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與死神下棋(3)

前言 與死神下棋(3)

為了心愛的人放棄生,能夠引起最大範圍的共鳴,因為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了不相干的人,有些人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比如16雙“小鞋子”的父親王偉和日本大地震中的佐藤充。沒人想當英雄,就像伊春空難中打開救生艙門的老兵張新海,一切皆出於本能--求生的本能。救命!救更多的生命。“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女俠秋瑾的這句話可謂道出一切“英雄”的本質。

說起人的本能,約瑟夫·康拉德提出一個說法,他認為人不是容易絕望的動物。這一點,汶川地震中的“可樂男孩”倒是實踐得不錯,被壓在瓦礫下的時候還@可以打遊戲機消磨時間,這樣樂天的性格,在生死關頭出現,更顯得閃閃動人。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同樣具有這樣動人的個性,看過《安妮日記》的人都會同意。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倖存者初慶芝,或者是智利礦難中的33名礦工那樣幸運。死神是步步緊逼的,無論是太平輪上的千餘遇難者,還是沒能從上海靜安大火里逃出來的人們,生,這件事,都不再和他們相關……

實際上,全書的18章,嚴格地說,都屬於突發性死亡。有一種死亡,正文部分隻字未提,因為刻意避免了--主角的數量太龐大--那就是老死。一種最普通、最正常,也是最難以避免的死的方式。不對,是根本避免不了--就算你平平安安度過一生,總有一天,你還是會死。再長壽的人,也躲不開時間的追捕。

當一個人老化時,他的骨頭會變得像稻草一樣又干又脆(骨質疏鬆症),他的肉鬆軟下陷,而且胸腔中有許多空氣(肺氣腫),胃部常感疼痛(慢性消化不良),心臟常感不適(心絞痛或慢性心律不齊中的撲動),頸背與肩部頂端常會攣縮,身體時感發熱(通常是泌尿道感染造成),骨頭乾枯無肉(肌肉質量減少),眼睛鼓出且鬆軟易陷。當肝臟的脈動可被看見(右心衰竭),但眼睛卻無法分辨細縫時(白內障),死亡即將降臨。當一個人無法再戰勝疾病時,壽命的極限就可預期了。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D.Yalom)在他75歲那年完成了《直視驕陽》一書。書里,他把死亡比作驕陽,難以正視又無所不在。十分精準。

在物理壽命的延長上,今天這個時代遠遠勝於遠古,但是在心理上,對於死亡的畏懼,對於生的留戀,也遠遠超乎從前。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放不下,人到了老,閉不上眼的事情在心頭糾纏得越來越多。

為什麼?因為我們其實沒有明白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事。

台灣心理與教育專家鄭石岩說:“當一個人對於生與死有了深度的開悟,他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常’的角度,去接受那些‘無常’的現象,而樂於為無常付出承擔。他自己的真我也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中解脫出來,超越被時間系縛的鎖鏈。他從色蘊的世界,看入無相的法界,得到自在的體驗,他對於生與死有着一體兩面的統整領悟。因此在臨終時,他們死得心平氣和,有安身立命之感,死與生是一般的莊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如果沒有明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如果沒有明天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 與死神下棋(3)

%