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二章:朝鮮諸國
根據《後漢書》卷85的〈東夷列傳〉: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當於今日中國吉林省。
扶餘國的起源地(位於今吉林、遼寧北部)、黑龍江中部,大體以扶余王城(吉林市)為中心,包括吉林省吉林市、長春市、農安縣、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昌圖縣、黑龍江省樺南縣,皆其國土。
在古代,清朝以前,東北三省是並不屬於中國的國土的,只有清朝入關之後,才是屬於,在漢代,東北三省主要是被北方的鮮卑族、高句麗、扶余等眾多少數民族佔領着,而這些地方又是蠻夷之地,當時的統治者很少會向這些地方擴展。當時,東北共有四個古族系:東北南部為古商族(漢族)系;東北西部為東胡族系;東北東部為肅慎族系;東北中部為濊貊族系。《長春縣誌》記載這一時期的長春古族多以肅慎族為主。據專家的考證,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春地區人口約有3萬左右。古代長春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有肅慎族(肅慎南支)、扶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在這裏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長春地區從原來的單民族聚居區,發展為多民族的聚居地區。史籍《後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沿傳》都記載當時在長春一帶穢族等多個民族活動的情況。就算是漢朝,也只是納朝鮮半島為四郡,,只是不斷地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對,其統治力度在朝鮮半島十極度弱的。日本人有着一個傳統,那就是對力量的極度崇拜,即使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無論是卑彌呼的邢台國還是其餘的小國都對力量是極度崇拜的,當她們面對未知的力量,就會選擇跪下,所以征服日本群島並不難。為了減少士兵的損耗,陸遜以日本群島四郡的民兵為先鋒開路,在征服東濊后,利用東濊國人消耗其餘國家。
而在這四國之中最強大的是高句麗,只要陸遜滅了這四個國家之後,就可以在北面對魏國產生威脅,到時候整個魏國都被楚國包囊在其中。【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于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在這歷史上着高句麗對中國來說是個禍害,是個不省油的燈,漢朝滅亡后,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后,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你看這二貨,自己弱小,還要與虎謀皮,謀完之後還想和老虎干一架,到最後受傷的只能是自己。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后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着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但是,這“三國”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之後這高句麗經常一國與百濟新羅兩個國家打,這百濟國和高句麗同屬一脈,都是扶餘人的後代,而這新羅在東漢末年和馬鴻所在的時代還只是幾個村莊,根本沒有什麼戰力,它只是以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百濟國現在雖然算是個國家,但在楚軍的攻擊下,其防線就像一張紙。公元10年開始,百濟就已統治下層的馬韓部落。根據高句麗建國神話的記載,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高句麗頭人(召西奴,沸流,溫祚)與他們的百姓(扶餘人)。高句麗人到達朝鮮半島南部后構成上層,而原住民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三國史記》中百濟君王五次說自己源出**,王室以扶余為姓,且一度改國號為南扶余,高句麗王釗南侵后,百濟與高句麗決裂,不再和好。
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於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創建。這高句麗的創始者是扶余王的兒子**,因為和其他王子不合,受到排擠而創立了高句麗,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由此可見,孩子是最隨他父親的,父親的野心大,孩子也不會小到哪裏去,父親能創立一個國家,孩子也能夠創立一個國家。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滅亡后的三年裏,百濟曾展開過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但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