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序列編製(九一八前後)

侵華日軍序列編製(九一八前後)

一、日本侵駐東北的關東軍關東軍的由來和組建

日俄戰爭持續了1年5個月,最後,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根據雙方所締結之“樸茨茅夫條約”有關條款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與關聯租借權的一切特權以及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均無條件地讓與日本。

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其在我國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於1905年10月18日,在遼陽成立了關東都督府,由陸軍大將大島義昌任總督。都督府內設陸軍部。

歷任都督及參謀長為:

關東都督府(遼陽)

總督大島義昌大將(1905年10月18日任職),參謀長落合豐三郎少將。

關東都督府(遷旅顛)(1906年8月1日)

都督大島義昌大將(1905年10月18日任職),參謀長神尾光臣少將、星野金吾少將。

都督福島安正中將(1913年4月26日任職),參謀長柴勝三郎少將、福田雅太郎少將、西川虎次郎少將。

都督中村覺中將(1916年9月15日任職)、參謀長高山公通少將。

都督中村雄次郎中將(1920年7月31日任職)、參謀長濱面又助少將。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我國的東北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從1907年起,日本在關東州駐紮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的兵力。1919年4月12日,日本改關東都督府為關東廳。

為加強軍事侵略的領導,日本侵略者以原都督府之陸軍部做基礎,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治。

關東軍歷任司令官、參謀長(司令部設旅順)

司令官立花小一郎大將(1919年任職)、參謀長濱面又助少將。

司令官河合操中將(1921年任職)、參謀長福原佳哉少將。

司令官尾野實信中將(1922年任職)、參謀長川田明治少將。

司令官白川義則中將(1923年任職)。

司令官武藤從義中將(1926年任職)。

司令官村岡長太郎中將(1927年任職)、參謀長三宅光治少將。

司令官煙英太郎中將(1929年任職)

司令官菱劉隆中將(1930年任職)

司令官本庄繁中將(1931年任職)、參謀長橋本虎之助少將。

關東軍的任務和駐紮師團變更情況(1909-1931年):

第16師團從日俄戰爭后至1909年

第14師團1909年。

關東軍的任務是:統帥關東州及南滿陸軍各部隊,保衛關東州及在南滿之鐵路。關東軍師團分駐於寬城子(即長春)、公主嶺、奉天、遼陽、海城、旅順等地。駐軍採取輪換制,基本兩年一換防:

第1師團1909-1911、第10師團1911-1912、第5師團1912-1913、第2師團1913-1915、第17師團1915-1917、第7師團1917-1919、第16師團1919-1921、第15師團1921-1923、第6師團1923-1925、第10師團1925-1927、第14師團1927-1929、第16師團1929-1931、第2師團1931-1931年的關東軍:

按照1927年7月日本東方會議所確定的侵略方針和步驟,關東軍充當了侵華的急先鋒。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兵力為1萬餘人.編製序列:

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大將、參謀長三宅光治少將。

第2師團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將:步兵第3旅團旅團長長谷部照倍少將(駐長春):步兵第4聯隊聯隊長大島陸太郎大佐、步兵第29聯隊聯隊長平田幸弘大佐。步兵第15旅團旅團長天野六郎少將(駐遼陽):步兵第16聯隊聯隊長濱本喜三郎大佐、步兵第30聯隊聯隊長坪井善明大佐。騎兵第2聯隊聯隊長若松晴司中佐、野炮兵第2聯隊聯隊長河材圭三大佐、工兵第2大隊第2中隊中隊長花井京之助大尉。

獨立守備隊隊長森連中將:獨立步兵第1大隊大隊長小河原浦洽中佐、獨立步兵第2大隊大隊長島本正一中佐、獨立步兵第3大隊大隊長岩田文男中佐、獨立步兵第4大隊大隊長板津直純中佐、獨立步兵第5大隊大隊長田所定右衛門中佐、獨立步兵第6大隊大隊長上田利二郎中佐。

旅順重炮兵大隊、關東軍憲兵隊等。

混成第39旅團(1931年9月19日由朝鮮侵入中國東北)旅團長嘉村達次郎少將:步兵第77聯隊聯隊長中島鐵藏大佐、步兵第78聯隊聯隊長山縣樂水大佐、騎兵第28聯隊第2中隊中隊長谷順造大尉、野炮兵第26聯隊聯隊長池野松二大佐、工兵第20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石衍和郎大尉。

混成第4旅團(同年11月16日派遣)旅團長鈴木美通少將:步兵第5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蹉峨亮吉少佐、步兵第31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田邊助友少佐、步兵第17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田上八郎少佐、步兵第32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橫澤榮次郎少佐、騎兵第8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戒田達一大尉、野炮兵第8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小鳩好信少佐。

第20師團司令部(朝鮮軍,同年12月27日派遣)師團長室兼次中將、參謀長森正六大佐。飛行隊長長嶺龜助大佐。

混成第8旅團(同年12月17日派遣)旅團長村井清規少將:步兵第39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小林操少佐、步兵第40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宮崎富雄少佐、步兵第10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山本准一少佐、步兵第63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船津萬六少佐、騎兵第63聯隊第2中隊中隊長不破直治大尉、野炮兵第10聯隊第1中隊中隊長門司藏六大尉、工兵小隊小隊長小杉義藏少尉。

混成第38旅團(同年12月27日派遣)旅團長依田四郎少將:步兵第73聯隊聯隊長鶴見俊太郎大佐、步兵第76聯隊聯隊長戶波辯次大佐、騎兵第27聯隊聯隊長古貿傳太郎大佐、野炮兵第25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中林袈裟吉少佐、工兵第19大隊大隊長佐藤高安大佐。

1932年的關東軍:

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大將、參謀長小磯國昭少將。

第2師團。第1、2、3、4、5獨立守備隊。第20師團司令部及混成第39旅團。混成第8旅團。混成第4旅團。混成第38旅團(編製同前、略)

第8師團(同年4月5日派遣)師團長西義—中將、參謀長小林角太郎大佐。步兵第4旅團旅團長鈴木美進少將:步兵第5聯隊聯隊長谷儀一大佐、步兵第31聯隊聯隊長安川三郎大佐。步兵第16旅團旅團長林茂清少將:步兵第17聯隊聯隊長佐藤文二大佐、步兵第32聯隊聯隊長佐藤正三郎大佐。騎兵第8聯隊聯隊長三宅忠強中佐、野炮兵第8聯隊聯隊長廣野太吉大佐、工兵第8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小泉於苑彌大尉。

第10師團師團長廣瀨壽助中將、參謀長平野博大佐。步兵第8旅團旅團長村井吝規少將:步兵第39聯隊聯隊長舟橋茂大佐、步兵第40聯隊聯隊長岡村元大佐。步兵第23旅團旅團長中村清少將:步兵第10聯隊聯隊長人見順七大佐、步兵第63聯隊聯隊長中村音吉大佐。騎兵第10聯隊聯隊長松田仁三郎大佐、野炮兵第10聯隊聯隊長谷口元治郎大佐、工兵第10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小室鐘太郎大尉。

第14師團(同年4月30日派遣)師團長松不直亮中將、參謀長大串敬吉大佐。步兵第27旅團旅團長平松英雄少將:步兵第2聯隊聯隊長田中靜一大佐、步兵第59聯隊聯隊宮村俊雄大佐。步兵第28旅團旅團長平賀貞藏少將:步兵第15聯隊聯隊長甘舶重太郎大佐、步兵第50聯隊聯隊長岡原寬大佐。野炮兵第20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平山興示郎少佐、工兵第14大隊第2中隊中隊長熊澤忠喜大尉、輕重兵第14大隊第4中隊中隊長江田定文大尉。

第1、4騎兵旅團、關東軍飛行隊等。

1933年的關東軍

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大將、參謀長小磯國昭少將。

熱河作戰參戰序列(同年2月編成):

第6師團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中將、參謀長佐佐木吉良大佐。步兵第11旅團旅團長松田國三少將:步兵第13聯隊聯隊長鷲津松平大佐、步兵第47聯隊聯隊長常岡寬治大佐。步兵第36旅團旅團長高田美明少將:步兵第23聯隊聯隊長志道保亮大佐、步兵第45聯隊聯隊長迎專八大佐。騎兵第6聯隊聯隊長神代菊雄中佐、野炮兵第6聯隊聯隊長城島榮興大佐、工兵第6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高島直一大尉、騎兵第10聯隊聯隊長松田仁三郎大佐。

第8師團師團長西義一中將、參謀長小林角太郎大佐。步兵第4旅團旅團長鈴木美通少將:步兵第5聯隊聯隊長谷儀一大佐、步兵第30聯隊聯隊長早川止大佐。步兵第16旅團旅團長川原侃少將:步兵第17聯隊聯隊長長獺武平大佐、步兵第32聯隊聯隊長田中清一大佐。騎兵第8聯隊聯隊長三宅忠強中佐、野炮兵第8聯隊聯隊長廣野太吉大佐、工兵第8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小泉於菀彌大尉、臨時派遣第1戰車隊隊長百武俊吉大尉、臨時重炮兵中隊隊長山村新中佐、列車重炮兵隊、關東軍自動車隊。

混成第14旅團旅團長服部兵次郎少將:步兵第25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蠊江正太郎少佐、步兵第26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宮本德—少佐、步兵第27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松野尾勝明少佐、步兵第28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米山米鹿少佐、騎兵第7聯隊第2中隊中隊長高棟佐太郎大尉、野炮兵第7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高森孝平少佐。

混成第33旅團旅團長中村馨少將:步兵第10聯隊聯隊長入見順士大佐、步兵第63聯隊聯隊長飯冢朝吉大佐、步兵第39聯隊混成大隊大隊長北洋貞治郎中佐、步兵第40聯隊聯隊長岡村元大佐、野炮兵第10聯隊聯隊長谷口元治郎大佐。

騎兵第4旅團(配屬第6師團)旅團長茂木謙之助少將:騎兵第25聯隊聯隊長山岡潔大佐、騎兵第26聯隊聯隊長黑谷正忠大佐、飛行隊隊長牧野正迪大佐。

偽滿軍、洮遼軍、暫編第2軍、獨立第1旅團、護國游擊軍。

第14師團師團長鈿俊六中將。

第7師團一部

騎兵集團:騎兵第1旅團

獨立守備隊。

總兵力約4萬人。年初第6、8師團入侵熱河等地,以武力脅迫國民黨當局簽訂《塘沽協定》后,第6、8師團於6月中旬相繼退回東北地區。

1934年的關東軍

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大將。

這一年,時值其部隊輪換,第6、8、14師團均奉令回到日本,新調入東北的部隊為第3、7、16師團。

第3師團師團長埝彥王、第7師團師團長佐藤子之助(繼任杉原美太郎)、、第16師團師團長浦穆。獨立混成旅團、騎兵集團(騎兵第1、4旅團)、第1、2、3獨立守備隊。

1935年,編製同上,另飛機約80架,總兵力近5萬人。

1936年的關東軍

本年關東軍司令官易人,部隊輪換,第3、7、16師團回日本,當年的編製序列:

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參謀長坂垣征四郎少將。

第1師團師團長河村恭輔中將、第9師團師團長山岡重厚中將、第12師團師團長清水喜重中將、獨立混成第1旅團、獨立混成第10旅團、騎兵集團(騎兵第1、4旅團)、第1、2、3獨立守備隊。

1937年2月10日,按日本軍部關於部隊交替和派遣的命令。4月,由日本國內派來第2、4師團。5月,第9師團返回日本。此時,在東北日軍為4個師團。這些師團由於在日本國內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隊而縮小了編製。師團編製定員為10583名。比其國內師團少1275名。

1937年7月的關東軍

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

第1師團師團長河村恭輔中將、第2師團師團長岡村寧次中將、第4師團師團長松井命中將、第12師團師團長山田乙三中將、獨立混成第1旅團旅團長酒井鎬次少將、獨立混成第11旅團旅團長鈴木重康中將、第1、2、3、4、5獨立守備隊、騎兵集團(騎兵第1、4旅團)、騎兵第3旅團、關東軍飛行集團、鐵道線區司令部、旅順要塞司令部、關東軍憲兵隊

二、日本在中國的駐屯軍

日本在中國駐屯軍的由來及駐屯軍的擴建

1904年(光緒21年,辛丑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於9月7日強迫清朝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其中第9款規定:中國應允諸國(指美、英、俄、德、日、奧、法、意、荷、比、西)留駐軍隊,以保海道至京師無斷絕之虞。約定日軍應為4百人。同年11月24日,日本派出“清國駐屯軍”,由司令部、北清駐屯各部隊、上海駐屯步兵大隊編成。1913年10月,改稱“中國駐屯軍”。1927年4月,“中國駐屯軍”轄天津、北平(今北京)駐屯步兵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駐屯軍”增加了工兵、通信兵以及炮兵等分隊。到1935年5月,北平駐屯步兵為2個中隊,天津駐屯步兵為8個中隊,山炮兵1個中隊,工兵1個小隊,分佈在北寧鐵路沿線地區。

1936年4月17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會議決定加強“中國駐屯軍”,18日發佈陸甲第6號軍令,“中國駐屯軍”改編后的序列:

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郎中將、參謀長橋本群少將。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中國駐屯軍第1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中國駐屯軍第2聯隊聯隊長萱鳩高大佐。

中國駐屯軍炮兵聯隊聯隊長鈴木率道大佐、中國駐屯軍騎兵隊隊長野口欽一少佐、中國駐屯軍戰車隊隊長福田峰雄大佐、中國駐屯軍工兵隊、中國駐屯軍憲兵隊、中國駐屯軍通信隊。

駐屯軍兵力也由1771人增至5774人。同年5月6日,日本陸軍部又發佈了臨參命第51號,規定“中國駐屯軍”的任務是,維護日本在華的利益,必要時使用兵力。同時,關東軍將兵力一部部署在長城線南側.必要時出動兵力。為此,“中國駐屯軍”將主力部署在北平、天津、塘沽、灤州(今灤縣)、秦皇島及榆關義(山海關)之間鐵路沿線。

為了擴大對華侵略戰爭,日本政府在同年5月1日修改後的《帝國國防方針》和《帝國用兵綱領》中確定了作戰方針:一旦有事,制敵機先。迅速達到戰爭的目的和陸海軍協同行動,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謀求速戰速決。同時.還確定對中國作戰的初期目標是,佔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護帝國權益和日本僑民等。同年6月2日,其陸軍部制定的《昭和12年(1937年)度的對華作戰計劃》中規定:“在對華北作戰時,除過去的2個軍(5個師團外),根據情況再增加3個師團,必要時還可能在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綏遠)進行作戰;對華中方面,原來計劃以第9軍(3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但是這方面的中*隊增加了兵力…因此,計劃調新編的第10軍(2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軍策應向南作戰以實現佔領和確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帶”。

以上系日本蓄謀擴大侵華戰爭的方針部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兵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抗日之鐵血兵王
上一章下一章

侵華日軍序列編製(九一八前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