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朱厚照不是一個好皇帝
作為一個兒子,朱厚照同學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擁有一個最好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
但作為一個皇帝,朱厚照又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他父親給他留下了一個很強大的對手:文官集團。
熟悉明史的人,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查到大明文官們的風姿,而弘治皇帝留下的文官集團更加難纏。
身為一個賢明的皇帝,弘治帝有着自己的擇臣標準,他選中的大臣,姑且不論行政能力如何,單單從品德來說,大多數都是完美無缺的。
比如“渾身沒有一絲破綻”的李東陽,又比如“天下窮閣老”的王鏊。
而且細查閣老和六部尚書們的履歷,竟然個個都是獨擋一面之才,雖然不是三楊、張居正那種奇才,但這些人組合起來,也能穩居大明前三的位置。
對於弘治帝來說,這些人是得力幫手。但對於貪玩愛鬧的正德帝來說,這些人無疑就是革命路上的絆腳石了。
自從那日早朝之後,在大佬們的暗中支持下,文官集團開始對宅男朱壽的旨意進行不屈的抗爭。
首先上言的是六科給事中,專司諫言監察之職的他們不斷地遞上奏摺,引經據典,總之就是一句話:皇上,你殺我們好了,反正我們不會通過你的亂命。
什麼是亂命?皇帝封三個官職,就是亂命?
那大明朝還有什麼不是亂命?
給事中們的這些話有點誅心,明顯是指着和尚罵禿子的意思。
但這就是大明文官的風采,他們不怕死,而且是真的不怕死,對於這些人來說,名譽比性命更重要。
於是我們經常看見戴銑、蔣欽、楊繼盛之類的鐵骨漢子,爭先恐後的搶着送死,然後欣慰地說道:“我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因此大罵奸臣、掃皇帝面子這種事情,大明曆代,屢見不鮮。
宅男朱壽靠蠻橫壓下來的朝會決議,文官們就一個態度:老子堅決不合作,而且還是非暴力不合作。
緊接着上奏的是十三道的監察御史們,話說夷州三巨頭之一的劉宇,那可是都察院的老大,但百多位御史堅決不給自己老闆的面子,摺子如雪花般飛向劉瑾劉公公的案頭。
為什麼是劉瑾?
很簡單,宅男皇帝完全沒有處理文山會海的覺悟,他正忙着跟新鮮出爐的王昭妃卿卿我我呢。
嗯,**戲暫時按下不表。
先說劉公公的反應:這是要翻天啊!
然後劉老大出離的憤怒了:這才安靜幾天啊,是不是我老劉的手段不夠鐵血,還止不了小兒夜哭?
大家讀完前文,應該對正德元年冬十月的那場政壇巨變記憶猶新。是的,就是那個五十三人反動集團,以劉健、謝遷、韓文為首的弘治老臣,被正德帝和劉瑾聯手打翻在地。
在那場持續了大半年的大明政壇風波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號稱“鐵手無情、冷血一刀”的劉老大,而是頑劣皇帝朱厚照。
被搞掉的五十三人,他們有同年、同鄉、同事、門生、故舊,這些力量聚合在一起,別說劉老大了,就是八虎捆在一起,也不是對手。
他們唯一的天敵,就是那個坐在龍椅上,滿腦子都是“人妻、蹴鞠(足球)、角觝(摔跤)”之類玩意的皇帝朱厚照。
因此在戰鬥到最激烈的時候,皇帝一言斷決:說你們是反動集團,你們就是,不是也是!…。
而對於那些敢胡亂說話的科道言官,皇帝也是一言堂:誰再妄行奏擾,必予嚴辦!
皇帝是不能有錯誤的,所以錯的就只能是臣子。
言官們也不甘心啊,既然皇帝不講道理,那我們就去死去死:“閏月庚戌,杖給事中艾洪、呂翀、劉蒨及南京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徽等二十一人於闕下。二月戊戌,杖御史王良臣於午門,御史王時中荷校於都察院。”
一時之間,死傷無數。
一邊流血,一邊派八虎搶佔緊要位置,朱厚照這兩手頗有帝王風範,直接打倒了聯合起來的文官集團。
但自從朱重八和朱棣這對強悍的父子離世之後,大明的皇帝再也沒有干出誅大臣十族的事來。
朱厚照總體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溫和的帝王,跟他那兩個殺人盈野、霸氣側漏的祖宗不同,他有着非常寬廣的胸懷。
這個描述很違和,其實在看《明武宗實錄》的時候,這種違和感,無時無刻不飄浮在眼前。
朱厚照很喜歡鬧騰,玩女人、燒宮殿、出長城打蒙古人、自己封自己為國公,反正皇帝不該乾的事,他都幹了個遍。
按理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昏君啊,妥妥的。
但自相矛盾、違和感十足的《明武宗實錄》又寫道:揚州知府蔣瑤掃了皇帝的臉面,而正德帝也只是開開玩笑,並沒有怪罪他。
還有那個“殺十六人”的應州大捷,一場十萬人左右的大會戰,居然只殺了十六個蒙古人就宣告結束,而且還打得小王子兩年內不敢侵邊,這是一件何等奇葩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矛盾的記錄呢?
其實看看《武宗實錄》的成書時間就明白了,當時是嘉靖帝在位,朱厚熜是正德帝的堂弟,作為一個中了天字第一號樂透大獎的傢伙,朱厚熜是沒有興趣替堂兄說好話的。
尤其是長達多年的大禮儀之爭,朱厚熜不惜與群臣反目,與楊廷和等人展開了大戰,這場爭戰直接影響了朱厚照同學的身後名譽。
因為所謂的大禮儀,就是誰的父親是正統:朱厚照的父親孝宗,還是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
這場爭爹之戰,讓朱厚熜對堂兄恨之入骨,因此就有了這本奇葩到了極點的《武宗實錄》,跟所有帝王實錄都不同,通篇沒有一絲讚美,反而有點野史的風格:怎麼好奇怎麼來,怎麼有趣怎麼寫。
總之就一句話:你讓我一時不開心,我就讓你死了也不開心。
因此在明白了朱厚熜同志潑過來的髒水之後,我們就能理解五十三人反動集團為什麼沒有被殺,而且對於那些前赴後繼來送死的科道言官們,朱厚照同學也是一笑了之。
“行了,讓他們說去,”看着滿臉憤恨的劉瑾,正德皇帝笑道,“拿幾根五彩棍,掛在各個衙門前,還有人不知趣的話,你就給朕打他們的屁股。”
繼承了朱厚照全部記憶的宅男朱壽,在這一刻沒有將蠻橫進行到底,也沒有聽從劉瑾的話殺一儆百,而是繼續一言堂的路子:朕說是什麼,那就是什麼,不服,就打到你服為止。
於是接下來的幾日內,鐵血無情的劉老大開始派出無數番子,四處打人屁股,順便還搶了順天府衙門的差事:讓各地鎮守太監可以干擾地方行政。
這是皇帝和劉老大共同訂下的調子,讓文臣和太監互相搞,總之,不能讓文官們一門心思對付皇帝。…。
文官們的抵抗並沒有持續多久,首輔李東陽第一個屈服了:他遞出了辭呈。緊接着是王鏊,然後是一些侍郎和御史。
辭官,無論在何朝何代,都是最後的反抗方式,李東陽以這種自辱的方式,向皇帝提出了最後的抗議:我沒法證明夷州就是小琉球,但我有法撂挑子不幹!
可以沒有王丞相,但不能沒有李丞相,一直呆在皇宮裏玩宮庭戲的宅男朱壽只好出面了。
先是駁回了兩位閣老的辭呈,接着又在朝會後,把那些準備辭職的侍郎和御史按在午門前,狠狠地打了一頓屁股,有個年老的監察御史甚至被當場打死。
這下子,世界清靜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都打死人了,怎麼會反而風平浪靜了呢?
其實這就是歷史的好玩之處,細究明史,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求仁得仁”。
跟皇帝唱對台戲,是一心求名的文官們最普遍的選擇,為了反對而反對,這就是他們的立足點,在他們眼裏,這就是仁。
當然,如果孔夫子在天有靈的話,肯定會被這些徒子徒孫氣得活過來。
皇帝說什麼、做什麼並不重要,對於文官來說,抓住一個靠譜的理由,跟皇帝堅決唱對台戲,即使身死族滅也在所不惜。
因此在明代的史書中,“仁、正氣”之類的詞,層出不窮,看得人直欲嘔吐。
皇帝新設置了夷州三貴,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甚至不管那個夷州在哪兒,總之,這就是與祖宗之法相衝,就是不仁,就是歪風邪氣。
文官們群起反對,表明自己的立場,至於皇帝聽了之後會不會改,那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對於好名的文官來說,死亡,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死了,還沒有名。
因此當皇帝表明自己的態度之後,文官們也鬧騰夠了,人也死了,名也得了,皇帝想幹嘛,就讓他幹嘛去。
沒有昏庸亂來的皇帝,怎麼可能有清正出名的大臣?
這就是大明朝文官們的著名心態。
因此當李東陽等人再次出現在朝會中時,看着他們平靜無波的臉嘴,連政治智商低劣的宅男朱壽,也被氣得笑了。
不過對於朱壽來說,還沒有興趣料理這些臉嘴可笑的文官們,因為羅祥羅公公的東海公司章程已經理好了。
還有,他的後院起火了!
這一點非常要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