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4)
二塔是目前桑奇遺迹群中,保存完整的最早期聖塔,大約公元前2世紀左右建造。二塔中原本安奉阿育王時代十位重要傳法長老的舍利,由於地位在佛陀與兩大弟子之下,不足以增建塔門,因此結構相當簡單,只有一座圓筒狀的塔冢和一道圍繞塔身的簡樸欄楯。這座簡單樸素的小圓冢,以灰紅色石塊堆砌而成,依據古代的造塔習慣,它的塔頂應該有一座小欄楯,包圍住一支象徵尊榮的傘蓋,可是現在的二塔頂部卻是一片光禿。
和大塔、三塔比起來,二塔的造型顯然相當特殊,它並非標準的半圓形,而是呈現圓周更小、高度更高的直柱狀造型,塔身直徑14.3米,總高度為8.8米。這是因為巽加王朝在擴建大塔時,遵循了阿育王的佛塔造型向外擴充,因此維持着原來的半圓造型;但是在重修二塔時,卻採用了當時所流行的較高較直的建築形式,再加上伊斯蘭教統治時期,一位波帕爾行政首長好心地整修這片遺迹,卻以伊斯蘭教所習慣的清真寺圓頂來重建這座塔,使得它失去了平頭與傘蓋。雖然後來經過馬歇爾的再度整修,使它的塔冢更接近一個半圓球,不過畢竟基本結構已經定型,因此形成現存的樣貌。
二塔欄楯的高度有2.3米,總共由88根石柱組成,馬歇爾與富徹將北面入口的第一根石柱編為1號,依着右繞佛塔的順時針方向依序編號,經過東、南、西門直到最後的88號。整座欄楯被分成四段,每段各有22根石柱,除了45、46、47號已毀損失落外,其餘石柱都完整地留存了下來。欄楯所包圍的面積為東西直徑22.7米、南北直徑21米。
桑奇三塔:僧塔
三塔位於大塔北邊約46米處,是桑奇遺址中命運乖舛的遺迹。它在公元1818年重現世間的時候已經全毀,成為一堆荒野中的殘磚廢墟,後來又受到盜墓者粗暴的挖掘而更顯頹敗,直到公元1912年才在馬歇爾的領導下重新建造。
目前的三塔有着傘蓋、平頭、二層繞行步道和雙邊階梯,以及唯一倖存的南門。塔身直徑15米,包括平頭(色色小說與傘蓋的總高度為10.8米。塔門總高5.2米,橫樑寬4米。塔冢周圍的石板地面上,殘留着一圈欄楯的淡淡痕迹,說明三塔過去也和大塔一樣,有一座圍繞塔冢而建的石欄楯,和東西南北四座雄偉的塔門。
當它還是一堆廢墟瓦礫的時候,康寧漢曾貫穿它的中心,挖出兩隻舍利罐,其中安奉着佛陀最重要的兩位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舍利遺骨,三塔因而被後人稱為“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