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這是一個八月的早晨,在美國西海岸這座叫做布魯金斯的濱海小城,薔薇花忘我地在主街上唯一的這爿麵包店外綻放了一牆,倒不是她忘了季節,實在這是一個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的所在。
像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小鎮一樣,這裏節奏緩慢,民風淳樸,早晨去一趟麵包店,很多老街坊即已完成了一場頗具效率的社交活動。
就拿眼前這個八月的早晨來說,人們買完了早餐麵包都遲遲沒有離去,而是或站或坐,唏噓着這天布魯金斯當地報紙上的一則新聞。新聞上說那對來自中國的、優雅的、年邁的女士於頭天晚上一起與世長辭了,是的,一起,前後相距不到半小時,這並不是一宗你所設想的他殺或自殺事件,然而現實卻更具戲劇性——她們多舛而又幸運的一生,在這一天竟像約好了似的,一同走到了盡頭。
這是兩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被人們在海邊的高地上發現時,一個靜靜地坐在輪椅上,還有一個則依偎在輪椅旁,就像平常很多人看見她們時的狀態一樣。據說兩張飽經滄桑的臉龐十分安詳,而她們面對着的,則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也許兩位是對着她們的祖國——中國的方向守望。”麵包店老闆娘漢娜如是說。
“有道理。”有人接茬。
“知道嗎?”鎮上唯一的私校校長裴頓先生開腔道,“我喜歡報紙上對她倆的描述方式——‘兩位勇敢的反法西斯鬥士’,要知道反法西斯戰爭是世界的,在這個意義上,國家、種族都忽略不計。”
“她倆也參加過戰爭嗎?”老傑克驚呼,他是一個二戰老兵,對“戰爭”一詞極為敏感。
其餘很多人也一同看向裴頓,顯然很多人對這兩位相處了幾十年的老街坊並不十分了解。
“不錯,二戰期間這兩位中國老太太,不,那會兒她們應該還是兩位年輕的姑娘,曾經活躍在中國戰場上,頑強地抵抗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小小的麵包店裏又是一陣唏噓,包括曾經對她們或明或暗的性向不置可否的一些街坊,這會兒也從心底由衷地升騰起一絲敬意。
這個短暫的沉默很快被跨進麵包店的母親和我打破,母親還是禮貌地和大家打招呼,卻掩不住一臉的疲憊。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向我倆伸出懷抱,這是個不憚於肢體接觸的西方民族,人們希望用一個懷抱、一記親吻,一句“節哀”去分擔一些他人的傷痛和思念。
“謝謝你漢娜,謝謝米高,謝謝傑克……”母親和大家一一擁抱,“我的兩位母親走得很平靜,可以說她們是微笑着離世的,”母親聲音不大,卻沉着而清晰。
不錯,這兩位中國老太太是我的家人,更加確切地說,她們一個是我的瑜外婆,一個是我的瑾外婆。她們在千禧年那個和煦的夏夜離開塵世,那一年,人類又邁入一個嶄新的世紀,那一年的新年,舉世同慶,不論種族,不論貧富,抑或是高尚的、齷齪的,人們暫時忘卻這些,共同慶祝這個歷史時刻的來臨。新年夜,十七歲的我陪兩位外婆在海邊看了場跨世紀的煙火,我還清晰地記得她們臉上那幸福而知足的笑容,在漫天煙花的映照下,我曾有過一剎那的幻覺,我看見兩張年輕姣好的容顏,也是在這樣一個煙花綻放的夜晚,向彼此甜蜜地笑着……
葬禮過後,母親和艾麗用了很長時間整理她們的遺物,大多是些書、衣物,和一些懷舊的小玩意兒。一天,母親拿着幾本舊書坐到我身邊。
“這些,我想交給你。”母親的聲音有些沉重,自從我出生,她在家中就堅持用中文和我對話,即使她自己也是在美國長大,但母親說,我們不可以忘了這門沉澱了幾千年的古老語言。
“這是什麼?外婆的東西嗎?”我接過來,在手上翻了翻。
那不是什麼書,而是幾本看得出曾被主人用心呵護着的羊皮筆記,年代有些遠了,紙張泛着深深淺淺的黃。
“對,這是一部從未出版的自傳,由兩位外婆合作撰寫。”
“外婆的自傳?”我翻開扉頁,那裏寫着:給我們的後人。一九七四年春。
那是我所熟悉的瑜外婆的字跡,柔中寓剛的俊逸行楷。再往後翻,的確是交錯着兩個人的筆跡,都說字如其人,瑾外婆的字則是剛毅中蘊藏着些許不常示人的柔情和風淡雲輕。
“好好保管吧,沒事看一看,也許會有所啟發。”母親揉了揉我的頭髮。
我點點頭,算是應承下來,至於會有什麼樣的啟發,我彷彿並不很期待。
等一切歸於平靜,我離開布魯金斯,回到了學校,外婆們的那部自傳,也被我帶了回去,一開始是出於好奇沒事翻一翻,可不知怎麼回事,漸漸的,那些故事彷彿有一種魔力,吸引我沒日沒夜地看下去,直到一個月後全部被我看完,竟有了一種落幕後的惆悵,我甚至覺得,在過去的十七個年頭,我從來沒有與兩位外婆那樣親近過。
這太瘋狂了!
這幾本筆記不僅拉近了我與兩位外婆的距離,甚至讓我覺得,自己與中國、與那段歷史的距離,一下子全都拉近了!要知道,“中國”對於在這裏出生的我來說,只是遙遠的東方大地上一個古老的國家,我知道自己長着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我和母親及外婆們很多時候用中文對話,我喜歡吃她們做的中餐,然而,我卻從未有過去那裏看一看的念頭;而歷史,則是我最不感興趣的一門學科,過去了那麼久的事情,眾說紛紜,我曾執着地認為,這世上的歷史書都是片面的,我們沒有必要去深究那些不知真假的陳年舊事……
一個念頭就此萌生,偶然的抑或註定的,我要去到那個遙遠的東方國度,那個據說是我們這個黑髮黃膚的種族的發源地去看一看,去尋找外婆們年輕時的蹤影。
我在電話里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母親,艾麗也坐在母親身邊,用免提鍵聽着我近乎瘋狂的奇思異想。
母親沉默了一會兒,只問了一句:“需要我們陪你去嗎?”
“不用,媽媽,謝謝你,我想我自己能應付。”我謝絕了母親,我想獨自佔有這段旅途。
十一月份,一切手續辦妥,我獨自一人踏上了這段讓我魂牽夢繞的旅程,我的目的地是一座叫做南京的古都,飛機將在上海降落,在那裏,我將踏尋瑜外婆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以及白利南路,也就是如今的長寧路,那所叫做聖瑪利亞的貴族女校的廢墟,之後,我將乘火車從上海到南京,去兩位外婆相識、相知、相戀、生死相許的地方,去找尋她們的故事。倘若她們在天有靈,定會陪伴我一起重遊故地,我想。
在飛機上,我又重新打開這個故事,它並不像傳統的自傳那樣由出生開頭,而是選擇這個對於她們來說意義非凡的轉折點:
“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剛剛立冬后的這個禮拜六,在上海至南京那段瘡痍的鐵路上,我獨自一人坐在一列‘藍鋼快車’的頭等車廂里……”
橫跨太平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知什麼時候我已捧着筆記本睡著了,睡夢裏依稀看見兩位外婆,竟像是和我彷彿年紀,遠遠地,對我微微笑着,她們穿着民國時的旗袍,華髻側挽,風華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