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百年一鳴?(5)

武漢:百年一鳴?(5)

從國家戰略角度而言,武漢是中部崛起當然的龍頭,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亦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后,中國第四個快速發展的經濟增長極,成為華中地區的科教文化中心、物流商貿中心及現代製造業中心。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亦提出武漢要做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從個體城市的個體競爭力來看,中部最大城市的排名分別是武漢、鄭州、長沙。2009年,武漢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500億元,鄭州為3365億元,長沙為3300億元。雖然武漢實力明顯超過鄭州和長沙,但是,如果從增長速度上來講,武漢卻又是最慢的,特別是對比長沙,更是如此。1994年,長沙的國內生產總值僅僅武漢的一半,而今,長沙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近武漢的3/4,論綜合增長速度,長沙高出武漢一倍。

雖然武漢的單一城市實力超越鄭州和長沙,但是,武漢城市圈卻面臨著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株潭城市群”的強勁壓力。

在武漢成為國家欽定的中部區域中心城市后不久,河南召開中國發展研討會,欲以“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的身份抗衡武漢,與武漢展開城市群落的整體競爭。而自20世紀末開始,在各國、各地區角逐競爭力時,單個城市競爭力逐漸被區域整體競爭力所替代。

武漢是中部6省中最具競爭力的中心城市。2002@年,湖北啟動“武漢城市圈”戰略,以武漢為核心,加上周邊的黃石、孝感、黃岡等8個城市,其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占湖北省的60%和50%以上,幾乎傾全省之力。而在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在整個城市圈所佔的比重亦達2/3以上。

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另有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8個城市,其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均占河南省的50%以上。不同的是,在中原城市群中,鄭州的比重尚不到1/2,整個城市群呈分散模式。但是,若論總體實力,中原城市群的整體實力,已經超過了武漢城市圈,這也是鄭州不願雌伏於武漢之下的原因。

長株潭城市群成員比較簡單,以長沙為中心,以株洲和湘潭為兩翼。長株潭城市群的國內生產總值尚不到湖南省的一半,但是,其聚焦作用卻不可小視。長株潭城市群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員和80%的科技成果的創新優勢。目前,長株潭城市群準備擴大為“3+5”城市群,即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1個半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五市。在承接珠三角產業方面,長株潭城市群的承接能力雖比不上武漢城市圈,但其整體發展速度、產業協同度,卻高於武漢。長株潭城市群大有超越武漢、后發制人的勃勃雄心。

所以,武漢雖暫居優勢地位,但是鄭州和長沙,攜本省經濟發展大勢,以及捆綁城市群的優勢,亦有了與武漢爭雄之心。特別是鄭州,作為傳統的中原腹地,卻要被武漢奪走中部區域中心的寶座,實在難以甘心。在交通領域方面,在高鐵時代到來以前,鄭州因為地處東西向的隴海線和南北向的京廣線的交匯處,其陸上交通地位自然比武漢更為顯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武漢:百年一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