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第503章 得償所願4

503.第503章 得償所願4

明軍的這些調動安排,都是在昨日夜間、甚至是下半夜才做出決定並予以實施的。與此同時,他們當然也對蒙古斥候進行了徹底的屏蔽,即便有些蒙古斥候窺探到明軍的一些調動佈置,也擺脫了明軍的狙殺,可因為明軍加緊了對建昌城的封鎖,所以他們也是無法返回城內。

因此,對於明軍的調動和部署,蘇布地當然是無從得知,要不然他也不會感到後悔了。

“看來只有殊死一戰了!”將那口就要噴濺而出的鮮血狠命地壓制住之後,蘇布地腦海中閃過這樣的念頭。

火銃與火炮,當然不是什麼新鮮物事,蘇布地也並不陌生。

這些火器,明軍那裏有,后金那裏也有,蒙古人自然也是有一些的。可是,因為鍛制工藝落後等等原因,以前的這些火器都有着射程近、易損壞等不可彌補的缺陷,因此使用的頻率並不是很高。

火炮的威力是十足的,但是因為精準度的缺失和容易炸膛的缺陷,因此大多只能進行有限的幾輪發射。

就算是如今明軍手裏的火銃和火炮都要精良一些,就算他們手中的利器能夠兩倍、三倍於此前的火器,蘇布地認為,那也總有“不靈”的時候。

當然了,若是此時停住衝擊,明軍的火器不僅不會主動“不靈”,反而會隨着停頓時間的延長,逐漸恢復到開始時的狀態。因此,為了讓明軍的火器一直保持發射狀態,蒙古人就要不停地衝鋒,一直衝鋒,直到對方的火器出現“不靈”的現象。

這個辦法無疑是最笨的辦法,可並不是最蠢的辦法。

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建昌城的蒙古人就只能自救了。而他們的自救之法,無非就是打亂城外明軍的部署,或者擊潰他們的一部。而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就是要將明軍的火器毀掉大半。

此時若是停止衝鋒,那此前損失的那千餘人就等於白白犧牲。因為不管什麼時候再次發起衝鋒,在開始的時候,似乎都要不可避免地有這麼一個過程,一個讓明軍的火器漸漸“不靈”的過程。

那麼,最開始衝鋒的這些人,這些戰馬,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必須要犧牲掉的一些。

像蘇布地此時的這番想法,其實在眼下這個時代是非常普遍的,即便到了後世,戰場之上“炮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只不過稍有不同的是,此時的蘇布地手裏,沒有承擔“炮灰”使命的、更為合適的人選。

所謂“炮灰”,字典上的解釋是:比喻參加非正義的戰爭而送命的士兵。

這個解釋,不僅一貫地堅持了字典“冷冰冰”的作風,而且也根本沒有道出這個詞語的真諦。

“炮”之一字,大家都明白,不必細說,整個詞語的關鍵,就在這個“灰”字上面。

“灰燼”、“灰飛煙滅”等詞語,都是顯示了“灰”之分量之輕,而“炮灰”一詞中的“灰”,卻不僅顯示了這個意思,而且還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含義,就是“灰飛煙滅”。成為“炮灰”之後,“灰飛煙滅”就是歸宿,而對戰的雙方都不會有任何的憐憫或者可惜。

尤其是付出“炮灰”的一方,或許甚至還會感到沒來由的輕鬆,因為“炮灰”們不僅消耗了對方的戰爭資源,而自己卻根本毋需哪怕只是心理上的不適,況且還能減少糧草方面的付出,實在是天下最愜意的事情。

因此,“炮灰”們的消逝,是不會引起任何漣漪的。

而此時的蘇布地,卻並沒有絲毫輕鬆的感覺。雖然明知道此前從城門洞衝出去的千餘蒙古騎兵,都是做了“炮灰”,而後面的三五百人,多半也是同樣的命運,可他也並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繼續咬牙堅持下去。

因為,若是半途而廢的話,此前的犧牲才真的成為了“無謂”的“炮灰”,死的一點兒價值都沒有。

而若想此前的犧牲發揮更大的效用,使他們的犧牲成為勝利的一部分,就是繼續衝鋒、衝鋒,勇往直前,義無返顧!

————

明軍陣地上,也越來越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這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是來自武器方面。因為,經過這麼長時間的連續發射,他們火銃的銃管已經熱的發燙,因此裝填火藥和彈丸的速度和節奏就不得不慢了下來,否則極易引起意外。

另一方面的壓力,就是來自對面了。

蒙古人一直沒有放棄衝鋒,因此戰鬥一直持續,所以敵人的死傷也就一直沒有停止。

開始的時候,被火銃擊斃的蒙古人,大多是栽進了第三道壕溝里,而被火炮擊中的蒙古人地死屍,遍佈的範圍可就廣泛的多了——從第三道壕溝至第一道壕溝,以及從壕溝至城門洞之間,死傷枕籍,層層疊疊,不可勝數。

因為火銃的打擊持續的時間最長,因此相對來說,第三道壕溝處蒙古人的屍體和戰馬的屍體最多。

隨着戰鬥時間的延長,蒙古人和戰馬的死亡越來越多,壕溝之內也就漸漸的人(屍)滿為患、馬(屍)滿為患了。尤其是後來明軍火銃手有意識地加強了對蒙古衝鋒隊伍兩側的打擊力度之後,某種程度上也促使着蒙古人向中間收縮,而當一輪火炮射過之後,更多的人和戰馬的屍體,就堆積在中間的位置了。

因此,在不知不覺之間,中間的“地勢”在逐漸地升高,馬上就要接近一人的高度了。尤其是第三道壕溝處,更多的人和戰馬的屍體逐漸堆積於此,慢慢地就像是形成了一道圩子牆。

雖然這道有人肉和馬肉“砌”成的圩子牆肯定是高低不平、到處坑窪,非常不便於蒙古人的策馬驅馳,可是也在客觀上掩護了蒙古人的衝鋒,無形中有了一道屏障,阻擋了明軍的視線。只有當他們試圖越過這道圩子牆向前衝鋒時,他們才會露出身體,也才會被明軍的火銃手看到。

雖然即使沒有遮擋,明軍火銃手能夠早早看到衝鋒的蒙古人,因為囿於火銃的射程,他們也只能對衝擊到第三道壕溝附近蒙古人予以打擊,看起來似乎影響不是很大,可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哉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哉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503.第503章 得償所願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