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全球被石油綁架(3)
原來地球上的能源足夠美國、日本、歐洲大約8億人以美國式生活方式生活,世界銀行一份報告稱,一個人一年食用的玉米,僅夠SUV(運動型多用途車)加油一次。如果新興經濟體的30億人都期待開上SUV,而糧食產量又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只有漲價。
一個國家未來有三大生存要素,水資源、食物、能源。人們也許短期內可以在能源上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可是現代工業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依然遙遙無期。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已成為全球經濟新圖景中的一個新的永久性特徵。
石油是現代戰爭的主要根源,一戰、二戰都與爭奪石油資源有關。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認為石油戰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爭奪石油資源控制權的戰爭,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3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英阿馬島之戰,都是圍繞石油進行的。伊拉克的未開發石油儲量比沙特阿拉伯還多,這是薩達姆被美軍趕下台的根本原因,而另一類是爭奪石油定價權的戰爭。在目前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石油戰爭將以期貨市場爭奪石油定價權為主。隨着石油的資源不斷減少,而理想的替代能源尚未解決,石油供應從相對不足變成絕對不足。屆時,對於石油海上通道和陸上石油管道的控制權的爭奪,也可能成為戰爭導火索,而海上通道最重要的是中東石油出口的霍爾木茲海峽以及馬六甲海峽,而陸上石油管道,主要是從俄羅斯及中亞通往歐美的石油管道。此外,俄羅斯、伊朗等具有軍事實力的石油出口國,如果面臨美國的戰爭威脅,或者由於不能掌握石油定價權而使經濟長期處於困境的情況下,不排除利用局部戰爭的手段,推動油價的上漲,如伊朗為了抬升油價可能主動對以色列發動戰略導彈攻擊,以封鎖石油出海口。
隨着石油麵臨的枯竭,各國在“石油”前面臨的矛看,將愈發不可調和。石油資源的爭奪戰在21世紀將變得越來越激烈。2011年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家納塔利婭·米雷什金娜和黛比·尼邁爾撰文指出:石油開採的高峰期將在2030年結束,而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環保燃料要到2140年才能在全世界廣泛應用,化石燃料可能在2050年就會枯竭。而英國石油公司(BP)推算,按照中國目前的探明儲量和開採速度,中國石油不夠用10年。而英國石油儲量消耗分析中心稱,石油開採量下降l0%-15%足以令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完全癱瘓。上世紀70年代,石油開採量僅下降5%就導致全球物價上漲了5倍。當前,全球石油消耗到了什麼程度呢?以美國全國的機場消耗為例,28000桶42加侖容量裝的石油,這僅僅是美國每兩分鐘所消耗的石油量。11000架飛機起飛,僅相當於美國每8小時的商業航班數量。而一架飛機穿越大西洋需要60000升煤油,這相當於普通汽車駕駛50年所需的燃料,塑料的原料是石油,而100萬隻塑料杯,這一數量的塑料杯僅是美國航班每6小時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