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的美式坦克資料
美國M24“霞飛”輕型坦克1943年3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開始研製M24輕型坦克,當年10月研製出樣車――T24坦克。1944年4月,T24坦克樣車定型,稱為M24輕型坦克,並以美國陸軍阿德納?R?霞飛將軍的名字命名,通稱為“霞飛”(Chaffee)坦克。
霞飛(AdnaRomanzaChaffee,Jr.,1884~1941)1914年在第7騎兵團服役。1915~1916年在西點軍校戰略部任教,后調往參謀部。1917~1918年先後任第81師師長副官、代理參謀長。1918年在法國參謀學院學習、任教,先後任第4集團軍第81師、第7集團軍、第3集團軍作戰指揮部助理指揮官。1919年回國任第4集團軍參謀部情報官。1921年任第1騎兵師作戰指揮部指揮官。1924~1925年在陸軍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在第3騎兵團服役。1927年在陸軍參謀部作戰指揮與訓練處任職,1931年任第1機械化騎兵團執行官。1934年回參謀部任預算與立法計劃處主任。1938年任第1機械化騎兵團團長。同年晉陞為準將,指揮第1騎兵旅。1940年為美國裝甲兵部隊第一任總司令,並晉陞為陸軍少將。
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4月開始試生產,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車分公司和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產了4070輛。該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的輕型坦克,其機動性也可與二戰中的同類坦克媲美。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國的軍隊也都使用了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韓戰、印度支那戰爭和印巴衝突等。此外,中國國民黨軍隊中也有過此種坦克。那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美國人立即扶植蔣介石,將大量坦克慷慨地送給了蔣介石。國民黨軍隊裝備了美國的M5A1、M24“霞飛”坦克等。美國顧問認為,用M24坦克對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最合適不過了。至1947年,國民黨裝甲兵已有1722輛各型坦克,編成1個裝甲師、6個坦克旅、4個戰車群、1個戰車團、1個戰車營和18個戰車連。在同人民解放軍交手初期,M24坦克也發過一陣橫威。但隨着全國戰場形勢的變化,M24也厄運難逃。在淮海戰場上,M24坦克力不從心,徹底露出敗相。在姚庄的阻擊陣地上,M24坦克的履帶里被插進了爆破筒,履帶被炸斷了,坦克癱瘓了;天線被拔掉,坦克聾了;瞭望鏡被砸爛,坦克瞎了。在西姚庄阻擊陣地,人民解放軍抱着一捆捆燃燒的高粱秸猛追着坦克,坦克排出的廢氣被點燃了,發動機燃燒了,一輛輛坦克被大火包圍,燒成了一堆堆廢鐵。
M24輕型坦克為傳統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戰鬥全重18.37噸,乘員5人,即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車長(炮向前)5.486米,車寬2.95米,車高(至指揮塔頂)2.46米。駕駛員位於車體內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機電員和前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各有1扇撥轉式艙門和1具潛望鏡,並設有安全門。車首上傾斜裝甲板中部開有1個六邊形窗口,裝有1塊活動蓋板,蓋板打開后,便於檢修車輛轉向機構。窗口右邊裝1挺前機槍。車長位於炮塔內左側,炮長和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右側,每人各有1扇可向前開啟的艙門。車長指揮塔為固定式,其頂艙可旋轉,上邊裝有6具觀察鏡和1具潛望鏡。炮塔內有1個備用座椅,供部隊指揮官使用。炮塔頂後部裝有1挺高射機槍,炮塔正中央裝有1門火炮,火炮右側有1挺並列機槍。
主要武器是1門M6型75毫米火炮,採用單肉身管、半自動橫楔式炮閂及同心式反后坐裝置。后坐裝置與炮管同心安裝在一起,除具有駐腿退作用外,還起倒向作用。火炮可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48發。其中穿甲彈的初速為860米/秒。火炮裝有電擊發和手擊發兩種裝置。火控系統包括炮塔的電液操縱和手操縱方向機、陀螺儀式火炮穩定器、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火炮方向射界為360度,高低射界為-10~+15度。輔助武器有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機槍、1挺1919型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相同型號的前機槍,12.7毫米機槍的彈藥基數為440發,7.62毫米機槍的彈藥基數為3750發。
發動機為2台“卡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衝程汽油機,位於車體後部,在轉速3400轉/分時,每台發動機的功率為80.85千瓦。每台發動機的動力分別經液力耦合器、行星變速箱傳至位於車體前部的傳動箱,再經雙差速轉向機構、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到主動輪。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只有4個前進檔而沒有倒檔。坦克要藉助加力減速器的倒檔機構才能倒車。操縱裝置有2套,副駕駛員代替駕駛員操縱時不必換座位。行動裝置每側有5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在第1、2、4和5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振器,行動裝置上部有裙板保護。懸挂裝置為獨立扭桿,單銷式履帶帶有橡膠襯墊和中央誘導齒。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40千米。
車體和炮塔為均質鋼裝甲結構,車體前裝甲板厚30毫米,傾角60度;前下裝甲板厚25.4毫米,兩側裝甲板厚25.4毫米,傾角78度;後部裝甲板19毫米,傾角78度;頂部和底部裝甲板厚12.7毫米。炮塔裝甲板厚38毫米。車內備有2個滅火瓶,一個是固定式的,安裝在發動機室內,另一個是便攜式的,安裝在乘員室。
變型車主要有自行榴彈炮和自行高射炮等。其中,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由美國底特律坦克製造廠研製,1947年裝備部隊。戰鬥全重20.86噸,乘員7人。戰鬥室位於車體中部和後部,為半敞開式。戰鬥室的裝甲板垂直,厚12.7毫米。主要武器為1門M4型105毫米榴彈炮,彈藥基數126發,最大射程111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45度,高低射界-10~+45度。輔助武器為1挺M2HB型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990發。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由美國底特律坦克製造廠研製,1945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戰鬥全重19.28噸,乘員12人。戰鬥室位於車體後部,是敞開式的。車體後面裝有駐鋤,使車輛射擊時保持穩定性。主要武器是1門M1型155毫米榴彈炮,採用單肉身管和螺旋式炮閂和分裝式炮彈,彈藥基數22發,最大射程148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37度,高低射界-5~+45度。M19型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製,1945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主要用於攻擊低空飛機和地面目標。戰鬥全重16.8噸,乘員6人。戰鬥室的裝甲板是垂直的,上面敞開,裝甲板厚12.7毫米。2門M2型40毫米機關炮安裝在可旋轉360度的特製炮塔內。該炮採用單肉身管、立楔式炮閂和自動裝彈機及電擊發裝置。反后坐裝置包括液壓馬達式駐退機和彈簧式復進機。火炮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3~+87度。彈藥基數352發,最大射高7000米,最大水平射程8750米。
M24輕型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的產品,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有的國家將其作了重大改進。芬蘭72輛M24改進后稱為NM116。改進項目主要有:換裝法國的D-925型90毫米低膛壓火炮,安裝激光測距儀,取消車體前機槍及前機槍手,用12.7毫米機槍代替原來的7.62毫米並列機槍。換裝“底特律”6V53T型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191千瓦。換裝“阿里遜”MT650型液力機械傳動裝置。通過改進,其火力和機動性都有明顯提高。
...............................................................................
M26重型坦克性能參數
戰鬥全重41900kg
車長8.65m
車寬3.51m
車高2.78m
發動機FordGAF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0/n.a.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n.a.km
乘員5人
火力裝備90mmGunM3(T7);2x.30caliberMGM1919A4
彈藥90mm:70發;.30:5000發
裝甲13-114mm
爬坡度31度
通過垂直牆高1.17m
越壕寬2.44m
涉水深1.22m
M26“潘興”坦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的重型坦克,專為對付德國的虎式坦克而設計,美國人於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後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為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製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並於1945年3月投入了實戰。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形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M26“潘興”由於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韓戰與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較量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於1942年,即研製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後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於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T26。這兩種坦克都採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種型號。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一門105mm榴彈炮,後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於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鎚”約翰.J.潘興將軍命名。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
M26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該車有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前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的上方各有一扇可向外開啟的艙門,門上有一具潛望鏡。炮塔位於車體中部稍靠前,為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後突出。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手和裝填手在左側。指揮塔位於炮塔頂部右側。炮塔頂部裝有一挺高射機槍,炮塔正面中央裝有一門火炮,火炮左側有一挺並列機槍。
潘興”裝載的發動機是由福特公司開發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68千瓦,在轉速2600r/min時,功率為500hp。該發動機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評價,被認為是裝甲車的標準發動機,發動機因採用一種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其公路速度為48.3千米/小時,越野速度也達到20千米/小時以上。公路行程達到200千米,“潘興”的機動能力較德國“虎王”強很多。
傳動裝置為液力機械式,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安裝有液力變矩器,因而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動變矩,減少換檔次數,從而可減輕駕駛員的工作。行星變速箱只有3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操縱裝置採用了一根既能變速又能轉向的操縱桿,故容易操縱。行動裝置採用獨立扭桿懸挂裝置和液壓減振器,第1、2、4和6負重輪處均裝有減振器。第1負重輪平衡肘和誘導輪曲臂之間裝有補償機構,用以自動調整履帶鬆緊度。其動力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傳動裝置由行星減速器、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雙差速轉向機構和單級齒輪式側減速器等組成。傳動裝置的部件(側減速器除外)都裝在一個箱體內,該箱體與發動機曲軸箱固定在一起。行動裝置每側面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和5個托帶輪,履帶裙板由4小塊組成,僅遮住托帶輪的上部。履帶為金屬-橡膠結構,履帶寬為609mm或584mm。M26坦克的車體為焊接結構,其側面、頂部和底部都是軋制鋼板的,而前面、後面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mm,前下裝甲板厚76mm;側裝甲板前部厚76mm,後部厚51mm;後面上裝甲板厚51mm,下裝甲板厚19mm。炮塔前裝甲板厚102mm,側面和後部裝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鬥室的乘員取暖。
“潘興”T26E3的主炮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兩者都是美軍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產物,這與德國坦克炮發展思路相似,起因無非是高射炮具有與坦克炮同樣的高初速特徵。M3炮身長50倍口徑,T15E2炮身長70倍口徑。如同德國的“虎”式裝載56倍口徑的KwK36,而“虎王”裝載71倍口徑的KwK43,“潘興”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70發。其中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重11kg,在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mm,在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mm。高速穿甲彈的彈丸重7.6kg。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mm,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mm。火炮射速為8發/分。比較雙方的攻擊力,若“虎”式KwK43和“潘興”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的話,KwK43處於優勢;都使用高速穿甲彈則不相上下。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彈,KwK43處於優勢,使用高速穿甲彈則T15E2處於優勢,但高速穿甲彈的彈芯需要金屬鎢做原材料,德國無此礦產,所以很少配發部隊。但美軍卻大量裝備,並特彆強調:如果遇到德國的重型坦克,應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彈火控裝置包括炮塔的液壓驅動裝置和手操縱方向機、觀瞄裝置、象限儀和方位儀等。炮塔可由炮長或車長操縱,當車長發現重要目標需直接操縱炮塔時,炮長的操縱裝置便自動切斷。
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度,炮塔旋轉360°需17秒,高低射界為-10度到+20度,而德國“虎王”的炮塔在液壓驅動下旋轉360°需要19秒,火炮俯仰角度範圍為-8°-17°。瞄準裝置有兩種:一種是供直接射擊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和望遠式瞄準鏡;另一種是供間接射擊用的方位儀和象限儀,與攻擊力相關的還有瞄準鏡的性能。德國“虎王”的瞄準器是TZF9d型,倍率為3-6倍,有效距離3000米。M26“潘興”的瞄準鏡採用M70F或M71C,其中M70F為1.44-6倍,M71C為5-8倍。另外,“潘興”還裝備了M19方位角度指示器、M1象限儀和M9高低儀。後期生產的M26坦克上還裝有火炮穩定器。輔助武器是一挺12.7mm高射機槍和2挺7.62mm機槍,其中一挺是並列機槍,另一挺是前機槍。12.7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50發,7.62mm機槍的彈藥基數為5000發。
M26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M44裝甲輸送車等,改進型車主要有M46中型坦克等。M26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下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準中型坦克之一。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
..........................................................................
:M46巴頓第6裝甲師,美國24集團軍,漢河,1951年朝鮮
介紹:模型名稱:M46巴頓第6裝甲師,美國24集團軍,漢河,1951年朝鮮
歷史背景:
由於侵朝戰爭中蘇制T-34坦克的威脅,1951年3月美國陸軍在6輛樣車測試評估工作未完成之前就簽訂了總數超過1300輛的T48生產合同。第一輛生產型車於1952年4月在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Delaware)坦克廠製成,從研製到生產不到兩年時間。由於匆忙投產,問題甚多,隨後又不得不專門設立改裝廠來修改T48坦克。
1953年4月美國陸軍將T48坦克列入裝備,改稱M48坦克,也稱M48巴頓坦克,該系列坦克生產量達11703輛,其中克萊斯勒公司製造6000輛,各型車生產持續到1959年。M48系列坦克生產車型包括M48、M48C、M48A1、M48A2、M48A2C等,其中M48裝有外露的高射機槍;M48C採用軟鋼車體,僅用於訓練;M48A1改為全封閉的指揮塔;MM48A2採用燃料噴射式發動機和紅外設備;M48A2C裝有改進的火控裝置,炮塔與M60的相似。
1955年10月美國陸軍開始訂購M48A2坦克,同年開始生產。據稱,如果戰術使用正確,M48坦克可以對付蘇制-54/55,裝105mm火炮的M48A5可對付蘇聯的T-62坦克。1967年以色列曾把該坦克成功地用於第三次中東戰爭。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該系列坦克採用整體鑄造炮塔和車體,車體前部是船形的,內有焊接加強筋,車體底甲板上有安全門。車體分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和尾部動力艙,動力艙和戰鬥艙間用隔板分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艙蓋前部裝有3具M27潛望鏡,在駕駛員艙口轉檯上裝有1具制式M24夜間駕駛雙目紅外潛望鏡。車上有4個紅外車燈,視距200m,大多數車型還在主炮上方安裝了紅外/白光探照燈,最大距離是2000m。
炮塔內乘員3人,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從M48A1開始裝有M1全封閉指揮塔,可手動旋轉360°,四周裝有5具觀察鏡,並裝有12.7mm高射機槍用M28C車長潛望式瞄準鏡,放大倍率為1.5×,視場為48°。早期M48坦克沒有裝M1指揮塔(高射機槍外露),後來陸續加裝到M48A1、M48A1C坦克和M67噴火坦克上。炮塔內后頂部有圓頂型通風裝置,炮塔尾部有儲物筐籃。車體前部有推土鏟安裝支座,M48、M48A1坦克裝有M8推土鏟(重3980kg),M48A2、M48A3和M48A5坦克裝有M8A1推土鏟(重3810kg)。
................................................................................
M4中型坦克【發展簡史】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之一,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8月19日,美國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根據M3“格蘭特”的不足,軍方要求將75mm火炮裝在旋轉炮塔上,研製代號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並被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們的底盤總體佈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為機械式,行動部分採用平衡式懸挂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佈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由於美軍不像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儘管它並不能完全勝任這個角色。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儘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準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衝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軍Pz-III、Ⅳ型坦克被擊毀二百餘輛。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斯登陸行動中,美國陸軍的M4坦克也緊隨登場,為將德意法西斯趕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第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DD水陸坦克,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M4管風琴);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其廣告詞: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第登陸以後的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軍有16個裝備有M4中型坦克的裝甲師參加了對柏林的總攻。
【性能諸元】
M4A3(76)WHVS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鬥全重33650kg
車長7.54m
車寬3.0m
車高2.97m
引擎FordGAA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2/n.a.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61/n.a.km
乘員5人
火力裝備76mmGunM1A1,M1A1CorM1A2;2x.30caliberMGM1919A4
彈藥76mm:71發;7.62mm:6250發
裝甲13-178mm
爬坡度31度
過直牆高0.61m
越壕寬2.3m
涉水深0.91m
平心而論,M4謝爾曼坦克非但不是一款拙劣設計,還具備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謝爾曼是二戰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動力系統的堅固耐用連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須運回工廠大修。謝爾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足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使美軍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過德軍坦克。
謝爾曼坦克的生產設計大概也是二戰最優秀的。美國研製生產坦克的廠家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廠,採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生產線原理,因此能夠大批量生產,並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國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000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M4謝爾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徹。
謝爾曼坦克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轉動裝置是二戰最快的,轉動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鐘。其次謝爾曼還是二戰唯一裝備了火炮垂直穩定儀的坦克,能夠在行進當中瞄準目標開炮。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也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謝爾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時速。這些優點都很有助於機動作戰。
但是謝爾曼坦克還是有其十分突出的缺點:一、火力不足以對抗德軍新式坦克。二、汽油為動力的發動機被命中后極易起火燃燒。三、車體高大,增加了中彈的面積。
1942年春天,謝爾曼坦克首次出現在北非戰場。當時隆美爾非洲兵團裝備的坦克主要為PzⅢ-F以及少量四號長身管型,於是謝爾曼坦克擁有無可置疑的戰場統治權,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大量使用。戰役以後,隆美爾寫道:“敵方的新式謝爾曼坦克,比我們所有的型號都要先進。”
隨着時間的變化,M4的對手不在是昔日的“三式”、“四式”,“虎”、“豹”的出現讓M4顯得不堪一擊。
一、火力對比:
主炮是坦克的手臂。初期型謝爾曼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該炮能夠在914米距離上擊穿60mm/30°鋼板,穿甲能力略強於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6mmF34火炮。但與德軍的75mmL48和75mmL70火炮相比有很大差距。
M4後期型號換裝76mm火炮,在914米距離上擊穿88mm/30°鋼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蘇聯T34/85略優。不過應付虎豹仍然乏力。英國人較有預見性,將17磅炮裝在謝爾曼上,改裝成了螢火蟲式坦克,才有了遠距離擊毀德軍坦克的能力。
二、防護對比:
早期謝爾曼坦克正面裝甲厚51mm,56°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76.2mm。後期謝爾曼坦克正面裝甲厚63.5mm,47°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89mm。早期型號高2.74米,後期型號高2.97米。
另外和德國人的坦克一樣謝爾曼坦克的也裝備汽油發動機,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這個弊病使早期型號謝爾曼坦克獲得了“朗森打火機”的綽號,因為這個打火機的廣告詞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美軍第3裝甲師登陸諾曼第時擁有232輛謝爾曼坦克,到戰爭結束,這個師共有648輛謝爾曼被擊毀報廢,另有700輛被擊傷,修復以後重上戰場,戰損率高達580%。諾曼第戰役中,美軍第2裝甲師在兩天裏就損失57輛謝爾曼坦克,傷亡363人。阿登戰役前夕,美軍裝甲師的傷亡如此慘重,出現了沒有足夠的坦克兵裝備坦克的局面,許多倉促上陣的坦克只有3個乘員,而不是規定的5人。
三、機動能力:
但除此之外的機動性,謝爾曼坦克還是相當不錯的,從大量的德軍“虎”、“豹”被從側翼擊毀可以看出,除數量巨大外,謝爾曼坦克的機動能力是相當不錯的。
但謝爾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美軍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二戰前夕,歐美各**隊都在探索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其中只有蘇德的裝甲戰術得到實戰檢驗。
美軍裝甲戰術的始作俑者是當時任地面部隊總司令的麥克奈爾中將(LesleyMcNair)。他倡導的裝甲戰術,其核心是兩種坦克的分工協作。美軍的主戰坦克M4謝爾曼,主要任務是攻擊敵軍的步兵,而不是攻擊坦克。如果謝爾曼坦克遭遇敵方坦克的阻擊,應該召喚殲擊坦克(TankDestroyer)。殲擊坦克的特點是裝甲薄,速度快,裝備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任務是迅速趕到敵方坦克出沒的地點提供火力支援。美軍登陸諾曼第時,裝甲師和步兵師都裝備有M10、M18、和M36三種殲擊坦克。
麥克奈爾的戰術思想是典型的紙上談兵,跟實戰差之千里。這種戰術思想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謝爾曼坦克根本不是用來打坦克的,所以沒有必要裝備反坦克火炮。而殲擊坦克實質上就是自走炮,因此隸屬炮兵,組織、訓練、指揮體系都和裝甲部隊涇渭分明。實戰證明,本來應該支援步兵的謝爾曼坦克不得不頻頻對抗德軍坦克,而殲擊坦克老派不上用場,只好充當野戰火炮,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結果二者都是舍長就短。
但是和一般人想像不同,謝爾曼並非一直弱不禁風。謝爾曼坦克的後期型也是很兇悍的。有英國改型的螢火蟲(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正面對抗虎豹),據說有一輛曾經一次擊毀3輛虎式。美國的M4A3E2JUMBO(巨獸,巨無霸)這種謝爾曼坦克裝甲防護很不錯,車體正面裝甲102毫米(前期型謝爾曼是50毫米),炮塔152毫米,防盾178毫米,連差速器齒輪箱都有148毫米。裝甲最厚處比德軍虎式(最厚裝甲110毫米)、美軍潘興(最厚裝甲114毫米)、英軍慧星(最厚裝甲102毫米)、蘇軍JS-2(最厚裝甲120毫米)都要厚。不愧為巨無霸。在戰鬥中很難被擊毀,是德軍在M26出現前最不願看到的盟軍坦克。由於美軍準備裝備M26坦克,JUMBO在生產了254輛后早早停產。
後來又誕生了一種謝爾曼坦克,M4A3E8。為最後一型的謝爾曼,可以說是其當時傑出之作,各項能力平衡度很好,它在火力、裝甲、機動性的平衡提升,完全可以與俄國的T-34/85及德國的豹式比擬。M4A3E8使用了新式的HVSS(這是區分其與普通謝爾曼的顯著特徵)懸挂系統(水平懸挂系統)。因此M4A3E8又被稱為M4A3(76W)(76炮)HVSS。M4A3E8的重量使原本的VVSS懸挂裝置(垂直懸挂系統)不堪重負,但新型的HVSS可以讓由於增加裝甲和改進火炮而變重的M4A3E8在行進間減少晃動,而增寬的履帶減輕了對地壓強。除了懸挂系統的差別外,M4A3E8還強化了防禦力以及製造的生產性,而且E8更採用濕式彈藥庫,減少引發彈藥庫誘爆的危險。M4A3E8搭載了76.2毫米炮,為了抵擋76毫米炮的後座力,美軍也換裝新型的制退器。M4A3E8的主炮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可以在2200公尺打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裝甲。M4A3E8的前方裝甲采一體成型,有着很高的防禦。它的裝甲達到107毫米厚且有一定角度。經過以上改裝后,E8總重量達30多噸,不過時速仍然達到45公里。
並且美軍具有強大的空中力量,隨時準備像狂風一樣橫掃摧毀地面上的一切,令德軍吃盡苦頭。制空權可以極大的抵消德軍坦克在質量上的優勢並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傷亡。再加上謝爾曼坦克擁有出色機動性經常繞到敵軍側后實施攻擊,基本可以勝任工作,對替換謝爾曼坦克的需求也就不那麼迫切了。
只是由於換裝程序與先後的問題,許多部隊只能使用中期性甚至初期型謝爾曼直到戰爭結束,巨大的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但後期型的謝爾曼和蘇軍坦克一樣可以給敵人帶來巨大的麻煩,並不比其他中型坦克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