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章 蹲守
第二章蹲守
初夏的早晨,天亮的早,五點左右就能見到太陽的微光。
藉著太陽的微光,剛打過盹、似睜未睜的眼睛還不太適應周圍一切。
恍惚中,影影綽綽的荒草、樹木和溝壑,如同影視劇中演義的陰間場景。
疲乏讓人產生幻覺,困頓使人陷入冥想。
剎那間,姜山似乎忘了自己置身何處,恍然如夢。
此情此景,他大腦深處冒出一個身影。
那是他警院的大學同學和同事劉韜輝,他漸漸有些理解劉韜輝自殺的末日心理情結。
蹲守了一夜。
他用手一摸臉,瘦了一圈,麵皮上沾着一層厚厚的灰塵,鬍子竄出老高,毛刷一樣,都有些扎手了。
蹲守,對警察來說,是工作的一項經常性內容。但是,野外夜間蹲守,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折磨。
在精神和肉體上,都會留下無形的暗傷和隱疾。
豪情詩意些,就是獵手與獵物的較量,是毅力與意志的搏弈。
較量是殘酷的,結局除了獵物被擒,就是獵手空耗。
搏弈是對抗的,勝負之間,互有傷害,互有損耗。
不管任何結果,都會兩敗俱傷。
從身體上、心理上,凡是互為敵手、進行較量的活動,沒有傷害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有明傷、暗傷、隱傷。
姜山向遠處望望,看到在越來越明的天光映射下的地勢稍高些的目標房屋,周圍沒有一點動靜。
裏面居住着的人也沒有起床的跡象,狗也沒有叫喚一聲。
藉著晨光的透射,他看到一同蹲守的同事在遠處輕輕活動着手腳。
從位置和身影上判斷,那是王漸進。他接班后,一直沒有打過盹。
姜山的嘴角露出一絲讚許的笑容。
王漸進和他第一次蹲守一樣,還保持着新奇感和旺盛的精力。
年輕真好,不怕累,敢連軸轉。
早上,姜山一旦醒來,就再難入睡。
但是,考慮到白天還要繼續工作,他就變換了一下姿勢,合上眼假寐。
閉眼養養神也好,姜山安慰着自己,但大腦卻不聽使喚,繼續亂七八糟地想着事情。
自從他從局辦公室辭去副主任一職,旋即被局長以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為名義,重用為刑警大隊副大隊長。
一干三年,刑警工作越干越有滋味。雖然還需要十年磨一劍,但他已經在偵破多起重大案件中,感受到劍意凜然了。
接手這個案子,姜山還是受到了從警以來最大的一系列刺激,幾乎讓他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
從警本來就是個陰差陽錯的結果。報考了公安大學的中文系,沒想到分數稍差些,就被省警院招收,進了刑事偵查專業。
大學畢業后,在父親的努力下,讓他進入辦公室,埋身紙堆,伏身案頭,寫了大量官樣文章。
論資排輩,熬成中層。
藉著加強基層基礎,他辭職力爭,終於如願以償,到刑警大隊工作。
三年刑警工作,成為資深前輩時,姜山喝上點酒,就會發自內心,由衷地向機關里的同事稱到:“這才叫當警察呢。”
在沒接手這個案子之前,姜山說的是真心話,非常喜歡刑警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當他接手這起不大不小的案子后,其中的絲絲縷縷,曲曲折折,讓姜山的想法卻發生了徹底的動搖。
人生愛好不能當事業干,也不能任由愛好主導人生。
畢竟人都是有家有口的,生活中還需要養家餬口,也需要在社會上活動。
儘管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但是人總是在比來比去中活着。
警察也是人。會在公安內部與同事比,在社會上與同學好友比。
這種比較是不經意的,自己內心會比。
妻子會比,孩子也會比,親朋好友都會在內心裏掂量着比。
有時不說破還好,也有比過了的人,最後還會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尋求心理上的自我滿足。說是阿Q精神也好,說是心理健康需要也好,現在這種比是具體的,物化的。
社會化大分配的變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自然就會產生這種比較。
中國人不患窮,患不公,也容易滿足。
前兩年,局裏還組織民警換位思考,到人力資源市場上去找工作,到社會上去打工,尋找職業的自豪感,或者說是自我滿足感。
但是就沒有敢組織民警與經商做生意的換位思考的。
姜山有位警校的師兄,專門從事刑事攝影,成績出色,擔任着技術科副科長。
師兄雅緻高,欣賞水平也高,對美麗有着特殊的追求。
他追求到了一位貌美如花的意中人,卻苦於沒有工作。
於是,他發揮自己的專長,手把手地教會了自己的愛人拍婚紗照和給學生照畢業照,聊以謀生。
他沒正式工作的愛人從拍照起步,逐步發家,隨着經濟形勢的發展,開起了影樓。
師兄技術過人,從業餘幫着拍照,到請假,再到曠工,忙着,忙着,面對流水一樣進賬的票子,終於下定決心,辭去公職,一心一意與愛人開起了婚慶影樓。
他算是最成功的一個,換位體驗,把自己體驗進經濟洪流當中,當起了弄潮兒。
面對着年收入過百萬的店鋪和自己喜愛的攝影,他沒怎麼猶豫地就脫了警服,穿上最流行的時尚名牌服裝。
現在,師兄已經從開影樓,到開加工廠,事業越做越大,攝影反倒成了業餘愛好。
在縣城的社交圈裏,師兄和他朋友的社會地位比公安局局長都高。
因為,他已經是省人大代表,公安局局長需要經常親自登門徵求意見。
用他自己的話說,當初要是一直在公安干到現在,最好的處境也就是個能吃點喝點的大隊長。
實際上,他要是那樣混吃混喝的,連副大隊長也干不上。
姜山胡思亂想着,卻擺脫不掉劉韜輝的影子。兩相對比,情何以堪?
原來,龐雜的思維脈絡都是圍繞着劉韜輝展開的。
劉韜輝自殺,根源緣於“比”字。他是典型“人比人得死”的受害者。
人如果進了互相攀比的怪圈,再加上心氣高些,境遇差些,不比死才怪呢。
姜山一貫不同和自己不是一類的人相比,但與自己差不多條件的人,還是不知不覺地互相比較。
莫名其妙的比較,有時也會使人有更加充足的動力,刻苦努力,在工作上干出樣子來,在生活上活得講究些,在道德上修養得典範些。
在同齡人中,姜山算是工作能幹、生活小康、家庭幸福的,堪稱典範。
成績和進步,令人刮目相看,艷羨不已。
無論社會評價,還是親戚朋友,都對姜山豎大拇指,少有詆毀之詞。
這讓姜山很是自慰,也頗為自戀,更為得意。
因為他牢記着當父親的教誨:人後努力,人前自律。
思緒信馬由韁,但面對現實,很快又迴轉到疑難案件。
姜山到刑警大隊工作,雖然身居要職,但為了“十年磨一劍”,習慣親自帶隊上火線。
工作中,他善於把學到的專業知識,與老刑警們的經驗相結合,活學活用。
他還非常注意總結提煉,認真踐行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受益不一般。
不一般,當然就不凡。
由此,姜山偵破水平和工作能力蒸蒸日上,每年偵破的漂亮案件在大隊領導班子裏最多。
好在有自知之明,內心裏一直憋着氣,較着勁,比着干,爭着先,百盡竿頭,更進一步。
姜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優勢所在,更懂得“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從事辦公室工作,累年養成,保持着善於總結思考和學習借鑒的良好習慣,一年一大步,提升很快。
刑警大隊,歷是藏龍卧虎之地。資深偵查員較多。
青年民警憑着一腔熱血,擠身進刑警大隊。
從頭學起,達到一定高度,年齡偏大,就僅憑經驗,思而不學,所以再提高就難了。
另一原因,在刑警一線時間過長,有的人產生職業倦怠感,失去興趣和激情。
當走向事物的反面時,就會返樸歸真,越來越頑劣,甚至認死理。
這起不大不小的案子,雖是疑難案件,引發了上訪。
姜山卻私下認為是“先訪上,再上訪”。
一般規律,當事人拜會“訪問”了上級,上級再過問,案件就有了轉機,至少可以變通處理。
案件一點也不複雜,只是牽涉到的背景有些複雜。
起因,一名副大隊長勤勤懇懇幹了一輩子刑警,好把“死馬當成活馬醫”掛在嘴巴上。
他接手案件,破案心切,並立下軍令狀,限期十天全案全結,消除隱患。
他打對案件背景考慮過於簡單,當成一般的刑事案件,感到小菜一碟。
他直接採取了三堂會審的猛人辦法,三下五除二,將涉事人群全圈了去,管吃管住,還管茶。
他們吃的是鮮美羊肉,熱氣騰騰的火鍋,當事人非常配合地按照他先入為主的想法,提供了充分的證人證詞。
他利用充分的證人證詞,馬上將所審訊出的“犯罪嫌疑人”拘留,案結了事,順利交差。
他沒有想到,這名“犯罪嫌疑人”進了監所,馬上翻供。
而且,倒打一耙,向檢察部門檢舉副大隊長“刑訊逼供”,身上還故意弄出些傷來。
檢察院調查來,調查去,儘管沒法證明副大隊長動過手,但是用美食誘惑,算得上“誘供”,馬上放人。
案件半途夭折。
“犯罪嫌疑人”也不依不饒,四處“訪上”,各級要結果。
局裏為了息事寧人,責令那位副大隊長自己想辦法。
他想來想去,沒有了辦法,灰頭土臉的,騎虎難下。
“犯罪嫌疑人”的龐大家庭背景,如同一架大機器,一旦運轉起來,破壞力驚人。
終於,驚動了與他們家世交的大人物,親自過問此案,做出批示:“誘供”問題很嚴重,也是變相的刑訊逼供,嚴肅追究有關人員及負責人的責任。
局裏權衡再三,終難敵擋上級的問責。
在局長“從大局出發,忍辱負重,忍痛割愛”的苦口婆心說服下,黨委動議,將副大隊長免職,遮人耳目。
如此,平息了上級大領導的火氣,算是消除了口舌之患。
儘管大家心照不宣,不議此案,卻深知已經給自稱尖刀鐵拳的刑警大隊重創,給公安局臉上抹了黑。
另一名當事人,仍舊在上訪。
案件沒有鐵證,難以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