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民間十大情愛之神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神仙的傳說,千百年來,民間也供奉許多神仙。這些神仙五花八門,有愛神、婚姻之神、送子之神、保安居家之神、登科及第所祈之神、福祿壽喜之神、財神以及各行各業之神等等。其中有不少神仙涉及**。這些現象不能僅用封建迷信來解釋,主要是表達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求與嚮往。在階級社會中,許多民眾受苦受難越深,把命運寄託於神仙、寄託於來世的就越多。
這些信仰,這些傳說,也是古代文化的積澱。由於它多在民間流傳,無正史可循,所以流傳的起始年月已難查考。但是,它的流傳跨度大多有幾千年,而且在不斷地發展、補充、修改,直至明、清,甚至傳諸現世。
一、媒神之祖
女媧是被中國民間廣泛而長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創世神和始祖神。傳說女媧能化生萬物,她的最偉大的業績一是鍊石補天,二是摶土造人。
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開始以黃土和水造人。考慮到人要代代相繼,善衍不絕,於是創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合以生兒育女,於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這在本書第二章已述及。人們祭祀這位婚姻之神典禮十分隆重,修了女媧娘娘廟或高禖廟,用太牢(豬、牛、羊三牲齊備)這一最高禮節來祭祀她。這些廟至今在山東洛寧、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區還有保留。女媧之神的出現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婚姻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四大傳說之首(中國的四大傳說是“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歌頌男女真誠的愛情的)。牛郎與織女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中國有不少神的傳說都是源於此,如二十八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極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牽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織女星又叫天孫,在銀河西,和銀河東的牽牛星相對。早在《詩經》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記載,但尚無故事情節,至漢時已被人格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杼。
……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漢以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大意是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愛上了人間的牛郎,結為夫妻,十分恩愛,並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覺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萬分,在老牛的幫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一劃,出現了天河,牛郎、織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對河而泣。此事感動了玉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以後,七月初七這一天就變成了民間的一個節日,被稱為“七巧節”、“乞巧節”。姑娘、媳婦們在這一天要穿針引線乞巧——向織女乞求智巧、靈巧。唐人《七夕》詩云: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着看。
圍繞着“乞巧”,又派生出來乞聰明、乞富貴、乞美貌、乞長壽等,而更多的則是乞良緣。
牛郎織女的傳說歷來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主題,不少美麗的詩歌文章由此而生。如宋代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舊時各地都有一些織女廟,把牛郎織女作為自由愛神來祭祀,以江蘇太倉的織女廟最有名。
三、月神
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後來,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於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後,月神就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西廂記》裏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對痴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嘗低俗作品請刪除后,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着月亮說:“就兩人有一人負心的,就死於千刀萬劍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要請月神評理,或訴衷腸。明代有一首《桂枝兒》云:
悶來時獨自在月光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
又稱“月老”。據沈三白《浮生六記》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髮,奔馳開非煙非霧中。”我國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雲庵中有個月老殿,殿的兩旁懸挂着一副對聯,膾炙人口,對聯云: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這就是千百年來許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歷史上記載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復言《續幽怪錄》關於韋固娶妻的故事(本書第五章第七節曾經述及)。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明人劉兌還編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間配偶》的雜劇,即演此事。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了以下這段話:
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裏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着海,隔着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對以上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給他們以美好的憧憬;同時,其中包含的宿命論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當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於拴紅線,後來成為一種婚禮儀式,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俗,至今在有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見到。
五、戀愛之神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少有情人難成眷屬,於是只能向神仙祭禱,以求神仙幫助,這神仙就是戀愛之神——泗州大聖。
泗州大聖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他的產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派派兩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成功。有一天,有個老翁與一絕色女郎划船在江心,老翁宣佈有誰以錢擲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給誰。於是前來投錢的人不計其數,可是錢都落在江里。這樣過了幾個月,江底積滿了錢,成為架橋的奠基石。實際上,這位老翁是土地爺變的,姑娘是觀世音菩薩變的,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架橋。
可是,就在這大功快要告成之時,一個聰明的泗州人想了個巧妙方法,用錢擲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涼亭去議婚。這位泗州人往涼亭里一坐,就起不來了,原來他的靈魂被觀世音菩薩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還留在亭中,成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聖。
人們傳說,泗州大聖十分理解與同情追求美滿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聖佛像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地撒在對方身上,對方就不會變心了,愛情、婚姻就會得到幸福的結局了。但是這一來,這座佛像的後腦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六、喜神
喜神就是吉神。人們總是希望趨吉避凶、追求喜樂,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結婚乃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辦婚事又稱辦喜事。辦喜事當然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這方位何在,就要請教陰陽先生了。
陰陽先生對於喜神方位,還有一套說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均紀辨方書喜神》中:
喜神於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時;
乙庚日則居乾方,是在戌時;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
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
陰陽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轎口必須對着該方向;新娘上轎后,要停一會,叫作“迎喜神”,然後才能出發。
舊時,北京妓院中還有這種習俗:大年初一天剛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尋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認為“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而能遇見白無常者,向其乞得寸物,歸必財源大辟”。
喜神並無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與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風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濃一些。
七、床神
祭祀床神的風俗由來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楊循吉《除夜雜詠》詩云:“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傳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時,置茶酒糕果於寢室,祈“終歲安寢”。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地區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區在上元日後一日,即農曆正月十六祭床神。
舊時有些地區還有“安床”習俗,即在婚禮舉行的前幾天在洞房內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來確定,忌與桌、櫃、櫥相對。安床要選擇吉日良辰進行。安床后,當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時就有拜床母的習俗,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婚禮禮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膠似漆,生活幸福美滿。
八、和合之神
古時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事物原會》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與拾得也。”“和合”一詞,有和睦同心,調和、順利等意,最早則見於《周禮·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婦,和合二姓”,這應是“和合”之正解。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漸演變為婚姻和合之神;並由原來蓬頭笑面、擎鼓執棒的一位神,衍變為一持荷、一捧合的二神。持荷由於“荷”、“和”諧音,棒合也出於此故。
蘇州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後壁,嵌有清代名畫家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寫意話畫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另一人手棒一合,造型古樸,栩栩如生。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時,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於是,寒山、拾得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聖”。舊時常有懸挂和合二仙圖於中堂者,取諧好吉利之意;又常於婚時懸挂,象徵夫妻相愛。
九、子孫娘娘
“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過去中國人傳統的文化心態和追求,為了禮佛拜神、祈求子嗣,眾多的送子神仙也應運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稱為子孫娘娘。如廣州著名的祈子神廟——金花廟中,主神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張仙、華陀、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大都與生育有關;還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和生育有關。這二十位子孫娘娘的名目如下: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
教食夫人劉氏白花夫人曹氏
養育夫人鄧氏血刃夫人周氏
轉花夫人寧氏送子夫人謝氏
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吳氏
紅花夫人葉氏小笑姑婆黃氏
羊刃夫人蘇氏瀨花夫人林氏
保胎夫人陳氏教飲夫人梁氏
教行夫人黃氏腰抱夫人萬氏
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
所謂“花”,是指胎兒、嬰兒。“白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轉花”是指女轉男。這裏的子孫娘娘眾多,分工細緻,從投胎、懷胎、定男女、保胎,直到分娩、養育,乃至吃、喝、梳洗、行走、去病等無所不包,所以很受人們、特別是婦女們的歡迎與崇拜。正如清道光時《佛山忠義鄉志》卷十四所說:“金花會盛於省城河南,鄉內則甚少。惟婦人則崇信之。如亞媽廟各處,內有十二奶娘,婦人求子者入廟禮拜,擇奶娘所抱子,以紅繩系之,則托生為己子,試之多驗。然年卒不少。”
台灣的子孫娘娘叫註生娘娘,“注生”是執掌生育之事。這位註生娘娘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原為福建的臨水陳夫人,又被當作婦女難產之神。福州的註生娘娘廟在主神兩側竟有三十六婆祖,而台灣和福建其它地方的註生娘娘廟中的婆祖一般為十二位。天津天后宮中的子孫娘娘也很有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後聖母,左右則是她的化身娘娘,名曰眼光娘娘、子孫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
十、娼妓神
過去妓女供奉的神明除通用神外,還有自己的專用神。最早的娼妓神,據稱是春秋時的大政治家管仲。清代的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云:“娼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關於“女閭三百”一事,《戰國策·東周策》云:“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明人謝肇浙的《五雜俎》云:“管子之治齊,為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佐軍國。”由於管仲是歷史記載最早公開地、大規模地設倡者,所以被後世妓女奉為祖師與神明。
除管仲外,古代娼妓還信奉白眉神。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白眉神長髯偉貌,騎馬持刀,與關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師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必大恨,其猥褻可知。徐珂的《清稗類鈔》說他又叫妖神:娼家魔術,在在有之,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妖神,朝夕禱之。千百年來,娼妓對白眉神十分恭敬,“初薦枕於人,必與艾豭(老公豬,指嫖客)同拜此神,然後定情,南北兩京皆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