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26章 “信心”應對危機,任重而艱難(1)
1.危機加深,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也是一個黑暗的季節;我們的前途有着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對於金融危機衝擊下的中國製造業,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段話,或許最能代表中國製造業的種種分野:有人視線所及,皆被危機的陰影所籠罩;也有人目光灼灼,將偽裝成無解難題的大好機會逐一還原。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對中國的實體經濟造成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外部市場需求大幅減弱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全球金融危機大環境之下,對於製造業個體來說,危險是必然存在的,但也可能是機遇的來臨,危機和機遇是雙雙並存的。關鍵就是工廠企業的管理層如何看待危機,以什麼樣的心態應對危機,採取啥樣的措施抓住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是怎樣影響中國的製造業,影響程度有多厲害?
這場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也許將改變美國和美國人的生活。美國人可能將從此捂緊錢袋子學會過“苦日子”。而正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消費能力的銳減,使得中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巨大挑戰。中國傳統的製造業積聚重鎮溫州和東莞等地的加工製造型企業紛紛倒閉就是這一風暴直接導致的結果。而這種趨勢暫時還看不到結束的任何跡象。
但可以想見,未來幾年內我國許多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企業不得不調轉方向,由出口轉為內需,在更廣闊的國內市場尋求發展空間;在傳統製造業領域,包括燈飾和陶瓷等行業,國內的企業將經歷一番驚心動魄的洗牌過程,並由產品競爭、渠道競爭、品牌競爭上升到綜合實力競爭的階段,一批真正具備綜合競爭力的企業將在血雨腥風中崛起。
在完成對全球最具潛力的國內市場的洗牌之後,一批具備跨國公司素質的企業將浮出水面,並開始昂首走向國際市場。那將是中國企業一次更加壯美的遠行,他們將把“中國創造”的產品及品牌再一次帶到美國及其他國際市場,中國作為新一代崛起的大國將以中國品牌作為開道車,在全世界消費者面前展示自己的實力。為數眾多的“中國製造”企業立即就被擺到了十字路口。要麼停產倒閉,要麼另闢蹊徑。
在天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製造業管理論壇中,很多企業管理層都清醒地表達了看法。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製造業企業不應過多抱怨外部環境,而更需要“積極自救”的思維模式。面對危機積極反思企業問題,迅速做出戰略調整;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和精細化管理;同時,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拓展發展新空間。
面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戰略定位及發展基礎,中國的經濟學家、製造企業的高層領導們正在進行着熱烈的討論,努力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尋找良策。
一、金融危機之下,現金流為王,財務穩健是根本應對之道。
金融危機首先打擊的是消費信心,但具體到企業運營層面,最受考驗的還是企業的現金流。銷售下降、庫存增加,緊接着就是貨款回籠出現問題,資金周轉不靈。
在現金流為王的時期,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惟一的辦法就是在平時企業經營管理中奉行穩健的財務政策。為保現金流,企業通常會做幾件事。一是削減成本,省下來的錢就是利潤或減虧;二是緊縮對下游的授信;三是縮短賬期、清收應收賬款,加速資金迴流;四是清庫存,儘快將庫存變現。
李嘉誠給中國製造業上了一堂很好的課;在危機到來時,他把東莞的制衣廠關閉了。他並不是沒有錢,他現在的收縮是在等待時機成熟時更好地進行擴張。創維能夠在近幾年的風風雨雨之中生存下來並持續發展,靠得就是一貫奉行財務穩健的原則。
二、製造企業老闆應冷靜反思問題,迅速調整戰略。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製造業外部需求減弱,創造效益越來越困難,製造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冷靜地正視危機,迅速調整企業戰略應對危機成為很多優秀企業的選擇。
製造企業首先需要反思戰略方向,在財務和成本上進行調整,儘可能減少庫存釋放現金,消除浪費,收縮不創造價值的活動,為未來的生存做好準備。在這些調整的基礎上尋找戰略機會。
這次危機到來,首先暴露出一些企業基礎管理的缺失和弱化,在這樣的時刻更應該靜下心來,進行基礎管理的補課。比如精益管理是企業生產的好的方法,然而很多企業做不到位,浪費大成本大,這樣本來利潤低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做下去。如果企業從一開始就將基礎管理細化,就能比較從容應對危機。
製造企業戰略存在問題。很多企業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企劃未來。企業應該不斷能夠預測未來問題和做出應對準備,危機面前有預應能力,就不會手忙腳亂。
三、創新是製造業的生命力。苦練內功,加大自主創新、精益管理。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好的企業不斷創新生產研發,提升管理模式,增加人才儲備,競爭優勢就會充分體現,而只靠低成本擴張的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掉,這樣合理的有序製造業經濟秩序才能建立。因此,企業需要練好內功,才能更加適應環境變化。
當前這種大的危機形勢下,推行精益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第一精益管理是自救的思維模式。具體表現流程優化,避免浪費,極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創造價值。當市場萎縮后採取內部挖潛、避免浪費、增加利潤、提高效益,對所有企業——不論製造業和服務業,都非常必要。
有些製造企業為什麼受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小?反觀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核心技術。即使歐美市場有所變化,但增值的核心技術是不可取代的,因此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生命力就強。
目前,儘管我國製造業的技術創新有所提高,但自主開發能力仍較薄弱,研發投入總體不足,缺乏世界一流的研發資源和技術知識,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不足,亟待提升。不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與新興市場國家也有一定差距。
四、機遇和風險共存。製造企業應抓住政策機遇、國際產業轉移機遇。
危機背後意味着機遇。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分析,在這次危機中,優秀的企業能夠快速抓住危機背後的機遇,其中需要密切關注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機會以及由危機造成的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
在一個市場上,當別人都在收縮以準備過冬時,早已準備好“棉衣”的企業這個時候恰恰迎來了一個低成本擴張的機遇。
市場大熱的時候,大家都在拚命生產,原材料價格一波接一波地上漲。現在,大多數人都被庫存套住了,原材料也像過山車一樣大幅下降,就像銅價,高的時候七八萬一噸,現在降到了兩萬多。這個時候如果原先一直保持謹慎,沒有庫存壓力的話,新生產的產品成本就會低很多,相應地,在市場上也就可以有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顯然大家都面對着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但在這種此消彼長之間,市場競爭的格局也就悄然發生了轉變。
國家實行了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出台了拉動內需的十項措施,一方面緩解了資金壓力,另一方面為企業打開了市場。此外,由於西方國家經濟形勢的持續惡化,西方國家的製造業不景氣,給中國製造業發展帶來歷史性發展契機。全球製造業將重新佈局,在生存和利潤的壓力下,西方國家製造業將加速向亞太新興市場轉移,這勢必推進中國產業部門尤其是製造業結構的優化。
國家拉動內需增加投資的政策,更多地考慮到企業的發展,從生產型增值稅調整到消費型增值稅後,以前企業投資好的設備資金負擔較大,現在稅收可以抵扣一部分成本,這樣企業投資的意願加大。另外,農村市場為最近我國發展重點,農村市場發展需要很多生產材料,我們企業的很多產品在農村改造中打開了市場。
對於國內的製造企業來說,目前的機會不僅體現在具體市場上,更體現在體系建設上。當前,政府的主導思路是藉此次金融危機,完成國內市場從以沿海拉動為主的單元化市場格局向完整市場的轉型。過去,我們是通過外需在沿海吸引大量的內地勞動力形成沿海消費拉動的格局,現在,無論是家電下鄉還是汽車下鄉,都是政府以補助的形式幫助形成內地消費拉動。在新的形勢下,對於企業向二三級市場延伸渠道、建立服務和物流配送等體系等工作來說,將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拉動內需政策支持毫無疑問會加大企業投資的力度,可以從國外將生產線快速移到中國,同時將核心業務研發中心的總部移到中國,推進核心技術的轉移也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
中國新執行的稅收減免和設備減稅稅收政策可以為企業節省一些資金投入,17%的設備稅可以減免或者抵扣一些稅收,這樣企業在作項目分析的時候,很容易得到董事會的批准,對於國內戰略轉移是很大的促進。一些企業的研發中心在國外,藉著這個機會將研發調整到中國來,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啟動戰略調整。
五、面對危機,企業家思維創新,把握機會反向操作。
危機中深藏着機遇。看到了機會,又應該如何去把握?
創維老總劉棠枝給予支招。創維制定的是基於現金流的反向營銷策略。在產品定價時將生產加工費用和企業的管理費用都加進去,這是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的通常做法。但是在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惟一的判斷標準,就是賣出產品時現金是正流入還是流出,如果是正流入就賣,即使流入一分錢也要賣。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因為廠房、機器設備這些固定投入早就在那裏了,用不用都要折舊。別人都在收縮規模,原材料價格是大幅下跌的。通過現金的正流入,就可以在別人收縮的時候,購買更多便宜的原材料,生產更多更便宜的產品,進一步擴大自己在市場上的優勢。
創維主要通過三種商業模式的創新來具體實施這一策略。一是將價格體系從原先的橄欖型改為啞鈴型,中低端產品價格往下拉,適應普羅大眾當前低消費的趨勢,重在走量和回收資金;高端產品的消費群對價格不敏感,所以這部分價格維持不變。二是拿55英寸液晶彩電做試點,推行訂購模式,將55英寸液晶彩電的價格定在別人52英寸的價位上,推行先付訂金后交貨的訂款模式,減少庫存對資金的佔用。三是主推酷開電視這個新品,既提供電視機硬件,又提供家庭需要的部分娛樂內容,拉升銷售毛利。
格蘭仕老總俞堯昌反向操作思維主要表現在吸納人才方面,危機來了,別人是在裁員,格蘭仕則是加大力度挖人。格蘭仕在香港、日本等地請了8家獵頭公司,展開全球挖人行動,而且不是一個個地挖,而是一組一組地將人才挖進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格蘭仕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挖人來為格蘭仕服務,迅速提高核心研發能力。
金融危機的加深,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還見不到底。對中國整個製造業來說必將是一個脫胎換骨的疼痛期,是一次蛻變的過程。中國製造業整體來說是不會塌陷的。但對於個體的製造企業卻因不同的境況會有不同的結局,是死是活那全靠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了。
2.社會穩定的隱患,
農民工、大學生失業潮
2009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同樣2009年也是中國就業和勞動保障最困難的一年。中央政府制定了8%的經濟增長目標,相對2008年降低了一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09年中國將會有近千萬失業者。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就業率,把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的水平也是中央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第一要務”。在“兩會”上,就業問題被提升到了民生問題的“第一高度”,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第一議案”和“第一話題”。
如今,雖還不能定義中國已經發生了經濟危機,但在中國經濟困難的背景之下,大學生是一群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經濟危機之前就已經存在,經濟危機之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加深了,一年比一年嚴峻,大學生的就業人數一年比一年多,而社會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卻在下降。
過去的30年,中國經濟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國大學生人數的增長並未完全與經濟增速保持一致。在1999年以前,中國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較少的水平,在這一年,國家宣佈大規模擴招,建議擴招者聲稱將以此拉動內需,從此中國高校走上學生數量急劇增長之路,幾年間便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上個世紀末,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不到100萬人,而目前(2009年)已經達到610萬人。高校擴招的速度大幅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時,原來的一個崗位,現在有兩個、三個人來競爭,短時間內造成畢業生就業緊張的問題,這是客觀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后,人們的觀念並未完全發生轉變,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一些大學畢業生也不把自己當普通的勞動者來看,不願放下身段來主動適應社會分工對不同崗位職位的需要。
預計2009年加入就業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會達到610萬人,而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的企業裁員已經使全國的企業大約失去了300萬個工作崗位。
在經濟困難的背景之下,農民工是另一群容易受到傷害的人。
從2009年的春節之後,大量的農民工沒能返回沿海一代的加工廠,而是留在了自己的家鄉,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家鄉找到了工作,或者走上了“創業帶動就業”的道路,而一部分人則失去了工作的機會。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有1100萬農民工沒有找到工作,他們曾經在沿海等地的加工企業工作,這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屬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受到的衝擊最大,農民工在這些行業最可能失去工作。
除了農民工和高校大學生失業問題嚴重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就是大量的高中畢業生特別是農村的高中畢業生占相當大的比例。在以往經濟形勢比較好的年份,大批的農村高中畢業生離校后,可以選擇外出打工。可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每年新增的高中畢業生就沒有了選擇,他們將大量地蝸居祖籍原地。因為這一部分人無論從生理或心理上還不成熟,也沒有一技之長,他們的就業形勢就更是困難。從心理角度說:這一群人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人生觀還不穩定,如果他們因為沒有工作,對社會穩定將是很大的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