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津局亂相
難道堂堂國內第二的兵工廠,就連檢測炮彈尺寸的能力都沒有嗎?那可是直徑至少十幾公分的大口徑炮彈啊!又不是尺寸小得多、而且對子彈公差要求極為嚴格的機槍,非得等到裝填的時候才能發現?
一百多年後,這個問題隨着馮小寧執導的電視連續劇《北洋水師》而眾所周知(當然細節上作了誇張的處理,現實中這些不合格的炮彈是不會上艦的,更不可能在戰鬥中銼炮彈。),當年一直讓李暉不得其解,最後只能認為是天津機器局裏有人故意搗鬼跟北洋水師過不去,但穿越後來到津局才知道自己完全是想多了,這兒自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后就一直被其牢牢控制,現在的總辦潘駿德也是老李的親信,怎麼可能會刁難李鴻章這些年費盡心血、好不容易才組建起來的寶貝海軍?
原來,這一切都是清末對於軍工企業的考評制度存在着致命缺陷,下的任務都只提數量,對質量卻無必須達標的死要求。這不但導致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們普遍忽視質量管理,直接影響了產品質量,而且還導致這些企業上下都抱着產品出廠就算完成任務的消極心態。
在這樣的心態下,比較耗費人工的質檢工作自然就被忽略了,反正次品廢品多了也不影響考評,就算送回來返工,也不過是面子上難看一點而已。至於北洋水師因此陷入彈藥荒的窘境,以及在來回倒運和修正返工所浪費的金錢與時間,反正又不影響自己的仕途,官僚們才不會在乎呢!
下面的官僚可以不在乎,李鴻章總該在乎吧?畢竟損害的其實是他的利益。但老李也有兩個難處,一是他並不了解工業管理,手下也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並不知道應該制定怎樣的質量標準,而標準定得過高會影響產量和價格,那就更要命了,因此只能放低要求;二是目前國內的軍工企業都是這個德性,一方面法不責眾,另一方面如果在津局從嚴管理,本就不多的人才很可能就會跑到別的企業去,在技術人才(不管水平多低)奇缺的清末,想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哪兒有這麼容易?
如果李鴻章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或許還有些可能,但他從來都不是那種能夠豁出去的性格,甚至連局裏那些完全是混飯吃的關係戶都下不了決心清除出去,天津機器局的管理能好才怪!
說起來,之前李鴻章倒還有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實在不行的時候可以進口軍火給這些老油子施加壓力,但這兩年裏卻因為翁同和的那道奏摺而行不通,因此天津機器局的產品質量就更加糟糕了......
生產管理如此糟糕,想要保證無煙火藥的質量顯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現在世界上也就西方那幾個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有這個能力,就連改革更加徹底的日本現在都做不到,而無煙火藥要是質量不佳,很容易自燃自爆,李暉可不想死得這麼冤枉,因此很自然地選擇先改進炮彈。而比起較為複雜的引信,給炮彈更換新的裝葯顯然更加容易,因此這也就成了李暉新課題的突破點。
其實烈性炸藥天津機器局早就能夠生產了,那就是目前還被稱為棉火藥的火棉,可惜穩定性太差,除非能找到合適的穩定劑,否則裝到炮彈里就等着炸膛吧!而且火棉密度太小,等體積下的爆炸威力不足,從這方面來看,也不適合用作炮彈裝葯,李暉只能另選。
受到穿越前看過的某些資料和網文影響,李暉首先想到的是歷史上作為日軍秘密武器發揮了奇效的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不但威力巨大,幾乎相當於四倍質量的軍用黑火藥,更有極強的縱火效果,歷史上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水師(個人還是認為大東溝海戰時鬼子用了苦味酸炮彈,但數量應該不多。)和日俄戰爭中的毛子海軍都曾吃過大虧,好用程度自是不必多說。至於苦味酸讓人擔心的安全問題,知道訣竅的李暉對此也並不擔心,而且由於苦味酸在十九世紀末仍被廣泛用作黃色染料,就算不能自產,也可以暫時通過進口來滿足需要。看起來,似乎各方面都很完美,但很快李暉就意識到自己疏忽了一個重要因素......
天津成為通商口岸多年,諸如染料這樣的大宗商品還是不難買到的,這省了李暉不少工夫,但他到洋行一問價格,登時就被嚇了一跳,“這苦味酸怎麼如此昂貴?居然價格是(軍用)黑火藥的幾十倍?”
不過李暉仔細一想,就意識到其實是自己考慮不周,這個年代賣到中國來的苦味酸不貴才不正常。首先,十九世紀末合成氨技術還未發明,硝酸只能利用天然硝石製取,產量因此受限,而且世界上已知的硝石礦還集中在智利一國形成了壟斷,價格自然奇高;至於硝化的對象苯酚,現在只能直接從煤焦油中分離來獲得,暫時還不能人工合成,產量受限,自然同樣不會便宜。
而且苯酚具有廣泛的用途,染料目前也是暴利商品,這就進一步抬高了價格。此外,苦味酸的生產危險性較大,這勢必會抬高安全措施和人員薪酬方面的成本,使得苦味酸的造價愈發高昂,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工人平均壽命超不過三十歲的工業革命初期了......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目前苦味酸只有西方列強能夠生產,中國只能從萬里之外進口,甚至連直接到產地大量進貨的能力都沒有,全靠人家這價格不高才怪!
尤其是目前西方主要列強都已經開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越來越高度集中的生產和銷售使得市場價格更加容易被人為操縱,而且在中國市場上還有一個“列強一致原則”,協調起來更加便利。因此只要是中國不能自產的商品,價格基本都會被大幅抬高(這個問題甚至一直持續到了二十一世紀),最高甚至有抬價十幾倍的,這樣的超額利潤加在本就昂貴的成本價上,售價自然就高得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