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節枝上蓮舞

第四十五節枝上蓮舞

星星點點,在蘆葦從中穿梭。也有的懸在半空,點綴了此處原本荒蕪的夜色。

是螢火蟲!一隻只或優遊上下,或凝立葉端,一點點不起眼的光亮,竟讓整個夜色都豁然開朗。

這般情景,讓人忘了改用什麼語言,也讓人忘了一切紛擾煩憂。許久許久,紫鴛方才低聲喚道:“姑娘……”我輕輕應了。

紫鴛道:“咱們走到那邊空地上,更近一點去看好不好?”竹林與蘆葦之間,尚且有一大片空地,雖然在夜色之中,也能分辨出是平平整整的。

我點點頭,與紫鴛一起緩步走了過去。我們的腳步輕盈而鄭重,絲毫不敢隨意,也絲毫不敢輕忽。

走到這裏,發現還有許多螢火蟲落在竹葉之上。雖然只是一點點微光,卻彷彿整個竹林都在散發著幽暗而迷人的光輝。

此刻,左右都有螢光環繞,猶似置身於星辰之間。紫鴛欣喜不勝,低聲道:“姑娘,你怎麼發現這裏的?”昨天從尚儀局回來的路上,我看見竹林便信步走過來了一些,但並沒有走到竹林的這一側,只是在過了橋之後留在竹林的那一邊,單是看看這茂林修竹的精緻,便覺心曠神怡。

臨回去時偶然在地上發現了兩隻死去的螢火蟲。我知道螢火蟲習慣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後來又聽說竹林的那一邊有一片蘆葦,便想到蘆葦邊上定然有螢火蟲。

想到竹林旁邊,蘆葦從中,一隻只螢火蟲優遊的情景,當時心中便是無限憧憬。

沒有想到今天晚上,我非但自己親臨此景,亦排遣了紫鴛心中的憂思。

紫鴛伸手在竹葉上輕輕一點,一直螢火蟲倏地飛起,化作一道流光。我低笑道:“度月影才斂,繞竹光複流。今日才算是見了這情境了。”

“繞竹光複流,說得真好。”紫鴛輕輕贊道:“想不到連螢火蟲這樣不起眼的小東西,果真還有人去寫詩,還寫得這般真切。這是誰寫的?”

“唐代的大詩人韋應物,因為出任過蘇州刺史,人稱韋蘇州的。”我道:“韋蘇州的詩,以清新淡雅,天然恬淡見長。那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你一定是知道的。”紫鴛嘖嘖輕嘆:“原來是他!想不到這樣的大詩人,竟也會為了一隻流螢作詩。”我道:“詩人也是人,他們的詩詞,也都是來自於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風雪雨露,花草鳥蟲,一物之微,他們都能拿來寫進詩中。只不過這些尋常的小事,在他們眼中,都有了不同凡俗的性情,故而才能見小事小物化作詩詞,千古流傳。”

“繞竹光複流……”紫鴛又輕輕重了一遍,贊道:“說得真切。”我輕輕一笑:“還有好的呢!騰空類星隕,拂樹若生花。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這‘類星隕’、‘若生花’說得不也真切極了嗎?這‘神火照’、‘夜珠明’,讀起來真是猶如親眼所見了。短短一首詩,承、轉兩聯,便是四個比喻。”紫鴛緩步走着,對着蘆葦叢怔怔出神,而我的目光仍留在竹葉之上,不覺悠然續道:“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輕。不吝此生輕……”念到這最後一句,我不由得出神。

爹爹教導我輔助普安郡王,原是讓我

“不吝此生輕”的,但我對於他淡漠疏離的態度,畢竟是有些惘然的,內心深處,竟似在盼望我要傾盡心力輔助的人,是個能夠

“拾光彩”的人,或者說,是一個能夠懂得我的人。但我心中隨即轉過念頭,普安郡王那樣的男子,英姿挺拔,超逸出塵,讓人莫可逼視。

對於普安郡王,我只要明白

“鞠躬盡瘁”、

“不吝此生”便是了,又如何可以奢望

“逢君拾光彩”呢。正自悠悠地出神,忽然有微風吹過,許多原本停留在蘆葦梗上、竹葉之上的螢火蟲忽然飛起。

紫鴛忽地一聲笑:“姑娘,你站在這竹林之前,穿着這淺月白色的衣裳,又有這許多螢火蟲繞着你飛,當真美得很啊……”我正欲答話,紫鴛又輕嘆道:“可惜我手邊沒有笛子,否則的話,我吹一支曲兒,姑娘伴曲起舞,那才好看呢……”我含笑輕斥道:“又說這些異想天開的話了,咱們兩個在這裏又是奏樂又是跳舞,成個什麼樣子。再說了,我哪裏會跳什麼舞,沒得擾了眼前的景緻。”紫鴛走到我身邊,拉着我的衣袖,猶似撒嬌般地說道:“好姐姐,你會跳的,那一年你不是跳給我看了嗎?你在這螢火之間跳舞,那才美呢。這裏只有你我兩個人,又怕什麼!可惜我沒有帶個什麼能吹曲子的出來……”一句

“好姐姐”,叫得我心中怦然。已經太久的時間,紫鴛以仆婢身份自居,口口聲聲喚我

“姑娘”,

“姐姐”的稱呼,此刻聽來,真是久違的親切。紫鴛正為難間,忽然拍手笑道:“這下可有了!”伸手從旁邊的竹枝上,採下一片竹葉:“這個比起笛子,可簡陋太多,只能吹最簡單的調子了。”我點頭道:“越是簡單清明的調子,越是適合眼前的情境。”吹奏樹葉,本身就是件極難的事情,樹葉的長短厚薄不同,吹出的音色便有明顯的厚薄之分。

硬一些的樹葉,吹起來會簡單一些,像竹葉這般淡薄的葉子,吹出來的樂聲清亮,卻十分難控制。

手指要與雙唇配合得十分巧妙,方才能夠吹奏出高低變幻的聲音來。而不同的聲音高低之間的轉換,只有十分熟稔個中技巧的人,方才能做到不着痕迹。

說話之間,紫鴛已經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輕輕挾住竹葉,湊在唇間,調好了位置與力度。

忽然一聲幽幽的清音傳了過來,伴着微風拂動竹林的沙沙聲響,伴隨着蘆葦隨風擺動的簌簌輕聲,伴隨着看不見的草叢之間、葦葉之中啾啾的蟲鳴,響了起來。

竹葉這般輕薄的葉子,在紫鴛吹來,聲音既不顯得過分高亢,也不顯得尖銳。

相反,卻是十分清越,聞之動人心魄。我一開始尚且有着顧慮,如何在這宮中的一隅起舞。

然而樂聲響起,剎那間,這竹林,這蘆葦,這螢光,都與軟紅十丈的皇宮沒有了干係。

彷彿此處便是曠野,是自然造化的天然之地。我的心神也都完完全全融進了這份天然,腳步輕移,雙臂緩舉。

我所學過的舞蹈,大都來自於三姨娘的教授。三姨娘也就是四妹妹回雁的母親,而二姨娘是三妹妹婉鶥的母親,兩位姨娘嫁給父親之前,本也都是好人家的女孩兒,被賣到了同一處勾欄【注】里學藝。

一日裏那勾欄起火,將教習【注】的財產家當燒了個精光,鴇兒無奈,便將手下剩餘的女孩兒們賤賣。

那一日恰逢爹爹陪同娘到廟裏進香祈福,娘見兩個小女孩兒被一個麤夯之人看中,哭得可憐,執意讓爹爹贖了她們。

那一年,二姨娘剛剛十六,三姨娘才十二歲。二姨娘學藝初成,已經開始出面唱歌,三姨娘因為年紀小,還在跟着教習學藝。

被贖之後兩位姨娘都做了娘的丫鬟,過了兩年,娘因為膝下無子,便讓爹爹收了二姨娘為側夫人。

後來娘染病身故,故世前叮囑爹爹,待三姨娘長大后,也將她納為側室。

三姨娘與我相錯年紀不多,性格兒又活潑,憐我自幼沒有了母親,又感念娘對她的大恩,將我從小照顧得十分細緻,又喜歡帶着我玩,閑來無事,便教教我跳舞。

三姨娘在勾欄學到的都是基本功夫,真正的舞曲只學了幾支,但她身姿輕盈柔軟,對舞蹈實在是有天生的喜好與才華。

兩位姨娘做了娘的丫鬟之後,受到娘的巧心慧思的指點與啟發,更編出了幾支好聽的曲子,創出了幾種極美的舞蹈。

此情此景,讓我恍惚回到了那些年的晚上,飯罷的時候,二姨娘輕輕淺唱一曲,三姨娘拉着我的手輕踏舞步,姐姐含笑在一邊看着,有時輕輕和着撫琴一曲,而三妹妹則坐在一邊,拍手嬉笑。

那時候,我跳得最多的,是一首

“枝上蓮”。結廬在勝境,玉蓮佳絕處。宛轉迴廊前,楚腰若束素。度密穿青枝,燕支一萬樹。

雪盡春回,何處探梅,不如歸去。竹外一枝,瓊苞堆雪,春意如許。碧皺沿堤,綺霏承宇,柳橋花塢。

問何人解有,素娥玉蘭賦。迎風婆娑舞,與春風作主。含笑看人間、落花兼飛絮。

二姨娘妙曼的曲子,婉轉迴環,細細勾勒着枝梢那一朵朵聖潔如雪的玉蘭。

孤傲的樹梢,一朵玉蘭如蓮般徐徐綻開。枝上蓮,這名字便由此得來。

而三姨娘則輕聲指點,腰肢要如何傾斜,手臂要如何屈身,雙手要帶着怎樣的弧度,方才能形容得盡這枝上蓮的風雅與氣度。

三姨娘說,鳴鶴,

“枝上蓮”你已經舞得很好了,可你舞得最好的,還不是這支曲子。似乎……似乎這支曲子的意境,不適合你呢。

那一首

“青琅玕”,你似乎天生就會一樣,幾乎沒有怎麼學就會了。【注】①勾欄:勾欄,又作勾闌或構欄,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

勾欄女子是以賣藝為生的,區別於青樓女子。②教習:在勾欄、教坊等機構中,教導對方學藝的,都可以稱作教習,教習有男有女,女教習一般稱為教習娘子。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善才與秋娘都是教習。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宋錦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南宋錦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五節枝上蓮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