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以農為本
“……春日暄和,晴暉入室,匡床閑卧,清夢蘧蘧。梁間燕子呢喃,如老嫗之說家常事者,主人朦朧睡眼,口吸煙筒,一室氤氳,宿雲相似,呼僮垂簾,唯恐其去,何必遠引深山,始有煙霞痼疾哉!”
林鑠沒想到小小的紙制捲煙,竟然給他帶來豐厚的利潤,自己在上海開辦的這家規模並不算太大的捲煙廠,每月的利潤竟也有五、六萬兩白銀。
他在投資捲煙廠后才發現,煙草雖然從明代就傳入中國,特別是福建、台灣煙草種植相當普遍,這種東西能為農民提供比糧食高很多的收益。但國內的煙草大多不適合做捲煙,林鑠這又急忙從美國引種最新的烤煙品種。
林鑠請到了翻譯《淡芭菰栽製法》的福建老鄉陳益如主持烤煙的引種,在福建和皖南的林氏義莊試種引進的美國烤煙品種。
沒想到新式烤煙引種成功,用它與建煙、松煙混合製成的“紅雙喜”捲煙口感甚佳,比英美煙草公司生產的“海盜”牌香煙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自投產之後,竟成熱銷商品。
林鑠一邊忙着在漢口、天津、廈門等地開設新廠,一面幻想着如何把後世“中華”、“熊貓”、“蘇煙”、“大紅鷹”、“大前門”等著名香煙品牌一網打盡。
林鑠在絲、茶、林木等行業一直在推行一種類似後世農場化管理的方式,在各地建立林氏義莊,在林氏義莊僱工給夠拿到保障最低生活的薪水,其後還能按照所負責管理的農地收成拿到相應的提成。這樣義莊的僱工一直比較穩定,這個年頭能得到一個能使一家人生活無憂的工作也是讓人羨慕的事情。
這使得大多數林家的農工有很強的歸屬感,最少這裏能保障每個人都吃上飯。
大規模的集約經營使得林氏義莊有着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比如這兩年生絲行業市場低迷,大多數蠶農辛苦一年卻有時連本錢都會虧蝕進去,但林氏義莊卻能保持稍微的贏利,而且通過不斷改良桑蠶品種,再加上自己開辦的繅絲廠逐漸開工,林氏義莊的贏利能力越來越強。
國之富強,以農為本。
但林鑠的這個以農為本卻和封建統治者們所提出的口號從內容上相去甚遠。實際上林氏義莊所出產大多為經濟作物,糧食生產連維持自己都不可能。
林鑠很是鬱悶,自己花費巨資投入的工廠個個都見不到效益,滬東船廠在勉力維持,煤礦和鐵廠離改造成功還遙遙無期,紗廠這兩年行情也不好,反而是倒買生絲、桐油、樟腦等農產品一直生意不錯,難怪這年頭朝廷大力鼓動,還是沒有多少人肯將資金投入到實業中。
還是做買辦來錢容易。
辦工廠困難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奇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甚至是連熟練的技術工人都不好找。
江蘇沿海,由於長江和黃河古道河水帶來的大量泥沙淤積,海灘每年都會按三、五十米甚至更高的速度延伸發展,形成大面積的沿海或沿江荒灘。張謇在甲午戰爭時由於督辦地方團練,見到海門等地的大片荒灘就動過圍灘興墾的念頭,不過當時由於財力不繼,只得作罷。
現在張謇算是手中有了資金,而且還有林鑠這麼一個大財東在身後鼎力支持,在劉坤一的支持下,朝廷於庚子年秋同意其在通海等地圍灘興墾。…。
在林鑠的支持下,張謇集資一百萬兩白銀,創辦“通海墾牧公司”,林鑠這次不知怎麼卻一反常態,出資六十萬,控股墾牧公司。經過一年多清理產權,通海墾牧公司取得了通海兩地九萬公頃沿江荒地的產權及崇明島約兩萬畝灘涂之地。
林鑠與負責勘測的江導岷等人騎馬沿着崇明島轉了一圈,清末時的崇明比後世要小一半,大約有四百多平方公里左右,策馬而行,島上荒灘距江邊約有三、四里地,土質還算肥沃,不過到處蘆葦叢生。
要想將這些灘涂變成良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進行圍堤造田,在這個年代,這一切都要人工手挖肩抬來完成。
林鑠知道,僅僅一個崇明島,後世的人口就有六、七十萬,而不是現在島上只一萬餘人,包括通州、海門和啟東等地,可以養活上千萬人口,如果將這些人口有效地組織起來,這將是一個且有很強大凝聚力的團體,如果運用得當,將足以左右天下。
數百萬的墾民,足夠提供二十萬的合格兵源,林鑠騎在馬上,心底湧起一陣豪情,也許今後的道路,就將從這片土地上開始。
從呂四到通州,林鑠整整轉了一個多月,這才回到了唐家閘的大生紗廠。
見到張謇后,馬上商議起了屯墾事務,兩人對於屯墾的方式略有分歧,但經林鑠詳細講解,張謇立馬體會到了這種類似後世軍墾的方式其中的優點來,人員統一管理調配,可以集中人力、財力做成更大的事情。
隨後提及具體實行,便覺出頭緒繁多,首先是招募墾民,好在現在大清國遊民很多,這個倒不是很發愁,按照林氏義莊的方式,管吃管住還每月發給零用錢,只怕會有饑民打破頭都想擠進來。但還是有許多準備工作要提前進行,比如開荒圍堤所使用的工具、推車等,圍堤需要的石料等,最為頭疼的是數萬公頃荒地,需要的耕牛騾馬等牲畜就不是小數。
另一個方面是農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訓,這一方面張謇開辦起了通州師範學校,其中就設有農學分科,林鑠又答應每年再捐助二十萬銀元以將通州師範學校的規模擴大一半,另外還將在校內設立工業技術學堂。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這方面捨不得花錢是不行的。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年頭對中國來說註定是一個苦難的開端,從庚子年的四月開始,北方就鬧起了“拳亂”,很快義和團席捲北方,最張釀成一場大亂。
在南方,除了偶爾有地方也鬧起拳民,總的來說相對還比較安定。
正是春繭的收購季節,但各地絲行誰也不開門,朝廷要和洋人開戰的消息弄得各大洋行紛紛暫時停業,有些洋行的老闆索性就此離開了上海。
各大洋行停止收購,各地春繭賣不出去,每擔上好的生繭已經跌到了二十七兩白銀,蠶農們連本錢都收不回來,損失慘重。
就這樣的行情還是有價無市,因為沒有人敢在這時候出手。
林鑠知道戰爭很快就會發生,但戰亂只會局限於華北,國內大部分地區只是在局外看看熱鬧。他打開金手指,開啟了作弊模式。
他找到了大生紗廠的股東之一蔣錫坤,“蔣先生是湖州人?”
“嗯,有什麼事?”蔣錫坤是南潯首富劉鏞的女婿,原籍也在南潯,見林鑠來到紗廠,頗有點意外。…。
“今年的新繭價格低得有些離譜,我想做一回大盤!”林鑠開門見山。
蔣錫坤看了林鑠一會兒,又想了一下,這才慢慢說道:“白老虎吃人,林東家心裏可要作好準備!想當初胡雪岩諾大的家業,也都在這上面栽了跟頭。再說我早已不幹這一行,行情也吃不太准。”
“這事我已經決定了,就是想請先生幫忙聯絡一下,資金的問題我已準備好,這方面倒不用擔心。”
“好,按理說行市這麼低,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只不過怕洋行不收貨,壓不起啊。你既然說得那麼堅決,我就暫且幫這一回。”蔣錫坤說道,“如今世道混亂,你得做好貨在手上砸一兩年的準備!”
林鑠將手下各商行的人員都派了出去,利用蔣錫坤在絲行的人脈,在整個春繭收購期內囤積了近五十萬擔的生繭,這已經差不多是兩江地方一大半的春繭產量。
到了六月中旬,英美等國與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護保”九條章程,規定長江範圍及蘇杭地方各地督撫負責維持治安,禁止義和團在南方漫延。
六月底,慈禧下旨對十一國列強宣戰,南方各督撫拒不奉詔,八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西太后狼狽出逃,此後慈禧將臉一變,下旨各地平息義和團暴亂,“義民”轉眼變成亂民,義和團運動很快被鎮壓。
林鑠卻在這段時間又囤積了大約二十多萬擔夏繭和大量的生絲。
到了九月初,當初因懼怕義和團而逃離的外國洋行又回到了上海,再開始進行往年的生意時,這才發現市面上的絲繭已經年剩不多。
由於庚子變亂和歐洲產絲區病害的影響,國際市場上生絲供應不足,造成絲價高企,每擔生絲價格已經從平均六百多兩白銀暴漲到近一千一百多兩一擔,而蠶繭價格也從正常的六十兩白銀上漲到一百多兩白銀一擔,這樣的價格一直延續到辛丑年的新繭上市地開始逐漸回落。
林鑠一直在緩慢的出貨,即不讓洋行能夠輕易收貨,又讓其不至於斷頓,一直忙到春節前,他才將手中的存貨出盡,盤點下來,除卻費用開支,每擔生繭林鑠要賺到六十多兩白銀,在今年的投機中,居然一下賺到了四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讓他自己都嚇了一跳。
難怪這麼多有錢的買辦們不肯投資實業,投機生意的暴利是如此誘人。
在生絲銷售中他又發現一個可怕的問題,產自中國的生絲在國際市場上無論是品質和價格都低於日本的東洋絲,日本生絲出口已經逐漸趕上了中國。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開始主抓生絲和茶葉出口,並在1890年左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平均的生絲質量就超過滿清生絲,制茶業也全面採用機器化生產,逐步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生絲出口國和第五大茶葉出口國。等到了1910年,日本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絲出口國,每年的生絲總產量達到了12460噸,出口總量為9462噸,佔據了全球出口總量的75%。
日本四大財閥在當時幾乎都是靠生絲出口所賺取的利潤來維持自己的其他工業,扶持重工業,慢慢過渡為一個工業強國。日本的生絲業能夠逐漸發展起來,並擊敗滿清的生絲業,甲午戰爭的功勞佔據了一半,另一半則屬於日本京都府。1868年,京都府設立了西陣物產會社,負責救濟貧困的絲農和織戶。明治三年,設立舍密局和授產所,相當於化學研究所和技術推廣所。…。
1870年,設立養蠶場,推廣新蠶種和新技術;1871年,設置畜牧場,推廣新牛種和綿羊,派人前往法國學習新織絲工藝和西洋染色工藝,購買新機器……七年,設置織工場,推廣新型手工織絲機器和工藝。這些“場”全部將技術收集、研究、改良、推廣等工作集中於一身,迅速使京都的絲業由衰轉盛,並將成功的經驗推廣到整個日本。儘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彎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無為就是無錯”政策相比,實在是積極很多。
由於太平洋暖流和西亞利亞寒流在這裏交匯,雨水充沛,使得日本的桑葉資源異常豐富。這是日本生絲業能夠崛起的關鍵。為了發展絲業,日本人砍伐了大量樹木,種植桑林。隨着京都絲業的發展,日本較有實力的財閥都迅速以此為模板,利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財力在整個日本推廣開。
1878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726噸,總產量為1226噸清制205萬斤,尚不足江浙兩省一年產量的13。
1883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1347噸,總產量為1682噸。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間,日本生絲出口總量達到6750噸,無論是數量和平均質量方面都正式超過清國。
1910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10462噸,達到了世界生絲出口總額的34,為清朝的六倍,而這就是日本經濟最為關鍵的出口物資,為日本換取了大量外匯和黃金,支撐起日本走向近代工業化國家的行列。
要想戰勝日本,首先要在生絲和茶葉貿易中提高競爭力,以抑制其發展的動力。
林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多少都會有一些成果。
在中國現在推廣機器繅絲目前還有很大的阻力,國內的養蠶人家,大部分是產銷一體。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來說總是自家養蠶,自家繅絲,這就要養活一大家子許多人手,因為做絲從煮繭開始,手續繁多,繅絲以後“捻絲”、“拍絲”,進練染房練染,緯絲捻成經絲,還有“掉經”、“牽經”等等名目,最後是“接頭”,到此方可上織機織成綢緞。
一旦出現了機器繅絲廠,繭子由機器這頭進去,絲由那頭出來,許多農村原來的手工工人,因此而失去了飯碗。更為嚴重的是,在廣大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繅絲的紡車,婦女無分老幼,大都恃此為副業,如果機器繅絲盛行,大家都沒了生計。
林鑠選擇了一種折中的辦法,將一千多台繅絲機分散佈置在蠶農集中的地方,每個加工點有數台到十數台機器不等,在繅絲期間雇傭那些農婦進行培訓,然後由她們進行操作,這樣農戶也有一定的收入,也一定程度減小了蠶農對機器繅絲的抵觸情緒。
另一方面他在大力招攬和培訓人才,培育和推廣優良蠶種的養殖,並與家戶簽訂了供銷合同,保證飼養優良蠶種的產量,並在收購價格上予以適當的優惠。
林鑠以初級合作社的形式勉力進行着優良蠶種和科學養殖的推廣,逐漸有了一定的成效,另一個附帶的好處是他也漸漸控制了江浙地方的蠶繭源頭。
這種方式又在茶葉的生產中逐步被採用。
經過數年的努力,原本一直在下滑的中國生絲、茶葉貿易額慢慢見到了一點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