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27章 、懦夫之城
三、這城市是給人住的嗎?
當然,瑪雅文明跟其它的新石器文化相比,多少還是要先進一些的——在物質條件極為貧乏的情況下,瑪雅人幾乎是超越時代地修築了相當宏偉的城市。其中的許多巨石建築,更是能讓旅行者為之震驚。
以瑪雅古典期最強大的城邦蒂卡爾城為例,這座城邦擁有人口五萬,大型金字塔十幾座,小型金字塔五十多座。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竟然高達72米,而且外觀陡峭,斜度達70度,堪稱是石器時代的摩天樓。上述這些金字塔環繞在古老的廣場四周,旁邊還矗立着浮雕彩畫的精美王宮和廊柱圍繞的繁榮市場。另外還修築了好幾條高出地面的石砌大道,用於連接城內的各座金字塔神廟……站在藍寶石般明凈的天空下,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在絢爛的熱帶陽光下遙遙相對,熠熠生輝,實在是令人讚嘆不已。
……不過,就這個時代的標準而言,蒂卡爾城的外觀似乎有點兒古怪……誒誒?怎麼沒有城牆?
確實,蒂卡爾城是沒有城牆也沒有護城河的,只是在外圍環繞着一道溝渠,圈起了足足125平方公里的土地……很顯然,以石器時代的落後生產力,瑪雅人的城市絕對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規模,而區區五萬居民也住不了這麼廣闊的地方——凱撒時代的羅馬城才佔了13平方公里的地皮而已!
因此,這道規模驚人的溝渠,已經差不多把蒂卡爾城的所有農田都囊括在內,過了溝渠之後還要走很久才能抵達市中心,與其說是它是類似護城河的防禦工事,倒不如說是一個用於排水和行船的運河系統。
而一般意義上的蒂卡爾城,也就是那些巨石金字塔和神廟、宮殿,則被建在一座沼澤環繞的丘陵上,由九個建築群和一個大廣場組成,以橋樑和堤道相連,佔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但卻沒有城牆保護。
事實上,不僅僅是蒂卡爾城沒有城牆,當時的其它瑪雅城市也都是一樣。唯有在十三世紀誕生的“瑪雅潘”城邦,才修築了一道圓形的防禦石牆——而這時已經接近瑪雅文明的尾聲了。
而且,瑪雅城市的佈局也有點奇怪——按照我們一般的概念,城市就是人口高度密集的聚居地,走進市區就該看到密密麻麻的房屋才對。可瑪雅人的城市大多數卻很空曠,除了為數不多的巨石宮殿和貿易集市之外,就是樹立着紀念碑的廣場和一座接一座的金字塔,並且佔去了大部分的市區面積……
很明顯,金字塔這種實心的石頭堆雖然很壯觀,但卻和現代摩天樓不一樣,基本上是沒有居住功能的。
所以,在看似規模宏偉的瑪雅城市之中,真正能夠住人的地方並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瑪雅貴族、祭司、武士和伺候他們的僕人,可以住在城市裏。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通瑪雅人,平時都只能居住在城市郊外的小村莊。只有在某些節日和趕集的日子,以及奉命服勞役修金字塔的時候,他們才會進入城內,尋找空地搭設臨時棚子暫住,或者直接露營,從而讓平時十分空曠的瑪雅城市,迎來一次短暫的人口高峰。
這就有點奇怪了,瑪雅人到底為啥一定要把這些笨重累贅的金字塔蓋在市中心,將最好的黃金地段都給佔了,甚至害得自己反倒是被擠到郊外去住?要知道,即使是同樣喜歡蓋金字塔的埃及人,也沒有把金字塔放在繁華的鬧市區,而是建造在遠離城市的沙漠之中啊!
瑪雅人的回答很簡單:他們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沒準備容納凡人,而是專門給神明和“半神”居住的!
——從本質上來說,瑪雅城市都是由宗教中心發展形成的。至於商業和政治功能,則只能算是附帶。
所以,我們不能把瑪雅城邦看成是一般印象中的“城市”,而應該把瑪雅城邦想像成一座大寺廟,比如說,擁有五萬人口的蒂卡爾城,其實應該是一座“蒂卡爾廟”。自稱為太陽神後裔、半人半神的瑪雅國王,其實是類似於少林寺方丈這樣的宗教領袖,各級貴族就是寺廟的長老,瑪雅武士差不多相當於僧兵。
剩下那些普通的瑪雅人,則相當於寺廟轄下的佃戶,他們要向寺廟繳納地租來供養僧人,甚至還會被強制攤派勞役,修築石像和大殿,但平時不會住在廟裏,只有在節日裏才會來上香禮拜。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大致上明白,瑪雅人為什麼要把雄偉壯觀的金字塔蓋在市中心了——在中國的佛寺里,那些最為壯觀華麗的房屋,通常也不是方丈和尚的精舍,而是供奉着佛像的大雄寶殿啊!
至於瑪雅人為什麼會把貿易集市開設在金字塔旁邊,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從古到今,在咱們中國隨便哪個香火旺盛的寺廟外面,不都是擠了一堆兜售零食和紀念品的小商販嗎?一旦到了什麼香客雲集的節日,那廟門外更是人山人海,搭設的棚子都能形成商業街……要不然的話,又哪裏會有“廟會”的說法呢?
總之,瑪雅城市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住的——能夠住在這裏的瑪雅貴族祭司,基本上都號稱是“太陽之子”,自詡在身上流淌着神的血脈,把自己當成是半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