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內篇五

卷五 內篇五

○申鄭

子長、孟堅氏不作,而專門之史學衰。陳、范而下,或得或失,粗足名家。

至唐人開局設監,整齊晉、隋故事,亦名其書為一史;而學者誤承流別,不復辨

正其體,於是古人著書之旨,晦而不明。至於辭章家舒其文辭,記誦家精其考核,

其於史學,似乎小有所補;而循流忘源,不知大體,用功愈勤,而識解所至,亦

去古愈遠而愈無所當。鄭樵生千載而後,慨然有見於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

旨,不徒以詞採為文,考據為學也。於是遂欲匡正史遷,益以博雅,貶損班固,

譏其因襲,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

經緯,成一家言者也。學者少見多怪,不究其發凡起例,絕識曠論,所以斟酌群

言,為史學要刪;而徒摘其援據之疏略,裁剪之未定者,紛紛攻擊,勢若不共戴

天。古人復起,奚足當吹劍之一吷乎?若夫二十略中,《六書》、《七音》與

《昆蟲草木》三略,所謂以史翼經,本非斷代為書,可以遞續不窮者比,誠所謂

專門絕業,漢、唐諸儒,不可得聞者也。創條發例,鉅制鴻編,即以義類明其家

學。其事不能不因一時成書,粗就隱括,原未嘗與小學專家,特為一書者,絜長

較短;亦未嘗欲后之人,守其成說,不稍變通。夫鄭氏所振在鴻綱,而末學吹求,

則在小節。是何異譏韓、彭名將,不能鄒、魯趨蹌;繩伏、孔鉅儒,不善作雕蟲

篆刻耶?

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其範圍千古、牢寵百家者,惟創例

發凡,卓見絕識,有以追古作者之原,自具《春秋》家學耳。若其事實之失據,

去取之未當,議論之未醇,使其生唐、宋而後,未經古人論定;或當日所據石室

金匱之藏,及《世本》、《諜記》、《楚漢春秋》之屬,不盡亡佚;后之溺文辭

而泥考據者,相與錙銖而校,尺寸以繩,不知更作如何掊擊也。今之議鄭樵者,

何以異是?孔子作《春秋》,蓋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孔子自

謂有取乎爾。夫事即後世考據家之所尚也,文即後世詞章家之所重也,然夫子所

取,不在彼而在此。則史家著述之道,豈可不求義意所歸乎?自遷、固而後,史

家既無別識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鄭樵稍有志乎求義,而綴學之徒,囂

然起而爭之。然則充其所論,即一切科舉之文詞,胥吏之簿籍,其明白無疵,確

實有據,轉覺賢於遷、固遠矣。

雖然,鄭君亦不能無過焉。馬、班父子傳業,終身史官,固無論矣。司馬溫

公《資治通鑒》,前後一十九年,書局自隨,自辟僚屬;所與討論,又皆一時名

流;故能裁成絕業,為世宗師。鄭君區區一身,僻處寒陋,獨犯馬、班以來所不

敢為者而為之,立論高遠,實不副名,又不幸而與馬端臨之《文獻通考》,並稱

於時,而《通考》之疏陋,轉不如是之甚。末學膚受,本無定識,從而抑揚其間,

妄相擬議,遂與比類纂輯之業,同年而語,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

焉,豈不誣哉?

○答客問上

癸巳在杭州,聞戴徵君震與吳處士穎芳談次,痛詆鄭君《通志》,其言絕可

怪笑,以謂不足深辨,置弗論也。其後學者,頗有訾謷。因假某君敘說,辨明著

述源流。自謂習俗浮議,頗有摧陷廓清之功。然其文上溯馬、班,下辨《通考》,

皆史家要旨,不盡為《通志》發也。而不知者又更端以相詰難,因作《答客問》

三篇。

客有見章子《續通志敘書後》者,問於章子曰:《通志》之不可輕議,則既

聞命矣。先生之辨也,文繁而不可殺,其推論所及,進退古人,多不與世之尚論

者同科,豈故為抑揚,以佐其辨歟?抑先生別有說歟?夫學者皆稱二十二史,著

錄之家,皆取馬、班而下,至於元、明而上,區為正史一門矣。今先生獨謂唐人

整齊晉、隋故事,亦名其書為一史,而學者誤承流別,不復辨正其體焉。豈晉、

隋而下,不得名為一史歟?觀其表志成規,紀傳定體,與馬、班諸史,未始有殊。

開局設監,集眾修書,亦時勢使然耳。求於其實,則一例也。今雲學者誤承流別,

敢問晉、隋而下,其所以與陳、范而上,截然分部者安在?

章子曰: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

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固將綱紀天下,

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

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後

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於一心。及其書之成也,自然可以參天地而質鬼神,契

前修而俟后聖,此家學之所以可貴也。陳、范以來,律以《春秋》之旨,則不敢

謂無失矣。然其心裁別識,家學具存,縱使反唇相議,至謂遷書退處士而進奸雄,

固書排忠節而飾主闕,要其離合變化,義無旁出,自足名家學而符經旨;初不盡

如後代纂類之業,相與效子莫之執中,求鄉愿之無刺,侈然自謂超遷軼固也。若

夫君臣事迹,官司典章,王者易姓受命,綜核前代,纂輯比類,以存一代之舊物,

是則所謂整齊故事之業也。開局設監,集眾修書,正當用其義例,守其繩墨,以

待後人之論定則可矣,豈所語於專門著作之倫乎?

《易》曰:“敬非其人,道不虛行。”史才不世出,而時世變易不可常,及

時纂輯所聞見,而不用標別家學、決斷去取為急務,豈特晉、隋二史為然哉?班

氏以前,則有劉向、劉歆、揚雄、賈逵之《史記》,范氏以前,則有劉珍、李尤、

蔡邕、盧植、楊彪之《漢記》,其書何嘗不遵表志之成規,不用紀傳之定體?然

而守先待後之故事,與筆削獨斷之專家,其功用足以相資,而流別不能相混,則

斷如也。溯而上之,百國寶書之於《春秋》,《世本》、《國策》之於《史記》,

其義猶是耳。

唐后史學絕,而著作無專家。後人不知《春秋》之家學,而猥以集眾官修之

故事,乃與馬、班、陳、范諸書,並列正史焉。於是史文等於科舉之程式,胥吏

之文移,而不可稍有變通矣。間有好學深思之士,能自得師於古人,標一法外之

義例,著一獨具之心裁,而世之群怪聚罵,指目牽引為言詞,譬若猵狙見冠服,

不與齕決毀裂,至於盡絕不止也。鄭氏《通志》之被謗,凡以此也。

嗟乎!道之不明久矣。《六經》皆史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之作《春秋》也,蓋曰:“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然

則典章事實,作者之所不敢忽,蓋將即器而明道耳。其書足以明道矣,籩豆之事,

則有司存,君子不以是為瑣瑣也。道不明而爭於器,實不足而競於文,其弊與空

言制勝,華辯傷理者,相去不能以寸焉。而世之溺者不察也。太史公曰:“好學

深思,心知其意。”當今之世,安得知意之人,而與論作述之旨哉?

○答客問中

客曰:孔子自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好古敏以求之。”夏

殷之禮,夫子能言,然而無徵不信,慨於文獻之不足也。今先生謂作者有義旨,

而籩豆器數,不為瑣瑣焉。毋乃悖於夫子之教歟?馬氏《通考》之詳備,鄭氏

《通志》之疏舛,三尺童子所知也。先生獨取其義旨,而不責其實用,遂欲申鄭

而屈馬,其說不近於偏耶?

章子曰:天下之言,各有攸當;經傳之言,亦若是而已矣。讀古人之書,不

能會通其旨,而徒執其疑似之說,以爭勝於一隅,則一隅之言,不可勝用也。天

下有比次之書,有獨斷之學,有考索之功,三者各有所主,而不能相通。《六經》

之於典籍也,猶天之有日月也。讀《書》如無《詩》,讀《易》如無《春秋》,

雖聖人之籍,不能於一書之中,備數家之攻索也。《易》曰“不可為典要”,而

《書》則偏言“辭尚體要”焉。讀《詩》不以辭害志,而《春秋》則正以一言定

是非焉。向令執龍血鬼車之象,而徵粵若稽古之文,託熊蛇魚旐之夢,以紀春王

正月之令,則聖人之業荒,而治經之旨悖矣。若雲好古敏求,文獻徵信,吾不謂

往行前言可以滅裂也。多聞而有所擇,博學而要於約,其所取者有以自命,而不

可概以成說相拘也。大道既隱,諸子爭鳴,皆得先王之一端,庄生所謂“耳目口

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者也。目察秋毫,而不能見雷霆。耳辨五音,而不能

窺泰山。謂耳目之有能有不能,則可矣;謂耳聞目見之不足為雷霆山嶽,其可乎?

由漢氏以來,學者以其所得,託之撰述以自表見者,蓋不少矣。高明者多獨

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譬猶日晝而月夜,

暑夏而寒冬,以之推代而成歲功,則有相需之益;以之自封而立畛域,則有兩傷

之弊。故馬、班史祖,而伏、鄭經師,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亦并行其道而不相

為背者也。使伏、鄭共注一經,必有牴牾之病。使馬、班同修一史,必有矛盾之

嫌。以此知專門之學,未有不孤行其意,雖使同儕爭之而不疑,舉世非之而不顧,

此史遷之所以必欲傳之其人,而班固之所以必待馬融受業於其女弟,然後其學始

顯也。遷書有徐廣、裴駰諸家傳其業,固書有服虔、應劭諸家傳其業,專門之學,

口授心傳,不啻經師之有章句矣。然則春秋經世之意,必有文字之所不可得而詳,

繩墨之所不可得而准。而今之學者,凡遇古人獨斷之著述,於意有不愜,囂然紛

起而攻之,亦見其好議論而不求成功矣。

若夫比次之書,則掌故令史之孔目,簿書記注之成格,其原雖本柱下之所藏,

其用止於備稽檢而供採擇,初無他奇也。然而獨斷之學,非是不為取裁;考索之

功,非是不為按據。如旨酒之不離乎糟粕,嘉禾之不離乎糞土,是以職官故事案

牘圖牒之書,不可輕議也。然獨斷之學,考索之功欲其智,而比次之書欲其愚。

亦猶酒可實尊彝,而糟粕不可實尊彝;禾可登簠簋,而糞土不可索簠簋,理至明

也。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為職

官故事案牘圖牒之難以萃合而行遠也,於是有比次之法。不名家學,不立識解,

以之整齊故事,而待後人之裁定,是則比次欲愚之效也。舉而登諸著作之堂,亦

自標名為家學,談何容易邪?且班固之才,可謂至矣。然其與陳宗、尹敏之徒,

撰《世祖本紀》,與《新市》、《平林》諸列傳,不能與《漢書》並立,而必以

范蔚宗書為正宗;則集眾官修之故事,與專門獨斷之史裁,不相綴屬又明矣。

自是以來,源流既失。鄭樵無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獨斷之學,君子

於斯有取焉。馬貴與無獨斷之學,而《通考》不足以成比次之功,謂其智既無所

取,而愚之為道,又有未盡也。且其就《通典》而多分其門類,取便翻檢耳。因

史志而裒集其論議,易於折衷耳。此乃經生決科之策括,不敢抒一獨得之見,標

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為鄉愿,至於古人著書之義旨,不可得聞也。俗學便其

類例之易尋,喜其論說之平善,相與翕然交稱之,而不知著作源流之無似。此嘔

啞嘲哳之曲,所以屬和萬人也。

○答客問下

客曰: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則既聞命矣。敢問比次之書,先生擬之糟粕

與糞土,何謂邪?

章子曰:斯非貶辭也。有璞而後施雕,有質而後運斤,先後輕重之間,其數

易明也。夫子未刪之《詩》、《書》,未定之《易》、《禮》、《春秋》,皆先

王之舊典也。然非夫子之論定,則不可以傳之學者矣。李燾謂“左氏將傳《春秋》,

先聚諸國史記,國別為語,以備《內傳》之採摭。”是雖臆度之辭,然古人著書,

未有全無所本者。以是知比次之業,不可不議也。比次之道,大約有三:有及時

撰集,以待後人之論定者,若劉歆、揚雄之《史記》,班固、陳宗之《漢記》是

也;有有志著述,先獵群書,以為薪槱者,若王氏《玉海》,司馬《長編》之

類是也;有陶冶專家,勒成鴻業者,若遷錄倉公技術,固裁劉向《五行》之類是

也。夫及時撰集以待論定,則詳略去取,精於條理而已。先獵群書,以為薪槱,

則辨同考異,慎於覈核而已。陶冶專家,勒成鴻業,則鉤玄提要,達於大體而已。

比次之業,既有如是之不同;作者之旨,亦有隨宜之取辨。而今之學者,以謂天

下之道,在乎較量名數之異同,辨別音訓之當否,如斯而已矣;是何異觀坐井之

天,測坳堂之水,而遂欲窮**之運度,量四海之波濤,以謂可盡哉?

夫漢帝春秋,(年壽也。)具於《別錄》;(臣瓚注。)伏生、文翁之名,

徵於石刻;高祖之作新豐,詳於劉記;(《西京雜記》)孝武之好微行,著於外

傳;(《漢武故事》)而遷、固二書,未見採錄,則比次之繁,不妨作者之略也。

曹丕讓表,詳《獻帝傳》;甄后懿行,盛稱《魏書》;哀牢之傳,徵於計吏;

(見《論衡》)先賢之表,著於黃初;而陳、范二史,不以入編,則比次之私,

有待作者之公也。然而經生習業,遂纂典林,辭客探毫,因收韻藻。晚近澆漓之

習,取便依檢,各為兔園私冊,以供陋學之取攜;是比次之業,雖欲如糟粕糞土,

冀其化朽腐而出神奇,何可得哉?

夫村書俗學,既無良材;則比次之業,難於憑藉者一矣。所徵故實,多非本

文,而好易字句,漓其本質,以致學者寧習原書,怠窺新錄;則比次之業,難於

憑藉者二矣。比類相從,本非著作,而匯收故籍,不著所出何書,一似己所獨得,

使人無從徵信;則比次之業,難於憑藉者三矣。傳聞異辭,記載別出,不能兼收

並錄,以待作者之決擇,而私作聰明,自定去取;則比次之業,難於憑藉者四矣。

圖繪之學,不入史裁,金石之文,但徵目錄,後人考核,徵信無從;則比次之業,

難於憑藉者五矣。專門之書,已成鉅編,不為採錄,大凡預防亡逸而聽其孤行,

漸致湮沒;則比次之業,難於憑藉者六矣。拘牽類例,取足成書,不於法律之外,

多方購備,以俟作者之辨裁,一目之羅,得鳥無日;則比次之業,難於憑藉者七

矣。凡此多端,並是古人未及周詳,而後學尤所未悉。句有忐於三月聚糧,則講

習何可不豫?而一世之士,不知度德量力,咸囂囂以作者自命,不肯為是筌蹄嚆

矢之功程,劉歆所謂“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者也。術業如何

得當?而著作之道,何由得正乎?

○答問

或問:前人之文辭,可改竄為己作歟?答曰:何為而不可也。古者以文為公

器,前人之辭如已盡,後人述而不必作也。賦詩斷章,不啻若自其口出也。重在

所以為文辭,而不重文辭也。苟得其意之所以然,不必有所改竄,而前人文辭與

己無異也。無其意而求合於文辭,則雖字句毫無所犯,而陰仿前人之所云,君子

鄙之曰竊矣。或曰:陳琳為曹洪報魏太子,諱言陳琳為辭。丁敬禮求曹子建潤色

其文,則曰後世誰知定吾文者。唐韓氏云:“惟古於文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竊。”

古人必欲文辭自己擅也,豈曰重其意而已哉?答曰:文人之文,與著述之文,不

可同日語也。著述必有立於文辭之先者,假文辭以達之而已。譬如廟堂行禮,必

用錦紳玉佩,彼行禮者,不問紳佩之所成。著述之文是也。錦工玉工,未嘗習禮,

惟藉制錦攻玉以稱功,而冒他工所成為己制,則人皆以為竊矣。文人之文是也。

故以文人之見解,而議著述之文辭,如以錦工玉工,議廟堂之禮典也。

或曰:古人辭命草創,加以修潤,後世詩文,亦有一字之師;如所重在意,

而辭非所計,譬如廟堂行禮,雖不計其紳佩,而紳佩敝裂,不中制度,亦豈可行

邪?答曰:此就文論文,別自為一道也。就文論文,先師有辭達之訓,曾子有鄙

悖之戒,聖門設科,文學言語並存,說辭亦貴有善為者,古人文辭,未嘗不求工

也。而非所論於此疆彼界,爭論文必己出,以矜私耳。自魏、晉以還,論文亦自

有專家矣。樂府改舊什之鏗鏘,《文選》裁前人之篇什,並主聲**采,非同著

述科也。《會昌制集》之序,鄭亞削義山之腴,元和《月蝕》之歌,韓公擢玉川

之怪;或存原款以歸其人,或改標題以入己集,雖論文末技,有精焉者,所得既

深,亦不復較量於彼我字句之瑣也。

或曰:昔者樂廣善言,而摯虞妙筆,樂談摯不能封,摯筆樂不能復,人各有

偏長矣。然則有能言而不能文者,不妨藉人為操筆邪?答曰:潘岳亦為樂廣撰讓

表矣,必得廣之辭旨,而後次為名筆,史亦未嘗不兩稱之。兩漢以下,人少兼長,

優學而或歉於辭,善文而或疏於記。以至學問之中,又有偏擅,文辭一道,又有

專長;本可交助為功,而世多交譏互詆,是以大道終不可得而見也。文辭末也,

苟去封畛而集專長,猶有卓然之不朽,而況由學問而進求古人之大體乎?然而自

古至今,無其人焉,是無可如何者也。

或曰:誠如子言,文章學問,可以互託。苟有黠者,本無所長,而謬為公義,

以濫竽其中,將何以辨之?答曰:千鈞之鼎,兩人舉之,不能勝五百鈞者,仆且

蹶矣。李廣入程不識之軍,而旂旌壁壘,為之一新。才智苟遜於程,一軍亂矣。

富人遠出,不持一錢,有所需而稱貸,人爭與之,他人不能者何也?惟富於錢,

而後可以貸人之錢也。故文學苟志於公,彼無實者,不能冒也。

或曰:前人之文,不能盡善,後人從而點竄以示法,亦可為之歟?答曰:難

言之矣。著述改竄前人,其意別有所主,故無傷也。論文改竄前人,文心不同,

亦如人面,未可以己所見,遽謂勝前人也。劉氏《史通》,著《點煩》之篇矣。

左、馬以降,並有塗改,人或譏其知史不知文也。然劉氏有所為而為之,得失猶

可互見。若夫專事論文,則宜慎矣。今古聰敏智慧,亦自難窮,今人所見,未必

盡不如古。大約無心偶會,則收點金之功;有意更張,必多畫墁之誚。蓋論文貴

於天機自呈,不欲人事為穿鑿耳。

或問:近世如方苞氏,刪改唐、宋大家,亦有補歟?夫方氏不過文人,所得

本不甚深,況又加以私心勝氣,非徒無補於文,而反開後生小子無忌憚之漸也。

小慧私智,一知半解,未必不可攻古人之間,拾前人之遺,此論於學術,則可附

於不賢識小之例,存其說以備後人之採擇可也。若論於文辭,則無關大義,皆可

置而不論。即人心不同如面,不必強齊之意也。果於是非得失,後人既有所見,

自不容默矣,必也出之如不得已,詳審至再而後為之。如國家之議舊章,名臣之

策利弊,非有顯然什百之相懸,寧守舊而毋妄更張矣。苟非深知此意,而輕議古

人,是庸妄之尤,即未必無尺寸之得,而不足償其尋丈之失也。方氏刪改大家,

有必不得已者乎?有是非得失,顯然什百相懸者乎?有如國家之議舊章,名臣之

策利弊,寧守舊而毋妄更張之本意者乎?在方氏亦不敢自謂然也。然則私心勝氣,

求勝古人,此方氏之所以終不至古人也。凡能與古為化者,必先於古人繩度尺寸

不敢逾越者也。蓋非信之專而守之篤,則入古不深,不深則不能化。譬如人於朋

友,能全管、鮑通財之義,非嚴一介取與之節者,必不能也。故學古而不敢曲泥

乎古,乃服古而謹嚴之至,非輕古也。方氏不知古人之意,而惟徇於文辭,且所

得於文辭者,本不甚深,其私智小慧,又適足窺見古人之當然,而不知其有所不

盡然,宜其奮筆改竄之易易也。

○古文公式

古文體制源流,初學入門,當首辨也。蘇子瞻《表忠觀碑》,全錄趙抃奏議,

文無增損,其下即綴銘詩。此乃漢碑常例,見於金石諸書者,不可勝載;即唐、

宋八家文中,如柳子厚《壽州安豐孝門碑》,亦用其例,本不足奇。王介甫詫謂

是學《史記》諸侯王年表,真學究之言也。李耆卿謂其文學《漢書》,亦全不可

解。此極是尋常耳目中事,諸公何至怪怪奇奇,看成骨董?且如近日市井鄉閭,

如有利弊得失,公議興禁,請官約法,立碑垂久,其碑即刻官府文書告諭原文,

毋庸增損字句,亦古法也。豈介甫諸人,於此等碑刻猶未見耶?當日王氏門客之

訾摘駭怪,更不直一笑矣。

以文辭而論,趙清獻請修表忠觀原奏,未必如蘇氏碑文之古雅。史家記事記

言,因襲成文,原有點竄塗改之法。蘇氏此碑,雖似鈔繕成文,實費經營裁製也。

第文辭可以點竄,而制度則必從時。此碑篇首“臣抃言”三字,篇末“制曰可”

三字,恐非宋時奏議上陳、詔旨下達之體;而蘇氏意中,揣摩《秦本紀》“丞相

臣斯昧死言”及“制曰可”等語太熟,則不免如劉知幾之所譏,貌同而心異也。

余昔修《和州志》,有《乙亥義烈傳》,專記明末崇禎八年,闖“賊”攻破和州,

官吏紳民男婦殉難之事。用記事本末之例,以事為經,以人為緯,詳悉具載。而

州中是非閧起。蓋因闖“賊”怒拒守而屠城,被屠者之子孫,歸咎於創議守城者,

陷害滿城生命,又有着論指斥守城者部署非法,以致城陷;甚至有誣創議守城者,

縋城欲逃,為“賊”擒殺,並非真殉難者。余搜得鳳陽巡撫朱大典,奏報和州失

陷,官紳殉難情節,乃據江防州同申報,轉據同在圍城逃脫難民口述親目所見情

事,官紳忠烈,均不可誣。余因全錄奏報,以為是篇之序。中間文字點竄,甚有

佳處。然篇首必云:“崇禎九年二月日,巡撫鳳陽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

朱大典謹奏,為和城陷‘賊’,官紳殉難堪憐,乞賜旌表,以彰義烈事。”其篇

末云:“奉旨,覽奏憫惻,該部察例施行。”此實當時奏陳詔報式也。或謂中間

奏文,既已刪改古雅,其前後似可一例潤色。余謂奏文辭句,並無一定體式,故

可點竄古雅,不礙事理。前後自是當時公式,豈可以秦、漢之衣冠,繪明人之圖

像耶?蘇氏《表忠觀碑》,前人不知,而相與駭怪,自是前人不學之過。蘇氏之

文,本無可議。至人相習而不以為怪,其實不可通者,惟前後不遵公式之六字耳。

夫文辭不察義例,而惟以古雅為徇,則“臣抃言”三字,何如“岳曰於”三字更

古?“制曰可”三字,何如“帝曰俞”三字更古?舍唐、虞而法秦、漢,未見其

能好古也。

汪鈍翁撰《睢州湯烈婦旌門頌序》,首錄巡按御史奏報,本屬常例,無可訾,

亦無足矜也。但汪氏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時制;秦、漢奏報之式,不可以

改今文也。篇首著監察御史臣粹然言,此又讀《表忠觀碑》“臣抃言”三字太熟,

而不知蘇氏已非法也。近代章奏,篇首敘銜,無不稱姓,亦公式也。粹然何姓,

汪氏豈可因摩古而刪之?且近代章奏,銜名之下,必書謹奏,無稱言者。一語僅

四字,而兩違公式,不知何以為古文辭也?婦人有名者稱名,無名者稱姓,曰張

曰李可也。近代官府文書,民間詞狀,往往舍姓而空稱曰氏,甚至有稱為該氏者,

誠屬俚俗不典;然令無明文,胥吏苟有知識,仍稱為張為李,官所不禁,則猶是

通融之文法也。汪氏於一定不易之公式,則故改為秦、漢古款,已是貌同而心異

矣。至於正俗通行之稱謂,則又偏舍正而徇俗,何顛倒之甚耶?結句又雲“臣謹

昧死以聞”,亦非今制。汪氏平日以古文辭高自矜詡,而庸陋如此,何耶?汪之

序文,於臣粹然言句下,直起雲“睢州諸生湯某妻趙氏,值明末李自成亡‘亂’”

云云,是亦未善。當雲“故明睢州諸生湯某妻趙氏,值李自成之‘亂’”,於辭

為順。蓋突起似現在之人,下句補出值明末李自成,文氣亦近滯也。學文者,當

於此等留意辨之。

○古文十弊

餘論古文辭義例,自與知好諸君書,凡數十通;筆為論著,又有《文德》、

《文理》、《質性》、《黠陋》、《俗嫌》、《俗忌》諸篇,亦詳哉其言之矣。

然多論古人,鮮及近世。茲見近日作者,所有言論與其撰著,頗有不安於心,因

取最淺近者,條為十通,思與同志諸君相為講明。若他篇所已及者不複述,覽者

可互見焉。此不足以盡文之隱,然一隅三反,亦庶幾其近之矣。

一曰,凡為古文辭者,必先識古人大體,而文辭工拙,又其次焉。不知大體,

則胸中是非,不可以憑,其所論次,未必俱當事理。而事理本無病者,彼反見為

不然而補救之,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矣。有名士投其母氏行述,請大興朱先生

作志。敘其母之節孝,則謂乃祖衰年病廢卧床,溲便無時,家無次丁,乃母不避

穢褻,躬親薰濯。其事既已美矣。又述乃祖於時蹙然不安,乃母肅然對曰:“婦

年五十,今事八十老翁,何嫌何疑?”嗚呼!母行可嘉,而子文不肖甚矣。本無

芥蒂,何有嫌疑?節母既明大義,定知無是言也。此公無故自生嫌疑,特添注以

斡旋其事,方自以謂得體,而不知適如冰雪肌膚,剜成瘡痏,不免愈濯愈痕瘢矣。

人苟不解文辭,如遇此等,但須據事直書,不可無故妄加雕飾。妄加雕飾,謂之

剜肉為瘡,此文人之通弊也。

二曰,《春秋》書內不諱小惡。歲寒知松柏之後彫,然則欲表松柏之貞,必

明霜雪之厲,理勢之必然也。自世多嫌忌,將表松柏,而又恐霜雪懷慚,則觸手

皆荊棘矣。但大惡諱,小惡不諱,《春秋》之書內事,自有其權衡也。江南舊家,

輯有宗譜。有群從先世為子聘某氏女,后以道遠家貧,力不能婚,恐失婚時,偽

報子殤,俾女別聘。其女遂不食死,不知其子故在。是於守貞殉烈,兩無所處。

而女之行事,實不愧於貞烈,不忍泯也。據事直書,於翁誠不能無歉然矣。第

《周官》媒氏禁嫁殤,是女本無死法也。《曾子問》,娶女有日,而其父母死,

使人致命女氏。注謂恐失人嘉會之時。是古有辭昏之禮也。今制,婿遠遊,三年

無聞,聽婦告官別嫁。是律有遠絕離昏之條也。是則某翁詭託子殤,比例原情,

尚不足為大惡而必須諱也。而其族人動色相戒,必不容於直書,則匿其辭曰:

“書報幼子之殤,而女家誤聞以為婿也。”夫千萬裡外,無故報幼子殤,而又不

道及男女昏期,明者知其無是理也。則文章病矣。人非聖人,安能無失?古人敘

一人之行事,尚不嫌於得失互見也。今敘一人之事,而欲顧其上下左右前後之人,

皆無小疵,難矣。是之謂八面求圓,又文人之通弊也。

三曰,文欲如其事,未聞事欲如其人者也。嘗見名士為人撰志,其人蓋有朋

友氣誼,志文乃仿韓昌黎之志柳州也,一步一趨,惟恐其或失也。中間感嘆世情

反覆,已覺無病費呻吟矣。末敘喪費出於貴人,及內親竭勞其事。詢之其家,則

貴人贈賻稍厚,非能任喪費也。而內親則僅一臨穴而已,亦並未任其事也。且其

子俱長成,非若柳州之幼子孤露,必待人為經理者也。詰其何為失實至此?則曰:

仿韓志柳墓終篇有云:“歸葬費出觀察使裴君行立,又舅弟盧遵,既葬子厚,又

將經紀其家。”附紀二人,文清深厚。今志欲似之耳。余嘗舉以語人,人多笑之。

不知臨文摹古,遷就重輕,又往往似之矣。是之謂削趾適屨,又文人之通弊也。

四曰,仁智為聖,夫子不敢自居。瑚璉名器,子貢安能自定。稱人之善,尚

恐不得其實;自作品題,豈宜誇耀成風耶?嘗見名士為人作傳,自雲吾鄉學者,

鮮知根本,惟余與某甲,為功於經術耳。所謂某甲,固有時名,亦未見必長經術

也。作者乃欲援附為名,高自標榜,恧矣!又有江湖游士,以詩著名,實亦未足

副也。然有名實遠出其人下者,為人作詩集序,述人請序之言曰:“君與某甲齊

名,某甲既已弁言,君烏得無題品?”夫齊名本無其說,則請者必無是言,而自

詡齊名,藉人炫己,顏頰不復知忸怩矣!且經援服、鄭,詩攀李、杜,猶曰高山

景仰;若某甲之經,某甲之詩,本非可恃,而猶藉為名。是之謂私署頭銜,又文

人之通弊也。

五曰,物以少為貴,人亦宜然也。天下皆聖賢,孔、孟亦弗尊尚矣。清言自

可破俗,然在典午,則滔滔皆是也。前人譏《晉書》,列傳同於小說,正以采掇

清言,多而少擇也。立朝風節,強項敢言,前史侈為美談。明中葉后,門戶朋黨,

聲氣相激,誰非敢言之士?觀人於此,君子必有辨矣。不得因其強項申威,便標

風烈,理固然也。我憲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規,整飭官方,懲治貪墨,實為千

載一時。彼時居官,**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時勢然也。

今觀傳志碑狀之文,敘雍正年府州縣官,盛稱杜絕饋遺,搜除積弊,清苦自守,

革除例外供支,其文洵不愧於循吏傳矣。不知彼時逼於功令,不得不然,千萬人

之所同,不足以為盛節。豈可見閹寺而頌其不好色哉?山居而貴薪木,涉水而寶

魚蝦,人知無是理也,而稱人者乃獨不然。是之謂不達時勢,又文人之通弊也。

六曰,史既成家,文存互見,有如《管晏例傳》,而勛詳於《齊世家》;張

耳分題,而事總於《陳餘傳》;非惟命意有殊,抑亦詳略之體所宜然也。若夫文

集之中,單行傳記,凡遇牽聯所及,更無互著之篇,勢必加詳,亦其理也。但必

權其事理,足以副乎其人,乃不病其繁重爾。如唐平淮西,《韓碑》歸功裴度,

可謂當矣。后中讒毀,改命於段文昌,千古為之嘆惜。但文昌徇於李愬,愬功本

不可沒,其失猶未甚也。假令當日無名偏裨,不關得失之人,身後表阡,侈陳淮

西功績,則無是理矣。朱先生嘗為故編修蔣君撰志,中敘國家前後平定準回要略,

則以蔣君總修方略,獨力勤勞,書成身死,而不得敘功故也。然志文雅健,學者

慕之。后見某中書舍人死,有為作家傳者,全襲《蔣志》原文,蓋其人嘗任分纂

數月,於例得列銜名者耳,其實於書未寓目也。是與無名偏裨,居淮西功,又何

以異?而文人喜於摭事,幾等軍吏攘功,何可訓也?是之謂同里銘旌。昔有誇夫,

終身未膺一命,好襲頭銜,將死,遍召所知,籌計銘旌題字。或徇其意,假藉例

封待贈修職登仕諸階,彼皆掉頭不悅。最後有善諧者,取其鄉之貴顯,大書勛階

師保殿閣部院某國某封某公同里某人之柩。人傳為笑。故凡無端而影附者,謂之

同里銘旌,不謂文人亦效之也,是又文人之通弊也。

七曰,陳平佐漢,志見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廁鼠。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

機;搜間傳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則如圖畫名家,頰上妙於

增毫;苟徒慕前人文辭之佳,強尋猥瑣,以求其似;則如見桃花而有悟,遂取桃

花作飯,其中豈復有神妙哉?又近來學者,喜求徵實,每見殘碑斷石,餘文剩字,

不關於正義者,往往藉以考古制度,補史缺遺,斯固善矣。因是行文,貪多務得,

明知贅餘非要,卻為有益後世,推求不憚辭費。是不特文無體要,抑思居今世而

欲備後世考徵,正如董澤矢材,可勝暨乎?夫傳人者文如其人,述事者文如其事,

足矣。其或有關考徵,要必本質所具,即或閒情逸出,正為阿堵傳神。不此之務,

但知市菜求增,是之謂畫蛇添足,又文人之通弊也。

八曰,文人固能文矣,文人所書之人,不必盡能文也。敘事之文,作者之言

也。為文為質,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記言之文,則非作者之言也;為文

為質,期於適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貞烈婦女,明詩習禮,固有之矣。

其有未嘗學問,或出鄉曲委巷,甚至佣嫗鬻婢,貞節孝義,皆出天性之優,是其

質雖不愧古人,文則難期於儒雅也。每見此等傳記,述其言辭,原本《論語》、

《孝經》,出入《毛詩》、《內則》,劉向之《傳》,曹昭之《誡》,不啻自其

口出,可謂文矣。抑思善相夫者,何必盡識鹿車鴻案,善教子者,豈皆熟記畫荻

丸熊,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閨修,皆如板印。與其文而失實,何如質以傳真也?

由是推之,名將起於卒伍,義俠或奮閭閻,言辭不必經生,記述貴於宛肖。而世

有作者,於斯多不致思,是之謂優伶演劇。蓋優伶歌曲,雖耕氓役隸,矢口皆葉

宮商,是以謂之戲也。而記傳之筆,從而效之,又文人之通弊也。

九曰,古人文成法立,未嘗有定格也。傳人適如其人,述事適如其事,無定

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襲其形貌,神弗肖也。往余

撰和州故給事《成性志傳》,性以建言著稱,故採錄其奏議。然性少遭亂離,全

家被害,追悼先世,每見文辭。而《猛省》之篇尤沉痛,可以教孝,故於終篇全

錄其文。其鄉有知名士賞余文曰:“前載如許奏章,若無《猛省》之篇,譬如行

船,鷁首重而舵樓輕矣。今此婪尾,可謂善謀篇也。”余戲詰云:設成君本無此

篇,此船終不行耶?蓋塾師講授《四書》文義,謂之時文,必有法度以合程式。

而法度難以空言,則往往取譬以示蒙學,擬於房室,則有所謂間架結構;擬於身

體,則有所謂眉目筋節;擬於繪畫,則有所謂點睛添毫;擬於形家,則有所謂來

龍結穴。隨時取譬。然為初學示法,亦自不得不然,無庸責也。惟時文結習,深

錮腸腑,進窺一切古書古文,皆此時文見解,動操塾師啟蒙議論,則如用象棋枰

布圍棋子,必不合矣。是之謂井底天文,又文人之通弊也。

十曰,時文可以評選,古文經世之業,不可以評選也。前人業評選之,則亦

就文論文可耳。但評選之人,多非深知古文之人。夫古人之書,今不盡傳,其文

見於史傳,評選之家,多從史傳採錄。而史傳之例,往往刪節原文,以就隱括,

故於文體所具,不盡全也。評選之家,不察其故,誤謂原文如是,又從而為之辭

焉。於引端不具,而截中徑起者,詡謂發軔之離奇;於刊削餘文,而遽入正傳者,

詫為篇終之嶄峭。於是好奇而寡識者,轉相嘆賞,刻意追摹,殆如左氏所云:

“非子之求,而蒲之覓矣。”有明中葉以來,一種不情不理自命為古文者,起不

知所自來,收不知所自往,專以此等出人思議,誇為奇特,於是坦蕩之塗,生荊

棘矣。夫文章變化侔於鬼神,斗然而來,戛然而止,何嘗無此景象?何嘗不為奇

特?但如山之岩峭,水之波瀾,氣積勢盛,發於自然;必欲作而致之,無是理矣。

文人好奇,易於受惑,是之謂誤學邯鄲,又文人之通弊也。

○浙東學術

浙東之學,雖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陸氏,而通經服古,絕不空

言德性,故不悖於朱子之教。至陽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復與朱子牴牾。蕺山

劉氏,本良知而發明慎獨,與朱子不合,亦不相詆也。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

門,而開萬氏弟兄經史之學;以至全氏祖望,輩尚存其意,宗陸而不悖於朱者也。

惟西河毛氏,發明良知之學,頗有所得;而門戶之見,不免攻之太過,雖浙東人

亦不甚以為然也。

世推顧亭林氏為開國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學。不知同時有黃梨洲氏,出於浙

東,雖與顧氏並峙,而上宗王、劉,下開二萬,較之顧氏,源遠而流長矣。顧氏

宗朱,而黃氏宗陸。蓋非講學專家,各持門戶之見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詆。

學者不可無宗主,而必不可有門戶;故浙東、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浙東貴專

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習而習也。

天人性命之學,不可以空言講也。故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而為經世

之書。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為功,此宋學之所以見譏於大雅也。夫子曰:

“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經世也。聖

如孔子,言為天鐸,猶且不以空言制勝,況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

於人事者。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後人貴經術,以其即三代

之史耳。近儒談經,似於人事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矣。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

於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陸異同,干戈門戶,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荊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紛綸,

則惟騰空言而不切於人事耳。知史學之本於《春秋》,知《春秋》之將以經世,

則知性命無可空言,而講學者必有事事,不特無門戶可持,亦且無以持門戶矣。

浙東之學,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故其見於世者,陽明得之為事功,蕺山得

之為節義,梨洲得之為隱逸,萬氏兄弟得之為經術史裁。授受雖出於一,而面目

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問學,則黃茅白葦,

極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門戶,以為自見地耳。故惟陋儒則爭門戶也。

或問事功氣節,果可與著述相提並論乎?曰:史學所以紀世,固非空言著述

也。且如六經,同出於孔子,先儒以為其功莫大於《春秋》,正以切合當時人事

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則吾不得而知之矣。學者不

知斯義,不足言史學也。(整輯排比,謂之史纂;參互搜討,謂之史考;皆非史

學。)

○婦學

《周官》有女祝女史,漢制有內起居注,婦人之於文字,於古蓋有所用之矣。

婦學之名,見於《天官》內職,德言容功,所該者廣,非如後世只以文藝為學也。

然《易》訓正位乎內,《禮》職婦功絲枲,《春秋傳》稱賦事獻功,《小雅》篇

言酒食是議,則婦人職業,亦約略可知矣。(男子孤矢,女子鞶帨,自有分別。

至於典禮文辭,男婦皆所服習。蓋后妃、夫人、內子、命婦,於賓享喪祭,皆有

禮文,非學不可。)

婦學之目,德言容切。鄭註:“言為辭令。”自非嫻於經禮,習於文章,不

足為學。乃知誦《詩》習《禮》,古之婦學,略亞丈夫。後世婦女之文,雖稍偏

於華采,要其淵源所自,宜知有所受也。

婦學掌於九嬪,教法行乎宮壼;內而臣采,外及侯封,六典未詳,自可例測。

《葛覃》師氏,著於風詩。(侯封婦學。)婉娩姆教,垂於《內則》。(卿士大

夫。)歷覽《春秋》內外諸傳,諸侯夫人,大夫內子,並能稱文道故,斐然有章。

若乃盈滿之祥,鄧曼詳推於天道;利貞之義,穆姜精解於乾元;魯穆伯之令妻,

典言垂訓;齊司徒之內主,有禮加封;士師考終牖下,妻有誄文;國殤魂返沙場,

嫠辭郊吊。以至泉水毖流,委宛賦懷歸之什;燕飛上下,凄涼送歸媵之詩。凡斯

經禮典法,文採風流,與名卿大夫有何殊別?然皆因事牽聯,偶見載籍,非特著

也。若出後代,史必專篇,類徵列女,則如曹昭、蔡琰故事,其為矞皇彪炳,當

十倍於劉、范之書矣。是知婦學亦自後世失傳,三代之隆,並與男子儀文,率由

故事,初不為矜異也,(不學之人,以溱、洧諸詩,為淫者自述。因謂古之孺婦,

矢口成章,勝於后之文人。不知萬無此理,詳辨其說於后,此處未暇論也。但婦

學則古實有之,惟行於卿士大夫,而非齊民婦女皆知學耳。)

春秋以降,官師分職,學不守於職司,文字流為著述。(古無私門著述,說

詳《校讎通義》。)丈夫之秀異者,咸以性情所近,撰述名家。(此指戰國先秦

諸子家言,以及西京以還經史專門之業。)至於降為辭章,亦以才美所優,標著

文采。(此指西漢元、成而後,及東京而下諸人詩文集。)而婦女之奇慧殊能,

鍾於閒氣,亦遂得以文辭偏著,而為今古之所稱,則亦時勢使然而已。然漢廷儒

術之盛,班固以謂利祿之途使然。蓋功令所崇,賢才爭奮,士之學業,等於農夫

治田,固其理也。婦人文字,非其職業,間有擅者,出於天性之優,非有爭於風

氣,騖於聲名者也。(好名之習,起於中晚文人,古人雖有好名之病,不區區於

文藝間也。丈夫而好文名,已為識者所鄙。婦女而騖聲名,則非陰類矣。)

唐山《房中》之歌,班姬《長信》之賦,《風》、《雅》正變,(《雅》指

《房中》,《風》指《長信》。)起於宮闈,事關國故,史策載之。其餘篇什寥

寥,傳者蓋寡,《藝文》所錄,約略可以觀矣。若夫樂府流傳,聲詩則效,《木

蘭》征戍,《孔雀》乖離,以及《陌上》採桑之篇,山下蘼蕪之什,四時《白紵》,

《子夜》芳香,其聲嘽以緩,其節柔以靡,則自兩漢古辭,(皆無名氏。)訖

於六朝雜擬,並是騷客擬辭,思人寄興,情雖託於兒女,義實本於風人,故其辭

多駘宕,不以男女酬答為嫌也。(如《陌上桑》、《羽林郎》之類,雖以貞潔自

許,然幽閒女子,豈喋喋與狂且爭口舌哉。出於擬作,佳矣。)至於閨房篇什,

間有所傳,其人無論貞淫,而措語俱有邊幅。文君,淫奔人也,而《白頭》止諷

相如。蔡琰,失節婦也,而鈔書懇辭十吏。其他安常處順,及以貞節著者,凡有

篇章,莫不靜如止水,穆若清風,雖文藻出於天嫻,而范思不逾閫外。此則婦學

雖異於古,亦不悖於教化者也。

《國風》男女之辭,皆出詩人所擬;以漢、魏、六朝篇什證之,更無可疑。

(古今一理,不應古人兒女,矢口成章。後世學士,力追而終不逮也。)譬之男

優,飾靜女以登場,終不似閨房之雅素也。昧者不知斯理,妄謂古人雖兒女子,

亦能矢口成章,因謂婦女宜於風雅;是猶見優伶登場演古人事,妄疑古人動止,

必先歌曲也。(優伶演古人故事,其歌曲之文,正如史傳中夾論贊體,蓋有意中

之言,決非出於口者,亦有旁觀之見,斷不出本人者,曲文皆所不避。故君子有

時涉於自贊,宵小有時或至自嘲,俾觀者如讀史傳,而兼得詠嘆之意。體應如是,

不為嫌也。如使真出君子小人之口,無是理矣。《國風》男女之辭,與古人擬男

女辭,正當作如是觀。如謂真出男女之口,毋論淫者萬無如此自暴,即貞者亦萬

無如此自褻也。)

昔者班氏《漢書》,未成而卒,詔其女弟曹昭,躬就東觀,踵而成之。於是

公卿大臣,執贄請業,(大儒馬融,從受《漢書》句讀。)可謂擴千古之所無矣。

然專門絕學,家有淵源,書不盡言,非其人即無所受爾。又苻秦初建學校,廣置

博士經師,《五經》粗備,而《周官》失傳。博士上奏,太常韋逞之母宋氏,家

傳《周官》音義。詔即其家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幃而受業,賜宋氏爵號

為宣文君。此亦擴千古之所無矣。然彼時文獻,盛於江左,苻氏割據山東,遺經

絕業,倖存世學家女,非名公卿所能強與聞也。此二母者,並是以婦人身行丈夫

事。蓋傳經述史,天人道法所關,恐其湮沒失傳,世主不得不破格而崇禮;非謂

才華炫燿,驚流俗也。即如靖邊之有譙洗夫人,佐命之有平陽柴主,亦千古所罕

矣。一則特開幕府,辟署官屬,一則羽葆鼓吹,虎賁班劍。以為隋、唐之主措置

非宜,固屬不可;必欲天人婦人以是為法,非惟不可,亦無是理也。

晉人崇尚玄風,任情作達,丈夫則糟粕六藝,婦女亦雅尚清言。步障解圍之

談,新婦參軍之戲,雖大節未失,而名教蕩然。論者以十六國分裂,生靈塗炭,

轉咎清談之滅禮教,誠探本之論也。

王、謝大家,雖愆禮法,然其清言名理,會心甚遙;既習儒風,亦暢玄旨;

方於士學,如中行之失,流為狂簡者耳。(近於異端,非近於娼優也。)非僅能

調五言七字,自詡過於四德三從者也。若其綺旎風光,寒溫酬客,描摩纖曲,刻

畫形似,脂粉增其潤色,標榜飾其虛聲;晉人雖曰虛誕,如其見此,挈妻子而逃

矣。(王、謝大家,雖愆禮法,然實讀書知學,故意思深遠。非如才子佳人,一

味淺俗好名者比也。)

唐、宋以還,婦才之可見者,不過春閨秋怨,花草榮凋,短什小篇,傳其高

秀。間有別出著作,如宋尚宮之《女論語》,侯鄭氏之《女孝經》;雖才識不免

迂陋,(欲作女訓,不知學曹大家《女誡》之禮,而妄擬聖經,等於《七林》設

問,子虛烏有。)而趨向尚近雅正,藝林稱述,恕其志足嘉爾。(此皆古人婦學

失傳,故有志者,所成不過如此。)李易安之金石編摩,管道昇之書畫精妙,后

世亦鮮有其儷矣。然琳琅款識,惟資封勘於湖州;筆墨精能,亦藉觀摩於承旨;

未聞宰相子婦,得偕三舍論文;(李易安與趙明誠集《金石錄》,明誠方在太學,

故云爾。)翰林夫人,可共九卿揮麈。蓋文章雖曰公器,而男女實千古大防,凜

然名義綱常,何可誣耶?

蓋自唐、宋以訖前明,國制不廢女樂。公卿入直,則有翠袖薰爐;官司供張,

每見紅裙侑酒。梧桐金井,驛亭有秋感之緣;蘭麝天香,曲江有春明之誓。見於

紀載,蓋亦詳矣。又前朝虐政,凡縉紳籍沒,波及妻孥,以致詩禮大家,多淪北

里。其有妙兼色藝,慧擅聲詩,都士大夫,從而酬唱;大抵情綿春草,思遠秋楓,

投贈類於交遊,殷勤通於燕婉;詩情闊達,不復嫌疑,閨閣之篇,鼓鍾閫外,其

道固當然耳。且如聲詩盛於三唐,而女子傳篇亦寡。今就一代計之,篇什最富,

莫如李冶、薛濤、魚玄機三人,其他莫能並焉。是知女冠坊妓,多文因酬接之繁,

禮法名門,篇簡自非儀之誡,此亦其明徵矣。

夫傾城名妓,屢接名流,酬答詩章,其命意也,兼具夫妻朋友,可謂善藉辭

矣。而古人思君懷友,多託男女殷情。若詩人風刺邪淫,文代姣狂自述。區分三

種,蹊徑略同,品騭韻言,不可不知所辨也。夫忠臣誼友,隱躍存懇摯之誠;諷

惡嫉邪,言外見憂傷之意。自序說放廢,而詩之得失懸殊,本旨不明,而辭之工

拙迥異。(《離騷》求女為真情,則語無倫次;《國風》溱、洧為自述,亦徑直

無味。作為擬託,文情自深。)故無名男女之詩,殆知太極陰陽之理,存諸天壤,

而智者見智,仁者自見仁也。名妓工詩,亦通古義,轉以男女慕悅之實,託於詩

人溫厚之辭;故其遺言,雅而有則,真而不穢,流傳千載,得耀簡編,不能以人

廢也。第立言有體,婦異於男。比如《薤露》雖工,惟施於挽郎為稱;棹歌縱妙,

亦用於舟婦為宜。彼之贈李和張,所處應爾。良家閨閣,內言且不可聞,門外唱

酬,此言何為而至耶?(自官妓革,而閨閣不當有門外唱酬,丈夫擬為男女之辭,

不可藉以為例,古之列女皆然。)

夫教坊曲里,雖非先王法制,實前代故事相沿;自非濂、洛諸公,何妨小德

出入。故有功名匡濟之佐,忠義氣節之流,文章道德之儒,高尚隱逸之士,往往

閒情有寄,著於簡編,禁網所施,亦不甚為盛德累也。第文章可以學古,而制度

則必從時。我朝禮教精嚴,嫌疑慎別,三代以還,未有如是之肅者也。自宮禁革

除女樂,官司不設教坊,則天下男女之際,無有可以假藉者矣。其有流娼頓妓,

漁色售奸,並干三尺嚴條,決杖不能援贖。(職官生監,並是行止有虧,永不敘

用。)雖吞舟有漏,未必盡罣爰書;而君子懷刑,豈可自拘司敗?每見名流,板

鐫詩稿,未窺全集,先閱標題。或紀紅粉麗情,或著青樓唱和,自命風流倜儻,

以謂古人同然;不知生今之世,為今之人,苟於禁令未嫻,更何論乎文墨?周公

制禮,同姓不昏。假令生周之後,以謂上古男女無別,而凟亂人倫,行同禽獸,

以謂古人有然,可乎?(名士詩集,先自具枷杖供招,雖謂未識字可矣。)

夫才須學也,學貴識也。才而不學,是為小慧。小慧無識,是為不才。不才

小慧之人,無所不至,以纖佻輕薄為風雅,(雅者,正也,與惡俗相反。習染風

氣謂之俗,纖佻鄙俚皆俗也。鄙俚之俗,猶無傷於世道人心,纖佻之俗,則風雅

之罪人也。)以造飾標榜為聲名。(好名之人,未有不俗者也。)炫燿後生,猖

披士女,人心風俗,流弊不可勝言矣。夫佻達出於子矜,古人所有;矜標流於巾

幗,前代所無。蓋實不足而爭騖於名,己非夫而藉人為重,男子有志,皆恥為之。

乃至誼絕絲蘿,禮殊授受,輒以緣情綺靡之作,託於斯文氣類之通,因而聽甲乙

於臚傳,求品題於月旦;此則釵樓勾曲,前代往往有之;靜女閨姝,自有天地以

來,未聞有是禮也。

古之婦學,如女史、女祝、女巫,各以職業為學,略如男子之專藝而守官矣。

至於通方之學,要於德、言、容、功,德隱難名,(必如任、姒之聖,方稱德之

全體。)功祖易舉,(蠶績之類,通乎士庶。)至其學之近於文者,言容二事為

最重也。蓋自家庭內則,以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莫不習於禮容,至於

朝聘喪祭,后妃、夫人、內子、命婦,皆有職事,平日講求不預,臨事何以成文?

漢之經師,多以章句言禮,尚賴徐生,善為容者,蓋以威儀進止,非徒誦說所能

盡也。是婦容之必習於禮,後世大儒,且有不得聞也。(但觀傳載敬姜之言,森

然禮法,豈後世經師大儒所能及。至於婦言主於辭命,古者內言不出於閫,所謂

辭命,亦必禮文之所須也。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善辭命者,未

有不深於詩。(但觀春秋婦人辭命,婉而多風。)乃知古之婦學,必由禮而通詩,

(非禮不知容,非詩不知言。)六藝或其兼擅者耳。(穆姜論《易》之類。)后

世婦學失傳,其秀穎而知文者,方自謂女兼士業,德色見於面矣。不知婦人本自

有學,學必以禮為本;舍其本業而妄託於詩,而詩又非古人之所謂習辭命而善婦

言也;是則即以學言,亦如農夫之舍其田,而士失出疆之贄矣。何足徵婦學乎?

嗟乎!古之婦學,必由禮以通詩,今之婦學,轉因詩而敗禮。禮防決,而人心風

俗不可復言矣。夫固由無行之文人,倡邪說以陷之。彼真知婦學者,其視無行文

人,若糞土然,(無行文人學本淺陋,真知學者不難窺破。)何至為所惑哉?

(古之賢女,貴有才也。前人有雲“女子無才便是德”者,非惡才也;正謂小有

才而不知學,乃為矜飾騖名,轉不如村姬田嫗,不致貽笑於大方也。)

飾時髦之中駟,為閨閣之絕塵,彼假藉以品題,(或譽過其實,或改飾其文。)

不過憐其色也。無行文人,其心不可問也。嗚呼!己方以為才而炫之,人且以為

色而憐之。不知其知而趨之,愚矣。微知其故,而亦且趨之,愚之愚矣!女子佳

稱,謂之靜女,靜則近於學矣。今之號才女者,何其動耶?何擾擾之甚耶?噫!

○婦學篇書後

婦學之篇,所以救頹風,維世教,飭倫紀,別人禽,蓋有所不得已而為之,

非好辨也。說者謂解《詩》與朱子異指,違於功令。不知諸經參取古義,未始非

功令也。蓋以情理言之,蚩氓婦堅,矢口成章,遠出後世文人之上,古今不應若

是懸殊。且兩漢之去春秋,近於今日之去兩漢。漢人詩文,存於今者,無不高古

渾樸;人遂疑漢世人才,遠勝後代。然觀金石諸編,漢人之辭,不著竹素。而以

金石傳後代者,其中實多蕪蔓冗闒,與近人不能文者,未始懸殊。可知漢人不盡

能文,傳者特其尤善者耳。三代傳文,當亦如是。必謂彼時婦堅矢音,皆足以垂

經訓,豈理也哉?朱子之解,初不過自存一說,宜若無大害也。而近日不學之徒,

援據以誘無知士女,逾閒蕩檢,無復人禽之分;則解詩之誤,何異誤解《金縢》

而啟居攝,誤解《周禮》而啟青苗,朱子豈知流禍至於斯極?即當日與朱子辨難

者,亦不知流禍之至斯極也。從來詩貴風雅。即唐、宋詩話,論詩雖至淺近,不

過較論工拙,比擬字句,為古人所不屑道耳。彼不學之徒,無端標為風趣之目,

盡抹邪正貞淫、是非得失,而使人但求風趣。甚至言采蘭贈芍之詩,有何關係而

夫子錄之,以證風趣之說。無知士女,頓忘廉檢,從風波靡。是以《六經》為導

欲宣淫之具,則非聖無法矣。

或曰:《詩序》誠不可盡廢矣。顧謂古之氓庶,不應能詩,則如役者之謠,

輿人之祝,皆出氓庶,其辭至今誦之,豈傳記之誣歟?答曰:此當日諺語,非復

雅言,正如先儒所謂殷盤周誥,因於土俗,歷時久遠,轉為古奧,故其辭多奇崛;

非如風詩和平庄雅,出於文學士者,亦如典謨之文,雖歷久而無難於誦識也。以

風詩之和雅,與民俗之謠諺,絕然不同,益知國風男女之辭,皆出詩人諷刺,而

非蚩氓男女所能作也。是則風趣之說,不待攻而破,不待教而誅者也。

至於古人婦學,雖異丈夫,然於禮陶樂淑,則上自王公后妃,下及民間俊秀,

男女無不相服習也。蓋四德之中,非禮不能為容,非詩不能為言;詩教故通於樂,

故《關雎》化起房中,而天下夫婦無不治也。三代以後,小學廢,而儒多師說之

歧;婦學廢,而士少齊家之效;師說歧,而異端得亂其教,自古以為病矣。若夫

婦學之廢,人謂家政不甚修耳。豈知千載而後,乃有不學之徒,創為風趣之說,

遂使閨閣不安義分,慕賤士之趨名,其禍烈於洪水猛獸,名義君子,能無世道憂

哉?昔歐陽氏病佛教之蔓延,則欲修先王之政,自固元氣,《本論》所為作也。

今不學之徒,以邪說蠱惑閨閣,亦惟婦學不修,故閨閣易為惑也。婦人雖有非儀

之誡,至於執禮通詩,則如日用飲食,不可斯須去也。

或以婦職絲枲中饋,文辭非所當先,則又過矣。夫聰明秀慧,天之賦畀初不

擇於男女,如草木之有英華,山川之有珠玉,雖聖人未嘗不寶貴也。豈可遏抑?

正當善成之耳。故女子生而質樸,但使粗明內教,不陷過失而已。如其秀慧通書,

必也因其所通,申明詩禮淵源,進以古人大體,班姬、韋母,何必去人遠哉?夫

以班姬、韋母為師,其視不學之徒,直妄人爾。

○詩話

詩話之源,本於鍾嶸《詩品》。然考之經傳,如云:“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又云:“未之思也,何遠之有?”此論詩而及事也。又如“吉甫作誦,穆如清風,

其詩孔碩,其風肆好”,此論詩而及辭也。事有是非,辭有工拙,觸類旁通,啟

發實多。江河始於濫觴。後世詩話家言,雖曰本於鍾嶸,要其流別滋繁,不可一

端盡矣。

《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

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

《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如雲某人之詩,其源出於某家之類,最為有本之

學。其法出於劉向父子。)論詩論文,而知溯流別,則可以探源經籍,而進窺天

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矣。此意非後世詩話家流所能喻也。(鍾氏所推流別,亦有

不甚可曉處。蓋古書多亡,難以取證。但已能窺見大意,實非論詩家所及。)

唐人詩話,初本論詩,自孟棨《本事詩》出,(亦本《詩小序》。)乃使人

知國史敘詩之意;而好事者踵而廣之,則詩話而通於史部之傳記矣。間或詮釋名

物,則詩話而通於經部之小學矣。(《爾雅》訓詁類也。)或泛述聞見,則詩話

而通於子部之雜家矣。(此二條,宋人以後較多。)雖書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

出論辭論事,推作者之志,期於詩教有益而已矣。

《詩品》、《文心》,專門著述,自非學富才優,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詩話。

沿流忘源,為詩話者,不復知著作之初意矣。猶之訓詁與子史專家,(子指上章

雜家,史指上章傳記。)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說部。沿流忘源,為說部者,不復

知專家之初意也。詩話說部之末流,糾紛而不可犁別,學術不明,而人心風俗或

因之而受其敝矣。

宋儒講學,躬行實踐,不易為也。風氣所趨,撰語錄以主奴朱、陸,則盡人

可能也。論文考藝,淵源流別,不易知也。好名之習,作詩話以黨伐同異,則盡

人可能也。以不能名家之學,(如能名家,即自成著述矣。)入趨風好名之習,

挾人儘可能之筆,著惟意所欲之言,可憂也,可危也!

說部流弊,至於誣善黨奸,詭名託姓。前人所論,如《龍城錄》、《碧雲

騢》之類,蓋亦不可勝數,史家所以有別擇稗野之道也。事有紀載可以互證,

而文則惟意之所予奪,詩話之不可憑,或甚於說部也。

前人詩話之弊,不過失是非好惡之公。今人詩話之弊,乃至為世道人心之害。

失在是非好惡,不過文人相輕之氣習,公論久而自定,其患未足憂也。害在世道

人心,則將醉天下之聰明才智,而網人於禽獸之域也。其機甚深,其術甚狡,而

其禍患將有不可勝言者;名義君子,不可不峻其防而嚴其辨也。

小說出於稗官,委巷傳聞瑣屑,雖古人亦所不廢。然俚野多不足憑,大約事

雜鬼神,報兼恩怨,《洞冥》、《拾遺》之篇,《搜神》、《靈異》之部,六代

以降,家自為書。唐人乃有單篇,別為傳奇一類。(專書一事始末,不複比類為

書。)大抵情鍾男女,不外離合悲歡。紅拂辭楊,綉襦報鄭,韓、李緣通落葉,

崔、張情導琴心,以及明珠生還,小玉死報,凡如此類,或附會疑似,或竟託子

虛,雖情態萬殊,而大致略似。其始不過淫思古意,辭客寄懷,猶詩家之樂府古

艷諸篇也。宋、元以降,則廣為演義,譜為詞曲,遂使瞽史弦誦,優伶登場,無

分雅俗男女,莫不聲色耳目。蓋自稗官見於《漢志》,歷三變而盡失古人之源流

矣。

小說歌曲傳奇演義之流,其敘男女也,男必纖佻輕薄,而美其名曰才子風流;

女必冶盪多情,而美其名曰佳人絕世。世之男子有小慧而無學識,女子解文墨而

闇禮教者,皆以傳奇之才子佳人,為古之人,古之人也。今之為詩話者,又即有

小慧而無學識者也。有小慧而無學識矣,濟以心術之傾邪,斯為小人而無忌憚矣!

何所不至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史通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文史通義
上一章下一章

卷五 內篇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