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轉法輪(9)

初轉法輪(9)

巨大的破壞與隨之而來的重大發現,雖然使@大家開始注意到鹿野苑在歷史上可能的重要地位,但這座遺址卻繼續被忽視着。當時這裏的行政首長喬納森-鄧肯(JonathanDuncan)並未從出土的藝品中認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史跡而加以保護,反而允許更進一步的徹底破壞。等到亞歷山大-康寧漢的考古隊出現時,一切都太遲了!

當時康寧漢依據文獻報告發現,當初出土的文物中,只有石匣內的舍利寶物交給了喬納森-鄧肯,其他一切物品包括佛像、石匣和石匣旁的雕刻石板等重要史料文物都離奇失蹤,不知去向。

為了找出這些失蹤文物,康寧漢費盡心力,最後在考古團隊鍥而不捨的追查下,終於找到了一位當年曾參與拆除工作的老工人,但他只記得“石匣子被放回了原來的位置”!就憑着這一句話的線索,康寧漢與考古團隊終於在法王塔遺迹的殘磚瓦礫中,發現了混雜其中、已破碎毀損的石匣和佛像。

目前這個石匣被收存於加爾各答博物館內,而明確點出法王塔重大意義的佛陀初轉法輪像,則被收藏於鹿野苑博物館之中。至於徒留一座圓形磚基與殘破碑文的法王塔,就只能孤單地躺在綠茵廢墟間,供人們追憶這座法輪聖塔曾經遭遇過的重度傷害,與考古學者們從不放棄的努力了!

●阿育王石柱

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

玄奘《大唐西域記》

公元1905年,考古人員在法王塔北方不遠處的僧院遺迹中,挖掘出數塊巨大的石柱破片,石柱靠近地面處已完全斷裂毀損了,據判斷可能是遭遇雷擊所致。目前斷裂的石柱群已由鐵欄杆包圍起來,保存在一個小亭子內供人們憑弔。

一般認為,這是阿育王為了紀念佛陀在此初轉法輪,以及僧團的成立所豎立之標誌石柱,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僧團成型后,佛陀派遣五比丘及耶舍等共60位僧伽,分別到印度各地去開演聖法:“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梏,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的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凈聖潔的生活。”而阿育王石柱矗立之處,即是他們出發之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恆河十二聖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恆河十二聖地
上一章下一章

初轉法輪(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