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書聖碑

第四十七章 書聖碑

?異度世界,秦征透支了自己的性命本元,在大呂先生遺聲的加持下,以最後的生命元力,發出對大晉立國根基的質疑。

御花園中,諸高士或驚惶、或恐懼、或擔憂、或沉思。

謝石極度焦急,金陵王氣乃是東晉思想、文化、藝術、政事、兵法等諸般理念的集合體,牽涉到晉朝的國運與信仰,他已認定此番來犯的是苻秦高手的聯手,是索虜大兵南下的前驅,如果真讓對方成功,不待苻秦兵馬南下,大晉內部就會因為理念紛亂、信仰崩潰而分崩離析。

而桓伊低着頭,忽而低聲嘆道:“對方之質問,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異度空間中那個紫氣金身是恃強行事,御花園諸士自然也可以以暴抗暴,但對方竟然以理行事,這便讓桓伊的內心大受衝擊了。

東晉朝廷的惡性,門閥士族制度的弊端,朝中部分重臣畢竟是有良心的,不是看不見,雖則他們拘於各種條件,無力改變,但這時被人當面斥責,這些有良心的士人未免心中有愧。

謝石臉色甚是難看,怒道:“哪個國家沒有過錯,哪個朝廷沒有污點?現在是兩軍對壘,敵魔以此謾罵,實是亂我軍心之舉!野王這麼容易就被人動搖!實非大將之風!”

他這句話,也不是沒道理,但桓伊心中仍然不舒服。

眼看來者尚未徹底將六道宮異化,而大晉兩大高士已經出現內部分歧,王獻之嘆息一聲,道:“備筆墨吧。”

陸宗念知王獻之身體不好,趕緊阻止——書掌道病形於色,其實尚有天年,王獻之今日看上去氣色不錯,實際上卻是病入於骨,壽數不久矣。此次若再動手,只怕連所剩不多的生命都要賠在這裏了,他豈能為女兒之婚事,而累及至交之壽元?

王獻之卻擺了擺手道:“此事已不止你一家之事,更非兒女情長而已,六道宮若破,國基有損,龍脈翻覆,則我大晉有滅國之憂,吾不能不顧也。”

便有兩位書殿侍從急急入內,鋪開一捲軸,此捲軸乃是一件異寶,十分奇異,打開之後,不是紙,不是帛——竟然是水,又有一侍從,獻上一筆,竟未有墨。

王獻之提起筆來,凝神呼吸,就在水上作書,寫一個字,消失一個字,旋寫旋滅。

同一時間,明倫堂上,字字出現,字字相聯,其文云:“理之所開,力所常達,數之所塞,威有必窮……”

書掌道一抬頭,看見這十六個字,呀了一聲,一時竟忘了自身的病痛,禮掌道也暫時擺脫了秦征心律的籠罩,又是歡喜,又是讚歎,又是沉浸,歡喜的是王獻之出手,讚歎的是此字極盡佳妙,伴之而來的是對這十六個字的欣賞,進而沉浸其中——東晉是一個藝術的王朝,無論禮掌道還是書掌道,儘管他們也身居高位肩負重責,但骨子裏都還是藝術家。

王獻之與書掌道不同,他本身不修神通,並無神通之術,然其書法境界已是超凡入聖,此時原創之書一出,金陵王氣便生感應。

秦征畢竟處於客場,以道家理念質疑乃是逆水行舟,而王獻之以書入道則是順勢而行。故秦征一逼一問,皆是強行逼破;而王獻之一筆一劃,所發之氣都如嬰兒投入慈母之體,使大晉的國運之力得到了最深層次的激發。

秦征抵擋不住,掉落下第六層去,而王獻之書法所激發的意象也跟着順延至帝皇層。

異界聖賢層的天空,王獻之的字體持續出現:“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沉寒凝海,不能結風……”

這段文字,從表面上看,是王獻之在與敵人辯理,但眾高士這時已經看出,王獻之所書乃陸機之雄文,文意精深廣奧,其中既可解釋為政治論,亦可解釋為宇宙觀,秦征學養畢竟尚淺,但覺字字皆有奧義,卻一時未能盡數領悟,更遑論尋其破綻。他以赤子的憤怒,指責東晉朝廷立國與行政的合法性,乃是憑着一腔熱血,但這時王獻之以書道與之論理,秦征學識跟不上,一時之間卻無以為對。

此乃東晉書道修為至高之人,手創巔峰之字體,書之未畢,七界之中,王氣騰躍,便有丹鳳凝聚成型,舞於虛空,口噴焰球發出光華,又有青龍現於半天,騰於天際,口噴水汽凝聚成雲,躍於雲間,龍騰鳳舞,佈滿整個空間。

紫氣所化之萬心,盡為龍鳳騰舞所掩蓋,大呂先生雖然歸隱,但心中仍有家國之念,他雖看不慣朝廷的現狀,卻並不是有意反國亂晉——他本身也是東晉氣運之一分子,這時為書聖筆意所染,遺聲所加持之力量同時瓦解。

秦征氣為之窒,又掉落到了社稷層。

書掌道嘴角尚存殘血,但眼看空中諸字,隨意而成,不由得慨嘆道:“子敬之書,吾不如也!子敬之書,吾不如也!”

空中之字,也於此時收筆:

“足於性者,天損不能入;貞於期者,時累不能**。迅風陵雨,不謬晨禽之察;勁陰殺節,不凋寒木之心。”

王獻之此貼,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於張揚之中又極備法度,七十字一氣呵成,有如一字,此乃王獻之自創之體,時人稱為“一筆書”。

在唐代之前,六朝對王獻之書法的推崇幾乎還要壓王羲之一頭,南梁書評以張芝之字為“經奇”,鍾繇之字為“特絕”,王羲之之字為“鼎能”,而稱王獻之之字“冠世”!這種評價便是將王獻之作為古往今來書道的集大成者。

此時異界之中,火焰聚為紅色洞**,鳳凰舞其上,雲氣化作碧色清泉,青龍躍其間——諸般神跡,都是金陵王氣將王獻之的書法意象在異度空間具現化,書之既成,凝而成碑,七界皆穩,光芒大振。帝皇層天頂,裂縫彌合,聖賢層之中,權座安穩。

秦征受其鎮壓,身心皆不能動彈,上二界之紫氣皆被同化,社稷層中,千千萬萬由紫氣虛擬的是非心,也都停止了跳動。只剩下根本元心,尚在作微弱的抵抗——但也因此而暴露了所在。

至此秦征外防盡撤,連大呂先生的遺聲都用掉了,而且神源盡露,再無抵抗之餘地。

御花園中,慧遠忽道:“善哉!善哉!”因想到接下來必將發生之事,臉上露出不忍之色。

對方神通既窮,防禦盡撤,而神源又已暴露,東晉這邊接下來必發殺神滅魂之招,屆時對方魂魄俱滅,以佛家理念來說,這可是比墮入三惡道更加的萬劫不復!

桓伊眼中也現黯然之色,說道:“此字極好,此文極好,然以至精至純之書道,避實擊虛,以勢壓人,所謂王顧左右而言他——此書污了。”

這個世界總有一小撮人,行為模式並不完全是趨利的,他們心中有自己所堅持的行事準則,儘管有所偏向,卻還是拒絕以預設立場決定行為。正如桓伊忠於東晉王朝,生平行事的大方向,都是為大晉效忠,但朝廷的很多作為,其實他也看不過眼。

謝安為了家族興衰與東晉之安危,王猛為了個人功業與苻秦之興旺,有時候會把個人喜惡與立場放下,甚至昧着良心“以顧全大局”——這是成熟政治人物的做法。

而桓伊卻不然,秦征的形貌被異化,言語被擾亂,但他對東晉王朝立國之基的質疑卻還是表達了出來,對其理念,謝石只當是敵人之吠嗤之以鼻,桓伊卻深入思之,甚至暗感認同——這就是藝術人物的性格了。

因此王獻之未能直辯秦征之質問,而以陸機之雄文激發金陵王氣,顧左右而言他地強行鎮壓,桓伊便感不滿。

秦征之問,直指本心卻失之鄙陋,王獻之之碑,文蘊渾厚卻是虛飾漂浮,前者之失,在於文化底蘊不足,所以王獻之在這一點上攻擊他,就像一個學術權威面對一個後生晚輩的質問卻以勢壓人!秦征果然被壓住了,但王獻之此舉卻有避實擊虛之嫌,因此哪怕他此次出手的初衷是為了國家,桓伊還是出言譏諷他不能直面秦征的質問。

王獻之聞此言語,半晌不言,他的書法不會殺人,然而因他書法激發起來的王氣將對方困頓至此,接下來謝石殺招一發,他雖不是親手殺伯仁,伯仁也可說是因他而死。

想到此處,王獻之心頭一惡,忽而投筆,拂袖而出。

慧遠一合十,隨之而去,桓伊袖中出笛,作一曲,前半闕作別友人,後半闕祝福這次新婚,人卻隨王獻之與慧遠去了。

對於三大宗師的離去,陸宗念未出一語,謝石卻冷冷道:“文人終究是文人!”

此戰,東晉因為自身的痼疾,在秦征將問題挑明后,其上上人物終究還是分裂了。

異界之內,秦征雖被重新鎮住,但事情尚未完全結束,三位大宗師選擇就此離去——落在謝石眼中,便覺得這種行為不顧大局,乃是讀書人的一種迂腐。

這種“迂腐”,不但桓伊身上有,王獻之身上有,慧遠身上有,就是陸宗念身上也有——因此對三人的離去,陸宗念不作一語,因為他能理解。

他們這般人物,立於人世間常常兩頭不討好,數百年後蘇軾對此有一自嘲,正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然而亦因這樣一般人的存在,使歷史不至於盡數為得勢者所籠罩。

謝石又對御花園的六殿侍從說道:“此次來擾亂婚禮之人,鬼鬼祟祟,遮蔽自身,雖然來歷尚不明晰,但事既已為,就做絕了他,此魔元力已盡,便趁此機會,把他了結了吧。”

說完,謝石望向了唐元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寄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寄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書聖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