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第1449章 東征(十二更)
三月初,京城,太和殿。
“皇上,平武侯來報,我水師將士已於二月中旬成功攻陷了對馬島,活捉寇首山海光孝。”
今天是七日一次的大朝,李雲天雙手捧着一道公文,來到殿前遞給了一名內侍后沉聲斌稟告,“山海光孝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本應該被倭國國王處死的陳光宗竟然還活着,而且就生活在倭國的九州島上,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竟有此事?”正統帝聞言眉頭頓時微微一皺,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當年幕府將軍曾經派人送來了“陳光宗”的人頭。
大殿上的文武官員聞言也紛紛感到震驚,不由得暗中對視了一眼,誰也沒有想到說山海光孝竟然會有陳光宗的消息。
“豈有此理,倭國國王竟敢欺瞞朕,實在是可惡之至,難道他把朕當成了三歲的孩童戲耍於股掌之中?”在眾臣的暗自猜測中,正統帝看完了秦昆所上的奏報后不由得勃然大怒,一把將手裏的公文扔在了地上,怒氣沖沖地說道。
山海光孝不僅招出了陳光宗在倭國的住所,更重要的是還拿出了兩人的書信往來,請朝廷辨認是否是陳光宗所寫,陳光宗當年的認罪的供狀還在刑部的庫房裏放着。
“來人,調取陳光宗的供狀,比對兩者的筆跡。”隨後,正統帝沉聲下達了詔令,他要搞清楚與山海光孝來往的書信是否出自陳光宗之手,陳光宗出身富貴自幼就有名家教他書法,故而能寫一手好字。
刑部的人自然不敢怠慢,連忙去庫房把陳光宗的供狀調了出來,像兩淮鹽道這種驚天大案刑部庫房自然有存檔,以備將來查詢。
“回皇上,經過臣等的查驗,書信和供狀上的字體為同一人所寫。”在正統帝的示意下,翰林院的翰林們在殿前比對了山海光孝提供的書信與陳光宗供狀上的字體,經過一番低聲商議后,翰林學士來到殿前鄭重其事地躬身稟報。
轟的一聲,大殿上頓時一陣騷動,現場的文武百官相信那些翰林不會貿然下這個結論,這豈不是意味着倭國戲耍了正統帝,隨便找了一個腦袋來濫竽充數?
“膽大包天,竟敢欺瞞朕,實在是罪無可恕。”正統帝聞言冷笑着說道,隨後望向了李雲天,沉聲下達了詔令,“忠王,朕任命你為東征倭國的統帥,務必要把倭國一舉攻克。”
“臣遵旨。”李雲天聞言眼前亮了一下,隨後躬身應了下來,他等了這麼些年如今終於可以征討倭國了。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聞言不由得詫異地對視了一眼,很顯然對倭國出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誰也沒有預料到正統帝如此快就定下了出兵的決定。
尤為重要的是李雲天竟然沒有提出反駁意見就很快就接旨,這意味着這次對倭國出兵將無法避免實在是顯得有些倉促,但轉念一想這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倭國欺騙了正統帝自然要受到懲罰了,只不過懲罰過於嚴厲。
如果擱在以往,肯定有那些沽名釣譽的官員跳出來以民生為由希望正統帝止戈為武,不要開啟戰端。
可如今事情涉及到了李雲天,李雲天的口才可是非常厲害,嘴皮子工夫在大明文官中首屈一指,因此誰也不想自找麻煩以免自取其辱。
尤為重要的是,因為倭寇的事情眾臣都對倭國沒有好感,誰這個時候為倭國說話擺明了是想受到大膽上文武官員的圍攻。
隨着正統帝征討倭國聖旨的下達,京城的勛貴們頓時忙碌了起來。
隨着李雲天這些年的南征北戰,大明的邊患已經解除,誰都知道東征倭國之戰將可能是大明近數十年來最後一次對外用兵,故而誰都想參與其中,抓住這最後建立功勛的機會。
此次東征倭國李雲天自然要考慮到衛所軍和驍武軍的利益,因此他決定衛所軍和驍武軍的人數各佔一半。
就在李雲天緊張地調兵遣將時,英國公張輔派人把李雲天喊了過去,張輔此時已經卧床多日,到了油盡燈枯的境地。
在李雲天看來,張輔雖然貴為大明勛貴之首,但實際上自從洪熙帝登基后張輔實際上就失去了對兵權的掌控,很顯然洪熙帝信不過與漢王關係密切的張輔,他的這種態度影響到了繼任的宣德帝。
這使得張輔後來缺席了大明隨後的那些戰爭,老老實實地待在京城裏,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按照歷史的軌跡,張輔本應該戰死在土木堡之役,可由於李雲天滅掉了北元,這使得他無形中拯救了大明朝堂上許多高官的性命,這裏面就包括張輔。
可惜張輔年事已高,雖然避開了土木堡一劫但無法擺脫歲月的侵蝕,年前開始就一病不起,御醫們對此是束手無策。
李雲天趕到英國公府的時候,不少朝中勛貴都已經在那裏,相互間小聲議論着什麼,見到李雲天後紛紛行禮。
張輔系出名門,是與永樂皇帝關係密切的大將張玉之子,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後來,張輔受命進攻並佔領安南,改安南為交阯,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交趾叛亂。
洪熙元年張輔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宣德元年參與平定漢王叛亂,正統帝即位后加號翊連佐理功臣,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累加光祿大夫、左柱國,已經是朝廷年歲最高的大臣。
英國公府的家眷更是齊聚一堂,哭哭啼啼地等在張輔的卧房外面,孫太后和正統帝都已經派人前來探視。
卧房裏,張輔的兒子張懋和周征、胡瀅等文武重臣等在外面的客廳里低聲說著話,每個人的臉色都顯得十分沉重,近些年來朝中重臣相繼離世,而張輔位居太師之位是朝中官階最高的一位,比李雲天還要高,李雲天如今也不過才是太傅。
“太師的情形如何?”李雲天與周征、胡瀅等人打過招呼后,面無表情地問向了留在英國公診治的幾名御醫。
“回王爺,下官等人已經儘力。”一名領頭的御史聞言向李雲天一躬身,不無遺憾地回道,生老病死乃天道輪迴他們也沒有辦法。
李雲天聞言不由得嘆了一口氣,張輔身為太師可謂大明勛貴的精神支柱,倘若離世對勛貴集團來說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王爺,家父請王爺進去。”這時,張懋快步走到李雲天面前躬身說道,神色顯得無比憂傷。
李雲天聞言點了點頭,進入了張輔休息的內室,張輔正倚坐在床頭跟幾名曾孫在那裏談笑,看樣子精神良好,氣色很是不錯。
“迴光返照!”李雲天的眉頭頓時就是微微一皺,他知道張輔此時的反常行為意味着張輔已經命不久矣。
“打擾王爺佈置東征倭國了。”見到李雲天後,張輔讓張懋帶走了那幾名曾孫,然後笑着向李雲天說道。
“太師言重了,與太師相比東征倭國又算得了什麼。”李雲天聞言微微一笑,走到了床邊的椅子上坐下說道。
“王爺,本公今生很少佩服人,王爺雖然年齡比本公小上許多,卻是本公生平最為欽佩之人。”張輔笑了笑,望着李雲天鄭重其事地說道,“當年如果不是王爺挺身而去前去交趾平叛,那麼交趾現在可就不是我大明領土了,本公與諸位將士的血汗就化為烏有。”
雖然李雲天平定了交趾的叛亂,但最先打下交趾的人確實張輔,張輔也因此進封公爵,此後又四次平定交趾的叛亂,不僅對交趾有着大功,而且對交趾感情深厚。
“太師,這是本王的職責而已,太師當年攻下安南才是功高至偉。”李雲天聞言連忙擺了擺手,不以為意地說道。
“王爺,本公很清楚王爺雖然名為平叛,實際上與重新攻下安南無異,叛軍勢大而官軍危在旦夕,比本公當年可要難上許多。”
張輔知道李雲天向來謙遜,於是笑着說道,“王爺,待王爺打下倭國時記得給本公說上一聲,本公九泉之下為王爺和皇上感到高興。”
“太師放心,本王一定不負太師所望拿下倭國,解決大明東面的隱患。”李雲天聞言微微頷首,沉聲回答。
“有你在朝廷本公非常安心,本公的家人以後就拜託王爺多多照顧了。”張輔聞言沉吟了一下后說道。
雖然張輔現在在家休養,但也清楚朝中局勢的嚴峻,內廷和文官集團斗得不可開交,勛貴集團不僅與雙方的關係錯綜複雜,內部的爭鬥也日益嚴峻,畢竟朝廷的資源就這麼多必須要進行爭奪,誰也不甘心拱手於人。
張輔擔心子孫們以後陷入到朝中派系爭鬥的漩渦中無法脫身,這才拜託李雲天進行照顧,有李雲天和忠王府作為依靠的話那麼他也不必擔心英國公府的將來了。
“太師,這是本王的份內之事,太師勿需挂念。”李雲天微微一笑,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下來。
張輔的臉上流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心中懸着的一顆大石頭終於可以落下。
李雲天與張輔聊了一會兒天後就離開,英國公府的家眷進入卧房內聽張輔交代最後的遺憾,不久後房間裏就傳來了哭聲。
“唉!”李雲天不由得搖了搖頭,眼眶有些泛紅,張輔當年在他平定交趾叛亂的時候沒少出謀劃策,與他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張輔死後謚號忠烈,被正統帝追封為定興郡王,足以彰顯其功勛顯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