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和箭是臨時所能置備的最好武器
弓和箭是臨時所能製備的最好武器,也很易於製備。
只需花上很短時間,你就會在使用它們時成為受益者。
有完全乾燥結實的彈木材料當然更好,沒有時你應有
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預計在所在地會呆上數月,你就應
該貯存一些上等彈木以備用。其他彈木壽命會短一些,你
可以多做幾張弓,失去彈性時,再換一張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蘭長弓都
由紫杉木製成。在北半球分佈着五種紫杉樹,但繁種並不
都常見。其他如橡樹、柳樹、山核桃樹、雪松、鐵樹、百
榆、檜樹、樺木和鐵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彈木挑選◇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製作弓柄。一
般長約120厘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捨。
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
右手放在腰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
舉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為弓柄,
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為弓型大小的標準(使用長弓需要
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厘米,兩端漸窄,直至1.5厘米。
在距離柄尾約1.25厘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
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后,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製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
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
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
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只可稍繃緊-
-只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繃,提供相當大
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
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
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
一柄製備精良的硬弓會比一個彈性隱阱更有效率,也
能更精確地命中目標--但是失去彈性后的弓就不要再用
了。再換一張弓。
◇箭的製備◇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桿材料,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
料之一。箭桿長約60厘米,寬6厘米,應該絕對很直(
兩定點間繫緊一根彈繩可作為直尺標準),也應儘可能光
滑。箭桿末端應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檢查每根箭桿末端凹槽寬度是否足以容納你的弓弦。
◇羽箭◇
為了提高精確度,可以製作羽箭。羽毛是選材料,但
其他材料也可選用--紙、輕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狀的
葉子。
a:從頂端開始,撕開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兩端各留有20毫米寬的羽毛管,以便系在
箭桿上。
c:將箭桿圓周三等分,繫上相互對稱的三根羽管。
◇箭頭◇
箭桿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系
緊在桿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
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桿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
箭頭后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
干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
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
皮革護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ufe3
--發佈時間:2005-2-134:53:22
--
北京“聚元號”弓箭製作方法的調查(超長專業論文)
北京“聚元號”弓箭製作方法的調查(超長專業論文)
摘要:“聚元號”弓箭鋪是清朝末年北京東四大街“弓箭大院”里十七家弓箭鋪
之一,且是目前所知北京惟一完整保存傳統製作工藝的弓箭鋪。“聚元號”弓是
以豬皮熬制的膠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製成一體的傳統反曲弓,其形制
屬於清代滿族弓,具有弓較大的特徵。現今傳統弓箭製作行業已經退出了市
場,但今年七十多歲的“聚元號”經營者楊文通師傅在家裏親傳手藝給他的三兒
子楊福喜,使這種手藝得以保存。
1
20世紀30年代,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的多位學者對東北
、西南、台灣等地的民間藝術、手工業開展了調查研究。其中譚旦先生於1942年在成都
調查傳統弓箭的製作方法時寫道:“近年來,全中國製造弓箭的地方,是僅有北平和成都
,然而也只是奄奄一息地很難維持下去,有的有人材而無工作,有的有工作而無銷路,全消
滅或失傳是在不久的將來。成都是一個較為古老的城市,那裏聚集了不少的手藝人,他處
的新舊技術,都能吸引仿效,而且是一個相當能保守的地方”([1],199頁)。中
國製作傳統弓箭的技藝由來已久,並且在中國古籍中有較多記載。傳統弓箭是冷兵
器中最具殺傷力的射遠武器之一,也是古人們舉行“射禮”的工具,且是武舉考試中最重要
的一項內容。但到晚清隨着近代火器的引進,弓箭漸漸失去了射遠武器的主導地位,在民
間的製作使用也日漸衰微,因此出現了譚旦所言的僅個別地區使用弓箭的情況。在譚
旦調查完不久,這個在成都的最後一個弓箭鋪便很快銷聲匿跡了。①
譚旦調查報告中說:“當時(1942年)還有一個打算,想勝利複員后能有個機會到北京
去調查制弓箭,以便南北兩地有個對照的根據,去分析技術與取材上有何不同的地方,然
而人事的變遷,國家的多難,任何打算都成了幻想”([1],200頁)。50年來,未見有人步譚
旦的後塵。現
今我們有幸在北京朝陽區團結湖水利局宿舍大院裏尋訪到倖存的“聚元號”弓箭小作
坊。該作坊佔地面積僅有十幾平米,是老藝人楊文通(滿族,1931—)先生和他的三兒子楊
福喜(滿族,1958—)於1998年租借並改建的。楊文通與其兄長楊文鑫(滿族,1926—1
969年)等同是清朝末年原北京弓箭大院(位於今日北京東四南大街)里有名的“聚元號”弓
箭鋪的店主。為
了有效地記述和搶救這一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充實必要的相關史料,我們於2
003年3月—7月對他們製作弓箭的方法進行了調查。在提前準備好各種材料后,楊福喜
配合我們的調查製作了一張弓,歷時三個多月,在5月製作接近尾聲的時候,迫於“**型
肺炎”在北京的爆發,只好又間隔數周重新開始。我們採用對整個製作過程拍照、錄像,結
合相關知識提問的方式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種傳統技藝,也是對這
一技藝的一種搶救。夥伴小組研究生劉煜和蔣龍協助拍攝了部分圖片並進行了部分考古
方面的提問。
1“聚元號”弓箭鋪的歷史變遷歷
經三百多年,近十代店主的努力使“聚元號”弓箭鋪製作弓箭的技藝得以保存下來。楊
文通師傅回顧了“聚元號”的創始和變遷。1
.1“聚元號”的創始及歷代相傳清
朝時期北京的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那裏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
大多為皇親,並以滿族以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當時,“聚元號
”做的弓以供應皇宮為主,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這些人地位雖不很高
,但其待遇豐厚,自覺比尋常百姓優越得多,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其弟子中也有紈絝子弟
。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清朝國庫空虛,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
坊。這時執掌“聚元號”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稱其為小王)。小王夫婦因吸食毒品而
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只好將其祖業變賣給楊家。小
王是楊文通所能追溯的最早“聚元號”傳人。當年,“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
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那裏原是皇家作坊,屬於“凈地”,女人不得入內。直到1
900年左右,弓箭大院淪為民間作坊以後才允許女人出入,並有女人參與製作。弓箭大院
是由清朝皇宮裏的太監按八卦設計的,生人進去出不來。弓箭大院設有兩個大門,一個在
東四南大街清真寺邊上,稱為南大門;另一個位於珠市大街稱為北大門,均設有更房及護
衛。院內除十幾家弓箭鋪外,其餘五行八作均與弓箭行業有關,如制牛角鋪,鰾行等。“
聚元號”位於南大門內第一家,位置甚佳。這也是後來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生意興隆的一個
重要因素。
據弓箭大院裏的傳說,炎黃始祖“軒轅”大帝使弓箭性能得以完善並使其成為兵器,因而
被尊為弓箭行的祖師。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業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
里的17家弓箭鋪輪流坐莊承辦。到這天全行業的人都歇業,到弓箭大院的家廟參加慶典
①,設宴唱戲。1953年,正當“聚元號”承辦時,國家明令一切廟產均要充公,“聚元號”只好
將家廟的廟產等上交國家,從此結束了弓箭行業的祭祖活動。楊文通師傅製作了昔日家
廟微縮模型(封三)。1
.2“聚元號”的轉讓楊
文通的父親楊瑞林(1884—1968年)(封三),早年隨其堂兄(“全順齋”的掌柜)學習弓
箭製作手藝。到二十多歲時,已是弓箭行業中較有名氣的師傅了,但苦於自己沒有鋪面
,平生所學難得施展,聽說小王要賣鋪子,便決定買下來。當時開價是40塊大洋,這對於
一個手藝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楊瑞林在親友幫助下,才成為“聚元號”的第八代
店主。楊
瑞林得到這個店鋪后又增加了一些品種,使“聚元號”增色不少,如:弩弓、彈弓、彈弩
、袖箭、匣箭、箭槍等等,並於民國初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因其獎狀上有國民黨的印
章,家人在“文革”時將其燒毀。同時被毀的還有乾隆皇帝所提金字大匾、一些國外向“
聚元號”下的訂單,以及他們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弓箭等。
1949年以後,“聚元號”弓箭的國內外銷量很大。訂貨最多的是外蒙古和青海省,他們
通過北京市進出口公司,與“聚元號”訂了常年合同(封三),達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當時
在同行中還有三家比較有實力的弓箭鋪,論手藝不比“聚元號”差,但外蒙古就是不要。無
奈“聚元號”只有請其它幾家店鋪代做,做成后打上“聚元號”的字號,以此來滿足市場的需
求。“大躍進”時期社會上又開展了大張旗鼓的“除四害”愛國衛生運動,很多人為了打麻
雀到“聚元號”買弩弓,其購買者之多,更是到了這裏剛下料,那邊就交錢定貨的程度。甚
至連上漆也來不及,其他裝飾性的東西都省略了。當時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月收入幾千
元,而那時社會上人均月收入最多三四十元。後來中央號召公私合營,楊瑞林帶領全家首
批參加了公私合營,成立了“第一體育用品合作聯社”,即後來的“北京第一體育用品廠”(
封三),楊瑞林還榮幸地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大會。楊文通曾給**主席做
過一張弓。那是公私合營不久,廠領導找到他,說:“上級領導想要一張弓,做得細緻一些
”。他用了四十多天精心地製作了一張弓,交上去數月後,廠領導對他說:“你做的弓已經
交到了**的手裏,**非常喜歡,並表示一定要付錢”。楊文通師傅說:“我當時很
後悔,如果知道是為**做的,我會拿出最好的材料,做工也會更細,做得更好”。後來
錢拿回來后全廠誰也沒要,他買了糖大家一起吃,共同分享這一幸福和光榮。1
.3“聚元號”的沒落及後傳
“聚元號”在1957年被改造成了體育用品廠,經營開始轉向。弓箭經營衰敗是在三年自
然災害時期。到了“文革”時期,弓箭更是被當成“四舊”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全
國弓箭行業大都聚集在北京,從最初的17家到民國只剩7家,都位於弓箭大院裏,這
7家分別是“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順齋”、“天順成”和“德紀興”。由於弓箭
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經驗的積累特別重要,在短短几年內是不可能培養出全能型
手藝人的,絕大多數行內的人也只會一兩道工序。老弓箭鋪的那些手藝人現在基本上都不
做弓箭了。目前能繼承家傳手藝的也許僅剩楊文通一人了。①由
於原來那七家除“德紀興”外都與“聚元號”有親緣關係,故彼此之間都非常了解。楊
文通說:“其他幾家後代雖有人健在,但卻沒有一人能繼承祖業。”1998年,楊文通看到國
家射箭隊舉行射兔子活動的報導,便帶上家傳的一張舊弓去看個究竟。沒想到那裏射手
用的都是現代弓,楊文通手持的這把傳統弓立刻引起了在場的一些老射手的注意。經了
解,知道楊文通是舊時弓箭大院的做弓者后,他們很激動,並勸楊文通一定要想辦法別讓
手藝失傳。楊
文通的三兒子楊福喜從小生活在弓箭鋪,耳濡目染,對弓箭製作很有興趣。但他工作
后,從當木工到開出租車,二十多年來一直無暇向其父親學習這門手藝。1998年後,在楊
文通的鼓動和協助下,放棄了開出租的工作,向父親學習製作傳統弓箭,並有意以此開發
市場,合作創辦一個弓箭娛樂活動場所。但最後並未能如願,此合作在籌備並運營了一年
后便無法再繼續下去了。雖
然這次經營活動很快終止,但卻是日後楊福喜下定決心要學會並保持這門手藝的契
機。同時,這也是一次籌備各種製作工具的過程。歷經五十多年的變故,除兩張舊弓外
,原“聚元號”的上百種製作工具都蕩然無存。楊福喜在其家屬院裏租借到了一間小平房
作為制弓箭場地,在其父親的指導下,全力學習製作,並積累了製作好弓的經驗。經過三
四年的學習和實踐,他的製作弓箭手藝已很嫻熟。
2“聚元號”傳統弓的製作2
.1弓的結構與選材
“聚元號”弓的主體結構為: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
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弓在釋弦後會緩慢呈反曲弧
形(圖1)。弓
體的中部是執弓把握的地方,被稱為“望把”,是由內
部的“望把木”(木質)、“梁子”(鹿角)及外部包住的牛筋
和樺樹皮組成。弓兩端介於弓身與弓之間彎折的部份
被稱為“腦”或“腦脖子”,其內側被稱為“筋窩子”。木質
弓的頭部配有牛角“稍頭”,在稍頭與弓稍銜接處開有
一凹形口,稱為“扣子”,起掛弦之用。弓稍外側粘有小塊
牛角,稱為“墊子”,起墊弓弦之用。中
國傳統弓是由多種材料粘合而成的複合弓,其製作
過程複雜、所用材料繁多,並且做工、選材都要依據適
宜的季節和氣候。(
1)竹子:做弓用的竹子多產自江西省,那裏產的竹子比較粗壯、結實耐用。通常以敲打
竹子聽其聲音是否清實的方法來評價竹子的好壞。最好選用採伐后經過一年陰乾的竹子
。上下兩端粗細不勻或中間部位有蟲眼的竹子都不能用於做弓。在購買竹子時要考慮損
耗。(
2)牛角:一張弓要用兩隻牛角,且要選用長度在60公分以上的水牛角。目前北京的購買
價每隻約30多元,牛角多出自湖北。由於現在楊福喜常託人代購,故所收到的牛角中,何時
割下以及是否都是成對的牛角都不太好掌握,只能以大致相當的長度而成對選用。(
3)牛筋:牛筋是製作弓體中非常重要的彈性材料,取自牛背上緊靠牛脊梁骨的那塊筋
①。牛筋買回後放在房沿上風乾,風乾到**成,用粗濕布把它裹上。接下來的工作是砸牛
筋,如果住在農村就方便了,可放在碾子上碾。但北京沒有碾子只好用木鎚子砸,力量不可
過大,還要慢慢砸。因力量太大就把它砸碎了,而慢慢砸可以把它砸劈。砸完之後可看到筋
已被劈成一條一條的狀態。然後一點一點地撕,撕成所需要的粗細,最後變成一絲一絲的
。撕筋的過程是一個慢工,舊時常由婦女來做。弓箭大院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好漢子一
天撕不了4兩筋”。把撕完了的筋打成捆,待用時提前把它泡在水裏,泡的時間越長越好
。舊時弓箭大院裏的店鋪門口常年有泡着的筋。到用時需要用凈水沖洗,用起來效果非
常好,鋪②起來的弓也非常光滑。如果筋泡的時間不夠長,師傅會說那筋“比較臟、硬、不
滋潤”,用它做成的弓,弓面可能會出現一道一道的裂紋,他們常稱之為“水裂子”。
(4)鰾:“鰾”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師傅們對粘貼各種材料所用的動物膠的稱呼,它是弓箭
行業里非常關鍵的材料。一張弓所用鰾的份量很大,常有“一張弓4兩鰾的說法”。而且
鰾的質量好壞也是直接影響做弓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弓箭行業中最早使用的是魚鰾。魚
鰾是非常好的粘貼材料,其製作方法主要是選用大王魚(中文名:大黃魚,學名:Pseudoscia
enacrocea)的魚泡熬制。先把魚泡用清水洗凈,再用溫水泡,使其漲開。泡一段時間后,用慢
火熬。待熬到一定程度后搗爛過濾,以除凈渣滓及硬塊。使用時可加開水稀釋。魚
鰾雖是弓箭製作行業中首選的粘合膠,但現在多用豬皮鰾。按楊福喜的說法,魚鰾不
用快一百年了。談起現在所用的豬皮鰾,還有一段發明的歷史。在弓箭大院裏的一次聚
會用餐時,一位夥計愛吃豬肉但不愛吃豬皮,他就將豬皮吐在桌面上。等第二天人們收拾
桌子時,發現豬皮非常牢固地粘貼在桌子上。由此一位姓齊的夥計萌發了用豬皮熬制豬
皮鰾的想法,經過嘗試,成功了。他把做出的豬皮鰾分送到各個弓箭鋪免費試用,等他們
覺得可用后再付錢。這種方法也被楊師傅所沿用。製作時先將豬皮用礆水洗凈,再用溫
火煮,煮到用筷子輕輕一點能穿透為宜。然後再把它放在鐵鍋里搗爛,繼續熬,最後過濾
其中的渣滓及硬質,陰乾后切成條即可,使用時可按要求調節濃度。
楊福喜說,“我們弓箭大院就有做鰾的—鰾局,我們那時出口(主要是出口外蒙古)的時
候,有專門給我們家做鰾的。前兩年我到北京一個鰾廠去買鰾的時候,他們那最老的一位
老職工,八十多歲了,進廠時趕上兩撥砸豬皮鰾的,都是用人工砸豬皮鰾。就在前幾年,那
個鰾廠里還有一個看門的老頭,他是真正砸豬皮鰾的。他們那時用來砸鰾的鐵鍋子比
我們這兒的正規,一個鍋子就是15公斤。他們砸鰾時一鍋鰾就是10斤。那時候我們院裏
的那兩家鰾局,他們的夥計吃的最好。因為你不給他們好的吃,他就干不動活啊!砸豬皮
鰾的每天都能吃上炸醬麵。”
2.2使用工具2
.2.1制弓胎工具大
板凳是製作竹胎及進行各種相關的操作時的主要工作凳,前端有一塊立板,板上有大
小不等的兩個小立柱,供砍磨竹胎等操作時起阻礙或依靠之用。板凳面上兩端中間部位
還各有一個能嵌住弓體的凹槽。還有一種千斤板凳—一端有凳腿、另一端沒有凳腿的大
板凳,使用它來上力量較大弓的弓弦。利用千斤板凳進行工作時,可以方便地把板凳沒有
腿的一端插入牆上的一個洞中,以防用力過大時板凳會一端翹起。鋸
子是切割竹胎、稍子及牛角的工具,根據所鋸材料的不同,選用齒口粗細不等的鋸子
。刀是砍制各種粗坯材料時用的工具。錛子是制弓行業特製的工具。錛子把上的孤度較
大(圖2a),是砍制弓胎、“腦脖”時必備的工具。木銼可分為粗銼、細銼、彎銼和平銼。粗
銼和細銼是磨製各種材料時使用的工具。平銼的表面沒有鋸齒,它是對弓進行“畫活”時
用其熨燙粘貼材料的工具。
2.2.2制角工具電
動沙輪、拋光輪代替了舊時用手工磨製牛角的工具。壓
馬是弓箭製作行業特殊的工具(圖2b)。用兩個丫的木材支起一個類似於建築行業
所用木馬的工具,其橫樑上的輔木是活動的,可與橫樑一起擠壓住弓胎等物。梁的高度約
一米左右。壓馬是鋪牛角面時最得力的工具。走
繩(圖3)是配合壓馬使用的繞繩的專用工具。2
.2.3鋪筋工具鐵
鍋及木棒是熬膠工具。筋
梳子是鋪筋時梳理筋使其均勻成絲狀的工具。用銅板製成
,一端成齒狀,因此而得名。“
筋起兒”是一個小的長條竹片。在梳筋後用其抬起整張筋時用
的輔助工具。筋
板是一個長條狀的普通木板,要以不怕水的木材為佳。是鋪
筋時,在其上面鋪上牛筋然後刷鰾的工具。
圖3走繩2
.2.4打弦工具弦
架子是架弦線用的木架。弦刀是在弦架上鉤住綿線的鐵片
。線車子是繞線的輪軸(圖2c)。2
.2.5其他工具“
弓枕”是把弓體拿上板凳時抬起弓身兩臂的枕木,在“弓枕”的
上緣中間有一個凹形槽,弓的“腦脖子”正好枕在此處。與此配合使用的還有兩塊扁平方
木,起到進一步抬高“弓枕”的作用。“
弓挪子”①(圖2d)是使弓彎曲變形的特殊工具,使用時,把初步做成的弓體捆綁在
“弓挪子”上,根據所做弓的大小可選用尺寸不等的三種“弓挪子”。“弓挪子”的彎曲弧度都
是依照已有樣弓的形狀。圖
4震棍“
刮刀”是師傅們自己製作的工具。它的功用是刮
平牛角製品,是用一個鋼尺改造而成。製作方法如下
:首先製作一個“震棍”(圖4),用一根木棍,把其一端
切出一個半圓切面,在切面中心處釘一個大鐵釘。然
后把鋼尺的三個側面在油石上磨平。最後用“震棍”使勁“勒”出刃來,即將鋼尺立貼住“
震棍”的大鐵釘,往複磨擦。
這麼半天,還沒貼一半呢,還有挺多圖沒貼,關鍵的工藝還在後頭。做張弓真是不容易啊,光工具就這麼多。下次貼完。
.3制弓工藝“
聚元號”製作一張弓箭的時間,嚴格來說要經過一年多,從選材到準備各種半成品都要
依據相應的季節並需經過一定的時間陰乾。這次調查由於我們提前與楊師傅做過計劃
,他準備了一些必要的材料及部分半成品,如豬皮鰾、牛筋等,這樣使我們能在三個多月的
時間裏完成調查,並現場記錄下他製作弓箭的主要過程。由於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弓箭
的了解不多,感興趣的更少之又少,至使它的銷售市場微乎其微。小楊師傅本人不想讓這
門自古就有的手藝失傳,不惜放棄他收入尚可的開出租車的職業,轉而投入了極大的興趣
和熱情來製作弓箭。正因如此,他表示沒什麼“絕活兒”秘而不宣。同時他提到,如想要十
分完整地掌握這門傳統手藝,沒有三年的實踐學習是不可能出徒的。小楊師傅說至今他
還有幾個手藝沒學會①。制
作工序主要分為製作弓的主體過程“白活②”、對做出的弓進行裝飾工作的“畫活”和
做弓弦等幾個主要階段。在舊時弓箭鋪里的夥計們做弓都有一定的規矩,即做“白活”的
不會“畫活”,“畫活”的不會幹“白活”。這其中的道理不必多論,與其它手工藝行業都有相
似性,大都為保護自己本門的手藝不外傳。
2.3.1白活(
1)製作弓胎子砍
竹胎:把買來的竹子(此竹要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陰乾)鋸掉前後粗細不均勻的兩端
,選用中間比較平直的一段。鋸出約長128厘米、寬3厘米的一段。彎
竹胎:將砍好竹子待折彎的部位烤熱,用力彎曲竹胎,使其形成一個竹皮面在外的圓
弧形。舊時多用炭火烤,現在為了方便,使用煤氣火,但煤氣火不如舊時的炭火容易掌圖
5彎竹胎握
火候,稍不注意很容易把竹子外皮烤糊而竹子內芯卻
沒烤好。初步彎成圓弧形后,還要保持其相應的彎度
一天左右的時間,可把它支撐在門與地面之間(或找
其它的支撐方式)以加固其彎曲的形狀(圖5)。做
子:弓有長稍弓、短稍弓,弓稍的長短是簡單區別一般傳統弓類型的標誌。“聚元號
”弓的弓稍有多種類型。有製作各種弓稍的模板(圖2e)。按模板圖樣把木料砍成有一定
彎度的四稜柱形。舊時製作稍子的材料多是從山上直接採下的“山木”,現在都用普通的
榆木代替。稍子的長度大約為弓身長度的1/4。本次調查時製作的弓稍通長30厘米左
右,其中待插入竹胎子裏的四稜錐部分長10厘米。做
“望把”:舊時做望把多用山木(師傅們不知其學名,意指從山崖上長出來的帶有一定
自然彎度的木材),現在都用榆木代替。望把是襯在竹胎內表面的中間部位以便把握的部位
,所以它的砍制要以適宜把握的形狀為準,亦可參考使用者手形的大小做相應的變化。勒
“望把”:在竹胎子的內表面正中間部分約4厘米的地方砍制一塊放望把的地方。砍
的深度大約是整片竹子厚度的一半。可以用鋸和錛子砍出其初始形狀,然後用木銼銼平
。把提前熬制好的豬皮鰾加水用火溫熱,使其軟化。豬皮鰾軟化及稀釋的程度以能在鰾
中立住鰾刷為準。然後分別在竹胎粘望把處及砍制好的望把木上刷兩遍鰾。稍干后即可
把它們粘在一起。為使它們粘得牢,使用壓馬及走繩等工具。先把粘在一起的望把連同
竹胎放在壓馬待壓處,然後用走繩把它們牢牢地捆在一起。製作時小楊師傅邊捆邊說,“
至今我也沒有發現有比這更好的方法,老年間研究的這玩藝!”勒好后,必須至少經過一夜
的時間才能把望把粘牢。
“插稍子”(封三):把弓粘制在弓胎的兩端。先在竹胎子的兩端依稍子末端的錐形長
度及形狀畫好要鋸出的V型槽的大小,然後用鋸鋸出。鋸好後用子末端插進去試一試
大小,以及兩個稍子插進后稍子頭是否與整個竹胎子在一個平面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
的步驟,它直接關係到做出的弓是否合格。當查看它們有不合適的地方時,可用木銼校正
V型口的大小及子的形狀。合適后,分別把它們刷兩遍豬皮鰾粘住。“
刮胎子”:是指對弓胎的處理。弓胎子的寬度不能按初始時狀態,此時要用錛子和
木銼把竹胎處理到合適的寬度,還要把竹胎的邊緣銼的十分平滑。經過一到兩天的時
間,可以把捆在望把上的繩子解下,用錛子砍望把的兩側,然後用錛子進一步修理望把
的形狀,使其中間粗、兩頭略扁平利於把握。此時也還只是砍一個大概,等勒完面子以
后還要砍。“
彎弓”:把弓胎子放在火上烤,可適當用水澆一下。然後用力彎弓胎子,使其彎成更平
滑的圓弧形,至於彎成多大的弧度,沒有標準的說法,全憑感覺。如需要製作力量較大的
重弓,弧度可適當加大。也可把弓胎子放在地面上或壓馬上用力使其彎曲。然
后,再憑眼力仔細檢查插上子的弓胎是否平直,檢查的方法是從一個子頭經整個
竹胎所在的平面看另一個頭,及看兩個子是否在竹胎的中心面上。如稍有不符合者
,以用力彎竹胎的方法校正。校正後再用繩子捆住或使其固定在某一位置,使其進一步
(2)勒“角面子”鋸
牛角:把水牛角按牛角的外弧側面鋸下(圖2f)。一張弓正好要用一頭牛的兩隻牛角
。楊福喜說,“雖說這東西不是說有多珍貴,但也不是太好找,都是幾千里地運來的。在弓
箭大院時,有專門處理牛角的師傅,鋸、磨都是一套的,最後買的都是直接能用的。最出名
的是‘面子許’(許師傅),他就住在東四南大街,歲數跟我爺爺差不多。一對牛角只用那麼
狹的兩小條,其它剩下的大部分都沒有用了,個別粗的地方,可以用來做兩個扳指”。磨
牛角:鋸下來的兩條牛角側面,要經過磨平才能粘在弓胎上。舊時,磨牛角是一個體
力活,現在小楊師傅為了方便快捷,買了電動沙輪(圖2g)。牛角的外面以後還要磨。磨
好牛角的裏面是非常重要的。牛角磨到約3毫米厚即可用。磨
好的牛角面還需放在火上烤,待烤到一定的火候,牛角就變得非常軟了。然後把它
放在地面上踩踏,使其變得平直。或者用其他重物平壓住牛角面。撕
①面子:把平直的牛角面按牛角面內側向上的方向放在大板凳上,用勒具把牛角面
劃出一道一道的條紋(圖2h),其作用是利於塗上豬皮鰾后與竹胎子粘得牢。撕
胎子:在弓胎子的外弧面的兩端接近腦脖子處,用木銼分別銼出一道橫槽,使牛角面
的尾端剛好能嵌入此處。再用勒具把弓胎子的外弧面也劃出一道一道的條紋。配
面:必須要分請前後段。即牛角靠尖部要鋪在弓胎的中間,牛角靠根部要鋪在靠弓
端。反鋪是不行的,因為牛角靠尖部一側硬度較大。舊時弓箭大院裏的師傅們每次都同
時做幾張弓,按小楊師傅的說法,“誰也不能保證一石打一鳥,你訂十張,我們得做十二張
。”這樣很多弓一起做時,就更要配好面子,因為牛角面子如比弓胎子寬時,用繩子一勒,角
面子中間受力過大就會鼓起來,這樣就把牛角面破壞了。對於寬大的牛角面要用鋸和木
銼使其達到合適的尺寸。在弓胎子的正中間部位即放置望把的背側,要留出一塊至少長
約4厘米的空隙,也可依牛角面的長短適當加長,用於下樑子。勒
“面子”(圖2i):是一個重體力活,舊時多用體力好的夥計做。勒不結實會直接影響到
弓的質量。首先把一些細繩子放在水裏浸泡備用,同時把豬皮鰾用火溫熱,然後分別在牛
角內側面和竹胎子的外表面刷兩遍鰾。所用的豬皮鰾的濃度較高,用量也較大。楊福喜
解釋說,“一般的木工不敢像我這樣用鰾,你看我用的鰾這麼稠,用的也多,要不說我這一
張弓的鰾能做一套組合櫃,用鰾量很大”。
下“梁子”:“梁子”是指要安裝在弓面上的兩條牛角中間的部件,其材料最好是鹿犄
角。如使用牛角要選用牛角中較硬的部位—牛角尖部。把“梁子”的初始材料按所需
尺寸用鋸鋸下,然後按粘貼其它材料的方法把梁子粘上。粘時與牛角間不要留下任何
空隙,否則在張弓時此處會鼓起來。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也是關鍵的一步,做工一定
要到位。磨
“面子”:先用沙輪磨“梁子”。經過打磨的“梁子”外表規則光滑,它的厚度要比其餘的
牛角面厚。再磨“角面子”,“牛角面”的打磨程度要根據所選用的牛角的薄厚及所欲做弓
的力量而定。但沒有具體的尺度,全憑師傅們自己把握。打磨時可用手感受其所磨“面子
”的光滑程度。但這步工作在鋪完筋后該上弦的時候還要做。那就是更細的活了。現在
只是磨個大概。挖
“胎子”:經過一到兩天的時間,等到用於粘“望把”及稍子的豬皮鰾陰乾后,再進行刮
胎子。先把捆在望把上的繩子解下,然後用錛子把竹胎子上的竹節砍掉,再用大木銼把每
一個竹節處及竹胎的邊緣銼圓滑。再用木銼打磨望把。用錛子砍出腦脖子的初步形狀(
圖2j),然後用木銼銼,使其形成一個脊形。此處叫腦脖子或筋窩子,是弓稍子與竹胎連接
或鋪筋鋪到的位置。
(3)鋪筋泡
筋:把牛筋泡在水裏,泡的時間越長越好。“
嘗鰾”:不是嘗它的味道而是嘗它的溫度,這是弓箭行最關鍵的一步。鋪筋用的豬皮鰾
與粘貼其他材料所用的濃度和溫度不同,是直接關係到鋪筋是否成功的主要條件。此處
所用豬皮鰾的濃度要較其它稍小一些,可用刷鰾的刷子沾着鰾看它是否能剛好滴下為
准。溫度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果鰾的溫度過高,會把筋燙的失去彈性,師傅們的經
驗是用舌頭嘗試鰾的熱度,以不燙為準。“
梳筋”(圖2k):先把筋板用溫水洗一下,平放。把一束筋放在鰾鍋里浸沾,使筋能很充
分地沾上鰾。然後把它們平放在筋板上,用筋梳子把它梳理平整,使每一根筋絲都充分展
開(圖2k)。“
鋪筋”:根據筋的長短確定需要鋪幾道筋,鋪第一道筋時要從中間開始,然後再向其中
的一端鋪,待先鋪完的筋經過一兩天的時間陰乾后再鋪另一端,以便操作時能把握乾的一
側(圖2l)。本次調查選用的筋比較長,有三條即能鋪完整個弓身。每兩道筋之間要交錯
地多鋪一些,以增加此處的強度。鋪完筋后要檢查一下整個弓的形狀。鋪筋的層數直接
關係到弓力的大小,普通的弓要鋪三道筋。如要製作弓力很大的弓,就要相應地多鋪幾層
筋,如50磅的弓要鋪5層,60磅的要鋪6層,70磅的要鋪7層,80磅的要鋪8層。還要考
慮到天氣的情況,天熱時,每一層筋鋪的要薄一些,適當增鋪幾層;天冷時,每層可鋪的厚
一些,適當減鋪幾層。
做稍頭(圖6a):本次調查製作的兩個稍頭都用牛角。舊時也曾一頭用牛角,另一頭用
木頭,那時都是當兵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防潮,沒有什麼裝飾作用。把稍頭銼出長約一寸
的薄一些的片端,使其插入弓裏面。後面也留出約一寸的頭。然後在弓稍的頂部用
鋸鋸出一個V型開口,以粘住頭。如果V型口開的過大,可用一個小薄木片一起粘上
去,待鰾幹了以後再鋸下多餘的部分即可。纏
“望把”(圖2m):為了增加望把的耐用強度,再用筋橫向纏住望把,把牙子和梁子都包
進去。包上的筋要盡量平整,否則筋幹了后,還得銼,很容易把筋銼斷。出
稍子:插完稍頭的望把是進一步處理稍子的基礎。在大板凳上進行,用大銼銼稍子
,使其漸漸變成長立柱形。此時操作要注意兩個稍子保持在一個平面上。做
弦塹子:截取牛角頭部較厚部位的一段作弦塹子(圖7),舊時多用鹿犄角製作。由於
弦塹子的體積較小,不易用手把持,可配合使用台鉗把牛角夾在大板凳上操作。舊時多用
“手拿子”(圖6b)操作。銼出的弦塹子要用刮刀刮平,再用沙紙磨一遍,最後用拋光輪拋
光即可。然後再在接近牛角面“腦脖子”面上,找出要粘弓塹的位置,用銼銼平。
圖7做弦塹子(
4)上板凳①上
“弓挪子”:上火烘烤一下弓體,基本上達到燙手的程度
,目的是讓弓體柔和一點。然後把一個弓挪子的一端與弓體
的近弓一端系在一起,並輕輕壓下弓體,使其剛好落在弓挪
子的孤槽中,再把它們系住。按同樣的方法,繫上另一個弓挪子(圖6c)。上弓挪子的過
程要慢一些,因為是初次把弓體反曲到如此大的變形。上完弓挪子至少要經過三四天的
時間才能繼續進行下一道工序。這樣才能保證弓體被定形。如果所做弓的弓力較大,那
么上完弓挪子后等待進一步操作的時間還要長一些。上
板凳(圖6d):把帶有弓挪子的弓體放在大板凳上,並先用繩子把弓體在望把處與大
板凳繫緊。上
“弓枕”(圖6e):把兩個弓枕分別枕在大板凳上弓體的腦脖與板凳之間。這樣弓體
就會發生較大的反曲變形。弓箭行內的說法叫“起一層塹”。上完弓枕后,解下弓挪子。解
下弓挪子時要特別注意用雙手同時解下兩個靠在弓體中間部位的系在弓挪子與板凳上的
繩子,無論是多軟或多硬的弓要同時“放勁兒”,這是規矩。接着再解下兩邊的繩子。“
爬板凳”(圖6f):剛解下弓挪子的弓體其兩個弓臂上的孤度可能不完全一樣,這就需要
進一步的修理。先用板銼銼孤度比較小的牛角面,銼時要慢慢地掌握銼下的程度,不能一
次銼的太多,否則弓的一側被銼下去,另一側可能就會起來。同時還要用雙手按一按兩側
的力量是否相當。銼差不多時,再用細銼找一找不太如意的地方。“
起塹”:爬完板凳的弓再起一層塹。起完塹的弓,弓體的形狀可能又會發生變化。再查
看兩邊的弓臂孤度是否還能相當。否則還要用銼繼續銼。粘
弦塹:在離牛角面約一寸長的地方用銼銼出一塊平平的地方,叫製作塹盤。然後把弦
塹用鰾粘上。弦塹的高度沒有具體的尺寸,都憑經驗而做。但要保證上弦后不會使弦支
的太高。粘完弦塹之後就可以下板凳了,把弓枕子和系在板凳上的繩子解下。“
開扣子”:在牛角頭與木弓嵌接的地方,用木銼銼出一個小斜開口,作為能掛住弦
的地方,此處稱為“扣子”。
上“綳弦”(圖6g):首次上弦要在大板凳上進行。把弓的望把處與大板凳系在一起,枕
上弓枕,再起一層塹。然後把綳弦(試弓弦)掛上,弦的長度要依掛在弓上是否合適而做相
應的調整。弦的兩頭系出一個套環,套扣剛好落在弦塹上的凹面處。做一張弓的成敗,這
時就要見分曉了。在此之前還是一點把握都沒有。掛上弦后,彈一彈弦的聲音,看一看弓
的形狀。如聲音不太清實,說明弦還有些長,再繼續把弦往短處系。直至調整到合適為準
。對於本次調查所做的弓(圖6h),經過上弦后,楊福喜說“不行,兩個脯都太硬,成了鍋底
板了(弓臂的孤度都呈現出圓形),這是做弓里最忌諱的。都得往下銼。”
“韃撒”①弓:用板銼銼弓體的牛角面,主要是銼弓脯的部位(封三)。這是一個慢活,得
一點一點找,急不得。小楊師傅說,“說實在的,我幹活比較燥,我性子急,我父親也不行
。我有一個大爺。那是出名的,那幹活細,銼弓少一銼都不行。但是就是有一個不好的毛
病,就是比較慢。我父親他們做二十多張,他就做六個。但是他的的弓就是好,有人專買
他做的弓,據說都不用看一摸就能摸出來”。銼牛角面的同時,要觀察弦與望把之間的距
離,以及兩個脯距弦的距離是否合適。弦與望把的距離按行規是一拳並伸直大拇指再距
一寸的高度為合適。這個距離越小,越難於拉開弓。舊時弓箭鋪常常特地製作兩張此距
離較小的硬弓,以防力量大的外人來此試弓,如果普通的弓輕易的被拉開,那多少有些沒
面子,正所謂“好硬弓,大扁弦”之說。脯與弦的距離沒有特別的高度,但要用尺子量一量
看兩處是否一樣。同時還要試着拉一拉弓,當弓一離開塹就算弓開了。每一張弓都要保
證弦要能同時離開兩個弦塹。銼到一定程度時,就得上着弦把弓放幾天了,不能一次銼太
多,否則很可能弓脯一下子就塌下來,就前功盡棄了。過幾天再繼續用銼銼,然後再用細
銼找平。通過尺量、眼觀、拉試來查看銼的是否到位。試拉時,放弦后聽到的應是一個聲
音,即放開的弦能同時擊打兩個弦塹而引起的聲音。
2.3.2畫活“
畫活”主要是對弓體進行裝飾,可繁可簡,依個人喜好而定,一般可分為以下幾下
步驟:刮
、磨、拋光牛角面:用刮刀刮磨整個牛角面,牛角頭也要做同樣的處理。然後再用沙
紙磨一下,再拉開弓試一試,看是否正常。最後拿到拋光機上拋光。舊時沒有拋光機,全
憑手工拋光。方法是用刮下牛角面的角絲混合香灰,用這種混合物在牛角面上緩速推磨
,常常磨的手都會感到很燙。“這也是一個很累的活,聽說我大爺曾因磨一百張弓而累得
吐了血”,楊福喜說。包
“望把”:包“望把”之前先用銼銼一下粘在望把上的鰾硬塊。用尺子測量出弓體的中
心,並用手指支住弓體的中心看弓體是不是平衡,如不平,須找出其平衡點。量出所要包
住的望把的寬度,然後裁下相應大小的軟木紙。軟木紙事先要刷過鰾,待用時再用火烤一
烤,小楊師傅用舌頭舔軟木紙,按他的說法,干這行不能怕臟。邊包邊用“燙銼”熨燙軟木
紙和外表面,使其受熱以粘得更牢。楊福喜說:“軟木紙包望把不但能把握舒適而且還能
起到吸汗的作用。舊時多用皮,是跟樹皮一樣的材料。那時有專門送貨上門的,但後來
就越來越少了,50年代初就沒有了。我那二大爺他們家門口正有一個汽車修理廠,他與
那幫人熟。他們用這個做鋼墊。後來我二大爺突發奇想,因為那時候沒有皮了,後來用
這一試還行。後來就用這個了”。以同樣的方法,在軟木紙的兩個外邊粘上兩條鯊魚皮
。
包稍子:最講究的材料是用鯊魚皮。現在鯊魚皮不易買到,多用蛇皮代替。經過處理的
蛇皮都很薄,提前刷好鰾,待使用時把蛇皮烤熱,並加濕,使其柔軟一些,便於粘得比較平
整。粘時也要用平銼把它燙熱,便於粘得更結實。貼
樺皮:貼住弓背其餘的部位。現在所用的樺樹皮都出自大興安嶺一帶,在每年的6月
20日左右從成活的樺樹上扒下最佳,當然這要得到當地林業部門的允許。然後一層一層
地撕下,直至最薄的一層。否則,即使貼上樺樹皮,樺樹皮本身還會慢慢起層,就會影響弓
的美觀。把樺皮按紋理貼在弓背面上,還要用一根黑色的細條狀樺皮貼在弓身的側面邊
縫處。貼
花:用自己處理的一種紙(類似於現在的不幹膠)貼出花樣。在舊時,人們多從市場上
買來糊窗戶的紙,俗稱為“本田私”紙或“毛道紙”。在紙背面塗上膠,再染上各種顏色的油
漆,干后待用,用時再塗上一層膠。根據老年間的風俗,可貼出幾種圖案。如有弓把處的
“把魚兒”、在弓臂中部的“腰魚兒”、在弓脖處的“腦魚兒”。還可以加“五道線分水”(黑、白
、黑、白、黑)、“分三朵兒”、“堆山子”等。由於舊時不用青漆調顏色,全部用桐油,而畫活的
師傅們全憑手指往弓體上撮。以致於長時間的勞作,他們的手指變得非常粗糙。
“洗活”:最後用桐油把貼在弓體外表面多餘的膠洗掉。
2.3.3製作弓弦弓
弦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牛皮弦,一種是棉線弦。牛皮弦的做法很簡單,用牛皮編成麻
花繩即可,類似於農村駕御馬車時用的牛皮鞭子。牛皮弦的特點是結實耐用,是做戰用弓
的必備弦。早年,“聚元號”所做的弓供皇家貴族使用,更注重弓箭的美觀,多配以棉線弦
。製作棉線弦的方法較為複雜,過程如下:首
先把弦架子調節好,使其兩個弦刀之間的長度合適。然後把白棉線套在兩個弦刀的
鉤子上。套多少圈取決於弓力的大小,如40—50磅的弓套25圈,50—60磅的弓套35圈
,100磅的弓要套80圈等。套完后,調整一下整個棉線束,使其整齊,並把棉線的頭尾
相接。把線車子上的彩色棉線橫向一圈接一圈地繞在白棉線束上。操作線車子有一定的技
巧,雙手握在線車子左右的弦線上,按均勻的力量繞動,線車子就會自動地隨着弦線的轉
動而轉動,並把綵線一圈緊挨一圈地套在弦線上(圖6i)。最後打成的棉線弦的外表就是
線車子上的彩色線。有時為了應訂做者的要求可做兩種彩色線交錯的弦,方法是同時使
用兩個繞有不同顏色的線車子纏繞白線束。無論是哪種繞法,都要求繞的每一圈都要緊
緊相連,這樣打出的弦不會露出一點內芯的白線。操作嫻熟者打一根弦只需二三十分鐘
。楊
福喜提到與現代的國際弓的弓弦相比,我們的傳統弓的弓弦有一些弱點:弓弦雖然比
較結實耐用,有彈性,但彈性的存在是不利於射擊的。
3“聚元號”箭的製作在
清末,北京弓箭大院裏“聚元號”的弓和“天元號”的箭是齊名的。據楊文通師傅回憶
,“天元號”的做箭工藝細分起來約有200多道,做箭師傅專門備有一個稱量箭重量的“
戥子”。無論做出多少箭,同型號的箭重量都相同。而且,最令人叫絕的是:每一批箭的重
心點都在同一個位置,不管是做100支箭或做更多。箭桿的中心點與重心點的間距有一
定的規矩,最長不能超過6公分。那時箭頭都是從鐵匠鋪訂購的,買回后自己還要打磨細
作。楊
文通的妻子(馮氏,1934—),是“聚元號”後期做箭的師傅。製作方法如下。3
.1調桿做
箭桿的用料是六道木,通常以春季砍伐的為好,秋季的容易裂,此樹多見於山的陰面
。現在楊福喜常到北京郊區門頭溝找村民訂購,按七毛線一根收購。買回的大多是比較
直的木杆,但其中也常常會夾雜很多彎度較大的。對於這種彎度較大的木杆就需要校直
后使用:先用火烤熱彎曲的部位,然後用箭端子加以校正(圖6j)。一手持箭端子,一手持
箭桿,把受熱的彎部嵌在箭端子的凹槽里,然後兩手用力夾,可反覆多次,使箭桿較直。3
.2打皮用
刮刀打皮。
3.3刮桿刮
桿是做箭關鍵的步驟(圖6k)。按楊福喜的姿勢左手拉住一端,並時時轉動箭桿;右
手持線刨子(按刨齒的角度分為大、中、小三等)推拉。先“糙刮”一下,即進行粗加工。放
置一天後再進行兩次“刮細兒”,即用齒略低的線刨子細加工。刨
箭桿時手的感覺很重要,使刨出的桿中部略粗,兩端略細,接近箭扣處略粗。這種粗
細的差別很小,僅憑眼力觀察不出來。用手輕輕的來回撫摸能感覺得到。這種箭,舊時稱
之為“掏襠子乍扣”箭。由於箭桿的這種粗細不均勻性,無法用機器進行大批量加工。但
箭的消耗量是很大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目前,楊文通常在自家的陽台上幫助楊福喜
製作箭桿。楊福喜解釋說:“這掏襠子的箭比那沒掏襠子的箭出去的要快好幾倍。現在的
國際箭也有,高級的,賣三百多”。3
.4箭頭和尾羽箭
頭(圖6l)是專門到加工鐵器的工廠里定做的。呈圓錐形,類似於毛筆頭,故常稱為
“大筆頭”。箭頭尾端能套在箭桿上,就是現在常說的“頭包桿”,這種箭頭的製作方法約在4
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過去老年間用的都是“桿包頭”,即箭頭尾端有一鐵鋌能插入箭桿里
,且鐵鋌的長度還要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比露在外面箭頭的尺寸要長。按舊時的說法
,如果兵部官員拔出鐵鋌觀其長度不合格,那是“裏通外國”,即刻問罪。做
箭羽(圖6m)最好的材料是鵰翎,但目前不易買到,只好用鵝毛代替。先把鵝毛從中
間撕開,然後取出三支,放在木板上浸濕,剪成同樣的大小,這一步驟稱為“拓翎子”。然
后,把三片羽毛粘在箭桿尾部。粘貼第一片是選好位置,使其剛好處於箭扣搭弦的平
面上,其它兩片均分粘貼。在
緊連箭頭的箭桿處約5厘米的地方用蛇皮或沙魚皮包住,名曰“花果”。其目的有二
:一是在舊時起加固“桿包頭”箭里的鐵鋌。二是由於射箭時箭桿的前端要搭在弓把處,長
期使用會磨損箭桿,包上蛇皮起到保護作用。
4弓的性能與使用在
調查”聚元號”制弓工藝時,楊文通向我們解釋了弓的性能和在使用時一些相關的力
學知識。“
聚元號”做成的每一張弓在出售之前,每天都要試拉幾次,以保證其特殊的性能。開弓
時不能放空弦,否則容易損壞弓體。弓
力的測量與成都的做法一樣,可用桿秤稱量,或墜以一定份量的重物。弓力隨季節和
時間的變化也很明顯。如果稱量同一張弓,弓力在早上和中午是有差別的。弓箭手在實
踐中要熟悉這種變化。弓
的張弛方法也與成都的做法一樣,可用人力張弛的方法和工具張弛法。在
張弦過程中,弓力的變化是不均勻的。剛開弓時,用力不太大;弦接近半開時,用力最
大,拉弓者最費力;接近拉滿時,拉弓者所用的力相對減弱。楊文通自豪地說:“普通的竹
板弓(不粘牛筋、牛角的弓)達不到這種效果,這樣的角弓更好用”。
圖8楊文通所繪箭體飛行情況圖“
聚元號”的弓的射程是多少?對此楊文通解釋說:“
是張弓就能射出去100多米”。這100多米是指能射中
箭靶的距離。舊時弓箭大院裏做出的步弓(即普通的
射箭弓),大多數以射55弓(即55張弓直線排開,約5
5-1.7m的距離)遠處的箭靶取准。無論弓力大小,都
以55弓的箭靶為目標。弓力大,弓所配的箭就重。“
如果說可勁兒往遠了射,那就沒準射多遠了”,楊文通解
釋說,“過去那蒙古人打獵,看見獵物往山上跑了,他發
箭時放弦的手一甩,’吱’一下那箭就竄上面去了;看見
獵物往山下跑了,手往上一揚,’颼’一下那箭就下去了。全憑感覺”。對於以什麼角度發
箭射得最遠,楊文通並沒有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對於箭在空氣中飛行的情況,楊文通憑
其直觀的經驗做了如下描述並繪出了一幅簡圖(圖8)。稍
平射時,箭射得比較遠;隨發箭角度的抬高,射的落點逐漸變近;再抬高角度,那就不
知箭飛到哪裏去了;再抬高,就直着掉下來了。
5“聚元號”弓與“長興”弓的對比“
聚元號”弓與昔日四川成都的“長興”弓箭鋪所制弓同屬於清朝弓,由於兩家弓箭鋪的性
質及所處地域上的差別,他們的經營方式和製作工藝有很多不同之處。5
.1皇家工場與民間作坊“
聚元號”自創立時起,它就隸屬滿清朝廷,其生產、銷售都由朝廷控制。直到清朝滅亡
時,才淪為民間作坊。“
長興”弓箭鋪是由農夫武正福半路改行,拜師於提督衙門外的”駱大興”弓箭鋪門下學
徒,學成后出來自己創建的弓箭鋪。在清朝三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的武舉時期,該弓箭
鋪的生意最好([1],202頁)。5
.2繼承與消亡“
聚元號”弓箭鋪在清末到民國初年變成自主經營的作坊,20世紀50年代又經歷手工
業改造、公私合營、併入北京體育用品廠,”文化大革命”期間進一步衰落。但其昔日的主
人仍健在,並正在為保持這一傳統手藝繼續後傳。“
長興”弓箭鋪和當地的其他弓箭作坊隨着光緒末年武舉停考而驟然衰落。民國初年
,一些人士在成都組織國術館,成立射德會。於是,”長興”弓箭鋪在民國14年在成都西大
街復業,但生意一直不好,到1942年前後再次停業([1],203頁)。
5.3工藝差別“
聚元號”弓箭鋪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所用材料及製作工具有些變化。在楊福喜學徒時
期,難以找到一些傳統材料,只好使用代用品。這一時期,還採用了一些電動工具,以提高
工作效率。表1對“長興”弓箭鋪和“聚元號”弓箭鋪的製作工藝做一簡單對比。
表1北京“聚元號”弓與成都“長興”弓製作工藝對比工
藝差別類項“聚元號”弓箭鋪“長興”弓箭鋪選
材:竹子產自江西產自四川弓
山木、榆木檀木弓
把山木、榆木桑木膠
豬皮鰾脬膠(產自上海)、牛膠(產自成都)樺
皮產自東北產自陝西鑲
邊油紙廣藤(產自成都)箭
桿六道木白楊工
具:火源煤火、煤氣烘、烘櫃磨
牛角刮刀、電動打磨機攀、馬仁銼、刮刀制
弦弦架子、線車子羅、弦棒插
子用撕梁子制
筋用筋梳子筋爪子術
語:插弓插子接逗
工藝差別類項“聚元號”弓箭鋪“長興”弓箭鋪刮
面勒面子擷青校
正弓形彎弓端弓、提圈調
整牛角厚度韃撒盤弓裝
飾畫活巴樺皮、巴花做
箭羽拓翎子巴毛接
箭挺處花果下腳結
構:插弓一次分大、小插兩次弓
形狀略寬大較細小箭
頭頭包桿、大筆頭桿包頭、菱形箭
羽每片呈斜梯形每片呈半弧形工
序:鋪筋直接用膠,先鋪望把,后鋪弓身。先經過漿筋,熬膠時加鉛粉吸潮。后鋪把打
弦直接打成一根弦留軟窩、縫中弧市
場:1993年價格約為1800元/張,一
年的銷量約為十多張。當
時約800法幣/張。保
護:室內即可,勤開弓。保存於常煨微火的烘櫃內,不用時下弦
聚元號”弓箭鋪製作弓箭的傳統有幸被傳承下來,但這種傳統手藝能否被不斷地繼續
下去,仍然令人擔憂。楊福喜經過兩三年的獨自經營,感覺到傳統弓箭的市場和前景並不
樂觀。因此要使這門傳統手藝有效地傳下去,還需多方面的努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