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太極拳是印證國學的修行(6)
三、太極拳以印證國學內涵為究竟
最早出現的國學被定義為“一個國家固有的學術文化”。然而,自清末民初到當代學者,其實,對國學範疇的界定,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有狹義、廣義、形而上之義三種。
狹義的國學範疇,指的是傳統經、史、子、集四部之學,核心是經學,即儒學,特別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廣義的國學範疇,指的是中國原有的一切學問,“過去種種,上自思想學術之大,下至一個字,一支山歌之細,都是歷史,都屬於國學研究的範圍”(胡適語)。此外,當代學者鮑鵬山認為,應該把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分開來認識,傳統文化的範疇更廣泛,而國學應屬於高屋建瓴的形而上的大智慧。我特別認同鮑鵬山的說法,也認同梁啟超的說法,他認為,研究國學有兩條治學的道路,一條是“整理國故”,此乃文獻學,屬於學者研究的範疇;一條是“為德性學”,應用“內省及躬行的方法來研究”,此內省和躬行,人人都需要。
毫無疑問,目前作為體育、健身範疇,被規範化、標準化的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國術——武術——追求戰勝對方之技藝的太極拳,則屬於廣義國學範疇下面的分支,和國醫、國畫、國劇並列;作為武拳文練和追求“捨己從人”之王道精神的太極拳,則屬於形而上的國學。形而上的國學,就是“古之學者為己”之學,是幫助人獲得智慧、開悟、修身的大學問,這門大學問,以內求法(內省)為基石,以開悟為究竟,以己身為印證+激情小說(躬行)之道場——不屬於學者專有,而是古今聖賢明心見性、存心煉性、修心養性的那個方寸之地——其目的是超凡入聖達真的修真、悟後方修道的修道,做個自了漢的明白之人。
真正的太極拳,應以此為基準、為參照、為印證。
《論語》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道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借用《金剛經》的語義來闡釋,我這裏所說的太極拳,非真的太極拳,乃名太極拳。舍此,就會怠慢了太極拳,褻瀆了太極拳。
古人認為“無用之大用”為最大的智慧——太極拳看起來似乎並不能直接地告訴人如何地按圖索驥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但人們卻可以通過太極拳的熏修,開發出大智慧,從而改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