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木府

麗江木府

不能不看的納西王宮——麗江木府

gog2004年10月20日金黔在線金黔在線訊木府之於麗江,實在太重要了。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木府便沒有麗江古城;沒有麗江古城便沒有今日麗江游的火爆。游麗江而不看木府猶如到北京而沒進故宮一樣的遺憾。

從後山俯看木府木府正門木府是古麗江州的知府衙門,是從明到清長達300多年世襲土司(知府)政治生活的明證。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滇西地區形成了多民族的部落社會,各自劃地為王,自成一體,而又互相爭奪,圖謀擴張。麗江的納西族在北有吐蕃南有南詔的夾縫中順勢迂迴,得以生存發展。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52年)攻入昆明、大理,麗江的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為尋求更大的靠山,率先歸附。朱元璋為感其誠,授予世襲土官知府,下轄四州一縣,並賜一鐫有“誠心報國”4字的金花帶;賜他漢姓為“木”,名“木得”,從此,“阿得”便為“木得”。

木得任知府之後就在古城的獅子山東面營造納西王宮,即今木府。原建築包括牌坊、儀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三清殿、配殿及住宅庭院等等,佔地極大,主建築仿北京紫禁城式樣,排列於東西主軸線上。但因歲月流逝,戰亂頻繁,多已毀壞,如今能看見的包括主體部分為後世重建,僅為原建築的四分之一。

走進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議事廳,方形大殿,畫棟雕梁,高大空曠。樓的正面掛有朱元璋等3個皇帝御賜的“誠心報國”的3塊匾額,氣勢雄偉。廳內設有高台寶座,大有御前丹墀的味道。在它後面是萬卷樓,取“讀書破萬卷”之意,是知府大人(土司)讀書的地方。再後面是護法殿,納西族信奉東巴教,又兼容百家,據說這是藏經和祭祀活動的所在。再往後還有玉音樓、三清殿等等,直達獅子山上。所有殿樓都獨立雄踞,有寬大院壩相隔,是典型的宮殿模式。此外,在主軸線的一側還配有若干庭院,有牆相隔,宛如紫禁城的西路後宮,名目繁多,應有盡有,是土司及家人的生活區。

最有趣的是“玉花園”。“玉”的含義應是“御”,但此處住的到底不過只是個“土皇帝”,為避大皇帝的諱,只得改用諧音為“玉”,可見當時“土皇帝”的複雜心態。後花園中,玉蘭秋菊,百花齊放,古人向有“如花似玉”一說,可見花與玉原本就有因緣,叫它為玉花園有些差強人意。當初在修建之時,此處是一個川流不息的民間通道。為避免擾民,土司決定保留通道,在兩樓的半腰搭天橋而過,這不僅方便了百姓,而且還使土司足不出戶便能臨窗觀察民間生活,實在是意想不到的收穫。如今的參觀者便都要通過這個天橋而達後山。才能看到木府的全貌。

木府是納西土司文化的一個縮影,可看之處很多,即使在導遊浮光掠影似的引領下,走完主要景點仍需1個小時,可見內容之豐富。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素來與外界文人交往密切的十三代土司木增,特地邀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麗江住了一段時間,用“八十大餚”待客,招待甚殷。二人舞文弄墨,批點文章,序典修志,傳授“中原文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后徐因足疾不能行走,木增挑選納西壯漢,硬是用轎子千里迢迢將徐送回老家江陰。這段交往成為麗江歷史的一段佳話。對於這樣一位嘉賓,木增雖然先後特意安置於五鳳樓、雞足山等幽靜之處下榻,甚至邀至木家觀月賞花,但卻始終沒有邀入宮殿。木增心有疑惑,怕外人了解他的宮殿。不料事後徐霞客還是在他的《滇游日記》中稱此建築“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樓閣極盛,多僭制”,給後世留下一段談資。徐霞客的評語,如今已刊刻於木府大門對面的照壁上,使人未入宮門就生髮了許多好奇。

==============>>(gog/gzrb/g0404/)麗江木府“北有故宮,南有木府”跨過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於土木瓦頂居民之間。跨進硃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面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於皇宮之內。納西人說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木老爺,從前就是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簡單一點說,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納西民族的“紫禁城”。

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麼在木府,我們將翻閱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它是納西民族發展史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有學者指出,“不到木府,等於不到麗江”。留於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築,建築之宏偉、宮殿之輝煌、雕刻之精緻、構件之玲瓏、繪畫之璀璨,真可謂美倫美奐,無與倫比。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佔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臟所在。儘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華與恢宏,並不亞於任何一座王公貴胄的官邸。據《麗江府志》記載,從前的木府殿堂巍峨、佈局嚴謹,僅中軸線就有369米長,中軸線上分別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房屋羅列,樓台亭閣,數不勝數;花園迴廊,風格別緻。其總體建築風格為“仿紫禁城而建”。

木氏土司家族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一共因襲相傳二十二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於公元1381年派出30萬大軍征討雲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權被明軍一舉擊破,遠在滇西北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從歸順”,舉人臣之禮,此舉大獲朱元璋賞識,欽賜其“木”姓,從此納西傳統的父子連名製得以改從漢姓名字。木氏土司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姓氏高貴,在社會各階層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則代代世襲,父子相傳,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有的甚至延續到解放以後。一百多年的時光教化一個民族,歷代土司對儒家文化的崇敬使他們在文化上同中原文化保持着難能可貴的一致——這種一致性使其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獲益匪淺,更造就了木氏家族的土司作家群,這在中華各少數民族之林中是非常奇特的。

今天的木府既是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招攬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讓他們在遊覽古城風貌時,信步跨入一個民族曾經輝煌的歷史;又是納西人為自己的祖先自豪驕傲的象徵。這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充分體現了明代建築古樸粗獷的流風餘韻,在明代中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納西、白族各地方工藝風格,同時又是納西古王國名木古樹、奇花異草匯聚一所的園林,它介於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之間,將天地山川清雅之氣與王宮的典雅富麗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納西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一座木府,凝聚了麗江這座世界名城的千年文明精魂和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這火中再生的鳳凰,在古城向天長舞,舞出了盛世的輝煌,呼喚着新世紀。

明代是納西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較開明,不閉關自守,積極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交中原名士,從內地引進文化、醫藥、教育、建築、開礦、工藝製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俊傑到麗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衙署”,麗江古城很快就成為了麗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木氏土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堂、家廟、萬卷、玉音樓等。

木府門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邊的漢白玉建成,寬9米,高約18米,4根石柱撐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蓋,匾額上鐫刻着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

這座結構宏偉、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築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可惜在*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府更能顯示它的王者氣度。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座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東方屬木,太陽和木為納西東巴教中的崇拜物,亦為皇帝所賜納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築採取了座西朝東的方向。

古城周圍不築城牆,據說是因為木土司居於城中,一築城就等於“木”字加個框成了一個“困”字,無異於把“木”困住。

木氏土司背枕獅子山,山上遍植柏樹,如今獅子山上還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樹林,它就是“麗江十二景”之一的“黃山古柏”。除了這一片古柏林,當地民眾在20世紀50-60年代義務栽種的大批柏樹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鬱鬱蔥蔥的樹林。

在獅子山極目下望,古城櫛次鱗比的民居瓦房呈現出一片與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蒼蒼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畫。

木土司的府第雖有王者氣度,卻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將府第建於城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從四方街這一商貿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

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

木土司的宮廷式建築在明代已蔚為壯觀,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記》中就曾驚嘆“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達千餘戶,民居建築頗具規模,徐霞客曾描述當時麗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民居繁盛之景象。

===========>>(/shengnei/lijiang/)木氏為何到明初才入城當木氏的第位在麗江納西族社會中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候,中國的民族關係和政治格局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唐朝時中原與吐蕃的關係時好時壞,最後由韋皋招撫南招,擊退吐蕃,使磨些蠻居住的金沙和雅礱江一帶成為唐朝與吐蕃之間的交界地帶;而到宋朝時期,宋太祖放棄了答對打渡河以外大片區域的治理,使滇西北地區各民族少了征戰遷徙之苦,多了和平發展的機會。而元朝是以蒙古族建立的政權,由於蒙古族與藏族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比較密切的宗教文化關係,(元朝皇帝請西藏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國師,並創製蒙古文。)使中央政權對西藏的關係進以步改善。於是,麗江一帶所具有的\‘戰略地位\‘不復存在,磨些蠻不在負有\‘守邊\‘任務。

就是在這種全國民族矛盾和政治格局發生根本變化的歷史條件下,木祖先的注意力從軍事鬥爭轉移到經濟文化發展這一問題上。

也就是從元朝起,納西人從游牧與征戰的民族變為完全定居的農耕民族,木是氏祖先開始對麗江壩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疏浚河道,排撈引水,開墾土地,並在原通安州所在地的村鎮內加修了社倉等設施,使‘鞏本’(倉稟村)到元朝後期已初具城鎮規模,為木氏祖先的南遷創造條件。

元朝從1279年始到1368年止,總共不過90年時間,由於全國政治大局的變化,也由於麗江土司戰略重心的轉移,使白沙街逐漸失去原來的價值,納西王不再顧慮有\‘敵人”敢于越過金江天塹進入麗江。戰馬早已放歸山林,鎧甲早已腐爛,刀劍已經生鏽,他們曾經立腳的納片沙壩籠罩在一片荒涼與蕭瑟之中。於是,到了明朝初年,他們決定放棄白沙,遷址“鞏本”-這是納西族歷史上最關鍵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次戰略轉移,從此開始了納西族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代。

當元朝統治者被明朝所取代的時候,麗江土司阿得不願追隨梁王(元未明初雲南統治者)負隅頑抗,而是第一個表示歸順。因為他的祖先曾經在這種變革與選擇中獲益良多,他不能錯過這次機遇。

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章命博友德.沐英.藍玉.三員大將率領十萬大軍進兵雲南,殲滅了負隅頑抗的梁王政權。麗江土司阿得趕着精心挑選的127匹麗江馬,帶着帶着許多金銀財寶,親自到南京朝拜皇帝。(他顯然知道朝拜皇帝的重要性,但元朝皇帝是自己找上門來,而明朝皇帝遠在南京,他只有找個借口去拜見,才能達到政治目的)。果然,剛獲得全國政權不久的朱元璋對阿得的忠心表示嘉許。據<>的記載:阿得.......元未任通安州知州,后復升改麗江宣撫司副使。大明洪武十五年,天兵南下,克服大理等處,得率眾首先歸附,總兵管將軍太子大師穎國公博友德等處奏聞,欽賜以木姓.....十六年奉穎國公扎付,似本俯知府,開設麗江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即後來所稱之‘木府‘。木氏終於在明朝初年放棄了立足千餘年的白沙,正式搬遷到\‘鞏之\‘。

關於麗江城的始建時間,應從宋未元初置通安州時算起,這似乎無異議,但不少學者又把幟通安州與木氏與祖先扯在一起,得出木氏祖先創建大研鎮的結論。筆者從本文第一章便指出古城起源代經濟活動這一點,肯定古城是在原始村落的基礎上自然發展起來的,<>記載木得洪武十六年‘開設麗江府‘,進一步證明了以上觀點。

其實.就連40年代在麗江生活的\‘老外\‘顧彼得也看出了這一點,他說麗江城\‘實際上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村子形成的連合體,每條街都可以村子的名字命名,例如大街是烏伯村,我住的那條大街就叫烏托村‘。

直到今天,麗江城的街港地名仍保留着‘村”.‘寨”的原意,如大石橋附近叫‘阿余燦”,八河叫‘巴塢”,還有‘串堆塢”.‘塢泊”等,都含有村寨之意。

===========>>(/gs/mx.htm)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逍遙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逍遙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麗江木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