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0142
杜滸:奉兒啊,三年不見,教你的這些武功竅門還記得多少?背不下來今天晚上乖乖回去挨♂罰。
1南拳北腿,東槍西棍: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的武術手法多,樁步穩,拳勢激烈,並常以發聲吐氣協助動作發勁,需要場地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說法。而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長於腿法,架式大,節奏快,多竄奔跳躍。北派拳術需要場地較大,有“拳打四方”的說法。南北武術各有側重,特點鮮明。
2槍為百兵之王,又為白兵之賊:這條諺語形容了槍械的厲害。槍之所以稱王、稱賊,是因為它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於變化,往往使人防不勝防。五代王敬蕘,能使30斤鐵槍;唐尉遲敬德,善用丈八槍,宋趙立善用雙槍,揚妙貞創梨花槍,“二十年天下無敵手”;岳飛“持丈八□□殺黑風大王”。近代神槍吳鍾、神槍李書文等等都以使槍而聞名。
3刀為白兵之帥: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馬戰,腰刀可步戰,朴刀、雙手帶則可馬步戰,教槍又靈活的多。刀法講究劈、砍、攔、扎、抹,又較槍法簡單,易為學者掌握。所以,歷代戰將、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關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龍刀。
4劍為百兵之秀:劍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在頻繁的戰爭中,劍逐漸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後來,劍術形成兩種風格,一種是長穗劍,稱文劍,練起來劍走龍蛇,瀟洒飄逸,美不勝收。一種短穗劍,稱武劍。其步伐靈活,招法多變,動作迅猛,是實用的一種劍法。然而,不論是長穗劍還是短穗劍,都不象刀法那樣兇猛外在,而總是拌有一種儒雅之風,特別是它與琴、棋、書並為文人四寶之後,稱之為“百兵之秀”,當之無愧。
5棍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個不會武術的人在自衛防身中,往往會隨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稱之為百兵之首。明將俞大猷的棍術著作《劍經》,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是研究棍法的經典。
6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練的槍,這條諺語說明各種兵器掌握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搬、扣、扎這三個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於槍棍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
7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或作縱槍橫棍。這條諺語強調了槍、棍技擊特點的差異。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故有此諺。然而,棍端裝槍即為槍,槍若去尖即為棍,為此,槍法棍法便有許多交融之處。不少槍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動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動作,則是相互取長補短。
8打人千萬,不如一紮:這條諺語說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槍法,所以少林棍為棍法中之上乘。其實諺語主要是講槍的威力大於棍。以棍打人,除了頭部,身體其他部位被打僅能傷及皮肉。而以棍扎人,雖無尖,卻能傷及內臟。所以,許多優秀棍法均將槍法融進,為的是增大殺傷力。
9槍怕搖頭棍怕點:遇見使槍的,要警惕槍搖頭,遇見使棍的,需提防棍點頭。搖頭,是指槍尖被抖成一個圓圈。槍若發揮威力,需將搬、扣、刺三動一氣呵成。三動迅捷完成,槍尖便被抖成一個圓圈,槍法云:圈為槍法之母,圈抖的快、圓、小、生風,槍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勝防。搖頭,還指槍要運用抽打的招術。抽打之前,槍頭必做搖擺動作。槍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對方上當。棍,雖重使兩端,但一旦揉進槍法,則威力倍增。棍若點頭,其意在以棍當槍使了,無論是扎、挑、抽、劈,此時皆可靈活運用。若不提防,仍以其為棍,為禍便不遠了。
10槍如游龍,棍似旋風:或作槍如游龍扎一點,棍似瘋魔打一片。槍扎出去要想令對手捉摸不定,絕不能直來直去,而要槍桿抖顫,猶如一條蜿蜒前進的龍蛇,不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勁力便發揮的淋漓盡致,收效也便顯著。棍,若要招招見功,必須要快,所謂棍起生風,只有如旋風般劈打抽攔,才有殺傷力。
11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這條諺語說明了幾種刀法演練時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運動。空手的作用甚至重於持刀手。因為動作的標準與否,協調與否,使用與否,實用與否,美觀與否,全在於空手的配合,故說單刀看手。雙刀用法及變化是通過兩手和兩腿的協調配合來體現的,要求兩手用力均勻,手法清晰,步伐靈活,上下協調。雙刀法多為花刀之法,左盤右旋,上纏下繞,倘若步法不靈,則難免雙刀互碰,或傷及自身。故行家看雙刀第一眼便注意步法是否正確,這便是雙刀看走。大刀是長兵器,份量很重,刀法主要在刀刃上運用清楚,才能發揮大刀的威力,所以大刀看口。
12劍走青,刀走黑:青指“輕捷便利”,交手之時,能幹凈利索地躲閃對手的進攻,謂之“走青”;劍本身輕、短、細、薄,對付粗重兵器,難以硬擋硬架硬格,只可逢堅避刃,遇隙削剛,仗着身法便利、招法變換取勝。“黑”,是很毒兇猛之意,就是說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寬而背厚,交手之時,可大劈大砍,硬擋硬架,刀峰過處,如滾瓜切菜。所以說:“刀走黑”。
13劍是君子佩,刀是俠盜使:
14百日袖箭千日鏢:袖箭和鏢都是暗器,鏢,剛制,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着稱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關,箭即射出。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準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於袖箭了。
15鞭舞一堵牆,拳打一片星:這裏的鞭指的是九節鞭、七節鞭一類的軟剛鞭。軟剛鞭是極難練的兵器之一。它的技擊法講究劈、套、橫、提、攔六字,由於軟剛鞭用起來有圓無直,因此演練必須舞動如飛輪,象一堵牆一樣,密不透風。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過空般迅即,拳點似繁星閃爍般眩目。
16錘槊之勇不可敵:錘,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長兵器,由於古代此類兵器重的驚人,所以能使用這樣兵器的人,沒有強大的膂力是不行的。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錘槊之勇不可敵”,意思是千萬不可輕視使用這類兵器的人,因為他們的力量往往超出常人數倍。
17古人制藝,必立一意:此諺語說的是古人創造的每一種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種用途。
18把勢、把勢,全憑架式。沒有架式,不算把勢:歷來人們都愛把練武術叫做練把勢,這條諺語重點不在強調練好把勢上,而是強調練武術必須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姿勢就是架式,是要反覆習練以求習慣的一種動作。練套路要注意架式,練各種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個姿勢,都有要領,符合要領,姿勢才正確。如馬步,就是騎馬蹲檔的架式,隨便一蹲就不是馬步。如不按照要領去強調架式,就會練得不倫不類,而且內外功夫也練不成功。
19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八法是武術的八種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氣息、勁力、功夫。這八法可說是各門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練何拳何派,離開這八法就練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在實踐中練成,所以,“拳腳要踢打”就是指練武要持之以恆,才能將八法掌握。
20內外合一,形神兼備:這條諺語是講內功外功應當和諧統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體表面各部的動作,也即指“形”,精神氣力功指內,即指精神、氣質、意識的體現及人體內臟器官的鍛煉,也指“神”,內外渾然一體,密不可分。內與外,形與神有着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21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術運動的優越之處,在於內外兼修,不論內家外家,不論武當少林還是南拳北腿,拳理雖眾說紛紜,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裏所講的“氣”是指人的元氣,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過武術鍛煉,增強肌體的活力,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人們就會精力充沛,益壽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體,通過武術鍛煉,可以增強人的體魄,使肌肉發達,骨骼堅實,韌帶柔軟,皮膚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體態。
22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這條諺語首先提出了對“手眼身法步”的技術要求,是針對長拳類矯健迅猛的動作而言的,長拳類拳術節奏鮮明,結構緊湊、靈活多變的特點,富有彈性的風格,正是這條諺語啟示的內容。其次,這條諺語又啟示了格鬥中應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渾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剛,乃克敵制勝的原則之一。
23花拳銹腿,好看無用:武術界常用“花拳繡腿”老形容姿勢好看卻不實用的拳套。這一類拳套過分追求姿勢的美觀和技巧的高難,而不注重動作是否體現技擊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實用招法。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習武者所練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可惜,練習者只會依葫蘆畫瓢,而不會拆解,表演起來威風漂亮,一經實戰白竅不通。這樣的習武者也被稱為花拳銹腿。
24不能因辭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用辭不當,當然不好,但如果其意良善,則不應計較,拳名不當,固然有弊,但如果其內容精湛,則也不容忽視。如“女人拳”“瘋拳”“狗拳”之類,名字似乎不雅,但拳術卻均有獨到之處,倘若因名忌拳,豈不丟掉了精華。
25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盤架子,就是練套路,這是武術行話。武術發展史表明,無論拳術還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後有套路,套路可說是武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武術套路是以格鬥技術組成的系統動作,以便習練者平時熟練。既是平時習練,所以套路動作便長,同時要求習練者使用重、長之刀,以便增長氣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實戰中盡量發揮,便需要“架子天天盤”。“套路武術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
26遍訪師和友,所求是真傳:習武者都想得到真傳。真傳,顧名思義,就是真東西,實傳授,他包括內容、方法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任何一種武術項目,只要是老師認真實在所傳授的,都可稱之為真傳。
27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這條諺語是從武術的**真義着眼的,這裏所講的**真義,是指內三合,外三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不斷互相轉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諺語提出要“內練精氣神”。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統一。武術動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鍛煉是精氣神鍛煉之“形”,之“表”。**真義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內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練及內三合之神。反之,內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現出來,所以,“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廢其一。
28內**,外**,內外相合益處多:這裏的**指內**、外**。外**指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習練之時,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腳一進,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腳。這便是發力的順序。無論是演練還是技擊,外**都是至關重要的原則。內**是指腦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筋合,筋與血合。腦子可以產生意識,意識可以導引氣的流通,氣可以促使勁力的順達,力可以使筋骨堅強,筋骨堅強便使身體的血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