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1)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1)

第二節民營經濟不振是上海的大患

無奈的是,一直希望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之都的上海,其市場化程度卻很低。上海經濟結構不平衡,更缺少富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使得其未來堪憂。

《2008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上海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3698.15億元,其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7431.48億元,國有企業佔整個企業體系的比重為54.3%;而深圳國有企業的比重不足30%,市屬國有企業(不包括中央及廣東在深企業)佔比更只有5%。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一片“國進民退”的浪潮中,2009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調整的綱領,除監管和優化國有資本外,頭等使命竟然是“適當退出競爭性領域”。相對深圳民營經濟之都的身份,上海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有企業的溫室。

兩地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很接近。2008年上海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為0.8∶45.5∶53.7,深圳為0.1∶48.9∶51.0。但是,兩地在其支柱產業方面,則存在着巨大的差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以及文化產業是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而上海的六大重點產業則分別是汽車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藥製造業。雖然兩地都要建成金融中心,都要以服務業為重點產業,但是,在其他核心產業方面,深圳似乎更多地偏向技術、物流等“@輕型產業”,而上海則多為基礎性產業。

支柱產業上的差異,使兩地經濟結構存在巨大的反差。在上海,這些大產業的主體均為壟斷型國有企業,而目前上海的一些知名企業,如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簡稱“上汽”)、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廣電”)、上海航空公司、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亦均為國有企業。

如果說深圳的民營企業是“餓大的”,上海的國有企業則更似“喂大的”。

2008年,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率幾乎比深圳高出一倍。其國有經濟投資總額高達2295億元,比2007年猛增29%,但是,其民營經濟投資佔總投資的比重卻比2007年減少了34.5%。

對政府投資的過度依賴,成為上海國有企業的致命傷。其成長較少依靠市場競爭,而較多依賴國家傾斜性的支持,或行政力量的壟斷經營。更為嚴重的是,國有企業過多,不僅擠佔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更造成了整個經濟體系效益低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上海能否成為中國的龍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