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制(轉貼)
咳,今天給各位小白們上一課,名就叫明朝科舉制。
首先,同學們要知道科舉制是從隋文帝而始的。當年隋文帝一統天下之後,為了坐穩江山,決定培養自己的人才。於是扔掉了九品中正制,開始用考試來選拔人才。所以從隋朝開始,我們中下貧農總算有機會當皇帝的奴才了。隋朝第二個皇帝,隋煬帝雖說人壞了點,但人家從沒否認過什麼,且着着實實幹了幾件好事。不象後來的統治者,好話讓他說完,壞事讓他做盡。話說回來,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才算正式形成。到唐朝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唐太宗李世民時增設了明經科,就相當於現在的政治,是為統治服務的,比較好考,只要多背就能過,不需要太高智商。我覺的這門課比較適合郁一一同學。到了武則天時期,因為武則天比較喜歡看有學問的小白臉,所以設立了殿試,欽點超級男生。另外武則天認為大周江山光靠這些小白臉還是不保險,於是下令從全國選拔肌肉男,進行健美比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舉。所以武則天光靠這兩項就能榮選當年的中國風雲人物了,更何況她的努力給後來的半截棍李隆基打下了開元盛世的基礎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這位全中國我最佩服的花痴想了個提高科舉制知名度的方法,就是任用高級官員來主持考試。這就好比現在的炒作。打個比方,假使有個電影由滅版來導演,雖然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那個啥,但在貼出來的海報上赫然寫着“桃花,滅版激情對P,舒小惠出位上演”,請問男同志們,難道你們不會一邊意淫,一邊去買一張電影票嗎?到了宋朝,開始使用糊名制,就是把試卷的名字,籍貫等用紙糊起來,這就是說,隋唐時的改卷老師雖可能有作弊現象,但還不太嚴重,到了北宋這就成問題了。看來隋唐的人還是單純,要拿到我們現在來,丫的,不密封?老資能把傻子整到清華,北大去。另外北宋時期進士及第者,稱為天子門生。所以你如果考上了一甲,你就牛了,丫的,天子是俺師傅,誰敢動勞資。其實,師傅殺徒弟的情況多了去了。所以吸血殭屍雖說不是天子,但至少不會咬自己徒弟一口。這就是這個師傅的好處了。北宋......砰!(這時候,有同志扔了一塊磚上來),“有沒搞錯,你題目是明朝科舉制,現在還沒講到,你是不是故意撐數字來着。”咳,下面就開講了。稍安勿燥。
話說朱重八,由一和尚而有天下,可謂是前古未有,劉邦雖也是布衣,但至少也是個亭長,有一定群眾基礎。這和尚得了天下,對自己的位子寶貝的不得了。這點萬年小妖就不如人家了,好好的首版棄如蔽履,豈不聞......不好意思扯遠了。朱元璋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如何得民心那?民心這東西,你要說沒有吧,他還真能把你拉下馬來,你要說有吧,他還把不住,摸不着。所以誰都能拿民心說事,誰都能代表民眾。於是決定利用科舉制,從小做起,從思想做起,為自己培養一大批奴才,難道奴才還不能做我的民意代表嗎?
明朝的科舉制相比前代來說第一個特點是實行了擴招。唐朝走的是精英路線,一次招個幾十人。明朝走的是大眾路線,一次多的有五六百,甚至上千。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大學擴招,以前大學生是精英,現在大街上賣肉的都有可能比你的文憑高。雖說朝廷搞了擴招,但問題是相對於龐大的人口來說,這幾個名額,那可真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於是天下學子紛紛效仿古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朝成名天下知”,這就比現在的某些人閉關了幾天,以為神功大成,出來賣弄學問好多了。
明朝的科舉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第一級院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聯考,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就是一幫兒童在那邊過家家,七老八十的也很多呢。考試及格者就是我們平常在電視裏常看到的牛B無比的,走路一搖三擺,並且冬天都搖着把紙扇,表面風流堪比孔明,其實就是個半桶水的“秀才”。當然秀才也並非沒有人才。秀才成績分六等,一二等的恭喜你,你有資格升學了,向高一級的鄉試衝刺,叫“錄科”。
現在你是秀才了,也是個有身份人了。你既然受到了國家的洗腦,並且在洗腦過程中脫穎而出,國家就會給你一點特權,比方說你能夠免一個人的徭役。例如老滅比較稀罕桃花,而桃花就比較稀罕綠葉,那老滅這個秀才就可以指明綠葉不用服徭役了。另外,秀才見到縣長大人是不用跪的。但為了表示禮貌可以作個揖,否則縣長大人很有可能給你小鞋穿。
鄉試,絕對不是一個鄉的考試,這一點請聽課的同學注意了。這是一個省範圍內的考試,就象我們浙江省的會考,但難度比會考就大得太多了。鄉試是三年一考,一般在八月,比我們高考晚一點。(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的學習精神大大超過我們,那個時候可沒有電風扇,空調啥的。八月里啊,那得多少汗呢。汗。)如果,假如,萬一,有人過了鄉試,比方說蠟筆小邪。那麼恭喜你,你以後酒可以換名字了,叫蠟筆舉人。我們這些貧下中農在路上看見你就得側着走,還得叫你一聲舉人老爺了。這個舉人是有資格做官了,但也只是有資格而已。並不能保證一定做官,比方說今天的大學生畢業不包分配,有可能給你個崗位,也有可能畢業就是失業了。那麼舉人如何才能當官呢。一個字,等。當官的人掛了,你就是候補了,你就可以上了。比方說起點周點擊版的前面幾位如果不掛,後面的幾位就永無出頭之日。所以後面的幾位必須每天在家裏拜菩薩,求求首版今天就出點事啥的。(只是比喻,並非有所指,起點沒有這麼無恥的。)所以古代有家當官的死了,你如果在他家門外看到幾個鬼鬼祟祟,面容詭異的讀書人,要不是跟這家有仇的,那就是已經等得快要歇斯底里的舉人了。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可能也會瘋的。鄉試考試的第一名是解元,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考省狀元。
現在你是舉人了。你可以跟家裏的小妻子好好溫存幾天,因為你就要出遠門了。你需要背着個包袱,千里走單騎,就像青衣。不過那個時候沒有自行車,你有錢的話可以坐馬車什麼的,沒錢就只能免費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了。不過在我們的古典文學裏,這一段路程好象是艷遇的最好時機,有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是在這一路中發生的。幾個月後(視個人腿長而定),京城就在望了。會試就要開始了。
這個考試只有舉人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是其他省的精英。所以如果你在飯店裏碰到個文弱的,背上背着個包的書生,你千萬不要去惹他,有可能他說都能說死你。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就是說,你是全國高考狀元了,以後你想去清華,北大隨你挑了。
但在古時則還只是可能你是最牛的,因為你還有下一場面試——殿試。
殿試,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坐堂的大殿裏考試,考試的內容往往由皇帝臨時所定。因此具有隨機性,更考驗急智。所以心臟不好者或心理素質不好者最好就拿個舉人滿足吧,別上殿丟醜了。在這個國家最高統治者問你問題,而你回答時是不能抬頭的。如果你敢抬頭,那麼結果就是你沒有頭。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你的人生就在皇帝的心目中被決定了。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狀元就是全國真正牛比的人物了。但有一個人名字才叫最牛比,就是我們傳說中的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狀元每三年肯定會出一個,但連中三元這樣的人整個明朝才出了一個。這個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你在全國讀書人的心目中,就是真正的偶像。你的粉絲連十輩子都吃不完。據說,從科舉制建立,一直到1905年廢除,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所以總體來說,我認為宋朝的才子是比較牛比的。
參加科舉考進士是為了當官,隨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來越多,世俗的名門望族勢力慢慢消退,科舉進士們形成了所謂的科舉勢力,也就是後來的文官群體,這一群體給明朝的政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們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可威脅皇帝,下可統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組織內的運行秩序。
我們前面說過,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註冊,過幾(從一到幾十不等)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這個時候,長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應了,肯定是沒有你的一份了,早點回家吧。其實長得丑不是你的錯啊。
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考試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流。
這些清流們內部的秩序區分很有趣,需要詳細說說,大家了解這些規則后,就能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團中發生的很多歷史事件。
為了詳細說明的需要,我就舉幾個同學做例子。切勿對號入座。比方說萬年小妖,快樂乞丐,梅驪,滅燈退魈,蠟筆小邪
。這五個人的職務是這樣的,萬年小妖是兵部侍郎(三品),快樂乞丐是禮部郎中(五品),梅驪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蠟筆小邪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滅燈退魈是布政史參議(從四品)。
這五個人中萬年小妖,快樂乞丐,梅驪,蠟筆小邪都是進士,滅燈退魈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們按照秩序坐下,大家開始談話,由於說的不是公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滅燈退魈一定會先退出,為什麼呢?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麼熱鬧。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歷,他是北大,我是清華,您呢,總不能說是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於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就如同圍城裏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拋出一句。
其實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慌不擇路爬出去的,誰知道呢。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進士,那就好談了,談下一個問題,何時中進士的。一談之下,萬年小妖是洪武十六年的,快樂乞丐是十九年的,梅驪是二十二年的,蠟筆小邪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的哪一屆畢業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說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蠟筆小邪行禮了,這是規矩,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禮。這是第二步,擺資歷。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等名次的問題吧。萬年小妖說: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快樂乞丐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蠟筆小邪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這個時候丁說了一句:我是庶吉士。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
你說庶吉士厲害不厲害?
這三套擺下來,大家心裏都有了數,將來多多關照啊,科舉勢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強大力量的。
考上了進士對於當時的人太有誘惑力了,而考一個好的名次也有額外的吸引力,中國人講究衣錦還鄉,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給當年的窮哥們、鄰居家大嬸大哥看看,這個時候,排場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電視上看到過,古代官員出行都要帶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鑼的,舉牌子的開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舉牌子的,學問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狀元,那就威風了,牌子上可以寫上“狀元及第”“欽點翰林”這樣的大字,招搖過市,引得無數百姓感嘆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腦袋使勁晃,將來一定要學他!
二甲和三甲怎麼寫牌子呢,他們的牌子上會列明“同進士出身”“兩榜出身”這樣的字,也是很多人傾慕的。
進士的牌子好寫,人家畢竟見過大世面,那舉人怎麼辦,不能寫中進士,也不能寫兩榜,放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舉人出門的時候,由於可寫的不多,他們充分發揮了創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鄉試中舉的,就寫個牌子“丁寅舉人”,再想想,老子在縣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點,但也是官嘛,於是第二個牌子就寫“某縣主簿”,此外還有什麼何年何月被表彰過,有何政績,都可以寫上去,反正能騙騙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這樣的誘惑,使得無數人前仆後繼,向著官位前進,可正如前面所說,當官哪有那麼容易呢,朱元璋早就為他們設置了最困難的一道關卡,這道關卡不但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人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影響了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
這道關卡就是八股。八股......,那個今天就到這吧。最後講段逸事,說明八股到近代仍有影響。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麼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