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歐洲貨幣(續)

17世紀歐洲貨幣(續)

?前面提到令小滿極為頭疼的歐洲古貨幣問題,現在貌似有了新進展。小滿剛閱讀了百科上的“價格革命”一篇,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百科裏提到,16世紀開始,歐洲各國貨幣中,白銀含量大大減少,也是造成貨幣貶值的重要原因。其原文如下:

“另外,歐洲各國16世紀的貨幣都遭受了貶值現象,這也是與貴金屬的短缺有關,在英國1540—1550年間發生了貨幣重鑄和嚴重的貨幣貶值現象,貨幣中的金銀成分大大減少,但為適應日益活躍的經濟需求不得不增發貨幣,而在歐洲貴金屬日益減少的情況下貨幣中貴金屬的含量必然也相應減少。⑤法國貨幣圖爾里佛(里弗爾)中含銀量也不斷降低,1541—1550年為50%,1551—1560年為39%,1561—1570年為11%,1571—1580年為17%,1581—1590年為18%,1591—1600年僅為5%。而貨幣卻在不斷增加發行,1493—1550年圖爾里佛總量為4000萬,1551—1610年則達到1億。

此外,從1500到1650年荷蘭、匈牙利等國的貨幣白銀成分都減少了50%,英國則貶低了三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白銀大量流人西班牙主要是在16世紀中葉以後,因為只有在這時才在美洲發現規模巨大的波托西銀礦,而之前則主要是黃金的生產。”

當然了,貴金屬短缺,這是其他國家才有的事。對於金銀充足的西班牙,不需要鑄造劣幣。也因此,連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在遠東地區和大明貿易時,都採用足量銀的西班牙銀元,而不是採用本國的劣幣。因為,大明商人也不傻,不會接受含銀量低的劣幣。

因此,小滿想來想去,覺得一英鎊恐怕也無法等值於1磅白銀了,天知道那一磅重的銀幣里含銀量多高。

不過,杜卡特和弗羅林等金幣,因為通行於全歐洲,其含金量還是能得到保證的。所以,在一些文獻里,常用杜卡特和弗羅林來量化貨幣。反正,瘋狂的法磅(里弗爾),是沒人敢用的。尼瑪含銀量都5%了,還能算銀幣么?

而金路易金幣的含金量大約在6.75克左右,杜卡特的二倍含金大約是7克左右。所以,一英鎊=一金路易=2杜卡特的匯率貌似沒啥不妥。唯一的不妥,可能就是小滿想當然的認為英鎊堅挺,是一磅重的純銀了。

要知道,在17世紀末英國戰勝荷蘭之前,英國不過是個吊絲國家,經濟並不好。查理一世之所以和英國議會鬧翻,也是為了錢的問題,最後還送了命。

因此,在英國崛起前,英國貴金屬是遠沒有西班牙來源豐富的,其貨幣,不可避免地存在含銀量下降和貶值問題。

所以,其實這個時期的歐洲,應當以西班牙的貨幣,以及信譽較好的意大利金幣——杜卡特和弗羅林為基準。而法國的貨幣,應當是最沒信譽的。以至於,路易十三後來鑄造金路易來給法國貨幣挽尊……

而西班牙發行量很大的埃斯庫多金幣,含金量也是接近3.5克,和杜卡特及弗羅林相似。因此,一皮斯托爾=一英鎊=2埃斯庫多=2杜卡特的兌換率是很合理的。

而且,一多布隆金幣=4皮斯托爾,一皮斯托爾=一英鎊。要是英鎊價值足量的453克白銀的話,4皮斯托爾就得價值1812克白銀。以金銀1比15的兌換率來計算,多布隆金幣就得鑄造成120.8克的超級大金幣,哦不,應該不能算金幣了,而可以當成小金磚了……

若以每杜卡特3.55克含金量來計算的話,當時歐洲金銀兌換比在1比15左右。也就是說,每枚杜卡特金幣,約合純銀53克左右。當然,以此時歐洲其他諸國那低含銀量的貨幣而言,兩枚杜卡特金幣,就能換來一磅重的“銀幣”了。至於法國佬那含銀量只有5%的里弗爾銀幣,能換好幾磅重……

基於上述判斷,本書重新恢復1英鎊=2杜卡特的兌換率。雖然麻煩點,還是要修改回來的。先讓小滿吐口血先,好釋放下壓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神眷西班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神眷西班牙
上一章下一章

17世紀歐洲貨幣(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