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搖籃曲(1)
祖母的搖籃曲
抗日戰爭爆發,高淳淪陷時,我們一家逃難到了湖陽,后又轉移到了山鄉,在大游山腳下一棟孤零零的茅屋裏住下了。我最早的記憶,就是在這次轉移的路上。半夜裏醒來,發現自己睡在一個籮筐里。另一個籮里睡着我的妹妹,父親挑着我們急速地走。後面跟着母親和姐姐,背着包包,踏着影子,頭上是高高的月亮,一片腳步的聲響。
屋是土牆,茅檐極低,遮住了木欞小窗的一半。裏面很黑,但是冬暖夏涼,黑暗中有股溫馨,我喜歡。屋在斜坡上,後面是山,前面可以望得很遠,直到藍色的天邊,我喜歡。山上鬱郁森森,稍有風雨,連山的松濤就像潮水一樣,我喜歡。山下的雜木林中,有不少栗子樹,還有一棵銀杏,據說有一千多年了。栗子白果撿不盡吃不完,我喜歡。
屋是本地一戶農民丟下的,他們搬到下面的村莊裏去了。年久失修,屋頂上都長滿了雜草。幾個村上的人,幫我們翻蓋了屋頂,加固了牆壁,刈除了四周的草莽,平整了室內的地面。母親、祖母帶着兩個姐姐,開墾出一片菜畦,種上了各色蔬菜。父親在附近砍竹,砍得手上都是血泡,用四堵竹子籬笆,圍成了一個院子。抱來一隻小狗,養了豬、羊、雞、鵝,又買了五畝半地,成了不折不扣的山裏人家。
山下有許多池塘和村莊,相隔或三里五里,或十里八里,中間水田旱田相錯,灑出去一望無際。最近的村叫儒童寺,約百來戶人家,下行三華里可到。後來父親把地租出去,在村上開辦了一所小學,叫儒童寺小學,招收了二十來個學生,在公堂屋裏上課。消息傳出去,四方遠村的孩子都來上學,人數增加得很快。公堂屋擠不下了,搬到祠堂裏面,大姐和二姐都去幫忙,教小孩子識字。後來三個人忙不過來,又聘請兩個教師。一個叫高志良,瘦小文雅,善珠算,兼管總務。一個叫趙劍寶,懂詩詞,還諳武術,帶來一對石鎖,課餘常常拋弄,在地上砸出一個一個的深孔。
分了高級班低級班,課程都是三門,國語、算學、常識。常識包括歷史、地理、自然。教材都是父親自編的。父親常說,要是沒有戰前辦學的經驗,這個書他還真教不下來。
姐姐們回到家裏,除了批改學生作業,還要編草鞋、耙柴、拾蘑菇、挑野菜、撿地木耳、割豬草、採桑葉……到時候還得幫着母親和祖母經紗織布,繅絲煮繭……我呢,就放個羊。我家原有十來只羊,因為招狼,後來不養了,只留下一隻高大的香灰色公山羊,叫阿來。我每天放學回家,帶着阿獅(狗叫阿獅),牽它到山坡上放一陣。它吃草,我躺着望遠,編故事,做白日夢。夕陽晚風裏,聽松濤喧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