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秘來客
87_87965普陀山,東海中一座隱秘的小島。島上山石林立,四面環海,南北狹長,形似蒼龍卧海。每當海上起霧時,只見高山不見島,真是應了那一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就在這座小島上,由南至北,由低到高分別建有三座寺廟,並由一條時而向上,時而又向下的山路連接在了一起。其中面積最大、建造最為宏偉的要數島上最南面的那一座寺廟。該座寺廟不僅是普陀山內最負盛名的一座廟宇,同時也是觀世音菩薩留在人界中最大的一座道場,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平日裏,僅就在不肯去觀音院殿內進行佛事活動的僧侶就有百人之多,自觀世音菩薩來到普陀山之後,普陀山上的香火就從未斷過。
在不肯去觀音院的大殿正中,供奉了一座毗盧觀音,殿內兩側則分別端坐着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正因為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留在人界最大且又是最負盛名的一座道場,因此在這裏只供奉觀世音菩薩就不足為奇了。
穿過不肯去觀音院,沿着山路一路向北不遠,就能看到一座漂亮的蓮花池。過了這一座蓮花池,繼續向北,很快就可以看到坐落在島內中央的第二座廟宇。比起前面的不肯去觀音院,眼前的這座廟宇要來得小得多。由於該座廟宇就坐落在不肯去觀音院背後不遠處,因此它也被簡單的命名為了寺后寺。
在寺后寺大殿正中央的供桌上,供奉着一座一尺來高的銅觀音神像,在這座銅觀音神像的背後,還掛着一幅三尺多高的畫像,畫中人物一襲道家服飾,手握拂塵,仙風道骨。整座大殿的裝飾圖案主要以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道家所特有的符號,與前面的那座不肯去觀音院大殿內的裝飾風格完全不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座寺后寺應該是一座道家廟宇。
穿過坐落在島中央的這一座寺后寺,之前的那一條連接島上三座寺廟的山路蜿蜒向下,一直通向了山腳之下。沿着這一條山路繼續往北走,最終來到了一片沙灘。
順着沙灘上的小路繼續向北前行,很快就能發現沙灘中央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有“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八個大字。而在石碑後面的不遠處,一條百米寬的水面突然出現在了眼前。
這條百米寬的水面看上去一點也不深,而且水質十分清澈。透過清澈的水面,清晰地就能看到南面的這一片沙灘從水面的底部一路延伸到了對岸。說來還真是奇怪,儘管小島四周的海面時刻是驚濤駭浪,但夾在島中間的這條百米寬的水面卻始終平靜如鏡,悄無聲息之間就已將整座小島分割了開來。
過了這片百米水面,那一條貫穿南北的山路又出現了。只是水面對岸的那條山路很少有人踏足過,這是因為水面對岸的整片區域都是普陀山的禁區,不但外人嚴禁進入,就連南面兩院中的弟子也很少有人涉足過這裏。
雖然水面對岸是普陀山的禁區,外人無法涉足,但隔着水面,還是能清晰地看到貫穿南北的那一條山路隨着對面的地勢陡然增高了,同時山路兩側山石險峻,竹林密佈。讓人稱奇的是,這裏的竹林與普通的竹林完全不同,並非是綠油油的一片,而是呈現出了一片紫色。
透過山路兩側的紫竹林,隱約能看到那一條山路直通向了離山頂不遠處的一座小廟。這座小廟正是普陀山三座廟宇中位置最靠北的那一座廟宇,名為觀音殿。由於觀音殿地處普陀山最高處,因此那些來普陀山進香的人在不肯去觀音院就能遠遠看到有一座巨大的白玉觀音像矗立在觀音殿後面的山頂之上。這座觀世音菩薩神像雕刻的栩栩如生,每當島上的香火寥寥升起時,從不肯去觀音院遠遠看那觀音大士的神像就猶如站在了雲霧中一般。要是遇到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大士誕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會期間,整個普陀山完全裹在了濃濃的香煙之中,此時在不肯去觀音院朝北面那座觀音殿後面的觀音大士神像望去,立刻會給人以一種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正騰雲駕霧朝普陀山而來的感覺。在看到如此盛景之後,香客們必然是會頓足而久久不願離去,更有甚者直接下跪,口中不停地念道:“菩薩保佑。”
至於這座觀音殿內供奉了些什麼?這裏是否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修鍊之所?由於水岸對面的這片區域從來就沒有對外開放過,因此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普陀山作為觀世音菩薩留在人界最負盛名的一座道場,不管觀世音菩薩是否在島上修鍊,每年來島上虔誠參拜觀音大士的香客始終絡繹不絕,這也是普陀山內為什麼香火會常年不斷的另外一個原因。
考慮到那些來普陀山虔誠進香香客的方便與安全,普陀山內每天都會派出接引僧侶,由小島最南面的海灘碼頭渡過蓮花洋接引大量慕名而來的香客上島。當然了,要是到了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大士誕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會期間,前來普陀山進香的人是絡繹不絕,這幾天往返於普陀山和內陸的接引船隻更是一刻也得不到歇息,在那蓮花洋中不停地來回穿行。等到普陀山內擠滿了前來進香的香客之後,島內燃起的香火使得整個普陀山瞬間消失在了一片煙霧之中,很好的展現出了一幅海天佛國的盛象。
今天是宋仁宗嘉佑七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正是觀音大士誕辰的日子。這一天,天氣出奇地好,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海岸邊微風徐徐。此時的蓮花洋中,洋麵波濤微聳,形似千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一片祥和。但你千萬別被這種表面的祥和欺騙了,如若你獨自駕舟前行,你很快就會發現這看似祥和的洋麵其實暗流涌動,小船一旦駛入就已置身於各種漩渦之中,寸步難行。如果駕船者一意孤行繼續前行,到了蓮花洋中心,海面上會突然狂風四起,緊接着海面上驚濤駭浪,無論乘坐的船只有多大,都將被這巨浪撕裂成碎片。正如一首漁歌中所詠道的:“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由此可見,這蓮花洋中暗藏着多少的兇險。不過那些由普陀山派出的接引船隻卻能輕鬆的通過這片海面,因此香客們如果想要到普陀山去進香,唯有乘坐普陀山派來的接引船隻。
此刻,堤岸邊等着去普陀山進香的人早已是人山人海,喧嘩不已。突然,海面上隱隱約約隨風飄來一陣呢喃細語聲。堤岸上喧鬧的人群瞬間安靜了下來,眾香客們紛紛伸長了脖子向海面上張望了起來。漸漸的,遠處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堤岸邊的眾人不知不覺間就已沉浸在詠誦經文的聲音之中,甚至有許多人在心中開始跟着默默念了起來。就聽人群中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快看,那不是普陀山派來接引我們的船嗎?”眾人這才緩過神來。果然在海面遠處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船隊,在僧侶們的誦經聲音下緩緩朝着眾香客們所站的方向駛來。
可還未等普陀山派來的接引船隻靠近堤岸,那些在岸邊等候多時的香客們便已在拼了命的往接引船隻將會停靠的地方擠了過去。眼看着岸上的人群就要失控了,這時,就聽領頭的一艘接引船的艙內傳出了一聲:“阿彌陀佛,眾位施主莫急,拜佛不分先後,貴在虔誠。”這一聲從接引船艙內傳出來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傳到岸邊那些香客耳朵里卻是聲音渾厚,如雷貫耳。堤岸上的香客們立刻停止了推搡,紛紛朝領頭的那艘接引船看了過去。
等到接引船隊在堤岸邊停靠完畢之後,一位大師從領頭的那一艘接引船的船艙內緩緩走了出來。人群中很快有香客認出了這位大師,原來這位大師是普陀山的知客凈空大師。等到凈空大師來到船頭站穩,他立刻雙手合十對着岸上眾人說道:“眾位施主,虔誠不論先後,心誠足矣;善惡不在大小,一念之間,阿彌陀佛。”
凈空大師的這一番話讓眾香客們如醍醐灌頂,心中因長時間等候所產生的急躁情緒立刻平復了下來。等眾香客們都變得心平氣和之後,知客凈空大師這才吩咐手下的沙彌們放下船板,引導岸邊的香客們上船。那些香客們在心中默念:“阿彌陀佛。”開始有序的登船了,再沒有發生異常的情況。
“師傅,那老和尚的一句話居然有這麼大的作用,真是厲害呀!”人群中站着一高一矮兩個人,而說這話的正是其中的那個矮個子。此二人身穿一襲黑衣黑袍,頭上都戴着一頂大斗笠,並且斗笠邊緣還纏着一塊黑布,似乎是有意要將自己的臉遮起來。由於這二人的這一身穿着風格與身邊的那些香客完全不同,因此站在人群中是格外的顯眼。
那個被稱作師傅的高個子聽了矮個子的話之後回道:“曲人之道,攻心為上,佛家注重的是心的磨練,心能生萬物,所以說,佛家渡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渡心。由此可見,要制服一個人,武力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徒兒,你要記住了。”
“知道啦,師傅。”矮個子心不在焉的回答道,他師傅見狀只得搖了搖頭。
師徒二人邊說邊走,很快就來到了知客凈空大師所站的那艘接引船邊,二人剛想上船,就被船上的沙彌們給叫住了。雖然到寺廟中燒香的人各種各樣的都有,有尊有卑,有善有惡,但佛門之地從不拒人於千里,在佛門之中有這麼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渡一切可度之人。”可船上那幾個沙彌在看到師徒倆的這種不以真面目示人的打扮后,一時間竟拿不定主意是否讓二人上船。
此時接引船上已基本坐滿了香客,大家都等着船能儘快開動去普陀山進香,但突然出現的這兩個黑衣人卻使得整個船隊遲遲不能出發,因此船上的香客們開始你一言我一句的對着兩個人勸說起來。
站在船上的凈空大師也看到了這兩位黑衣人,見沙彌們正左右為難,於是快步走了過來,雙手合十對着兩位黑衣人說道:“二位施主既然是去普陀山燒香拜佛,為何要如此着裝,又不以真面目示人,可謂虔誠乎?”
“大師可否借一步說話?”高個子黑衣人低聲說道。
“哦,施主請。”說完凈空大師下了船與高個子黑衣人兩人朝着堤岸無人的地方走了幾步。二人停下腳步之後,只見高個子黑衣人從袖子裏取出了一塊令牌給凈空大師看了一下,凈空大師神色略顯驚慌,但很快又平復了平靜,然後兩人嘀咕說了幾句,便走回了船岸邊。
凈空大師上了船后,對着船上的那幾個沙彌說道:“讓這兩位施主上船,隨我一起到船艙內一坐。”
“是,師傅。”眾沙彌回應道。
等兩位黑衣人上船進入船艙坐好后,接應的船隻紛紛解去纜繩,船上負責划槳的沙彌們立刻開始划動船槳。凈空大師在船艙內一手敲着木魚,一手撥動佛珠,帶領着船艙內的幾個沙彌們念起了佛經,船上的香客們立刻跟着師傅們一同念起佛經來。整個船隊在佛經聲中緩緩駛向普陀山。
這兩個一高一矮的黑衣人真的只是去普陀山進香嗎?還是他們有着什麼特殊的目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