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載灃的決斷
說不清是幸運還是不幸,大清朝的最末兩任皇上都出自醇親王府。光緒皇帝載湉是載灃的親生哥哥,4歲時被慈禧抱進宮裏做了皇上,一生都被慈禧壓制,沒能掌握大權,百日維新之後更是被幽禁瀛台,精神鬱悶,38歲便死去。光緒臨死前,同樣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又從醇親王府選定一位皇位繼承人,是載灃的長子,年僅3歲的溥儀,並封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主持國政。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緒駕崩。20個小時之後,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也咽下了最後的一口氣死去。兩人死亡僅僅間隔一天的時間,這使得人們對光緒的死因有種種猜測,成為歷史上的一樁謎案。
有人認為,慈禧不願意光緒在自己死後重新掌權,派人毒死了光緒。有人說,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出賣光緒,怕慈禧死後遭光緒報復,於是賄賂太監下毒。還有說是太監李蓮英下的毒,因為他得悉光緒日記中說慈禧死後將誅袁世凱和他。但也有人認為光緒是身體虛弱病死。
直到21世紀的2008年,國家成立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以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研究和縝密的分析,確定了光緒帝屬急性胃腸性砒霜中毒而亡這一科學結論。不過誰是毒死光緒的兇手,被歷史的塵埃所,永遠也沒人弄得清楚了。
當然這已經是后話,不是此時的載灃所詳知的。但他心裏直覺光緒的死與慈禧有關,可又能怎麼樣呢,慈禧與他的母親還是親姐妹。這事還不能詳查,查出來的話反而是一件醜聞,有失皇家的臉面。
光緒不幸的一生擺在那裏,載灃心裏並不情願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的性格與一般人不同,也沒有大的政治野心,能做一輩子的休閑富貴王爺便心滿意足。
可是,慈禧臨死前的安排,把他的兒子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他自己也成了攝政王,成為了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這不是他所想要的,但也不是他能推脫的,畢竟做皇帝的是他的兒子,他有義務為兒子保住這花花江山。儘管從名義上講,溥儀承繼同治皇帝為嗣,兼承光緒皇帝之祧,已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同治、光緒的後人,可骨肉的親情任誰也不能否認的不是。慈禧當初的安排,一方面看中了他沒有野心,另一方面皇帝便是他的親生兒子,任誰都有可能倚權奪取皇位,就只有他沒有這個可能。
只是,大清朝到現在已呈現出沒落氣象,朝廷的中央集權衰弱,地方各省總督的獨立性增強。外有列強苦苦相逼,內還有革命黨搗亂。對載灃來講,振興大清的道路其實很清楚,一要增強中央集權,切實控制軍隊,樹立中央權威,二是借鑒西方先進經驗,改革政治體制,發展實業。
方向儘管明確,實行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建立的內閣被立憲黨人諷刺為皇族內閣,反對激烈。北方的北洋新軍只知有袁世凱,不知有朝廷。南方的新軍掌握在各省諸侯手中,而且現在看來,被革命黨人打入嚴重。各省地方鐵路建設資金不足,進展緩慢,於是決定把一些路權收回中央,交由外資建設,卻引起了保路風潮。這些都要一步一步地改革,遷一發而動全身,需要時間,問題是他有這個時間嗎?
事情的發展回答了載灃的疑問。第二天早晨,瑞澄的第二份電報傳來。那是瑞澄逃到楚豫號兵艦后發來的,報告革命黨人起事,武昌被佔領的消息。
午後,紫禁城乾清宮的南書房內,43歲的隆裕太后擁着5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默默地坐在正面,聽載灃介紹武昌的情況。
在座的有任內閣總理大臣的慶親王奕匡,協理大臣徐世昌、那桐,陸軍大臣蔭昌,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海軍大臣載洵,外務大臣梁敦彥等人。
載灃知道的情況,除了湖廣總督瑞澄的電報外,還有從英國公使那兒傳來的消息,綜合起來就是湖北新軍兵變,已經完全佔領了武昌城。
眾人聽完議論紛紛,那桐說道:“瑞澄怎麼搞的,花了一大把雪花花的銀子養的新軍,盡都是亂黨分子,一夜之間就翻了天。應該馬上撤職查辦。”
徐世昌說道:“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武昌局勢,儘快調兵鎮壓。”
“看來必須立即調兵前去,首先保住漢口、漢陽才是重點。”載灃說道。
“我看大家沒有必要驚慌。這些年,那些革命亂黨那年不鬧上一鬧,還不是被我大清迎頭一擊,便落得個土崩瓦解的下場。”奕匡對眾人的反應頗不以為然。作為總理大臣,他近來正在培養調和陰陽,泰山崩於前而無所謂的宰相風度。
“這次與以往不一樣。以前只是亂黨少數人作亂,從沒有佔領過城市。這次的武昌新軍大部分參加兵變,人數幾千人之多,又佔領了武昌。如果不能儘快解決,對全國各地影響頗大。”載灃說道。
這時,一個太監領着一位中級官員進來,那官員一頭跪倒在地:“下官劉明才見過皇太后,見過皇上。”
“平身吧。”隆裕太后平靜的說。
她懷裏的宣統皇帝溥儀滴靈着眼睛,看見那官員氣喘吁吁的樣子,開口想笑,又立即強忍了下去。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已經牢牢記住了,每當出來面對這些大臣們時,應該不說不鬧不笑,才是一個好皇帝。母后才會喜歡,下去以後,身邊的太監也會稱讚他。至於什麼是皇帝,他還不大懂,只是知道所有人中,皇帝只能有一個,等他長大了,其他所有人都要聽他這個皇上的。
“啟稟太后,啟稟皇上,啟稟攝政王,下官奉攝政王之命在英國公使館打探消息,英國公使館接到英國在漢口的領事館發來的電報,武昌的亂黨自稱中華革命軍,上午已經渡江打下了漢口和漢陽,張彪在戰鬥中中炮殉職。”那位官員彙報道。
載灃的身子搖了搖,“來了嗎?真的來了嗎?”他在心裏問道。
載灃緩緩地站起來,他的身材高瘦,年僅28歲便有些微微背駝了,“我們要行動,要立即派兵。”他說道,說話的聲音帶有磁性的力量。
“哀家一個婦道人家,國事全憑攝政王做主。”隆裕太后說道。
“請攝政王下令。”在場的人也紛紛說道。
10月10日下午,監國攝政王、全國陸海軍大元帥載灃正式發佈命令:
“瑞澄無能,以致亂黨兵變。亂起又不能剿撫,反驚慌失措,逃城而走。今革除其任湖廣總督之職,限克日收復省城,戴罪圖功。命陸軍大臣蔭昌為第一軍軍統,統率一鎮兵力迅即南下剿辦。派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統率一鎮兵力為預備隊,令河南巡撫寶芬就近調派第52標張錫元統率兩個營前赴增援。所有湖北各軍以及赴援軍隊,均歸蔭昌節制。令海軍部加派兵輪,飭薩鎮冰督駛戰地,並飭程允和率長江水師,即日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