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赴宴
雙目紅腫鼻頭通紅,臉上東一道西一道,不知是眼淚還是鼻涕,唇角卻翹着,眉間舒朗開闊,就這樣一副怪異的表情,似笑非笑,似哀傷又愉悅,毫不避諱盯着他看。
皇帝微微側頭,中官銘恩哈着腰趨前一步,低低說道:“是大昭國君婼公主。”
皇帝微不可察挑了挑眉,想起南詔國遣使請求聯姻時帶來的那幅畫,畫上昆彌川水面如鏡,遠處點蒼山投映其中,山尖一抹白雪若雲,與如洗碧空交相輝映,臨水一位少女,着玉瑟半壁錦月色柳花裙,跽坐於象牙席上,身後是望不到頭的花海,如茵綠草中各色玉茗花競相怒放,襯托着少女比花朵更為嬌艷的容顏。
那幅畫工筆考究美輪美奐,令他印象深刻,在她身旁停下腳步又看一眼,依然在看着他,只是臉上添了忿忿之色,似乎有些不平?
君婼確實不平,此人穿了粗糙的斬衰服,竟也能這樣好看,最主要的是他身上香噴噴的,他肯定沐浴了,想到沐浴,君婼又想哭,一低頭,耳邊傳來一句話,意態由來畫不成,歸來卻怪丹青手。
聲音壓得很低,帶着絲疲憊的嘶啞,君婼一愣,抬頭就見他一挑唇,唇角一絲嘲諷稍縱即逝。
君婼張張口,他已移步至靈前上香,神態恭敬卻無一絲哀戚,君婼待要仔細觀察,身後鄭司贊小聲提醒:“不可直視天子龍顏。”
原來這就是新皇,自己的夫君,君婼再偷瞄一眼,低下頭去心想,穿着斬衰服,還有身上清冷的氣息,與牽巾拜堂那日一模一樣,怎麼就沒想到?這幾日被穢氣纏繞,人也變笨了。
門外一聲呼號,是太後來了,德太妃緊隨其後,太后瞧見皇帝,便停了哭聲,沉聲道:“怎麼?你今日得了空?”
似乎沒聽出她的語氣不善,皇帝只微微點頭,太后青着臉道:“這都三日了,你竟未來過先帝靈前。”
皇帝喚一聲母後娘娘,啞着聲音道:“天地君親師,非是臣不孝。”
便抿了唇再不多說,太后怒不可遏:“怎麼?未登基,就擺出君王架勢?”
皇帝點頭:“登基大典就在明日。”
太后氣得身子輕顫,“你竟如此心切。”身後太妃趨前一步,小聲為皇帝分辨,“麟這三日忙着前朝事務,一日只睡一個時辰,眼睛熬紅了,這嗓子也啞了。”
皇帝不耐煩皺眉道:“打聽得太多。”
太妃喏喏住口,君婼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想想大昭皇宮內帝后恩愛,兄友弟恭,父母子女其樂融融,殷朝口口聲聲仁孝治國,太后竟與新皇在先帝靈前爭執。
皇帝上了香一擺手,左班都知呼一聲大斂,哭聲四起,殿內跪着的人都站起,按次序繞棺而哭,儀式隆重而冗長,一個多時辰方入殮闔棺,君婼跪回去的時候,直覺快要暈厥。
好在污濁的空氣中,清冷的氣息一直不去,且離她很近。
她又悄悄抬頭,原來他很好看,好看得超出她的所有臆想,只是性情怪異,出言冷漠不遜,尤其是那抹嘲諷的笑意令她惱怒,為君王者,該海納百川,他怎麼那樣乖戾?對自己的母妃都吝於一絲溫和。
清冷的香氣拂面而來漸漸遠去,門外中官喊着,皇上起駕往福寧殿。
大斂禮畢可以休憩至黃昏,君婼爬一般上了肩輿,剛坐穩便沉沉睡着,到了沉香閣外,怎麼推也喚不醒,采月與摘星索性將她抬了回去,鄭司贊也搭一把手。
聖命下達的時候,君婼猶在酣睡,任由采月與摘星將她泡在浴桶中洗刷,用了三桶水才洗乾淨,最後一桶水中泡了玉茗花的乾花瓣,洗得從頭到腳飄着清香,織錦素衣用含露香薰了,穿好衣衫君婼方醒來,聞見自己香噴噴得,展顏笑道:“怪不得夢見沐浴,真舒暢。”
鄭司贊在旁道:“君娘子起身梳妝吧,福寧殿設了素宴,皇上派人傳旨,讓君娘子過去。”
君婼縮一縮身子,小聲道:“若是推說我身子不好……”
采月在旁道:“公主,此處不是大昭皇宮,公主使出撒嬌必殺技,便能橫行天下。”
她聽到皇帝設宴,讓公主前往,心中替公主高興,言語間便輕快起來。君婼咬咬唇,無奈笑道:“是啊,君命不可違,對吧?”
坐到綉墩上,鄭司贊為她簡單挽了髻,白色絲帶綁了,不能上妝也不帶任何釵環首飾,君婼環顧四周,沉香閣中沒有等身大銅鏡,讓采月與摘星一人捧一個,一上一下拼接,從鏡中打量自己,自言自語道:“兩眼還是腫着,鼻頭也發紅,冷熱巾帕交替敷一敷,鼻頭抹點粉,是不是好一些?”
鄭司贊搖頭:“不可,太后也會赴宴。”
君婼不解看了過來,鄭司贊笑道:“國喪期間,君娘子若是太過風姿綽約,難免讓太后不悅。”
君婼恍然大悟,忙笑道:“多謝鄭司贊提點。”
鄭司贊笑說不敢,君婼想着,鄭司贊待人和氣,又真心為我着想,呆會兒宴席后,若太后心情好,便請求將鄭司贊派在沉香閣伺候,自己身旁也多個得力的人。
頭一次正式拜見皇帝與太后,君婼心中緊張,一路沉默着來到福寧殿,采月與摘星不可入內,銘恩引領她進入大殿,大殿空曠,因在喪期,佈置十分素凈,皇帝聽到通傳,只在屏風后嗯了一聲,吩咐道:“入席坐着吧,大禮免了,沒空。”
君婼只得隔着屏風行個萬福禮,席間各几上已擺了茶果,君婼不敢坐,只站着等候,又過一會兒,兩位女官陪着太後走進,君婼待太后坐定了,忙過去大禮參拜,太后嗯了一聲:“免禮吧,坐到我旁邊來。”
君婼推辭不受,在下方右首幾后做了,太後點點頭:“因逢國喪,宮中忙亂,沒來得及見你,這幾日宮中對你頗有誇讚,說你知禮識矩,我甚放心。”
君婼忙說:“妾皆是分內之責,若何處行錯了,請母後娘娘不吝指點。”
太后嗯了一聲,便再無言語,不大的功夫,皇帝從屏風後走出,君婼忙起身下拜,皇帝也着了織錦的素衣,依然帶着白袷冠,腳上換了雲頭履,較之白日所見隨意了些,過來對太后見禮,太后只嗯一聲。
皇帝對君婼說一聲免禮,便自行入席,君婼看皇帝面無表情不辨喜怒,再看太后臉上神情刻板,心想是不是殷朝皇宮裏的人都是這樣表情?忙收了笑容正襟危坐。
御膳傳了進來,皇帝只擺擺手,銘恩便吩咐眾人退下,隨侍的人瞬間退得乾乾淨淨。
無人舉箸,僵持中皇帝喚一聲銘恩,銘恩哈腰走進,皇帝微微點頭,銘恩緩聲說道:“太後殿下容稟,先皇病重數月,朝堂由胡國舅主政,秋冬交替之時,豫州徽州地方官奏報,言說數月無雨,只怕來年冬麥欠收,胡國舅言道,京城方圓百里風調雨順,地方官一派胡言,傳令將地方官撤職查辦,豫州徽州乾旱,以至麥苗枯死,戶部尚書在先皇靈榻前哭求皇上,皇上即位后着手此事,該復職的復職,該查辦的查辦,發下賑銀並命引渠澆灌補種。”
太後面無表情聽着,暗中咬牙不止,自己肚子不爭氣,娘家兄弟也不爭氣,先帝厭惡太子,趁着先帝病重,在朝堂中託人多次舉薦,他才有了機會,誰知竟愚蠢至此,我朝疆域萬里,你只看百里之內,越想越怒,橫眉道:“一個內宦,也敢妄議朝政。”
皇帝搖搖頭:“臣不能多言,他只是轉述臣的話。”
太后不肯罷休:“只是戶部尚書一面之詞,未聽說派人前往豫州徽州探訪。”
皇帝施施然喝一口茶:“大昭國二皇子君冕帶人前來送親,途徑徽州豫州,送親隊伍親眼所見,二皇子沒有理由捏造。”
皇帝多說了幾句,聲音又嘶啞起來,看向君婼說道:“怕太後娘娘不信,特邀了君娘子前來,太後娘娘與大昭國皇后乃是閨中密友,相交多年,兩相來往密切,方促成此次聯姻,自然能信得過大昭國公主的話。請問公主,來路上豫州徽州是否大旱?”
君婼愣住,從未聽母后說過,與殷朝太后相識,這三日在靈前,太后也從未看過她一眼,沒有她這個人一般,怎麼突然就成了閨中密友?皇帝說這話何意?
看她發獃,皇帝又喚一聲君娘子,君婼回過神來,皇帝耐心又問一遍:“請問公主,來路上豫州徽州是否大旱?”
太后臉上帶出笑意,親切喚她的閨名:“君婼,可要實話實說。”
因太子大婚之日夜裏先皇崩逝,她惱恨之下怪罪在君婼頭上,本來指望她能為宮中帶來喜氣,讓先皇轉危為安,誰知先皇病勢加重撒手塵寰,想來是她福薄,便不打算冊封為後,只讓她居沉香閣,並吩咐下去,以君娘子呼之。
其實太子即位,太子妃移居內宮,冊封為後之前可以殿下呼之,她特意如此吩咐,宮人們心領神會,知道這位異國公主入主中宮希望渺茫,差事上便只是敷衍,太后深諳此道,乃是特意為難於她。
不想今日被新皇將了一軍,君婼一句話,牽扯着國舅的官途,便馬上變出笑臉出言拉攏。
一邊是太后,一邊是皇帝,向著其中一個,便得罪另一個,君婼的猶豫只有一瞬間,便打定主意抬起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