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方現行經濟制度存在重大缺陷(8)..
所以當政府官員如巴尼-弗蘭克(BarneyFrank)說出“經營管理人員有義務時刻監督股東以降低公司風險”這樣的話時,他忽視了最根本的一點,即冒險恰恰是股權持有人期望經營管理人員做的事情。事實上,風險最終正是經營管理人員來承擔的,理由是:誰承擔的風險越大,誰分得的紅利也就越多。風險本身就是其存在的理由。
第二節:錯誤在房地產市場的蔓延
巴尼-弗蘭克(BarneyFrank)(遺憾的是,還有很多其他的政府官員和決策者)的言論所反映的對股權收益與債務收益的無知,並非只是停留在企業籌資領域。
這種糊塗的看法已經滲透到針對房市的政策中去了,由此可能產生最具破壞性的後果。在自置居所政策的制訂中,決策者們顯然沒有意識到他們那樣做的後果。這個知識盲點是如此容易被人忽視,以至於許多政府都積極地參與制訂了一些錯誤的經濟增長政策,這些政策由於資本配置不當,長期下去將會封住西方經濟命脈。這也許是好心辦壞事的最具說服力的例子。怎麼會這樣呢?
考慮到房子和食物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我們期望政府出台好的政策,從而能夠使這些商品的物價儘可能地保持在低水平上。然而,正如我們將要說明的,美國政府的房產政策已經反其道而行之。具體說來,美國政府制定的旨在繁榮和發展房地產市場的政策——雖然這是無心所致——最終導致了房價的上漲並仍舊在不斷攀升。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政府已經成功地說服大多數美國人進行個人儲蓄(20世紀80年代的保險金計劃以及供款養老金計劃,只是這方面的例子之一),並且設法使美國人相信,儲蓄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一套房子。自然而然地,美國人往往過分傾向於把他們的儲蓄投資並分配到房產上*(最初是以首付的形式投資),而不是投資在股票和債券上。儘管自置居所的好處眾所周知(油漆圍欄、澆灌草坪等),但是基於政府資助補貼計劃建立起來的“全民自置居所”政策,實在是大錯特錯。
房產是一種獨特的財產,因為一旦有人入住,它就不能產生收入或者現金流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業主自用住房應當被視為一種便利(非現金生成)收益。所以為了能在房產投資上產出正回報,政府需要操縱價格使其上漲。這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水車效應,在此效應中,為了保證永遠獲得正回報,就不得不讓價格持續上漲。價格上漲意味着,經濟最終將像不斷充氣的氣泡爆裂那樣完全崩潰。關於這一點後面我們會談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