨就全部搞定了。
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在埃斯基謝希爾的日子不好過,城內城外,到處是被喚醒的民眾,要求英國人和法國人滾出去,要求向華國一樣,取消苛捐雜稅,農民擁有土地耕種的權力,不再繳納農業稅。
這些事情都是政府的事,關軍隊什麼事情?他一個外來軍官,更搞不定也搞不懂這些事情,在害怕之餘,下令棄守安卡拉和埃斯基謝希爾,全部往伊斯坦布爾集結,等待英法政府的下一步指示。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很不滿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的做法,但是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土耳其軍隊大量倒戈,逃走,回家分地去了,跟着華國,有地種,有飯吃,跟着他這個暴戾的統治者,隨時成炮灰,誰都懂得取捨。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和法國總理茹費理已經沒有能力再派出軍隊,雖然他們很想打!但是只能籌集一些糧食彈藥,用艦隊送完伊斯坦布爾,並且派人找華皇商談停戰事宜,僅此而已。
華皇識破了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和法國總理茹費理“先停火,后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命令王大山集中9個師的優勢兵力,對伊斯坦布爾進行試探性攻擊。
華軍集中9個師,總兵力超過18萬,再配上土耳其當地的警備司令部的人,超過100萬人協同下,總兵力到達了120萬以上這麼一個可怕的數字,聲勢嚇人。
不用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彙報,光是華粹晚報的歐洲版報紙上的圖片和文字,就足以讓英法兩國民眾和官員觸目驚心的了。
為什麼說華軍和警備司令部的人只是試探性進攻,並沒有出死力去打,因為不值得打,攻打城牆高厚,防禦堅固,且有上百萬人口的伊斯坦布爾,破壞力太大,對自己這邊的傷亡和經濟消耗也將巨大,華皇只是要求持續給壓力就可以了。
就這樣,華軍邊佯攻,邊加快對整個亞非各地的行政體系建立,恢復社會秩序,驅逐列強的零散軍事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英法,德國,奧匈,美國,比利時,意大利,甚至包括西班牙和荷蘭,都多多少少的開始對華國抗議,雖然這個時候,各家列強還看不出經營非洲有多重要,不過,隨着世界已經瓜分結束,非洲大陸將是各家最後的競技場,這一點,所有國家都是清楚的。
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連日向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和法國總理茹費理稱述厲害,說他們一天也堅守不下去了,華軍隨時會攻破伊斯坦布爾,不過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和法國總理茹費理卻期盼着用國際的力量來阻止華皇。
他們不信華皇敢冒着犯眾怒的危險,繼續堅持要控制整個非洲,至於土耳其以外的伊斯蘭地區,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和法國總理茹費理已經打算維持現狀算了,但是非洲和土耳其,決不能放,那樣的話,華國的地域面積太大了,這麼大的面積,這麼多的人口,將促成一個多麼廣闊,多麼可怕的市場?就算是這些地方始終保持封建經濟農業經濟,甚至保持奴隸社會的形態,但是這麼的市場用來供養華國的工業發展,會使得華國的工業發展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速度,所有人都很清楚。
有腦子的人,都很清楚。
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怒道:“這日子沒法過了,讓那些老爺們自己來試一試這種生活!”
“將軍不要生氣,生氣也沒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也像是霜打的茄子一般,他現在很後悔當初對華皇的冷淡對待,恨不得時光倒流才好,那樣的話,他會對華皇無比熱情的。
全世界都在盯着華皇的下一步。
華皇用一次總攻命令回答了全世界,只用了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18萬華軍就攻入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伊斯坦布爾防禦體系,30萬聯軍投降。
法軍總指揮特雷弗克萊夫諾特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起向華皇獻上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