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學家的話,老閻

清學家的話,老閻

閻崇年,民族:滿,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歷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撫順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傅波介紹,閻崇年是撫順的“榮譽市民”,撫順市市長劉強為他頒發的證書。

《新京報》報道閻崇年曾經當過滿蒙中學老師,所以講解過程中深入淺出。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以《正說清朝十二帝》引起關注的北京學者閻崇年,對於自己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閻崇年把成功首先歸結為選准了切入點。他說,《正說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對了切入點,“比如講咸豐,我把太平天國作背景,然後從咸豐的幾個錯誤講起,45分鐘6個錯誤講不完,於是我就選了3個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選了顧命大臣,開場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高度評價清朝歷史。閻崇年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來自港台的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對於歷史,人們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編的,哪些是正說、哪些是戲說。正因為如此,他的演講才會受到大多數讀者的歡迎。

此外,講座要學電視劇製造懸念。閻崇年說:“在節目中,編導從我開始加入了懸念。以懸念隔斷、牽引,使《百家講壇》不再平鋪直敘。”閻崇年認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宮戲熱播,老百姓已不再滿足於戲說,希望能了解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原因就是一個“疑”字。《百家講壇》的編導們在節目編排上設置層層懸念,又一個個解開,在後期製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緊扣觀眾。閻崇年還分析說,除了懸念,他還在演講中加入了歷史故事、邏輯綜合、理論分析,讓整個演講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閻崇年:拂去清史迷霧

閻崇年:清兵入關擄掠,很難說悲,也很難說喜

晶報:您說過明亡清興這60年是個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劇變、悲歡離合的年代。袁崇煥冤死、李自成入京、吳三桂降清、多爾袞入關,一幕幕慘烈的場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把這60年比作一場大戲,您認為它在歷史上是悲劇還是喜劇?

閻崇年:我剛錄完的一講《明亡清興六十年》裏談到皇太極5次帶兵殺入關內。其中有一次就擄掠“人牲97萬頭”,把中原百姓與牲口放在一起計算。這對於當時新興的清政權來說當然是喜劇:擴大了影響,為入關增加了經濟基礎;對中原百姓來說肯定是悲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歷史是在多維中發展的,很難說悲,也很難說喜。

以“戲說”取勝的清宮戲,迎合了大眾的娛樂訴求,但誤導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真實歷史的認識,引發了嚴肅歷史學家的集體憤怒。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央視大開講壇,廓清了人們對清史認知的迷霧……

閻崇年對清史的研究從康熙《清聖祖實錄》開始,他陸續發表了《滿學論集》、《燕史集》等論文集,專著《努爾哈赤傳》等,同時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餘篇。296年的清代歷史,興衰榮辱,閻崇年瞭然於心,他從不囿於前人成果的束縛。

他認為,順治、康熙、乾隆雖然個個是大清皇帝,現在卻都是娛樂大眾的主兒,看多了螢屏上的清宮戲,大家自然關心這“戲說”、那“戲說”到底有幾分真?閻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訪”開說:“康熙微服私訪,一、絕無意識;二、絕無必要;三、絕無可能。”閻崇年解釋,“微服私訪”是現代人的意識,清朝皇帝,絕對有一身皇族的傲氣,不屑和平民百姓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絕對是貴為天子,睥睨下人,要說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絕對不可能;再說,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訪,因為他有一個“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報告),通過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這話題,閻崇年又順便給民間盛傳的幾段“野史”闢謠:一是多爾袞與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間說法,在孝庄還是庄妃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在她的寢宮過夜,連順治皇帝都是他倆的私生子。閻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裏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着?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再一個,就是少年康熙與孝庄侍女蘇麻喇姑的“戀情”。民間說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也是他一生唯一真愛過的女人,包括歷史正劇《康熙王朝》裏也把蘇麻喇姑描繪成一個只比康熙大幾歲的妙齡姑娘。可閻崇年“毫不留情”地給這傳說潑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時候是14歲,蘇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頭,大概十二三歲吧;康熙是孝庄的孫子,也就是蘇麻喇姑的孫子輩,和蘇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歲,這兩人還能愛得個死去活來?”

閻崇年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堅持了“五說”———正、細、慎、通、新。正說,民間流傳很多康乾江南私訪的說法,事實上清帝沒有下江南私訪過;細說,講到光緒死,怎麼死的,病死害死還是毒死;慎說,正確傳達傳遞歷史信息;通說,既肯定康熙的歷史貢獻,又講細節引人入勝;新說,講出新見解來。正是這樣,閻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講得如同評書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戲說清宮戲影響的人們拉回到敬畏歷史、珍重歷史的軌道上。

近年來,閻崇年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區等地學術機構或高校講學,出國參加國際交流。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當地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附:閻崇年語錄: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像漁民一樣勇敢

像農民一樣務實

像商人一樣機變

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清朝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清朝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清朝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清朝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鑒。

我們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清朝歷史以後影響大的有三點:第一點,奠定中華版圖。因為現在中國的版圖基本上是清朝前期奠定的。第二,多民族統一。清朝康熙皇帝時候說長城沒有用了,用不着修長城,民族關係好了幹嗎修長城。第三點,傳承中華文明,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間斷,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中斷了,中國文明沒有中斷。如果清朝皇帝下一個命令,全國都必須學滿文,全國必須說滿語,全國科舉考試不考《四書》、《五經》了,一律考滿文,情況又不一樣。

歷史學家最重要的品質第一是誠,真誠的誠,對歷史必須老老實實、誠誠懇懇,盡量按照歷史原貌,盡量少摻雜個人一些偏見,公正、真實一點點把歷史轉遞下去,第一是誠。第二是敬。對歷史的經驗要敬,對那些教訓也要敬。

也有故事,離現在不遠不近,材料還比較多,也可以編,所以清朝的電視劇、歷史劇比較多。那就是戲說,戲說也不為怪,人家演戲嘛,就是演戲人物可以塑造,情節可以編造,編得有戲,所以戲說的電視劇、戲劇不足為怪,不可能像實錄那樣一板一眼地說,就沒人看了,就不是戲了。因為戲劇、電影本身是個藝術形式。歷史不是,歷史就是歷史,是兩個不同的內容。

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敵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貪人的不滿。

像漁民一樣勇敢,像農民一樣務實,像商人一樣機變。

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滿清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滿清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滿清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滿清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鑒。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於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我們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滿清歷史以後影響大的有三點:第一點,奠定中華版圖。因為現在中國的版圖基本上是滿清前期奠定的。第二,多民族統一。滿清康熙皇帝時候說長城沒有用了,用不着修長城,民族關係好了幹嗎修長城。第三點,傳承中華文明,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沒有間斷,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中斷了,中國文明沒有中斷。如果滿清皇帝下一個命令,全國都必須學滿文,全國必須說滿語,全國科舉考試不考《四書》、《五經》了,一律考滿文,情況又不一樣。

歷史學家最重要的品質第一是誠,真誠的誠,對歷史必須老老實實、誠誠懇懇,盡量按照歷史原貌,盡量少攙雜個人一些偏見,公正、真實一點點把歷史轉遞下去,第一是誠。第二是敬。對歷史的經驗要敬,對那些教訓也要敬。

也有故事,離現在不遠不近,材料還比較多,也可以編,所以滿清的電視劇、歷史劇比較多。那就是戲說,戲說也不為怪,人家演戲嘛,就是演戲人物可以塑造,情節可以編造,編得有戲,所以戲說的電視劇、戲劇不足為怪,不可能像實錄那樣一板一眼地說,就沒人看了,就不是戲了。因為戲劇、電影本身是個藝術形式。歷史不是,歷史就是歷史,是兩個不同的內容。

滿清是成熟的、理性的自由社會。

咸豐遠超許華夏帝王。

歷史是鏡子,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鑒,更可以欣賞!我覺得挫折、坎坷都不怕,就是怎麼笑待這些坎坷和困難。我這個人就是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很多的曲折,但是我有一條,我就總是看到光明,在最困難的時候我都很樂觀,我覺得這是暫時的,最後還是可以光明。就像黑天一樣,你不管怎麼黑暗,你是暫時的,太陽總要從東方升起。

滿清對中國有十大貢獻。

道光皇帝沒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薩爾滸之戰”的一種勇氣,也沒有清太宗皇太極當年“松錦之戰”的一種謀略,更沒有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那種胸懷。

欣賞滿清296年的歷史,得到的是增長學識,激發智慧,愉悅心境,陶冶情操,明辨善惡,砥礪意志,恢弘格局,坦蕩胸懷……

中華民族合則盛,分則衰;合則強,分則弱;合則榮,分則辱;合則治,分則亂。明亡清興的歷史,充分證明這一點。

每一個歷史人物,在其一生中,都是有幾件事情來奠定他的地位。僧格林沁一生戎馬生涯,先後與太平軍、英法聯軍、捻軍作戰,大小戰鬥數百次,有輸有贏。而最能體現他一生事業的,是三件事:消滅太平天國北伐軍,在大沽口擊敗英法聯軍艦隊,還有重創山東直隸一代的捻軍。

你喜歡穿西服就穿西服,喜歡穿中山裝就穿中山裝,喜歡穿漢服就穿漢服,你喜歡穿旗袍就穿旗袍。

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

文字獄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雖然制約了一定的思想靈性,但起碼維持了社會穩定。

清軍入關更多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玄燁是劉徹和李世民加起來都沒法比的,因為他面臨的環境比兩人更艱巨。並且,比起漢武帝,康熙更有開拓之業,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比起唐太宗,康熙更有包容之心,讓中國人普天同慶。

禁海策和閉關令是有明顯的進步意義的,因為這維持了意識形態的穩定。

曾國藩是滿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漢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飾,也並不能體現什麼民族精神,無非是對滿清的一種偏見。

滿清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中國人永恆的驕傲,原因有三:首先,它促進了民族融合,否則,中國還是單純的漢本位國家,這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是有阻礙的;其次,它傳趁了中國文化,否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將遭受滅頂之災;最後,它保持了社會穩定,否則中國人口基數和經濟資源將大大流失。

滿清遠邁漢唐,因為滿清是中國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圖騰!

我沒有刻意地褒清貶明,理由很簡單:不管朱明還是滿清,都是炎黃子孫啊!

為什麼我們不為曾經給我們作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清十二帝表示出最起碼的感恩之心呢?人是需要感恩的,不然就泯滅了人性的底線。

有現場的聽眾問我,康熙到底是千古一帝還是甲級戰犯?我對這類問題不願贅述,公道自在人心。否則,如何解釋近十年來我們傳媒界對康熙大帝的由衷歌頌和深切追憶呢?每當回想他玉宇呈祥的61年歲月,一股暖流自然湧上心頭。請你們放下成見,與我一同去感受!

最近有一部《狼圖騰》,的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滿族上層的精明與強幹。

袁崇煥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敬,也可嘆,但畢竟是站在狹隘民族的立場上作為的,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巨大勇氣,也畢竟帶有“潑膽漢”“痴心人”不識實務的迂腐。

吳三桂要客觀評價,畢竟他的開關行動減少了戰爭曠日持久帶來的無辜平民的傷亡。

請不要侮辱我們的滿清,否則是侮辱我們自己!我們不能對不起先人,而要繼承和發揚先人的遺志!

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續。

閻崇年經典語錄

▲仁者受到佞人的攻訐

▲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

▲勇者受到敵人的仇恨

▲廉者受到貪人的不滿

●天合

●地合

●人合

●己合

★像漁民一樣勇敢

★像農民一樣務實

★像商人一樣機變

1.“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清朝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清朝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清朝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清朝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鑒。

2.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於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歷史的煙塵終將散去,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歇。在撫今追昔的時刻,《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節目的帷幕也將徐徐落下。在本集中,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再度回首大清王朝296年的光榮與傷痛,傾心奉獻《清朝興盛的歷史寶鑒》!

1.成大事者善抓時機

事情千條萬條

時機最為重要

2.做大事本乎機

成大事存乎會

古今中西蓋由於此

3.釋冰擊脆,避實攻虛

轉之大河網上的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亡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亡清
上一章下一章

清學家的話,老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