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宣政
太平偕同薛紹一起,踏進了積灰已久的麟德殿裏。
麟德殿慣常是用來設宴、款待外國使臣的,自從上回高宗拒受吐火羅金衣之後,麟德殿就一直閑置着,很久沒有開放了,平時也只有幾個粗使宮女在洒掃。此時公主和駙馬過來,不免讓殿中留守的那幾位宮娥戰戰兢兢,生怕服侍不好,惹得這位素來受寵的公主不快。
太平隨意揀了一張案幾,拉薛紹坐下,然後對宮娥們揮了揮手,道:“你們隨意就是。”
薛紹被太平抓着手,驟然身體一僵。他一遍又一遍地說給自己聽,公主是他的新婚妻子,她想要做出什麼親昵的舉動,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漸漸地,他不再那麼僵硬,表情也漸漸放鬆下來,恢復了一貫的溫文爾雅。
“公主!公主!”
外間忽然跑進來一個宦官,滿頭大汗地喊着公主,又氣喘吁吁地在太平耳邊說了幾句話。太平聞言,臉色大變,霍地站了起來。
薛紹抬起頭望她,不明所以。
太平此時卻無暇顧及薛紹,而是抓着宦官的衣袖,連聲問道:“你方才所言當真?阿娘要將賢哥哥推出去斬首?”
宦官拚命點頭,一疊聲地說道:“求公主速去宣政殿!”
太平慢慢鬆開了宦官的衣袖,皺着眉頭,長久不語。她記得很清楚,上一世太子李賢被廢之後,要等到年底才會被流放巴蜀。眼下正值初秋,就算阿娘有心要做什麼,也……
不,不行,莫要心存僥倖。
太平低聲囑咐薛紹在此地等候,然後匆匆跟着那位宦官,往宣政殿中趕去。此時不過巳時二刻,今日又沒有大朝會,阿娘應該會在宣政殿中,和諸位朝臣商議要事,她需得再快些……太平留意到,從麟德殿到宣政殿,路邊的宮娥們一個個噤若寒蟬,無論是洒掃宮道的還是修建花木的,都像被毒啞了似的默不作聲。
等靠近宣政殿時,她清晰地聽見了裏面傳出的斥責聲:
“前太子洗馬劉訥言已遭流放,前太子左庶子張大安也已遭貶謫。你們一個兩個地阻攔我處置前太子,莫非也要阿附李賢、圖謀叛逆不成!裴炎,你說!”
她又聽見有人驚惶地喚了一聲阿娘,緊接着又傳來了武后驟然拔高的聲音:“你身為東宮太子,竟然像他們一樣……什麼?方才你命人去請了太平?放肆!真是放肆!李哲你……”
太平定了定神,阻止了宮人們問安的聲音,逕自走入殿中,出聲打斷了武后的責罵。
“兒叩見天後殿下,天後殿下萬安。”
她上前兩步,長袖一斂,跪在珠簾之外,又一字一頓地說道,“妹令月叩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萬安。天後鳳體貴重,莫要驟然動怒,動了肝火。”
太平抬起頭,目光穿透疏疏的珠簾,望向殿中高高在上的皇后武則天。
武后一身未褪的朝服,目光冰冷,正逐一掃過眼前的朝臣,也略略掃過了太平幾眼;太子李哲跪在武後腳邊,正低聲哀求着什麼;方才那位帶她前來的宦官,已經縮在了武后的腳邊瑟瑟發抖,連聲告罪。
武后冷冷地開口說道:“噢,是太平。”
太平心中清楚,今天這件事情,本不該由她來插手;方才去麟德殿請她前來的那位宦官,應該是太子李哲的近侍;想必今天是事從緊急,李哲迫於無奈才出此下策,請她這位無權無勢、又昨夜才新婚的公主來做救兵。今日行事稍有行差踏錯,她至少是個杖責二十的結局。
她朝殿中逐一看過去,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裴炎,同中書門下三品、左僕射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檢校太子左庶子李敬玄……這些人,都是朝中屈指可數的大員,也都是武后較為信任的人。她心念微動,伏下.身來,語態謙恭地說道:
“兒貿然闖進宣政殿中,舉止魯莽,其罪不可恕,懇請天後責罰。”
武後站在珠簾後頭,透過一連串細碎的珍珠,居高臨下地看着太平,許久沒有說話。
她素來最疼寵的,就是這個小女兒;可這個小女兒,又偏偏是最讓她頭疼的那一個。從太平出生開始,上房揭瓦、下池摸魚,什麼混賬事沒做過,簡直就是大明宮裏首屈一指的混世魔王。現如今小女兒長大了,嫁人了,卻還是一如既往地混賬。
武後轉過身去,不再看太平,卻厲聲呵斥道:“既然知道魯莽,還不速速退下?”
“回天後。”太平端端正正地稽首兩次,又將雙手交疊放在身前,才恭謹地答道,“兒以為,如今聖人染恙,朝中事務一概由天後主持,天後更應該保重身體才是。廢太子賢縱容趙氏,又私藏鎧甲於馬廄,早已經是罪責深重;該如何處置,大理寺、宗正寺當有定論。”
幾個月前,大明宮中的太子還不是李哲,而是李賢。但李賢被查出縱容侍奴殺人,又在東宮馬廄之中藏有盔甲,被盛怒之下的高宗和武后廢黜。不久之後,高宗從雍州召回了英王李哲,將李哲立為太子,又將李賢暫時幽拘,等候發落。
眼下武后不知為了什麼事,忽然要將李賢推出去斬首,着實令人大感疑惑。
太平抬起頭,望着武后,一雙鳳眼中瑩瑩地流轉着光華:“如今天後為廢太子賢大動肝火,又與諸位……”她停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群議,未免苛責。”
與諸位……群議。
與誰群議?
武后表情一僵,想也不想,順手抓過一本奏章向太平擲來,怒斥道:“放肆!”
堅硬的奏章打在了太平的肩膀上,將她砸得生疼。她依舊一動不動地跪坐在珠簾後方,安靜地垂下目光,恭謙柔順,語氣和緩,似乎只是在述說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武后被太平那副樣子氣得肝疼,卻只能用一根手指指着她,半天說不出話來。
氣氛一霎間變得僵持,連太子也僵硬地轉過頭,似是警告似是責怪地說道:“妹妹,你這麼說可就不對了。阿娘素來寬宥,你怎麼能說她苛責……”
“你也放肆!”武后出聲打斷了太子的話,指着門口說道,“出去,你們全都滾出去!”
太子表情僵了一下,囁嚅着說了聲是,躬身退了出去。殿中的諸位官員面面相覷,也都三三兩兩地退了出去。最後一個離開的是裴炎,他回頭望了一下太平公主,微微皺起了眉頭。
“你進來。”武后指着太平說道。
太平伏跪謝恩,起身掀起珠簾,來到武後身邊坐下。
武后靜靜地望了她許久,才嘆息着道:“你竟不凡。”
太平垂首坐在一旁,安靜地不說話。
武后又嘆息着說道:“你說得不錯,阿娘確實過於莽撞了。這件事情,應當先交由諸位宰相群議,再交由宗正寺和大理寺辦理,而不是由阿娘糾集幾個近臣……”
方才太平在“諸位”二字後頭,刻意停頓的那一下,就是在隱晦地提醒她,此事不妥。若是別的什麼人,肯定發現不了這細微的端倪;可武后一向心細如髮,又是從小看着太平長大的,太平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只消隻言片語,她就能夠一清二楚。
武后捶着頭,長長嘆息一聲:“阿娘還是老了。”
太平伸手去挽武后的胳膊,搖頭說道:“阿娘正當盛年,哪裏老了?”她方才出聲提醒,一半是為了武后,一半卻是為了李賢。這兩個人,一個是她的母親,一個是她的嫡親兄長。無論哪一個受了罪,她心中都極不好受。
武后又長長地嘆息一聲,吩咐道:“將案上的奏章收拾妥當。”
太平垂首應了聲是,便着手開始收拾案上散落的奏章。
忽然之前,她瞥見了一份攤開的摺子,上面字跡歪歪扭扭,措辭也迥異於常人。太平順手展開來細看,那幾行歪歪扭扭的字跡上寫着:臣波斯都督俾路斯再拜稽首。臣途徑碎葉,欲往波斯,卻遭封大難,踟躕不前。臣唯恐……
武后見太平停在那裏,便探頭看了一眼,隨口說道:“那是數年前流亡長安的一位波斯王子。他早先想藉助大唐的兵力,幫助他波斯復國,可惜那幾年突厥進犯,邊關戰事吃緊,你阿耶也是有心無力。”
太平又問:“那這所謂的‘波斯都督’……”
武后解釋道:“當時你阿耶設了一個波斯都督府,封了俾路斯一個將軍,又封了他一個波斯都督。俾路斯懷念故土,便央求你阿耶派兵送他回去。後來裴行儉領兵西行,便順路將他帶到碎葉。細數起來,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太平輕輕“噢”了一聲,又低頭細看那封奏章,心中漸漸有了計較。
她也想要當皇帝。
從上輩子到這輩子,太平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個念頭。
但眼下她只是一個剛剛及笄的公主,無權無勢,在朝中也說不上話。而這座大明宮裏,每個人都觀望、算計、謀划著,一股又一股的勢力在交織着,暗流洶湧。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可眼下,她卻有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她想,或許她可以從這封奏章里,撕開一道口子。只要有了這一道口子,她就可以慢慢地、不動聲色地,將局勢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
就像上輩子那樣,一步一步地謀划,一步一步地前行,直到權傾朝野,登臨九五至尊。
這一世,再也沒有人會去告她的密了。
而她那位強勁的對手,未來的皇帝陛下,迄今也還沒有出世。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她斷然不能錯過的良機。
太平重新又將那封奏章看了一遍,將大致內容硬記下來,方便回府後抄寫。武后一直想着心事,沒有留意到太平的小動作。等太平收拾好奏章之後,武后才對她說道:“你與我一同坐肩輿過去。這樣會快些,省得又讓他們好等。”
太平應了聲是,卻留意到武後用了一個詞,“他們”。
難道麟德殿中除了薛紹,還有其他人在等候?
太平一面在心中默記着那封奏章,一面同武后一道上了輿,朝麟德殿中走去。一路上洒掃的宮人們全都噤若寒蟬,伏跪在地上恭迎武后和公主。想必這些日子武後行事愈發嚴厲苛責,才惹得宮人們一個個地都被嚇破了膽。
武后忽然幽幽地說道:“你阿耶今日起來,便感覺到頭疼,只怕病情又加重了。”
自從太子李賢被廢之後,高宗的精神一直有些不好,朝中大事一概交由武后處理,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寢宮中養病。太平記得上一世父親先是服了些丹藥,又做了幾件傷身的事情,讓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沒幾年便過世了。她心中難過,便勸武后道:“阿娘還是要多勸着阿耶,丹藥傷身,莫要過多服食才是。”
武后搖頭說道:“你阿耶不聽我的話。”
太平想起高宗晚年的固執,也有些心下悵然。她想了片刻,又說道:“女兒近前得了幾株奇草,看那樣子,很像是書中所說的瑤草。女兒想着,過幾日便將這些奇草交由太醫署查驗,若真是瑤草,便讓阿耶用上一些。”
她記得瑤草的功效是“治百病,服之媚於人”,大約有輕身駐顏的效用。
武后搖搖頭,並不相信她說的話:“世上哪有什麼瑤草,你莫要被宵小之輩騙了去。”
太平垂首稱是。
兩人一路說著話,不多時便到了麟德殿前。武後起身下輿,走入殿中。太平也隨即跟了上去。只一進殿,她便微愣了一下。
那裏頭除了薛紹之外,果然還有兩個人,並且都是熟人。
近前那一位,是本朝汾陰縣男、中書侍郎並太子左庶子薛元超。
還有一位,是本朝河東縣侯、黃門侍郎薛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